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手已有产品的项目,怎么做中长期产品规划?

3 评论 6673 浏览 75 收藏 27 分钟

本文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战略规划,确保项目能够成为推动公司向前发展的强大力量。从项目启动到中长期规划,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策略和方法,帮助管理者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项目成功率,并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构建共识,而非分散力量。

我们的使命不仅仅是启动项目,而是要确保这些项目能够汇聚成一股推动团队向前的力量。当团队成员各自为战,缺乏共同愿景时,即使完成了再多的小项目,也难以形成长远的影响。

成功的基石在于团队内部的支持与高层的信任。尽管我们可能身处多元化的业务环境中,但实质上,任何一条业务线都是由多个相互关联的项目构成的。如果我们以一年为周期来看,能够顺利完成3到5个有显著成果的项目,便已是相当出色的表现。

根据产品的发展阶段,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关键时期:探索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目标与挑战,而唯有通过成功实施这些复杂的公司级项目,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中长期的战略规划。

  1. 探索期:此阶段的核心目标是快速推出最小可行产品(MVP),并通过市场反馈来验证假设。这一时期的行动应聚焦于简洁与速度。
  2. 成长期:随着产品开始获得市场认可,目标将转向用户的增长与活跃度提升。此时,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有效的运营策略来加速扩张。
  3. 成熟期:进入成熟阶段后,产品面临着更加多元化的挑战,包括优化用户体验、增强品牌忠诚度等。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精细化管理来维持竞争优势。

项目来源通常有三大途径:

  1. 高层的启发:当领导层看到了新的机会或成功案例时,他们往往会希望在企业内部复制这些模式。此时的动作便是准确解读这些要求,并转化为具体可执行的需求。
  2. 跨部门协作:面对紧急情况,公司可能会组织临时的虚拟团队来集中攻克难关。这类项目虽然风险高,但如果管理得当,往往能带来显著的成果,并且是个人展现领导力的机会。
  3. 主动创新:基于对未来趋势的理解,有时需要主动提出新的项目提案。这不仅需要内部的支持,更是一种前瞻性的战略思考。

一、接手项目过程中存在的挑战

在接手新项目时,我们通常会面临三大挑战:老板的支持不足、项目定位模糊以及目标不明确。要克服这些障碍,首先需要理清思路,明确项目的定位和目标。那么,致胜的关键是什么呢?

这可以使用项目分析画布来解决,整个过程先是一个假设,提前想清楚。并且绝对不是一个线性的结果,而是不断地进行调整找到当下最佳答案。

二、定位项目:流量、收入、效率还是品牌?

项目定位决定了它的战略地位。我们可以使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帮助我们快速定位项目:

项目的价值通常表现为流量、收入、效率和品牌四个方面。大多数情况下,项目会同时具备几种价值表现,但在每个阶段,最好专注于一种主要价值表现,这样有助于集中力量实现目标。

1. 列出并梳理相关项目

在公司中,通常会有多个项目并行。这时,我们应该列出与当前项目平行的所有公司级项目。对于大公司来说,这意味着列出兄弟部门的相关项目;而对于小公司,则需要列出全部项目,并记录最近三个月内的进展情况。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项目在整个业务版图中的位置。

2. 使用AARRR模型梳理业务

当我们接手一个新项目时,第一步应该是了解现有业务的表现,并确定未来的改进方向。一个高效的方法是利用AARRR模型——即获取(Acquisition)、激活(Activation)、留存(Retention)、变现(Revenue)和推荐(Referral)。

这五个阶段构成了一个用户生命周期,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吸引用户,并最终实现用户价值的最大化。

  1. 获取(Acquisition):在这个阶段,我们关注的是如何吸引新用户来到我们的平台或使用我们的产品。这可能涉及市场营销活动、社交媒体推广或其他吸引潜在客户的策略。
  2. 激活(Activation):一旦用户来到了我们的平台,我们需要确保他们能快速体验到产品的核心价值。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优化初始用户体验,让用户在首次接触时就能感受到产品的价值所在。
  3. 留存(Retention):用户被吸引进来并且激活后,下一步是如何让他们留下来成为忠实用户。这通常涉及到产品功能的不断迭代和完善,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并保持他们的兴趣。
  4. 变现(Revenue):当用户对产品形成依赖后,我们需要考虑如何从中获得收益。这可能包括付费订阅、广告投放、增值服务等多种方式。
  5. 推荐(Referral):最后,我们希望用户不仅仅自己使用我们的产品,还能推荐给其他人。通过口碑传播,我们可以获得更多潜在用户,并且增强品牌的影响力。

