为什么说在大公司打工,终将是无疾而终的梦?

15 评论 9192 浏览 34 收藏 20 分钟

一个笼子在寻找一只鸟。——卡夫卡

同理,一个思维模型边界框住一个人。

本篇谈论的大公司,是以下二类:垄断型企业、市场化的寡头型企业。前者,如:国家电网等央企、国企;后者,比如:外企中的IBM、微软,国内的BAT。

一、大公司的生存现状

1. 模块化极强

记得《乔家大院》里的乔家的职业经理人孙茂才在被乔致庸赶出乔家后,想投奔竞争对手钱家,想在钱家做职业经理人时,和钱大掌柜的对话时,被钱家赶出时撂下的那句——

不是你成就了乔家的生意,而是乔家的生意成就了你。

因为钱家要的只是孙茂才在乔家这个平台上的情报,当你一旦脱离,便无任何价值。

当然,这个案例绝大多数人不一定能遇到。可它阐述了一个道理,大公司的成功与你的成功有关系,但也没有关系。大公司的工作模块化很强,如果把它比喻成一列火车,它要的是整个系统零部件模块化的配合情况之下火车能前行就好。

你走了,换一个人立马就能替代。印象很深刻的是,现在大的媒体平台都在吸引自媒体作者入驻,这些媒体平台专门设置了一个岗做审核,简单讲,就是看看自媒体作者的内容符合平台的即定规则标准。再比如:法务团队有专门的审核合同的专员,销售团队有专门和法务团队对接的偏行政的专员。

可替代性相当之高

就连看上去看重要的技术、销售岗位也都会标准、模块化,技术团队的工作都是固定的的工作内容,不需要你有啥创新,销售团队有专门的团队做线索收集,专门的团队做转化。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2. 傲慢造就的无知

就像近代中国的大清国后期一样,每个人都自视为「天朝上国」的一员,结果是被近代西方文明的工商业文明打得落花流水、割地赔款。大公司的使命、愿景、价值观、企业文化的洗脑体系建设也是如此相当厉害,让你不自觉地觉得自己非常厉害,渐渐地开始封闭自己,脱离社会,不了解外界的真实变化。

一旦出现变化,却不知所措。比如:公司裁员、去小公司打工、创业等。

前段时间出现的华为裁员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也正如那句三体里的那句:

无知和弱小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但太多人都有个大公司的梦。

为什么我认为一直在大公司打工的人最后只能无疾而终呢?

因为遭遇了非连续性。之前的经验、做事方法如果不能顺利过渡到新的思维模型来适配新的生存结构,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先来了解下什么是非连续性。

二、什么是非连续性

世界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运动状态,且是一个熵增的状态。可能有些朋友不一定了解熵增这个概念,做简要说明如下:

熵增过程是一个自发的由有序向无序发展的过程,其中熵是指无序的度量。熵增加,系统的总能量不变,但其中可用部分减少。

举一个例子,人是能量态与质量态的并存体。能量态越大就表示无序程度越高,即而熵就越大,而质量态越大表示有序程度越高,即而熵就越小。当熵到达一个最大值,人也就死亡了。

比如:一个人的肥胖其实就是能量态在增加,熵在变大的过程,但如果你每天跑步运动,就是在消耗能量态,增加质量态,练成肌肉的过程。

从这层意义上讲,生命的价值就是不断「反熵增」的过程。所以,运动能延长寿命也是有科学道理的。因为在延续生命体的无序程度啊。

好了,基于「熵增」原理,同时也基于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王东岳先生推导出属于他的「递弱代偿」原理。他的理论比较复杂,简单讲就是,质量态物质的存在度越来越低。

比如:对比单细胞生物已经存活了几十亿年,至今还存在,而人类作为灵长类动物能力远远强于之前的物种,但生存度却是下降的,才存在了20万年,而且灭绝速度会加快。(当然作为单个的个体其实不用担心,每个人的寿命也就不过百岁,只是大尺度来看这个问题,发现可用的规律。)

可以理解为,我们的生存结构持续的弱化,也就是生存的压力越来越大,这是属性问题,我们不可改变,那该怎么办呢?

