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设计师,你要学会偷懒!
懂得延迟满足的人,最后都获得了庆幸的人生。
身为设计师,工作这些年以来,我慢慢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偷懒。不光自己偷懒,我还琢磨别人怎么偷懒。这其中的乐趣很难和别人说清楚,但世界上就有我这种人,他们能点外卖就不做饭,能使唤嘴就不使唤腿,现在则是走路都要平衡车代步。我这人雅趣所在,就是琢磨怎么偷懒,如同欣赏名山大川。
说实话,偷懒这么久我也是积累出了一点点心得的,看来我是那种走心的懒。简单的说,偷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头懒,一类是尾懒。
什么意思呢?字面意思,事情的开头偷懒,和事情的结尾偷懒。这么说还是不够具象,因为我知道你懒的思考,这就叫头懒。一把瓜子剥一个吃一个叫头懒,先剥完再一口吃叫尾懒;一个项目边做边改叫头懒,先规划好再开发叫尾懒;人这一辈子先开心再加油叫头懒,先加油再感受叫尾懒。
就像心理学上有这么一个概念——懂得延迟满足的人,最后都获得了庆幸的人生。翻译过来大概就是,懂得事情开头不懒的人,最后都获得了结尾可以懒的人生。
人嘛,不是在战术上偷懒,就是在战略上偷懒,无非是结果上有所不同。你看,这么一说是不是清楚多了。
不过,很多时候人是分不出来头懒和尾懒的,更喜欢一概头懒带过,为什么呢?
主要是源于人的动物本能,在原始时代那样朝不保夕的环境中,眼前存在的即是一切,在开头偷懒,迅速决策,即时满足的投资回报率极高。这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本能,可以说是让各种厂商赚了满番,比如某音。
同样的工作成果,在开头不犯懒,想清楚再动手,用更短的时间完成,那就可以在迎接结果时更加轻松自信。这种轻松自信相比于那些从头忙到脚的人来说,在他们看来就是偷懒。如果一个团队都会偷懒,那项目的进度会更快,企业的营收会更高,你看,偷懒还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会偷懒真好。
那说了半天,在工作中可以怎么偷懒呢?
1. 任何事情重复超过三次,都要想办法偷懒
举个例子,刚入行的时候每张设计图的按钮、弹窗、字体字号等等,我都一遍遍不辞劳苦地重复画一遍。如果有修改的内容,再把几十张设计图一张张地修改,每天坐在电脑前,每一次都是从零开始,可以说是实打实的体力活。直到我明白了头懒和尾懒后,终于明白以前都是在开头犯懒,不愿思考问题的原因。
从此以后,我开始建造各种轮子,制作各类规范、模板、组件库。一方面简单基础的设计不会再消耗我的精力,另一方面设计也变得更加规范一致,没想到吧?偷懒还会让人看起来更专业。
但想造轮子偷懒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前提一定要对造轮子的领域有足够的认知和学习,你看,偷懒都不是你想懒就能懒的事
比如:现在让你造一个周报的模板,很多人都想周报模板还需要造吗?记录下每天都做了些什么就行了,你看这就是认知不深造成的。
造轮子有两个方法:
第一个,凭借自己的认知从底层逐步推理:
甲凭借自己的认知认为周报的底层是展示自己的劳动内容,所以按照上周每天做了什么一一记下。他的模板可能就是:周X 做了XXXXXX。
乙凭借自己的认知认为周报的底层是为了让上级能尽快认知自己工作的整体状态、风险点与价值。他的模板可能是:
xxx项目:
- 做了XXX
- 进度:XXXX
- 风险点:XXX
- 发现了XXXX
- 改变了XXXX
甲看到的是工作量,乙看到的是成本与价值,所以轮子人人都能造,但好的轮子,能真正帮助我们偷懒的轮子还是需要费些心思的。在专业领域更是如此,比如:一个前端框架,一个通用设计规范,都需要在此领域深入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完成。
但想偷懒的人永远都有方法的,所以这第二就是,自己没到这个水平可以调研啊,可以看看别人怎么做的。
甲可以找到乙的周报看看到底还需要什么,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别人已经发明创造过的了,最可怕的事莫过于自己辛苦整了半年的事,发现别人已经有现成的了,甚至自己整的还不如别人整的。
所以想偷懒也一定要懂得调研,而调研这事也不是那么简单,需要分得清抄什么,能不能抄,怎么抄。
比如:我想设计一个产品功能,比如评论功能吧,新闻类的评论是楼中楼式的评论,音乐类的是点对点的单条回复,朋友圈的评论只有互相认识的朋友可见,qq的则是大家都可见。那我现在设计一个评论功能到底应该参考谁的做?如果我也正好需要控制用户隐私,那可以参考微信的做(抄什么)。那我做的产品本身有没有权限控制功能,如果没有从0到1改造的成本能否承担(能不能抄),最后咬咬牙从0到1做了,那做什么改造和融合?拆分几个版本,第一版做什么(怎么抄)?