通过将各项业务活动与AARRR模型相对应,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每个环节的工作成效,并据此做出调整,以优化整体流程。

3. 项目定位与资源分配

在明确了业务流程之后,下一步是确定项目在公司的战略地位。我们可以使用“流量-收入矩阵”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点。这个矩阵将项目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如边缘项目、流量项目、收入项目或是明星项目。

理想状态下,我们都希望将手中的项目打造成明星项目——既能带来大量流量又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然而,现实中往往事与愿违。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拿到的是边缘项目,并且手头的资源(比如人力和资金)也非常有限。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现实地评估资源的分配。如果一个项目被定位为明星项目,但却只配备了极少的资源,这时候就需要警惕了。通常,这样的项目很难取得成功,除非有足够的投入和支持。

三、确定项目目标与指标

在启动项目之前,明确目标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清晰的目标不仅能够指导团队的方向,还能够帮助我们衡量项目的成功与否。

为了确保目标的有效性,我们可以使用一个简单的模板来定义项目的核心目标及其关键指标。

例如:

核心目标1:提升用户活跃度;

  • 指标a1:每日活跃用户数;
  • 指标b1:平均访问时长;

核心目标2:增加注册用户数量;

  • 指标a2:每月新增注册用户数;
  • 指标b2:注册转化率;

核心目标3:提高客户满意度;

  • 指标a3:净推荐值(NPS);
  • 指标b3:客户投诉率。

这样的目标和指标设置对于老板、团队成员和下属来说都非常直观易懂。通过每周发布周报的方式,可以持续向团队通报项目的进展、遇到的问题以及需要的支持。关键是通过不断的沟通,确保团队对目标有一致的认识和期望。

1. 目标设定的原则

一般来说,项目的目标应控制在2-3个之间,过多的目标可能导致团队分散精力,无法集中力量达成任何一个目标。每个目标下的指标也应限制在3个以内,最佳实践是每个目标配2个指标,总共不超过4个目标。

在设定目标时,我们应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定性目标为我们指明方向,而定量目标则让方向具体化。定量目标应与团队每个人的绩效考核(PBC)挂钩,确保每个人都为实现目标贡献力量。

2. 直接与间接影响因素

项目的目标通常可分为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直接影响因素多来自于收入和流量类指标,可以通过简单的数学运算直接计算得出。例如:

  • 收入 = A线 + B线 + C线;
  • 转化率 = 订单量 / 页面流量;
  • 用户量 = 新用户数 × 转化率 + 留存用户数。

间接影响因素则多来自于效率类指标,这些因素虽然不直接影响收入或流量,但对用户体验、成本控制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例如:

  • 教育类产品:学习效果;
  • 共享单车:车辆覆盖率;
  • 外卖平台:用户体验。

一定不要拍脑袋做事情,还是要理性地设计项目的目标,怎么得出来我们要往这个目标走,团队怎么相信你?

3. 指标的五种类型及其应用

在项目启动之初,我们通常会设立一系列的基线型目标,以收集初步的数据。这些目标帮助我们了解项目的起点,并为后续的进展提供基准。

除了基线型目标之外,还有其他几种类型的指标:

4. 沟通目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与上级沟通,我们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 定位:项目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 定性目标:项目完成后,你期望达到什么样的状态?
  • 战略定位:项目与公司整体战略的关系是什么?
  • 目标方向:目标由哪些关键因素构成?
  • 指标计算:这些因素的具体计算方式是什么?

通过这些提问,我们可以验证上级是否对项目的定位和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如果上级已经有了明确的想法,那么项目成功的机会将大大增加。

与下级沟通, 与团队成员沟通时,我们需要明确以下六个方面:

  1. 定位:项目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是什么?
  2. 定性目标:项目完成后,理想的状况是什么?
  3. 资源压力: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4. 目标方向:目标由哪些关键因素构成?
  5. 指标计算:这些因素的具体计算方式是什么?
  6. 困难预估:团队成员预计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完成任务?

