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悖论思维:如何做出高效选择

1 评论 4086 浏览 10 收藏 13 分钟

对于一个产品来说也是同样,与其将注意力分散到大量的功能选择上,不如集中精力把最关键的功能给做好。

踏进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在你眼前排列整齐,你还能快速地找到自己想买的产品吗?

仅仅是买一支牙膏,超市也能为你提供几十种选择,不同口味,不同功效,不同品牌。而你要的只是一盒能够清洁牙齿的产品而已。

生活中充满了选择,为什么反而让人更有压力了?现在好像人人都有了选择困难症。

如果现在打开一个购物网站,在搜索框输入“耳机”,网页上可能会跳出上百页的产品列表。然后你就要开始做挑选抉择,降噪耳机?超质音效? 挑着挑着就忘记了自己最开始是要什么样的耳机了。

市场上的选择越多,越让人想要“货比三家”,如果买不到完美的产品总觉得很不甘心。选择,成为了一种压力。

这里要和大家分享一种思维模式,叫做选择悖论。

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就是面临着选择。直觉告诉我们,当我们拥有了更多的选项时,我们就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拥有了更大的自由。

但事实并非如此,人们可能因为太多的选择,而感到不满足、不幸福。

因为当选项增加时,我们需要花费的筛选成本也会增加——我们需要从生活中抽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对各种不同的选项进行过滤,对各种不同的选项进行权衡,否则,我们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

因此,我们需要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来权衡、筛选选择,我们变成了选项的奴隶。结果是,我们因为选项的增加而失去了自由。而这,就是选择的悖论。

从逻辑上讲,更多的选择应该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然而矛盾的是,更多的选择导致更少的行动和更少的幸福。这是选择悖论的本质。

我们看一个例子,在一家店里,店主一般都会提供几种新产品供客人试吃。研究者摆出一排价格昂贵的优质果酱,且提供试吃的样品。促销人员会给每位参与试吃的顾客一张优惠券,如果他们购买一瓶果酱,就可以凭券立减1美元。

实验分为两组,一组提供6款果酱,另一组提供24款。任何一款果酱都是可以随便购买的。尽管24款果酱吸引来的顾客比6款果酱更多,但在两种情况下,人们平均尝试的品种数量却相差无几。

不过在购买果酱的数量上,两组的情况就高下立见了。在提供6款果酱的组中,购买果酱的人数是30%,而在提供24款果酱的组中,只有3%的人最后掏腰包买了一瓶回家。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一方面选择过多,会增加我们后悔的概率。决定前我们可能害怕自己当前的选择很可能不是最好的,从而放弃选择;决定后我们又发现了更好的,会加大自己的后悔程度。

当有更多替代品出现时,做出的选择会花费更高的机会成本。做出选择的过程也更昂贵,因为需要进行更多的比较并且会耗费更多的认知资源。决策过程中的障碍会减慢做出选择的速度。甚至做出选择后,也很容易后悔。

其次,我们的幸福感就像原地踏步的跑步机,会自我适应。如果好不容易在众多选择中做出了最优选择,本以为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快乐,但这种快乐却极其短暂,从而让我们感觉失望。

最后,选择越多,我们做出选择时预期就越高,就越有可能感到失望。我们的体验好坏并不取决于产品或服务本身的好坏,而是其与我们心理预期相比、与近期的体验相比、与他人的体验相比,是更好还是更坏。

选择的机会越多,我们的预期就越高,失望就越大。

美国心理学家乔治米勒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了心理学实验。他发表了一篇极具影响力的论文《神奇的数字 7 +/- 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认为人们在任何时候都只能处理7项(加或减2)。

这意味着即使选择的多样性呈指数级增长,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仍然保持不变。如果人类一次只能处理7件事物,当我们遇到更多事物时,就会感到不堪重负。

当我们理解了选择悖论的思维,我们就可以在职场或者商业中加以利用。我们看到许多互联网产品在设计用户体验的时候,都会参考这个思维,就是less is more, 少即是多。

曾经诺基亚的全键盘,变成iphone的一个功能键。当你登录亚马逊的网站的时候,看不到庞杂的商品信息,而只是那些和你相关的商品。这些都是帮助用户减少选择,提高幸福感。