只能能力变得越来越强,才能生存下来。比如:人类建住宅、造空调等高级能力,其实都是在抵抗生存度下降的现实。

人类通过不断的遗传和变异进化成越来越能适应环境的生存,直到灭绝。而这种能力变得越来越强的过程,却不是连续性的。

因为当我们在一种生存结构下生存时,就形成了一种对应的思维模式,而且思维模式一旦形成就不可必变(具体可参考《第一性原理的正确使用「方法论」》)。

而且它们「生存结构与思维模式」将达到完美的逻辑自洽,从而形成巨大的思维遮蔽性。

从而在遭遇变化时,就立即会陷入逻辑失洽的状态。

这时候,我们不得不经历一种跨越式的变革,从而达到新的逻辑自洽。

这种逻辑变革就是「非连续性」的,它不是从延续原来的生存结构而存在的,而是由一条生存曲线直接跳到别一条更符合生存的曲线。

在经历了从原来曲线到新曲线的跨越之后,就会形成新的「生存结构与思维模式」的逻辑自洽。

这就是非连续性的终级原理,从而也形成了一个新的思维模型「非连续性」。

它可以解释本文初以及其他的许多问题。

  • 就像为什么大公司里混得太久难以善终,因为除了少数人可以做到高管外,你呆得越久,拿的工资越多,但创造的价值却越来越有限,慢慢变成无用的能量态,公司必然会加强转换,也就是换上新血液。
  • 就像为什么大公司混得太久在外生存越难,因为外部的生存结构与原来公司不一样,你匹配的思维模式又不能顺利跨越非连续性,自然生存艰难。
  • 就像为什么大公司出去创业的人成功的虽然不多,但也不少,因为这群人的有极强的跨越非连续性的能力(这是创业者的一种特质),这种人一般也不会在大公司呆得太久,呆得太久的就成了连续性下的老白兔。
  • ……

三、为什么一定要遭遇且跨越非连续性

因为终究还是为了求存,随着生存度的下降就必须匹配更合适的生存逻辑模型,跨越更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的行为。非连续性模型有一定的普适性,这里只就企业和个人发展做出分析。

1. 非连续性的普适性

(1)先看企业

相信看这篇文章的朋友,都已经亲身经历过了一场精彩的非连续性的变革——从PC时代到移动时代的互联网变革。

从PC到移动,意味着,互联网的整体生存结构的变化,在这场变革中,有些大企业继续保持迅猛增长,有些创业公司占领了新的机会,有些开始落幕,有些昴扬向前。

比如:

  • 就像阿里巴巴凭借手淘、支付宝,并通过收购创造了移动互联网的第二曲线,并且也在云计算领域这条第三条曲线上继续统领中国;
  • 就像腾讯凭借微信占领了中国网民的绝大多部分时间,同时凭借微信的崛起硬生生地夺过了移动支付的半壁江山。

也如:

  • 小米借移动互联网时代之风口,凭借低端手机的颠覆式创新,创造了600亿美金市值的公司;
  • 今日头条凭借AI算法继续从成为信息流的绝对霸主,取代百度成了真正的移动信息之王;
  • 滴滴赶上了智能手机、移动支付等之风口,创造了移动出行的第一名。

再如反例:

  • 百度眼睁睁地看着今日头条的生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几乎毫无建树,落后AT不止一点半点。
  • 曾经PC之王联想,最近被外媒评为最差的科技股之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因为对运营商的价值网依赖,落后了一个时代。

非连续性就是这么残酷

再看个人:

  • 如果你刚毕业,从学校到职场就是在跨越一个小的非连续性,有人能在北上广飞黄腾达,有人却在呆几年回到老家结婚生子,度过余生;
  • 如果你干了一年技术,想转销售,又开始跨越非连续性,有人成了优秀的销售工程师,有人彻底成了一名牛逼的大sales,有人却又做回技术;
  • 如果你之前是做传统行业的,想进行互联网,还是不得不跨越非连续性;
  • 如果你之前婚姻美满,老公却突然出轨,不得不离异,一个人带着孩子开始四处谋生活;
  • ……

有没有想过以上都可能发生在你身上?