通过这样的沟通,我们可以确保团队成员对项目的理解是一致的,并且能够针对实际问题采取行动。

5. 最后的总结与行动指南

在沟通结束后,我们需要对结果进行总结:

  • 上级和下级是否都清楚项目的目标?
  • 解决的核心问题(目标)是否与上级和下级的需求一致?
  • 关键因素是否得到了认可?
  • 对于指标的计算方式,是否有一致的理解?

根据不同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

  • 如果上下级都清楚目标,那么就可以按计划推进。
  • 如果上级清楚但下级不清楚,需要定期召开会议,确保团队对齐。
  • 如果下级清楚但上级不清楚,需要将下级的意见向上反馈,并定期向领导汇报进度。
  • 如果上下级都不清楚,首先需要与上级明确目标。

四、确定上下游关系

在项目管理中,理清上下游关系对于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一个实用的公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协调这些关系:

团队协作关系本质上是因为共同的利益而形成的。要确保这种协作的有效性,我们需要从效益的角度出发,明确各方的责任和贡献。

1. 常见的上下游关系

常见的上下游关系可以分为行业上下游、部门上下游和项目上下游。

  • 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向上游延伸通常涉及基础产业和技术研发,向下游则涉及市场拓展。这种关联反映了不同产业间企业的供需关系。
  • 部门上下游:从供给端角度来看,涵盖了从生产到最终消费的全过程。

2. 互联网产品视角下的上下游关系

在互联网产品开发中,我们需要站在用户的角度(AARRR模型)来重构整个流程。效率过程通常是中台,业务步骤则涉及前后台,每个团队都在其中扮演着交叉的角色。

具体的步骤:

  1. 将用户过程写出来,然后标注出需要完成的团队。
  2. 找到对方的PBC(个人业务承诺)目标,看看是否对他们有帮助。
  3. 找到机会与对方沟通,确保提前聊清楚。

3. 梳理上下游流向,明确项目位置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管理上下游关系,我们需要:

  1. 列出所有项目:哪些项目正在进行,哪些项目是计划进行的。公司里的项目可能有几十个,列出平级的项目大约8-10个。
  2. 列出所有团队:提前确定需要哪些人,并确定具体的做法。
  3. 明确项目所需资源:哪些资源是必须的?这些资源在哪里?上游需要谁?下游可以支持谁?竞争者是谁?

最终目的是得出资源需求/供给清单,并提前准备好相应的文件,确保对下游的专业支持,明确提供的标准和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找到关键决策人,而不是执行者。决策人可以拉上相应的人来跟进,而执行者没有决策权,初次参与可能没有意义。

五、建立业务驱动模型

为了确保项目能够持续发展,并让公司和团队看到美好的未来,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业务驱动模型,并制定中长期规划。

找到重要的事情投入,选择杠杆率高的问题优先解决。解决问题时,要聚焦于核心问题,然后利用好资源进行投入。

从业务参与者数量思考业务驱动模型。根据参与者的数量,我们可以将业务驱动模型分为单边、双边和多边三种类型。

1. 单边模型

在单边模型中,我们的目标是向一类角色提供价值。这种模型简单直接,只需要关注单一用户群体的需求。使用鱼骨图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明确的问题,并基于这些问题的原因确定方向。

1)资源的合理分配

资源的721法则同样适用于业务投放。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最重要的业务或项目

中,而在项目内部,也应该确保重点工作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

2)ALL in 的策略

ALL in 做一件事是有意义的,但前提是这件事的杠杆率要足够高。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确保投入的资源能够产生最大的效益。

通常,选择2-3件重要的事情来做,这样更容易达成共识,并且能够集中资源。

2. 双边模型:平衡供需关系

在双边模型中,我们的产品涉及两类不同的角色,他们在平台上完成交易或服务。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满足各自的用户体验,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双边的匹配关系,即供给与消费的平衡。

如何应用双边模型?