这些问题思考清楚后,你可以进行一次有效的偷懒了(节约了自己构建产品设计的成本和周期啊!成本和周期等于生命)
所以,工作中偷懒,第一点就要会造轮子,会找轮子,用轮子节省出低脑力、高体力事件的时间成本,意味着同样的时间可以产出更高质量的成果。
2. 人的效率最低,最好能用程序自动化实现
俄罗斯有一个程序员实现自动化,写了一堆脚本,会给老婆发加班短信、会在宿醉不醒时给自己请假、会自动根据邮件恢复客户的数据库、还可以一键远程煮咖啡。
羡慕!可惜我不会写(摊手)不过,好在我还是比较乐于思考如何偷懒。既然自己不会写,那就找找有没有现成的。
改变加班餐制度后,需要自己主动点餐,很多时候都会忘记点餐,不光是我,还有团队的同事,再加上团队内每周需要提醒大家发周报,新人进入团队需要欢迎等一系列的杂事,让伙伴们自己干确实有点“贵”,好钢用在刀刃上,时间用在思考上。所以就在微信群里添加了一个微信机器人,每天到点提醒点餐,提醒发周报,提醒新人加入。
再说最近买的物联网设备,睡觉前说句晚安自动关灯、关窗、播放明天天气、适合穿什么衣服、定下明天闹钟,播放轻音乐20分钟。早起说句早安,播放当天天气、播放热点新闻、提醒我带钱包、钥匙、工牌。
有个段子说扎克伯格懒得换衣服,把所有精力都用在思考上。这样,你也能像他一样。
3. 用碎片化时间思考事情的重点
你是否经历这样的时刻?半天的时间都在思考一件事,可是进度没有一点点,心里又是急,还想不到点子,再想想后面还一堆别的事情就更加崩溃了。
经历这样的状态一般都是在处理复杂逻辑的工作,比如:现在让你说说法律互联网行业的前景如何?问题很简单,但其实里面的逻辑有点复杂,刚一接触可能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再比如:现在让你设计一套文案,又有寓意还要有创意。
这些事如果安排大块的时间去思考,那极有可能陷入极度的低效,那这种情况如何偷懒呢?
这时候我一般在走路时,吃饭时或者卫生间时会进行深度思考,说来奇怪每当这些时候,想法就源源不断的往外冒,我就会赶紧拿出手机把这些东西记下来,因为我知道过一会我就会把他们彻底忘掉。
当然光知道需要思考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知道如何思考,回到刚刚的问题“说说法律互联网行业的前景如何?”
那在碎片化的时间,我就会开始拆解整个问题:法律互联网行业的前景如何
- 那法律互联网市场规模到底怎样
- 全局怎样,细分领域又分哪几类?
- 增长趋势又如何啊
- 产业的复合增长率趋势怎样?
- 整个法律互联网行业的产业地图又是怎样
- 从法律资源到消费者的行业阶段如何划分?
- 每个阶段都有哪些产业参与进去了?
- 典型的法律产品都有哪些?
- 核心业务逻辑是怎样
- 数据表现情况怎样?
- 典型用户都有哪些?
- ……
进过上面的拆解是不是清晰多了?还会像没头苍蝇一样,东试试西试试吗?
那针对碎片化时间拆解的内容,开始解答每一小部分的内容就更加从容了,人在面对与自己能力匹配的工作时,会进入“心流”状态(心理学中是一种某者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某者在此状态时,通常不愿被打扰,即抗拒中断),效率极高。
所以想偷懒,就要把大块时间用在能让自己产生心流的事情上,如果感觉不能产生心流,那事情可能还需要继续被拆解,而拆解这种事,放在卫生间去想吧。
4. 做复盘
制约人偷懒的两大要素,第一是钱,第二就是复盘了。同样的错误重复犯,同样的坑继续踩。不得不说,老祖宗真是有大智慧的,吾日需三省吾身,论语要多读,道德家要多读,不但能教你如何工作,还能叫你做设计,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就是在说留白的重要性(又扯远了)。
复盘的好处真的是多的数不过来了,首先能帮你偷懒(不再踩坑,不就是偷懒吗!);其次,他能让你总结出一堆别人总结过的道理,这样看起来就很高深。比如: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这样的金句可以说是非常正确的废话了。但是好处就是有记忆点,在《如何高效学习》一书中同样提到了记忆点的重要性,我们需要把复杂的经验进行认知上的定义,这样这份经验就能烙刻在你的灵魂上,它就像一把钥匙能开启你过去的记忆。
“不大胆的假设更要小心求证”,这是一年前某个项目中我总结的一点,至今我仍然记得当时是一个图标的兼容性问题,我自以为查了详细的文档资料,就不会发生问题,结果还是在Safari浏览器上出了问题,最后补救才修复好,同时还能记起当时的人物事。你看复盘的不止是经验,还能存下你宝贵的记忆。
至于怎么复盘?你已经是个成熟的大孩子了,该学会自己思考如何复盘了,如果思考不出来,请重新读一遍本文。
所以想偷懒,赶紧复盘复盘,今天复的盘,就是你明天偷的懒。
刚刚说了一堆全是关于尾懒的方法,那头懒行不行呢?我觉得行,比如做人,就可以头懒一点,不较真,不动气,就能既延年,又养颜,人嘛,就是活个开心。做人要佛系,做事要仔细。
会偷懒,真好,希望你不但偷懒,而且进步:)
作者:麋鹿,北京华宇元典高级交互设计师,微信公众号:元典UED
本文由 @麋鹿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怎么巧妙的“偷懒“?
偷懒我分头懒跟尾懒,头偷懒了,那么尾部一定很累,不止那么一次发现到这样一个问题,当时领导要调用一个数据,然后一群人乱成一团的找出这个符合的数据,但是其中有人你会看到他不行动,然后结果就是,行动的你没把数据做好,别人已经做好了,这个就是“头懒“所以尾部的工作一定是累的,先想想怎么做,怎么做更省时间,有时会比,我马上做,有效果。
👍🏻
受教了
1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