知乎上关于转行的问题也一直是高频互动,足可证明非连续性已经是生存竞争压力巨大的情况之下不得不的行为。

注定我们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人都要面临这样的境况。虽然都是生存结构的变化导致的,但也有一些外化的原因,了解非连续性产生的几种外化原因,进而找到合理的,事先控制办法,将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应对非连续性。

2. 非连续性产生的2种主要原因

先得说说非连续性的分类,主要有2类:一类是正向非连续性,一类是反向非连惯性。

  • 正向非连续性说的是第二曲线的破局点就「高」于第一曲线;
  • 反向非连续性说的是第二曲线的破局点就「低」于第一曲线。

而产生哪种非连续性的原因是,技术变革是否能与用户认知同步,从而导致非连续性的原因,也主要分2类:

  • 技术变革与用户认知同步:由于这样的技术突破而能短时间制造出非连续性的情况是比较稀缺,这里不做重点论述。更多的是技术变革与用户认知异步的情况,这里重点论述。
  • 技术变革与用户认知异步:反向非连续技术往往是从低端的用户起家,同样依赖技术的进步速度远远超越市场需要的速度原理,慢慢地侵蚀主流的用户需求。最典型的案例当如当福特能做汽车时,用户说只想要更快的马。

如图中处于触发期的技术往往是超前于市场需要的,也就是用户认知中暂时未被挖掘到的需求。

这种反向非连续性往往是基于非主流用户将基本要素的重新组合的创新形式带来的第二曲线。主要的要素有:技术、产品、市场、资源、组织等。

对企业,从PC到移动:

今日头条利用AI技术的智能推送来预测用户想看的内容,替代了直接在PC时代在搜索框里搜索答案的方式,做出了完全适配手机的产品。刚开始面向的用户也是三俗的用户,而后大力发展头条号、悟空问答,引入高品质内容,从而切入了主流用户,成为了移动时代真正的搜索,而手机百度还是那个搜索框放在前面,延续了PC时代的产品。

虽然百度也做信息流,但却逐渐被头条拉开差距,被颠覆式创新所伤。难道是因为百度没有技术,做不出头条这样的产品吗?

显然不是,而是组织心智模式固化。而头条做独立的创业团队,毫无这样的问题。

对个人,从学校到职场:

比如在学校时,面对的市场是老师与同学,满足老师的需求,用技术(学科理论)做出产品(通过考试)就好,基本不用啥资源,和协调组织内的复杂情况就能完成任务;而到了职场,面对的是花钱的客户,用的是老板的钱和资源,所用的技术,做出的产品都要符合客户的需求,同时要协调复杂的组织情况。

对比下来,从学校到职场自然会有极大的不适应,因为生存结构完全不一样(从花拳绣腿到真刀真枪的打仗),这也造就了像职业蛙一类职前教育市场。

基于这样的认识,那么该如何跨越非连续性呢?

四、如何跨越非连续性带来的变革

这里只介绍2种方法,因为一个企业经营要比个人的发展更复杂一些,这里暂时以个人发展为例来论证,日后再补充相应的商业案例。以下以应届生进入职场这段小的非连续性来举例说明。

1. 逻辑奇点下移

说到底,从学校进入职场,还是能力和资源等固化出来的思维模式,匹配不上职场的生存结构。比如:做营销工作要的战略能力、品牌能力、渠道能力、推广能力、销售能力、文案能力、管理能力等等。

可霸蛮(前伏牛堂)创始人张天一直接不打工,而是直接大学硕士毕业即创业。他创业这几年练就的可不是营销这一点能力,个人品牌、产品、财务、运营、管理、演讲、融资等等,让他提前拥有了一个普通学生进入职场可能10多年才能具备的能力与资源,而让营销能力成为了他的子集,就像他营销不行,这些综合性能力也足以让他带好懂营销的人。他就硬生生地把奇点下移,从而扩大了自己边界,如果他再求职,就直接跨越了这个非连续,而且是远远超越。

2. 降维打击

如果说逻辑奇点下移与降维击有相似点的话,那就是他们的效果一样——让原来的障碍变得无关紧要。但方式却不一样,逻辑奇点下移,是扩大的原来边界或者重新建立边界,比如:爱因斯坦打破了牛顿的物理学理论的逻辑奇点「惯性+引力」,而建立新的广义相对论体系,但这不影响牛顿的理论仍然有效。

而降维打击是在某边界内部去除原有的某要素,比如微信免费,运营商的短信收费,带来的用户的迁移。

同样针对应届生进入职场这个小非连续性的跨越,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达成呢?