  1. 明确双边角色:首先,确定你的产品中有哪两类不同的角色参与,比如买家和卖家、服务提供者和服务需求者等。
  2. 关注用户体验:确保两类角色都能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这不仅包括界面友好、操作便捷,还包括满足他们的核心需求。
  3. 匹配关系:确保供给与消费之间的平衡。如果一方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影响。

寻找稀缺性

在双边模型中,找到稀缺性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市场的供需状况,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来优化匹配关系。

  • 供给稀缺:如果供给方的数量不足以满足需求方的需求,那么供给就是稀缺的。
  • 消费稀缺:如果需求方的数量超过了供给方能够提供的服务量,那么消费就是稀缺的。

如何判断是供给稀缺还是消费稀缺?

  • 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来判断哪一方的需求更大,哪一方的数量不足。
  • 用户反馈:收集用户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当前供需状况的看法。
  • 市场调研:进行市场调研,了解行业内的普遍情况,以及竞争对手是如何处理类似问题的。

3. 多边模型

在多边模型中,我们需要找到相对重要的两边(通常是供应端),并用双边方式去分析。同时,另一端(通常是消费端)可以用单边以体验为核心去思考。

六、制定中长期产品规划

中长期规划对于产品的发展至关重要。虽然年度规划可能会在季度或半年后发生变化,但提前思考并制定规划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1. 常出现的问题

  • 时间实现问题:每个点都是季度或半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并且还需要持续迭代。
  • 上下游关系:每个项目的上下游关系没有考虑好,资源是否到位没有确认。
  • 环境变化:规划没有考虑到环境变化,如市场、开发难度、目标等。

2. 靠谱的规划?

  • 时间跨度:中长期规划一般为半年或一年,不仅要看到前端后端的变化,还要考虑合作部门的准备动作,如市场、销售。
  • 全面考虑:不能只看到功能本身,其他方面也需要考虑好,规划要经得起市场变化、内部准备、功能实现三个方面的考验。

3. 中长期规划的价值

  • 方向清晰:确保团队有明确的方向。
  • 上传下达:确保规划能够得到有效传达和执行。

制定后要不断重复,确保团队成员在有目标的情况下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达成一致,在长时间里思考问题。当前做的事是紧要项目的内容,但也清晰地思考下个项目的细节。这样可以在很多时间和分析中得到详细的计划。

4. 四种思考方向

在制定中长期规划时,需要保留不确定性。当某种条件发生变化时,要思考每个变化面临的挑战,需要解决的方向,以及相应的资源,细分为前台、后台和其他资源。

1)数量变化

  • 用户量、订单量、数据量剧增带来的新问题。
  • 用户量从小到大,快速增长的用户并非总是好事。
  • 订单量从少到多,快速增长一般会带来很多负面因素。
  • 数据量从小变大,对后端、分析、策略等带来巨大影响。

2)类型变化

  • 用户群(加入某类人)、品类扩展、数据类型(图文变成视频)等对老用户、老模式带来的冲击。

3)产品发展阶段

  • 不同生命周期侧重点不同,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也不同。
  • ROI在2是健康状态,如果是1,就会大亏。

4)产品走向

  • 根据产品当前定位和未来的走向进行思考,确保不偏离。
  • 边缘-流量-收入-明星 或 边缘-收入-流量-明星。

5. 实践建议

  • 理性分析:基于资源与业务情况进行分析,不要过于宏伟。有成果且有回报,就不要想太多。
  • 项目大小适中:每个阶段是一系列项目,最长3个月为宜。
  • 拥抱变化:规划可能是过于乐观的,但不代表不做。
  • 复盘:学会对项目进行复盘,分析成功原因,哪些经验可以在其他项目中应用。
  • 并行考虑:考虑项目的并行可能性,能否支持所有项目的同步进行。

七、可参考的立项报告

本文由 @萌沐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讲得不错

    来自北京 回复
  2. 建立业务驱动模型感觉挺复杂的,不过要是做好了能让项目更顺利吧!希望我以后接手项目能按照文章里说的来做,把规划做好。

    来自北京 回复
  3. 接手已有产品的项目时,明确产品愿景和定位,是作为产品经理不可缺少的步骤之一。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