更多的购网网站也推出了商品筛选分类功能,帮助消费者缩小选择范围。通过完整的产品目录,可以快速向消费者传达分类信息,帮助他们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加快决策速度。

宝洁公司将洗发水品牌的选择数量从26个减少到15个,结果发现销售额增长了10%。而Golden Cat Corp公司淘汰了十种猫砂,使得销售额增长12%,分销成本减少50%,利润增长87%。由此看来,当消费者不那么困惑时,受益方会更多。

对于选择悖论,往往存在两种类型的人,一种被称为满足者,另一种是最大化者。

满足者可以不把其他选项放在心上,他们总是能满足于自己做过的选择,哪怕他们知道有更好的选项存在。而另一类是最大化者,他们总是希望把所有的选择都比较完毕,再做出选择。

而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想要做出明智的选择和决策,获得幸福感,需要做的是确定一个清晰的目标。

关于目标,你必须确定一件事:是否非得选择最好的那个,还是说足够好就行了?如果你只能接受最好的,那么你就是个最大化者(maximiser)。

对于最大化者来说,大量的时间都被用在搜寻和选择上了,时间、金钱、精力成本却没有考虑进去。而对于我们来说,穷尽一切可能的选项,造成信息成本无限增加,并不是一种最大化的方式。

真正的最大化者应该限定搜集资讯的数量,一旦发现信息量达到临界点,就停止搜索,作出英明的决策。

对于最大化者的选择,建议:以你目前的“已知”与“能力”为准,做出你能做到的最好的选择。在有限的资源里做出最优的选择。

如果选项繁多,那么就设定一个收集信息、思考权衡选择的期限,在期限到达之前可以微调选择,在期限到达之后,果断地做出当下最好的选择,并全心全意的接受其结果。

事实上,在一项领域里不断的精进,是能提升你应对海量选择的能力的。

上百种颜色对普通人来说,选择的数量确实过多,会造成选择困难,但对于平面设计师来说,上百种颜色并不会造成选择困难。上百种红酒对普通人来说,会造成选择困难,但对品酒师来说,那根本不是一个问题。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要如何克服选择太多带来的烦恼呢?

1. 简化需求,明确目标

市场上产品更新换代特别频繁,有些人就被迫着追赶潮流。不看新电影就无法加入同事的对话,不用最新款的手机好像就显得老土了。

想一想,你究竟需要什么。在做选择时,只关注核心需求,就能一眼找到你需要的东西,

2. 设定合适的期望

期望设定太高,会让你不断追逐更多的选择来获得最佳决策。接受一件产品足够的满意度,就可以省下很多时间和精力。同时,对自己的选择足够满意,也更容易为自己带来幸福感和满足感。

当遇到契合期望值的产品,就可以进行抉择了,不需要再去考虑更多其他的选择。

3. 找到重要的选择

有些人会喜欢去常去的餐厅,喜欢买为数不多的品牌服装,这一切都是在给生活做减法。这些人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其他的选择上。

没有必要在所有的方面都花上很多精力时间去做决定,把资源放在更加重要的事情上。如果你是一个对穿着不是特别关心的人,你就不会把时间花在这方面。只要关心那些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足够了。

4. 找身边的人帮忙决策

你可以在众多选项中决定出三种或更少,然后向你的家人,熟悉的朋友或是同事寻求建议。他们会站在更加客观的角度帮你考量,帮你筛掉一些选项。这种方式可以加快你的决策脚步。

有选择当然是好事,但是选择太多反而会是一种负担。你要做的是在纷繁的选择中,坚定自己的核心需求,眼前只要关心自己的需要。要始终记住,选择权是在自己的手中,不要被无关信息干扰成为一个被动选择者。

而对于一个产品来说也是同样,与其将注意力分散到大量的功能选择上,不如集中精力把最关键的功能给做好。给用户提供最好的功能,而不是最多的功能。

也许“选择困难症”没有那么快能够治愈,但是逐步简化,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诚实地对待自己的内心,选择其实会很简单。

文章来自蜻蜓FM《精英思维进阶30讲》

#专栏作家#

倪云华,公众号:倪云华新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十年跨国管理咨询顾问,曾服务普华永道、IBM全球咨询服务部,为华为、海尔、腾讯等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多家创业公司管理顾问。著有《共享经济大趋势》。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