应届生选择一个企业工作,求职者通常会考虑薪资、福利、地点、工作内容、培训、领导、发展前景等等。

那么可以去掉哪个元素呢?

培训。你对工作内容在学校时就全部练会了,比需要PS、运营自媒体等。且能够命出可落地的技能时,同时对于应届生要的钱一般也不多,当然更有可能成功。

有人可能会说,即然都有那些能力了,还叫啥降维打击呢?

以上是对企业来讲的,因为企业不需要提供培训了,就没有这个维度了,当然这只是举例说明这个思维方式,前提也得是这个企业真的没啥培训资源。

更绝的,当然是无薪入职。

当差距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已经不是差距,而是,天堑!

——唐家三少《斗罗大陆3龙王传说》

而造成差距的,就是某些人在不停地跨越非连续性,而你却在原来的边界。

请相信,我说的每一句,都可能是错。

 

本文由 @盐九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还是很不错的,至少我认识了好很多我不熟悉的名词,我觉得很有道理,要仔细学习,我感觉那个跨越非连续性,对我来说似曾相识又有些不太熟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从seosem工作,慢慢的不满足后来转战新媒体自媒体,再后来发现了更高的天地开始自己视频后期,学习设计,主要也是为了提升自己更好的为自己

    但是随着能力的不间断提升,自己确实获得了不少东西,

    希望以后的自己不要固步自封,继续加油

    来自河南 回复
  2. 很认真的看完了这篇文章,也重复看了两次,觉得逼格很高,有些地方看的也不是很明白。
    但是你文中所说的,人要跨越非连续性发展,才有更大可能生存下去这点真的不是很认同。
    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这个论调是对的,但是整个社会、人都显得很浮躁。大多跨越了非连续性发展之后,还是会遇到人生、职业、事业上的瓶颈。反而会缺少一种匠心精神,把自己的手艺、事业做到极致······

    来自广东 回复
    1. 感谢评论。我并没有否认在连续性的经验积累之下,做到极致带来的生存机会会很好。我只是表达了,当人的决择没有在一个非符合自己预期的发展道路上时,势必会经历种种生存压力的考验,就很有可能经历这种情况,比如,一个幸福的家庭,某一方出轨后,面临离婚,而一方如果没有经济能力,后面的生存就会遇到一定的问题,比如我的前半生中的女主,其实就在贺涵的帮助下跨越了这一层,这些是小的非连续性。而对于那种真正的跨越大的非连续性的大神,是少之又少……,与你的观点不冲突。

      来自北京 回复
  3. 整个论证都是到处引用别的东西,看了第一第二点,我丝毫没有看到以事实为基础的论证,通过一堆的你认为的的得出的结论,我反正是醉了。。。

    回复
    1. 反问你3个问题:1、你认为什么是事实?2、你在论证一个问题,一般依据的是什么?3、如果你的工作是产品或运营工作,你的工作方法是你独创的吗?

      来自北京 回复
    2. 反问的挺好的,人们总是喜欢站在巨人的肩膀是来嘲笑对面巨人上的同僚们。

      来自浙江 回复
  4. 看不懂~~~

    来自北京 回复
  5. 扯了一堆乱七八糟的概念!

    回复
  6. 老实说,没有看完,剩下一半晚上看

    来自四川 回复
  7. 确实,不断否定,不断调整,不断进化。

    回复
  8. 这篇文章坚定了我想进行非连续性转化的决心

    回复
  9. 无论是递弱代偿还是非连续性,不过是熵的不同角度、维度的解释而已。若说牛,那就是熵理论对于整个科学来说是第一法则牛。

    来自广东 回复
    1. 到位。熵增理论确实是二者的逻辑奇点假设之一。:)

      来自北京 回复
  10. 文章是不错。虽然看起来逻辑是很缜密,道理也很在理,引入的概念看起来也很牛逼。但个人感觉能简单的事情就简单讲吧

    来自广东 回复
    1. 同意,逼格太高,小白难看懂,没耐心看下去(希望关爱下下小白),谢谢PM发文章的大佬们!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