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越想做好越糟糕的“怪圈”

0 评论 5890 浏览 9 收藏 18 分钟

试着思考下这几个问题:管理也可以是后退一步的艺术?如何不为别人的困扰负责?怎么走出越想做好越糟糕的怪圈?

吴晓波在崔璀新书序言中说:一个企业家前辈告诉我,如果你要用一个人,就把他推到拳击台上,会不会被打得鼻青眼肿,甚或被击下台来,是他的事情。

很多人认为管理是进击式的、强势的,这种感觉会让很多人退缩。但其实,管理也可以是后退一步的艺术

就像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说,管理就本质而言,不是科学,而是艺术,是对人的洞察,和对事物的理解能力

在很多个失控、冲突无法面对的时刻,我们可以停下来,后退一步,尝试用“管理思维”看到真相。

一、做好课题分离,管理好自己的精力

我们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做了一个策划案,你明明准备充足,但在你和客户谈到有分歧的地方时,客户质疑了你。等事后平静下来,你又会很懊恼:“我当时明明有应对方案,都怪我不够自信,不够机灵,导致没发挥好!”

我们常常会像这样陷入被动局面,无法自拔,甚至因此影响了自己的行动力。因为我们感受到了别人的不满,内心产生了负疚感:“一切都是因为我”。

一旦有了这种想法,我们就会把最宝贵的精力全部用在否定自我上,失去精准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这个时候就要用到“分工”,客户是不是生气,那是客户的困扰,我不应该为此负责。把客户的困扰加在自己身上,就是搞错了分工。

不为别人的困扰负责,可以让我们甩掉本不该我们承担的包袱,轻松做自己。

有一位大学老师,有段时间他特别纠结,觉得自己“口孽深重”。

“临近毕业季,好多学生找我聊职业规划,万一一个学生本身不适合创业,听了我的一些建议,真跑去创业了,这可怎么办?我最近都有些不知道怎么表达观点了,压力太大。”

“那如果这个学生创业成功了,他会怎么想?会觉得学生应该把功劳分给他一半吗?”“不会啊,如果他成功了,说明这个学生本身能力就很强。”

别人的成功是他自己的功劳,我们很容易承认这点,那为什么当他困扰的时候,我们就要把他的困扰归咎于自己呢?

要知道,无论别人是成是败,只要你把自己当成了第一责任人,你就是在暗示对方:“你没有用,全靠我。”长此以往,你就会把自己变成无处借力、单打独斗的孤胆英雄。

所以,既然胜不可以居功,那么败亦不必担责

所以可以这样转化思维:把“我给了他建议,导致他失败了”转化为“他认同了我的建议,他失败了”。

谁困扰,谁负责。这涉及的是个体心理学中的课题分离。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我们都有获得幸福的能力,但要获得幸福,首先要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所以,除了分工的A面“不要把别人的困扰揽到自己身上”,分工的B面对我们也很有帮助,那就是“不要把自己的困扰推给别人”。

公司有个项目进展不太顺利,复盘的时候,有个员工说:“我为什么没做到?是因为乙方不靠谱啊。”他的潜台词是:“也许我也有问题,但最终的责任是乙方的。”

领导找了那位员工谈话:“在这件事情上,你会受到影响吗?”他说:“我也很不开心啊,我的绩效泡汤了,我在团队当中的信用也受到了影响。”

“他困扰”,那这就是他要负责的事。引导他使用“分工”的方法,激发出自己的主动性。

领导让他试着转化主语,把“因为乙方不靠谱”变成“因为我拿乙方没办法”。这简单的一个思维转化,至少让员工意识到自己要为此负责,认识到“我需要找到更好的方法跟乙方合作”。

很多时候,人和人最根本的差别,是认知的差别。这也是要在管理中非常重视的一个方法——不刻意纠正一个人的行为,而是专注影响他的认知

当一个人能够准确分工,意识到自己应负的责任,那他就会主动行动起来。那个时候,再和他讲工作方法,就会事半功倍了。

高效能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会合理地分配自己的精力,不把精力浪费在无谓的事情上,而“分工”,就是合理分配精力的诀窍。

二、走出“越想做好越糟糕”的怪圈

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韦格纳( Daniel Wegner)曾经做过一个白熊实验。

在这个著名的实验中,参与只有一个要求:一定不要想一只毛茸茸、胖嘟嘟的大白熊。

参与白熊实验的人中,几乎每个人每一分钟都会想到白熊。越是不允许自己想,越是想得“起劲”,好像陷入了一个难以摆脱的循环。

就像我们的焦虑,我们越是为解决一个问题焦虑,这个问题往往就会越来越糟。这到底是为什么?

