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司团队组建过程中所踩过的那些坑

1 评论 4089 浏览 4 收藏 7 分钟

最近跟朋友聊天,很多人说现在经济不行,找工作很难找。每每谈到这个话题,我都会跟他们吐吐招人难的苦水,尤其是小公司招人的辛酸,让他们平衡一下内心的失落。

有不少人数不到20人的小公司(称为微公司更加恰当),比如我所在的公司。这类公司的技术类岗位真的挺难招人(土豪老板另当别论),因为新人关注的是成长机会、有没有人带,带他的师傅能力怎么样?有经验的关注的是公司发展前景怎么样、薪酬有多高、有没有股权?但很多小公司,比如我们因为资金、团队、制度等问题,很难满足上述条件,因此招人就很被动。也因此,让我们走了不少的弯路。现在就来谈谈我们这2年来所踩过的那些坑。(以下主要谈的是技术类岗位)

一、大力用大学生兼职

我刚加入公司的时候,老板跟我谈了他对于团队组建的构想:每个岗位招1、2个全职就够了,由全职员工带兼职学生。我们找一家大学合作,建立人才实训基地。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培养,大四到公司实习,优秀的毕业后直接转正。这样既能让学生拿到一定的生活补助,又能参加实战训练;对于公司来说也能省下很多人工成本,又解决了人才筹备问题;对于学校来说也多了个社会实践基地,有利于人才培养。以上构想可以说是三赢。

随后,我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好几家有兴趣合作的学校,最后我们经过综合分析,最终选择了广州大学城某一重点大学作为首期试点,也在他们学校设立了个临时的办公室,电脑学生自备。不过尝试了1个多月,发现运作不下去,主要原因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 公司没有人才去制定学生3年的培训大纲及教材,培训没有体系及目标;
  • 公司全职技术团队本身就不多,而且工作量很大,没有精力去培训学生;
  • 公司希望学生能分担简单的开发任务,但是学生水平层次不齐,沟通成本、培训成本、衔接成本比想象中大很多;
  • 后来我们也意识到人才流失的问题,有能力的学生,不会按照公司的想法从大二、三开始做项目、大四实习、毕业后过来上班的路线,基本是这几年人才都流失了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这个构想总之就是没办法继续实施,也就不了了之了。

小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二、大力用社会兼职

既然我们没有能力、精力去培养学生,学生也没办法为公司分担工作。那我们就干脆找有经验的兼职。这次我又硬着头皮,哼哈哼哈去找有经验的兼职。后来每个岗位:UI、前端、IOS/ Android客户端工程师、后端我们都有兼职,而且分部在全国各地,当然以广州的为主。管理这么分散的团队,真的把我头都搞大了,各种薪酬模式、沟通模式、合作流程、开发规则都在尝试。也是在此期间,锻炼了我的沟通协调能力。但是,后来还是发现这种模式不行,主要问题有:

  • 兼职工作时间有限,时段不同,团队协作差,效率低;
  • 异地办公,沟通成本高:简单问题复杂沟通、反复沟通;
  • 由于兼职都是身兼数职,精力有限,长时间合作后,工作积极性下降,效率越来越低;
  • 最不能忍受的是:很难保证项目的按时、按量、按标准完成。

这种用人模式在短期内是有效的,但是不能作为一家公司长期的用人政策。长期下去,不但工作效率低,成本高,而且还不利于培养自己的人才,团队永远没办法建立起来。

三、核心团队还得是全职的!

最后,猛回头,发现前面的用人模式都是一个个深坑。浪费了公司太多的精力和宝贵的时间,而且团队还是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记得罗辑思维有位企业家用了大半辈子才感悟到:企业不是为了赚钱才找员工,而是为了赚钱培养员工(原话有出入,大概这个意思)。

现在我们还在第三阶段的路上,公司在不停的招兵买马,效果如何?目前还不清楚,但是这两年真正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人。不能因为短期的缺人、缺钱,就放弃了这条准则。因此,不管怎么样,至少这次方向是对了。虽然目前的状况还如文章开头说的那样:招人难,招到合适的人更难!

路,还很长……

 

本文由 @三水哥(微信公众号:sanshuige299)原创投稿,并经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编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招人和找工作就是等公交原理
    不是资源少,是合适的资源少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