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如何掌握工程师思维?

0 评论 18283 浏览 9 收藏 12 分钟

编者按:学会工程师思维,可以帮助你快速梳理简化设计流程,掌握跟工程师沟通的最佳方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想拥有工程师思维,你得先了解工程师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全文干货不吹水,直接给勺子,收。

这个问题的简单回答是:根本没有“工程师思维”。

当设计思维被广泛谈论的时候,惯性思维使然,出现了所谓“工程师思维”,直觉上,“工程师思维”仿佛站在了“设计思维”的对面,但事实上,工程师思维是并不存在的概念,设计思维跟设计师这个角色没有多直接联系。

于是,当你的问题是:设计师应该如何锻炼自己的工程师思维的时候,真正的问题应该是:如何和工程师合作。

更好地和工程师合作并不是掌握所谓工程师思维,而是应该学会如何像工程师一样的思考,那么工程师是如何思考一个问题的呢?

工程师重要的思考习惯是从几个方面的信息中产生模式(Pattern),通过模式产生出代码,因此,一个好的沟通模式是设计师尽可能提供足够的信息帮助工程师形成“模式”。

另一个方面,设计师往往喜欢从用户的角度讲述流程,而工程师所习惯关注地往往是“数据交互”而非“人机交互”,这也是设计师和工程师思考方式的不同之一。

这并不代表向工程师讲交互流程并不重要,而是我们需要结合“数据交互”和“人机交互”二者与工程师进行沟通。

数据交互

设计师通常擅长讲解“人机交互”,那么我们来看看设计师应该如何讲解“数据交互”,我们推荐设计师思考以下四个方面:

  1. 条件(Condition)
  2. 异常(Exception)
  3. 逻辑(Logic)
  4. 数据(Data)

假设我们要向工程师表达一个登录的设计:

  1. 一个用户名输入框
  2. 一个限定位数的密码输入框
  3. 一个按钮

最传统的沟通方式是使用页面流图的方式,从用户的角度,把使用场景、信息架构、页面流程、交互行为完整的展示,而如果我们考虑工程师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体现以下信息:

条件

进入这个设计的触发条件是什么,例如登录的入口,点击什么内容能够触发这个登录界面;进入这个设计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例如用户未曾登录。

异常

这里的异常通常指异常的数据输入,这有别于一个错误的结果,后者只是结果的一种,经过判断逻辑,而前者的异常出现在逻辑执行前。

逻辑

逻辑用来处理1)异常的数据输入;2)正确或错误的处理结果;3)后台其他的写入逻辑。在我们的例子中它们分别对应:1)超过位数限制的密码;2)密码交验逻辑;3)后台记录一次登录时间。

数据

数据记录着在整个设计中,需要什么样的数据作为输入、需要什么样的数据作为展示,以及数据的读写。

系统复杂度

系统复杂度往往是没有工程背景的设计师所难以理解的概念,因为大部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师通常以用户的感官设计体验,而非系统,这并不是反对“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式,而是多一种思维习惯去理解工程师对实现的担忧。怎么感觉系统复杂度呢?

其实很简单,当你仔细思考上面提到的条件、异常、逻辑、和数据四个方面,当每个分类中的需求越多,复杂度自然变高,这样的思考也会使得你逐渐简化你的设计。

一个突破现有模式的“新模式”也会提高整个的系统复杂度,例如当我们已有一个模式叫做“点击某个内容,弹出登录界面”,如果要新增加一个模式叫做“点击内容超过5次,弹出登录页面”,这里需要对以前的现有模式进行修改,整体的复杂度也有所提升。

此外,数据的相关性也需要考虑,当数据来自于不同系统,或使用不同系统对已有逻辑进行数据处理,系统的复杂度也会大大提升。

因此当工程师进行估算时,你不妨去听听他们估算的方式,他们的语言往往不是基于页面,而是举出例子来评估系统复杂度,例如:“3个数据需要从第三方 来、调用3个接口、有10条后台逻辑要写、5个前台逻辑、2个新页面模板、1个数据要写入其他模块、需要重构、需要修改以前的核心业务测试逻辑”。当你面 对自己的设计,能够掰出手指数出影响系统复杂度的几个因子,在和工程师沟通时自然能够理解他们所说的语言。