韦格纳的研究表明:在白熊实验当中,我们的大脑分成了各自执行任务的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在抑制我们想“白熊”,而另一个部分却在时不时地检查我们有没有想到“白熊”。

讽刺的是,这种检查,反而不断提醒我们想到“白熊”。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关注即强化”。

有一位运营经理,各方面都很优秀,就是对数据不太敏感。他的搭档认为运营经理必须要对数据敏感,于是铆足了劲一定要补齐她这方面的短板。

这个搭档跟她谈了很多次,给她报运营课程,不断强调数据的重要性,但好像收效甚微,运营经理的工作状态也越来越差。

原来运营经理知道搭档很重视数据敏感性,自已也很想有所提高。因为太紧张了,即使她每次看运营报表都看好几遍,也还是觉得自己肯定会算错。

这才意识到,焦虑占据了她几乎全部的注意力,把她的视野压缩到一个很小的点上。

我们太“专注”在焦虑上,无论是肯定焦虑还是否定焦虑,都会强化焦虑本身。可以总结出三个瓦解这份“专注”的方法。

1. 走出怪圈的方法一:注意力转移

心理学有一个重定向理论:

无论在一个方向上增加还是减少关注,最终的结果都会是加强关注。因此,更好的方式是引入新的刺激,扰动原有的注意定向。这个刺激的权重越高,对原有注意定向的扰动效果越好。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转移注意力,把关注点从令人焦虑的问题,转移到更有意义的事上。

仔细想想,我们之所以焦虑,是因为我们想要让自己拥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但为什么最后却要被焦虑绑架,享受不到更好的生活呢?

2. 走出怪圈的方法二:列出最坏结果清单

“最坏结果清单”的原理来自心理学里的暴露疗法,既然没办法转移注意力,那就正面迎战,拿起笔,把最坏的结果列出来。

前面提及的运营经理,她对数据不够敏感,最坏的结果是,有可能造成疏漏。

应对方法是,给她配一个对数字非常敏感的助理。这个助理可以帮她分担一些细节上的工作,这样运营经理就有更多精力去发挥她的大局观、资源协调能力、执行力。

当你准备好了应对最坏的结果时,意味着你有了承受的勇气和准备,你会发现,焦虑开始弱化,甚至消失,你想着“来吧,面对吧”。而事实是,你的“最坏清单”,都不一定有机会用到。

3. 走出怪圈的方法三:让问题变优势

更高级的“焦虑管理”,不只是“消除”焦虑,还能变废为宝,让焦虑成为你的助力。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很特殊的疗法,叫做“悖论干预”,用在这里,即可以帮你把焦虑的问题,反过来变成你的优势和资源。

一个问题,当你一直想要去克服它时,它就是你的噩梦,仿佛永远都解决不了。但是当你把它看成优势时,它反而没那么容易保持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悖论。你留住它,或者留不住它,都是一件好事。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有一句话:高效能人士的脑子里装的不是问题,而是机会。

