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糕的产品团队一般具备这些特点
本文作者整理了关于一个“糟糕”的产品团队所具备的特点,可能你正在经历着,可能你即将经历。
我参与过创业公司产品研发团队从零到一的组建,自己也组织并管理过产品经理和设计师团队,也经历过大厂的成熟大型产品团队。
在过去工作实践中,对于产品团队的建设有一些自己的认识。此外,我也和不同公司做产品的朋友和管理者交流过,在自己的实践以及和他们的互动中,我有一个共性的感觉。
大家似乎都知道一个糟糕的产品团队具备什么样的特点,但又在为打造一个卓越的产品团队而不断探索。
当然,没有哪一款产品是完美的,也没有哪一个团队是毫无瑕疵的。所以,这里我把“糟糕”定义成一种现象,而不是一个结论。
以下有 10 个我整理的关于一个“糟糕”的产品团队所具备的特点,可能你正在经历着,可能你即将经历。
一、缺失产品愿景和战略
愿景和战略看似是两个很虚的概念,但它们能起到的引领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有愿景有战略,团队就是传教士,否则就只是雇佣兵。
传教士的内心真正相信并且认可,而雇佣兵只是拿钱做事,结果的差异性肯定是巨大的。
一个好的愿景和战略能激发人的战斗欲,能调动一个组织去实现共同理想。“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就是很不错的愿景。而缺失产品愿景和战略的团队,就像一支没有灵魂的军队,缺乏战斗原动力,时间长了,就是一支散兵游勇。
我以前在文章中和线下交流中经常用一句话来概括产品愿景和战略,即“我们为谁用什么方法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
如果把其中的“我们”、“谁”、“方法”、“问题”挨个还原出来并做清晰简化的定义,得出的答案就可以作为团队共识。
二、不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UCD(User Centric Design)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理念,很多做产品的人都把它奉为信条。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有各种来自客观的挑战不断冲击着这个信条,导致很多产品逐渐走向畸形。
BCD(BOSS Centric Design)和KCD(KPI Centric Design)是两种最常见的驱动方式,即以老板为中心和以 KPI 为中心。
UCD的核心原则是“用户价值”,如果团队缺失这个共识,那将是一场灾难。
最早的时候,我做产品时没有特别在意这一点,以至于那些“逻辑成立”的需求在我看来都是合理的。而且团队也没有这个共识,更没有抵抗,所以做出来的产品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产品经理是唯一挡在用户前面的人,而产品设计则是实现用户价值的手段,这种共识,需要融入到团队血液里。
三、只关注流程,而不重效果
随着团队扩张,一些工作方法和流程就会很自然地建立起来。而这些流程如果运用不好,就是扼杀团队创造力和灵活性的凶手。
“敏捷开发”是现在很多团队都在尝试的一种开发模式,大致的细节我就不多说了,大家也都很清楚。
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大部分团队顶着“敏捷之名”,行着“瀑布之实”。
在我看来,敏捷的最大要义在于拥抱变化和快速达成共识,目的是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和市场调整。这需要结合敏捷宣言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而不是把传统的瀑布流程缩短并增加几个会议就叫敏捷。
这种“伪迭代”的情况存在于很多团队里,也包括我之前待过的团队。对变化的响应迟缓,且往往会用一个观点来维护秩序,那就是“这个没有按流程来”,或者“下次再做吧”。
这种只关注流程而不注重效果的团队工作方法,会随着团队的扩张以及业务和产品的复杂度增高而变得逐渐低效。
四、只关注竞争对手
现在产品竞争同质化非常严重,尤其是同一领域的竞品,在产品设计和运营策略上基本都是相互借鉴。
我曾经所在团队听到过一个来自业务的声音,“我就要xx那样的”。
这种零思考的跟进策略最大的好处就是保险,前提是竞品已经验证有效。而最大的坏处就是失去创造力,别小看这一点,很多团队因此变成了复印机。只关注竞争对手并跟进确实可以偷懒,尤其是对一些相对成熟的行业和产品,大家都会觉得也做不出什么花来了,那就相互借鉴就好。
很多创新都来自对已有事物的重复思考,创新来自成熟的边缘。如果连这种探索也放弃了,团队就会提前进入停滞成长的状态。
五、工程师参与度不够
在大型产品团队的协作中,产品团队起到的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是在业务型组织中,业务方的需求需要产品团队去分解细化并形成方案,然后由产品团队交付给技术团队实施。
这样的好处是环环相扣保证效率,并让出错的概率降低,而不足就是工程师缺失对用户价值和需求目的的理解。
请相信我,大部分产品经理在评审会上讲不清用户价值和需求目的,基本都在讲方案。
然后,工程师会带着怀疑和不信任的心态去反复质疑产品方案。要知道,工程师最厌恶的就是做没意义的事情以及重复造轮子。
在价值定义阶段就把工程师拉进来,让他们对需求价值的定义和决策过程有参与感,尤其是关键角色上的工程师,你会发现后期能省时很多。
