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方法论:创业的N种活路与死法
小编导读:当一个公司通过某个切入点,比如产品或社群成长起来并能确保生存后必然会面对发展问题,而为了探求发展问题事实上有必要总结一下已知的各种发展模式。对创业者而言,很关键的是识别自身能力的边界,而考虑这种边界时除了不停的迭代试错以外,还要注意先天的格局和秉性
雷军近来讲未来五年要投资100家公司来复制小米模式,这体现了一种初创公司有成绩后的发展的模式。当一个公司通过某个切入点比如产品或社群成长起来并能确保生存后必然会面对发展问题,而为了探求发展问题事实上有必要总结一下已知的各种发展模式。这些模式里面有的是生路有的则是明显的死路。
活法一:垄断型方阵 VS 单兵
纵观有大成绩者基本上是单品带体系的模式,这模式一成就会让后来人面对一种小兵对斯巴达方阵的形势,一点取胜机会没有。国内BAT乃至近期的小米,国外微软、Google、Facebook都是这样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终极目标是自然垄断。
为了从单品扩充到体系,最关键的是把握其中的关联,这种关联植根于产品的格局与天生秉性。后期的快速迭代无疑的有益于迅速找出该走的道路,但其实并不能打破这种格局和秉性。这似乎是一种天赋,后天的努力可以决定这种天赋是否能够充分发挥的问题,但并不能打破这种天赋既有的限制,除非你动用资本的力量。
具体来讲,从搜索到社交网络就不是一种有效关联,但从电商到金融就是。这似乎是马后炮,但可以看下应用分发这种很垂直的领域。
分发更像是一个单纯的工具,更容易被大量占有用户时间的APP吞并掉,但同时分发又不能随意扩张到SNS这类顶级入口。这里面有个可怕的场景,当意识空间逐步独立并且人们花更多的时间在它上面时,各种新想法就会在意识空间里传播(比如新出的XX APP真好玩啊),而传播的主战场正是SNS,所以把SNS里的关联信息直接导到分发里面是顺风顺水。我们看到那个东西好玩,直接去下载一个回来要比启动某个分发的APP再查找方便许多,只要SNS里的内容与这种用户需求关联的足够好。但是反过来,从分发到SNS就不成立,几乎是十死无生,没有一点成功的可能性。
从分发无法逆袭到SNS这事上可以比较好的理解我上面说的一种产品天生内置了一种天赋和秉性,这种天赋和秉性决定了它对外进行关联的方向,也就决定了它是否能够体系化,甚至决定了规模的上限,比如说招聘、旅游这种虽然可以成为一极,但天生就不可能是BAT的量级。
创业者大多是比较推崇精益的,但这种显然会死人的坑还是不要去试了,不管用什么样的名义。
总结来看创业者初步成功后发展上有三种选择:一种是单点带体系,自己成为独立存在的一极;一种是单点利基,自己不成为庞大的体系,但把一点做深做透,可以很好的生存;一种是把自己卖掉,成为别人体系里的一员。考虑第一种模式的则要注意上面说的限制。下面说第二种模式。
活法二:单点利基
第二种模式也很简单,就是把某个产业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做的很深,很有特色。这种模式的先天约束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不能是太赚钱的地方;一个是要有深度可挖。
如果太赚钱,土豪们比如BAT一定会盯上,并来竞争,那就会成为肉搏消耗战,一旦那样小兵绝对干不过方阵。
如果没深度,那就谁都能做,立成红海,也会死的很难看。有深度可挖并成功的挖掘出这种深度,可以过滤掉相当数目的竞争者,这就可以保证这领域有点红有点蓝,既不让大众眼红,也不让土豪垂涎。国内的又拍和七牛其实是这路数。
对于不涉及线下的企业而言这模式总是会有种走钢丝的感觉,关键原因是互联网上很多壁垒的打破其实并没有那么难。我记得德鲁克讲单点利基的时候用的案例是做眼睛手术时所用的一种独特的酶,纯从技术壁垒上讲,那种酶的壁垒总是要比线上应用高一些。似乎是O2O上更容易达成这个模式,比如你做一个真有特色的连锁餐饮。
上面两种模式都是生路,与之相对应则还有一些明显的死路,虽然也会很多人前仆后继的奔上去。
死法一:裸奔式自杀袭击
总能看到别人赚钱的创新者特别容易走到这个误区上,思维模式特别简单:他做这个赚钱了,我也做啊。比如:在百度起来后做一样的搜索,在手机大热后做没特色的手机都是这思路。
这相当于有个地方有钱,但已经放了一群藏獒在那里看着,你还非要去抢,那战况必然非常惨烈,而结果则是预先注定的,成功几率极低。
用这模式的大多都失败了,所以这模式显得有些无声无息,但实际上死在这路上的人一点也不少,单以我曾经仔细关注过的垂直问答社区来论我就看到了无数阵亡的将士。
死法二:局部肥大症
这种模式简单来讲就是不适合做体系的非要做体系,不适合做主角的非要做主角。前面说的分发要做SNS是一个例子,天气应用做电商则是另一个例子。
这现象表面上看似乎是创业者脑洞开的不行,但其实折射出了一个互联网上的根本难题:热闹归热闹,但活着没那么容易。你可以聚集很多用户,但当这用户的量级突破不了某个很大的临界值时其实你赚不到养活自己的钱。天气应用可以有很大的用户群体,但其实很难货币化,最好的结局是成为某个自然垄断体系的总的一员,再从中分钱,而不是自负盈亏,独立生存。
就和KK说的一样,传真机这东西用的人越多,其价值越大,但结果却不是KK想的去中心化,因为代表某个体系收钱的一定是个自然垄断的巨头,它的部分要靠巨头划拨的统一收益来生存,这个模式下其实是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在同步被加强。
天气应用、地图应用、分发应用等单独盈利都是非常困难的,如果要坚持独立发展就必然是局部肥大症,做很多不与自己紧密关联的功能和应用,最终导致用户体验下降。这就堵死了独立生存的道路,只能融入某个体系。
类似的整合洛克菲勒和通用汽车的斯隆当年都干过,简单来讲就是把分散的各个环节整合成一个体系,最终达到近似垄断的地步再获取巨额利润。
结束语
未来的互联网江湖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我觉得应该会保持现在的格局,能够做成单品带体系的就会成为大大小小的诸侯,能够做成单点利基的就有点像有独门武功的门派,其余的人要么投靠某个诸侯,要么挂掉。而随着技术更迭、人们偏好的变化加快,所谓诸侯和门派的掌门人会有变化,但这种势态应该不会改变。对创业者而言,很关键的是识别自身能力的边界,而考虑这种边界时除了不停的迭代试错以外,还要注意先天的格局和秉性,要顺势而为,不要单纯的想人有多大胆,网有多大产。
本文作者:@李智勇 来自:i黑马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