三、避免三角化,破局而立

我们常常觉得人际关系像一张复杂的网,补了这边,那里又破一个洞,真让人为难。其实你会陷入僵局,是因为你把事情给弄复杂了

我们一对一解决问题时会很简单,但是从二人关系到三人关系,它会使关系的复杂程度提高几个数量级。

就像物理学上的三体问题,如果一个行星系中有两颗恒星形成双星系统,它们会绕着对方旋转,运动轨迹稳定而简单。

但如果一个行星系中,有三颗恒星,它们的运动轨迹就变成了物理学上著名的难题——三体运动难题,其轨迹规律连超级计算机都无法计算。

回到人际关系也是如此。在心理学上,这样复杂的情况就叫做三角化。

三角化是著名家庭理论学家默里·鲍恩(Murray Bowen)提出的。两个人的关系遇到问题,不能直接处理,通过第三个人进行平衡,这叫做三角化。

有一个人刚工作的时候,直面过一次三角化的经历。

她之前在一家语言机构实习,跟主管一直相处不错。有一次开会,主管对她的方案提出了一些疑虑,她也没多想,说这是老板的意见,一向温和的主管忽然发怒,当众骂了她。

她不服气,一直跟他争论,但是越说,他越火。两个人车轱辘话来回说,她忍不住大哭,引得隔壁项目组跑过来看热闹。

那次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她都很回避跟主管沟通。项目没结束,就灰溜溜回了学校。

后来有一次饭局她碰到当时项目里的一位前辈,聊起当时的那次争吵,前辈笑着说,你没看出来吗?当时你就是炮灰。

主管想调到别的分校到校长,老板不放人,那时候刚好项目需要人手,元老怎么能在这个时刻说走就走,主管觉得自己的前途被耽误了,两人僵持很久了。

她当时一句“这个意见是老板提的”,彻底戳到了主管的痛处,他冲着她发的那些火,不过都是他对老板的火。

这是她第一次意识到人际关系的复杂。而她因为看不透,当时的反应根本就是火上添油,对解决问题一点帮助也没有,还把自己搭进去了。

但那次的经验给了她很大的启示,她开始有意识地去观察和分辨这种人际模式。

她认为,脱离三角化的困境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敏锐地觉察三角化,找到自己在三角化中的角色。在陷入的僵局中,如果你的角色是被三角化的人,首先要做的就是退出三角化。

退出三角化就是向对方澄清:什么是你跟另外一个人之间的事,你们自己解决;什么是我们之间的事,我会跟你解决。

退出三角化也不是什么都不做,在明确自己的立场之后,你仍然可以表示对对方的情感支持。

这里可以说两句话,一句话是在情感层面上表达说:

听到你那样讲的时候,我忍不住就想插手了,就想帮你。

这个时候是在情感上表达一种对对方的支持,但是我没有真的插手。

然后接下来的第二句话就是:

但我相信你可以处理好的,我很好奇,如果我不插手,你自己打算怎么做呢?

这个时候就是你尊重这个人的边界、发现这个人的能力和资源的时刻。

除了被三角化,我们有时候又变成了制造三角化的那个人。制造三角化,是我们在生活中下意识去回避问题的一种手段。

当我们无法应对人际关系尤其是家庭亲密关系的时候,就很可能用三角化的方式,用别的物质或行为来缓解孤独,比如疯狂买买买,让自己沉浸在游戏里不出来。

在这种形式的三角化里,最有害的行为其实是成瘾。成瘾不光跟药理学的机制有关,也跟一个人的人际关系有关。

在面对这些三角化所造成的复杂局面时,我们需要拥有更高的视角,找到僵局的问题本质所在,牢牢记住一个核心思路:化繁为简,变三为二

这个核心思路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将三角化转变为两两之间的关系,两个人的问题在两个人之间解决。

具体可以用“消失的第三个人”进行想象练习。问自己一个问题:假如没有第三个人,我怎么办呢?我是不是能接受现在这段关系的样子?用这个问题的答案,来为自己判断该怎么样做。

但有些时候,第三方会时不时在你身边出现,一不小心就又制造了三角化。

这种情况下,就要多一只眼睛。一旦在关系中你发现要牵扯进第三个人来,就要立即睁开看三角化的那只眼睛,始终以一个更高的视角来看待人际关系。温和而坚定地守好自己的边界。要么与光同沉,要么破局而立。

这个“她”名为崔璀。

崔璀就是这样一个懂得管理的CEO,她曾在国内一线财经出版公司蓝狮子工作近十年,从实习生做起,一直做到主编、COO,管理着上百人的团队,做过投资公司合伙人,目前正在自己创业。

 

内容来源:为了帮助更多人摆脱管理困境,本文将结合崔璀十多年践行人生管理术的经验和心得,助你理解管理的本质。崔璀:Momself创始人,头头是道基金前投资合伙人,蓝狮子文化前COO。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Ph2AdNoa1SsC9Vq-jW0O-w

本文由@笔记侠 整理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h, 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