六、不关注创新
这是平庸产品团队的典型症状。Leader没有创新精神和动力,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团队新人的成长。
对于一个已有方案或者一个新方案,按部就班的方式最保险,但这些都是手工活,对产品和团队成员能起到的增值效果不大。
关注那些有机会改进甚至是重构的方案,调动团队成员的脑子去做事,远比培养一批“产品蓝领”要好得多。
七、缺乏优秀的产品经理
这是一个不太被承认的问题。优秀的产品经理本来就很难被定义,甚至很难去发掘,所以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谁都希望团队里有优秀的产品经理,好处显而易见,他们既能做成事情,也能带动新人。
试图通过招聘的方式去寻找一个优秀产品经理的成功率很低,除非leader有足够的个人魅力或者成功的产品号召力。
从内部培养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周期相对较长,但相对靠谱。如果他未来有成为团队leader的潜质,提前发现,受益是相当大的。
不偏见于团队成员当下的表现,往后看一年或者三年对方的可塑性,如果你是团队leader,你眼前的年轻人很像三五年前的你,就可以重用。
八、喜欢憋大招
“我有一个想法”,这是比较危险的一句话,也是我最不喜欢听的一句话。有很多次我都为此买单,来源就不用我多说,你们都懂。
这种“想法”往往隐藏着一个大招,这个大招需要耗费团队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完成,由此带来的就是大家对它的足够期待。
好不容易上线了,当理想的状态并没有如期而至时,团队士气的消减是非常严重的,如果不亲身经历,可能无法感同身受。
“小步快跑”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但很多人宁愿往坑里多走几次,也不愿意认真理解一下这句话的精髓。
其实很简单,“小步快跑=加快掉坑的速度”。犯错足够多,成功的概率更大。
九、没有梯队和成长机制
一个五年工作经验的产品经理和一个应届毕业生做的工作内容一样,体现不出分工和差异性,这是团队没有梯队建设的典型症状。
产品怎么分工?其实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按照“用户体验五层模型”去分,可能不同的业务和产品形态需要做相应的调整,产品工作的层次和细化程度是不一样的。
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用高工资招人去干应届生的活儿,要么是公司有钱,要么是团队建设有问题。
除此之外,新人进来后完全任其野蛮生长,不光是对个人的不负责,也是对团队的不负责。
培训机制可以有,但能起到的效果也微乎其微,“我知道了很多,但是还是用不上”,这是很多产品新人的普遍感觉。
在我看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带着新人一起去踏坑,然后带着他一起走出来,这种陪伴式的成长体验,绝对受用,亲测有效。
相应地,梯队和成长机制也就都有了。
十、没有原则,没有文化
只要是产品经理,都希望待在一个“产品文化”浓郁的组织里,这种对同类的渴望和对安全感的追求,贯穿在很多产品经理的心头。
确实,人都希望被认同,在寻找认同感的过程中,我们愿意付出自己的努力,一旦找到,也愿意为之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做了这么多年产品,我深知做产品的不易。在我之前写过的那篇文章《真的,别想不开当产品经理》里,你可以看到这一点。
很多团队都希望营造自己的产品文化,其实在我看来,大文化很难,小文化可行。
改变一个公司的价值观和组织意识形态,几乎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在小团队里,围绕每个成员的“价值增长”做事、做决策,就是一种很好的小文化。
写在最后
以上 10 点,是关于糟糕的产品团队的一些特点。那什么是好的呢?倒过来想就可以了。
就像我在前面说的,大家似乎都知道一个糟糕的产品团队具备什么样的特点,但又在为打造一个卓越的产品团队而不断探索。
我们一直在从不完善到完善、从无知到有知进化的路上,从失败中去学到的要远远好于去学习正确的东西。
希望对你有用。
#专栏作家#
唐韧(Ryan),微信公众号:唐韧,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前Juliye Care产品总监,《产品经理必懂的技术那点事儿》作者,在创业公司负责过多款从0到1产品,目前在某电商巨头负责产品工作 。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高阶产品1元福利好课:如何高效带领团队成长】
✓ 奇鱼微办公产品副总裁@黄喆老师
✓ 1小时拆解新晋产品管理者如何高效带领团队成长
✓ 原价108元,特惠1元!
立即点击预约听课>>>http://3.woshipm.cn/Qfemau
战略实现,不都是憋大招么,通过一个个小进步、试错来完成大战略。那么小步快跑是没有战略吗,那么战略统一是憋大招吗。文化、体制、组织才是最本质的问题吧。
敏捷的最大要义在于拥抱变化和快速达成共识—》个人浅见,TO C还好,内部核心流程,比方说支付变更,会关联订单、财务等影响一系列的流程,这种情况下,瀑布流有他的正面意义
写得很好,小团队很多时候产品基因不足,有很多问题
好顶赞!
看过您的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