设计思维

之所以我认为设计思维的对面绝对不是工程师思维,是因为,设计思维本身就是工程师和设计师应该共同拥有的思维习惯,而并不区分角色。除去“数据交互”和“人机交互”,设计师应该帮助工程师了解的是上下文(Context)。

上下文是隐藏在“数据交互”和“人机交互”之下的东西,它通常包含很多方面,例如市场变化、客户习惯、应用趋势、行为数据等等。例如“点击内容超过 5次,弹出登录页面”背后的上下文可能是:用户停留在“发现页面”上的时间很长,但是一旦点击一个内容弹出对话框后页面离开率很高。

通常的情况下,这样的信息甚至连设计师都无法掌握,更不用说传递给工程师了,而设计师真正应该做的,是将这“双头冰山”水上和水下的部分统统展示出来,这也是设计思维的真正体现。

真正的修炼

归根结底,真正的修炼在于“去体验程序员做的事情”,例如抽象模式、归纳逻辑、建立假设、建立标准。有人说,过度追求逻辑和模式可能使设计缺乏“人”的因素,事实上,大部分的设计师连“追求”都谈不上、还不需要担忧“过度追求”。

以前曾经提过关于网页工程方面的技能积累,除了掌握一定的前端知识之外,培养自己的系统思维能力也是必不可少,培养系统思维主要分:

  1. 系统内部的关系
  2. 系统外部的联系

了解系统内部关系帮助我们看穿一个看似封闭的系统(用户通常无法感知也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无法解决的)。小时候特别喜欢看《鲁布·戈德堡机械》, 看似平常物之间奇妙的互动最后完成一个平常的任务,这就是系统的乐趣所在,此外仔细研究几个著名的“系统故事”也可以逐渐培养你的逻辑和系统思维,例如“囚徒困境”、“啤酒游戏”。

了解系统外部的联系帮助我们在更高的角度理解整个生态系统,这里联系除了工程师更多关注的数据联系,包含经济、人文、文化、政治、环境等诸多联系, 这并不意味着设计一个登录界面需要考虑对环境有什么影响,这只是一种思维方式,这样的思维方式帮助设计师与工程师进行沟通和协作。

从设计师到营造者

建筑师(Architect)一词在希腊语词源arkhitekton中 包含两个意思arkhi-, chief + tekton, builder,也就是Chief Builder,通过与工程投资方和施工方的合作,在技术、经济、功能和造型上实现建筑物的营造,他们兼具艺术家的审美眼光、工程师的力学和材料知识、还 要有说服商业投资者的商业头脑。在这里,他们并不是“设计师”(Designer),而是“营造者”(Builder)。

在软件领域,也有“程序员(Developer)”和“架构师(Architect)” 的区别;有趣的是在我们所说的设计领域(数字产品设计),却鲜有“Architect”的概念,有的最多是“产品经理”这样的角色(残缺的)。相信在不久 以后,我们所在的领域,也会出现这样的角色,他们拥有:

  1. 人机交互设计师对于信息、界面、交互、视觉表现优秀的审美;
  2. 工程师对于逻辑、流程、数据、系统的思维方式;
  3. 对商业、环境、文化、人因、政治诸多因素的审视。

我们经常陷入一种误区,害怕某种思维方式会影响我们现有的思维方式,例如过多的逻辑思维会不会影响我对人和直觉的关注,最后影响我的设计,当设计越来越不是一个单独的技能而进化为一个“整体营造行为”中的一部分时,我们所执着的思维方式也需要演进。

这并不意味我们需要掌握并不存在的“工程师思维”、使用它和工程师进行合作,而是将工程师看待设计的方式融入到我们自己的思维习惯中,这也将帮助我们完成从设计师到营造者的转化,作为“营造者”,你必将超越工程师、产品经理、和现在作为设计师的你。

 

原文地址:i25zt5

作者:@一只土贼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