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罗振宇、脱不花得到的10点

7 评论 15067 浏览 41 收藏 11 分钟

往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是清醒的。—— 荣格

1. 极度聚焦,不要试图捍卫过去

有次在脱不花的朋友圈看到,她家小朋友说:妈妈要加班,妈妈要卖专栏。除了妈妈敬业、童言戳心,也说明得到的业务,已经“简单”到连一个两三岁的孩子都可以转述了。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有阵子罗辑思维什么都卖,月饼,柳桃,会员,似乎卖得都不错,后来全砍了。

此外,原价卖掉10个投资项目。因为依靠非核心能力赚钱,会损害企业的核心能力。

回归核心。陷阱有两种:一是还没乱撞就过早聚焦,直挺挺地死掉;二是乱撞之后收不回来。

以前大家都觉得导流的和卖钱的经常不是一样东西,但这样的话,客户算不算是被卖猪仔了?

开始,罗辑思维靠知识导流;后来,得到靠知识服务赚钱。外壳和内核统一,属于另一种聚焦。

IBM CEO罗睿兰推翻了前任的计划,她的哲学是:“不要尝试捍卫过去。”

推翻自己更为艰难。人会本能地捍卫自己的过去。

2. 死磕产品

和罗胖开会讨论我在得到上的课。一节一节地过,一个主题一个概念地抠。他抓着电子烟,沉浸其中,有时候踱出会议室,又飘回来。大家用一袋牛肉干充饥,5个小时,5个人集体心流。

创新型企业,必须拥有伟大的、创新的产品,做好了产品就拥有了一切。尤其是当你已经有了流量优势时,更是要克制对产品泛滥的冲动。

会议中,我冒出个想法,说:“1……2……”罗胖说,“你这是给用户的认知道路添堵,我们要造观景台。”另一个章节,看起来已经挖到头的主题,他焖了很久,换个角度磕出新意来。

如何做产品?你必须舍弃某些充满诱惑的东西,你又要深入探索某些线索不明的东西。不放过自己,榨干自己,死磕到底。

站在用户的角度,但绝非轻易讨好。

罗胖肯定是想干一番大事的,所以他说“伟大的事物值得发明两遍”。

抬头望大事儿,埋头干小事儿。

3. 亲口尝自己的课程

罗胖和脱不花经常会提及得到老师所讲的内容。

脱不花据说将梁宁的产品课学习了三遍,一遍听,一遍看文稿,一遍输出自己的想法。

从这个角度看,得到的商业模式不错,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听起来如此,做到很难。我大学时承包电影院赚钱,从来没法安静地看自己放的电影。

得到传播“科学认知,方法论”,自己也亲身实践。

你会“享用”你公司的产品或服务吗?

4.“九浅一深”的用户体验与价值

用自然语言,向客户传递有价值的知识,仿佛戴着镣铐起舞,不容易。

深入的学术研究是能够以浅出的方式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的。

费曼是这方面的高手,他的《费曼物理学讲义》即为经典。

所谓“费曼学习法”:通过向别人清楚地解说一件事,来确认自己真的弄懂了这件事。

5. 不骗自己、玻璃般透明的运营原则

直播例会,向用户及同事做工作汇报。这是得到的发明吗?

几次听罗胖、脱不花说“客户的真实反馈”,所以要绝对坦诚,数据必须真实,让不属于你的客户能很轻松地离开,力求得到真正的反馈。

如稻盛和夫之“玻璃般透明的经营”: 京瓷以信赖关系为基础开展经营,包括财务在内的所有事情全部公开,形成了不夹带任何疑点、无懈可击的体系。

举京瓷的例子:“单位时间核算制度”里,所有部门的经营业绩都向全体员工公开。自己组织利润是多少,具体内容如何,任何人都可以轻易了解。另一方面,每个人也都敞开心扉,在工作上追求公开性。

极度的坦诚,成为被数字和金融所统治之世界的一种竞争力。

6. 慢即是快

市场短期看是个投票机,长期看是个称重机。股票市场的这句话,也适用于互联网产品。

标题决定点击量,品质决定转发量。

客户转介率,是一切产品长销之本。除非你靠资本狂轰,形成网络效应,快速建起护城河,令他人不得而入。

所谓慢即是快,是指三个不担心:

  1. 不担心自己公司小。伟大的公司都长得像个小公司,就像斯皮尔伯格这类大导演笑起来仿佛是个孩子;
  2. 不担心慢慢磨产品。虚拟产品,磨一个(可复制的)产品,其实就是磨千万个产品;
  3. 不担心把时间拉长。口碑和传播是一种复利,增长率远比速度更重要。

7. 特不正经的腔调,特正经的产品

我第一次去得到办公室,看墙面的文字都很污,什么“挺胸而出奖”等等。

脱不花和罗胖都爱调侃,调侃别人,调侃自己,互相调侃。大家都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儿。

而得到的产品则正经、克制、干净。例如每天免费那几条,能感受到李翔在传统媒体做主编时的调子。想起跨年演讲时,他默默坐在观众席间的背影。

8. 快速进化的商业品类

知识服务,是未知世界的探索。

在国外,有声书本来就是一块不小的市场。

支付宝、微信支付在中国这么火,是因为信用卡的基础弱。所以移动支付不仅是和别的“鞋子”竞争,而是连更大的“光脚”市场也抢了。

知识服务在中国有类似的机会。

对讲述者,你的嘴能带动你的思维;对倾听者,你听到的,与看到的、想到的,也许会通过大脑不同的通路,到达不同的地方。

“二手知识”会剥夺独立思考吗?那么容易被剥夺的思考,本身也不是独立的。

9. 少说废话的沟通方式

曾看到某位知识付费创业者,提及罗辑思维给自己倒流。

我自己是个社交白痴,对于沟通高手既景仰又不屑。脱不花的“没良心定律”–飞速成长和发展的人,身边没什么老朋友–过去会被我视为社会达尔文主义。

到了中年,不得不意识到,除了对核心圈儿的亲朋好友,“没良心定律”简单高效,于人于己都轻松。

所以我终于要补课如下:

  1. 不装,但也有温度;
  2. 不解释,但是面子做足,意思做够;
  3. 不push人,push事;
  4. 别假装好人,坚决不讨好人,但又让人觉得被重视;
  5. 关键还是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

10. 绞肉机般的学习力

第一次和罗胖见面,问他“得到”想成为什么,他说是发行“内容”,我说该是做一所大学。后来得到的App开机画面变成“一起建设一所终身大学”,可能我亦有贡献。当然,说出什么根本不重要,重点是做出来。

罗胖总是竖立耳朵的。有次聊天时我扯了几句“灰度认知,黑白决策”,一带而过。没几天,他在节目里讲了十分钟,观点加论据,起承转合,洋洋洒洒。

曾在微信里问他:听说过MasterClass?他说没有。我把链接甩给他,没几个月,得到“大师课”上线了。

有次罗胖在节目里说为什么将得到生产知识产品的方法开源:反正藏不住,不如甩出来,形成“源头”和“山头”的感觉,引来更多人才。

不断学习和变革,才能构建“山头”。

最后

混沌的李善友老师曾拷问我,你自己的这套理论(人生算法)自己尝试过吗?

我说自己是靠干蠢事而非聪明事来总结出这套东西的。

貌似谦虚,其实还是难掩自己对“聪明”的执念。

从读书,到工作,再到35岁时退休,我一直试图将自己置身于现实之外。

或许是靠从房地产那里喝的一点儿汤(小运气),或许是因为朋友说的“他完全是靠天赋混”(小聪明),我看起来差点儿顺利越狱了。

直到如今,我渐渐意识到,那些刻意回避的东西,早晚会找回来。

罗胖、脱不花两位,都是肯把自己放在火上去烤的人。

不管你主动、或者被动,不管你是否仍在主战场上,蜕变是人生必修课,无法跳过。

荣格说:往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是清醒的。

以上十点,与其说是对企业的观察,不如说是我个人的内省。

 

作者:老喻在加,公众号:孤独大脑(ID:lonelybrain)

本文由 @老喻在加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哇偶,在这竟能接触到传说中的“老喻”,果断关注

    回复
  2. 4.“九浅一深”的用户体验与价值。我怀疑你在开车,但是没有证据。

    来自浙江 回复
  3. 很棒!当头一棒的感觉。

    回复
  4. 是开屏吧 app还会开机?

    来自湖北 回复
  5. 谢谢!

    来自广东 回复
  6. 是荣格吧?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