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造职场核心竞争力?不,是习惯
天赋是令人艳羡的特质,很多人将工作的杰出成就归因于天赋,认为天赋造就了这些杰出成绩。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 作者:赵晓璃
- 来源:璃语职美人(crystal_words)
写在前面的话:
你是不是有这样的苦恼,看着周围的同龄人有的俨然风生水起,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杰出的成绩。而你,却依然原地踏步,这些年来没有任何起色?
你是不是有这样的困惑,眼看着自己快要35岁了,却依然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换句话说,似乎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
你焦虑,你惶恐,你不知道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更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今天这篇文章,是结合了过往不计其数的咨询案例做的一些总结和思考,希望能给到你全新的启发和帮助。
01
阅读本文之前,不知你对“核心竞争力”是如何理解的?
从我经手的职业咨询案例来看,很多人的咨询诉求都是:找到自己擅长或天赋的领域,打造核心竞争力。
在他们看来,似乎是先要知道擅长或天赋领域,才有可能打造核心竞争力。
你脑海中对于其中的逻辑关系是不是也是抱有同样的认知?
很多人认为的核心竞争力如上图。那就是,首先要找到自己的天赋或优势,再通过长期努力,慢慢就能形成核心竞争力了。
果真?
毋庸置疑,天赋的差距固然存在,并且这种差距在能力上的作用也是存在的。就好像一个直觉发达的人更喜欢或更倾向于创意类工作内容,对于事务型工作内容可能就会表现出“力不从心”的一面。
但是我发现,绝大多数人往往高估了天赋的作用。
有些人明明就不肯钻研不肯用心,自然无法胜任事务型工作岗位;于是就会想当然认为,自己应该就是“直觉型”特质了。或者觉得自己成天东想西想,应该属于“直觉型”特质,如此说来,自己就应该做创意类工作。
这真的是一种极为肤浅的理解和认知,也是对于核心竞争力的极大误解。
对很多没有资源没有背景的普通人而言,职业是他们不可多得的获得收入和社会地位的主要途径;而对于职业能力表象下意识的肤浅认知,会导致他们把很多其实源于后天习惯,但比较隐蔽的因素归因于天赋。
于是:“如果我知道自己的天赋所在,就能知道自己的擅长所在,自然就可以打造核心竞争力了。”
但是对于自己擅长什么,他们又一无所知。
按照这样的神逻辑,一个人在不知道自己天赋的前提下,是否就应该就地等死,直到有高人点醒自己为止呢?
这显然是极为荒谬的!
02
那么,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
如果我们把职场竞争力看作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必然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然而从咨询经验来看,绝大多数的竞争力从主观上分析,主要取决于:自律性、兴趣倾向、专注力、归纳与反思能力等。
如上图。
你会发现,构成竞争力的主观要素里,除去“兴趣倾向”可能和“天赋”有关之外,其他因素均和“天赋”没有直接的关联。
因此,把自己职场发展不顺的根源归结于“天赋”,更像是一种下意识的逃避;甚至有人会认为,连“努力也是一种天赋”——也真的让人无语了。
1.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天赋”,其实是“伪天赋”
事实上,从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无数例咨询案例来看,很多人以为的“天赋”,根本就是“伪天赋”。
我把很多人职场发展不顺的原因归结于两点:一是做事习惯,二是思维模式。这两者的作用异常隐蔽,渗透在一个人工作的方方面面,天长日久,甚至会让人产生一种“天赋”的错觉。
举个例子说明。
来访者Sophia(化名)三年前就感觉到新媒体未来的发展势头,于是毅然辞去了之前的体制内工作,南下来到一家新媒体公司,她觉得自己小时候作文写得不错,就理所当然认为,自己做个撰稿人应该没有问题。
但三个月不到,Sophia就感觉自己有些吃不消了。
据她的说法,那时的她供职一家新媒体公司做内容创作,每天必须出一篇稿件,从题材的选取、观点的提炼、语言的组织甚至标题都要自己操刀,往往忙到夜里一两点,才勉强把一篇文章写出来。
三个月下来,Sophia对于新媒体内容写作的感受就是“压力大、节奏快、没日没夜”,本来她还想做好撰稿人再做个自己的公众号,结果现实彻底给她浇了盆凉水。
按理说,Sophia上学那会儿的作文还不错,否则她不会想到转行新媒体内容创作这个领域。但问题是,到底是什么让她在内容创作领域信心全无?
真的是因为她没有天赋吗?
在我看来,就是两样东西:做事习惯和思维模式。
2. 被人忽略的习惯,到底有多重要?
一个做事习惯差的人,由于在童年时代缺乏必要的管教,“坚持一件事获得深层乐趣”的体验几乎没有,更多的是“放弃正在做的事情追求感官刺激”的经验更多。久而久之,这个人的神经突触的建立会让TA习惯于从高刺激的事物中获得快感,很难适应过程中的繁琐和枯燥。
而一个做事习惯好的人,可能在童年时代受到的管教更好一些,从小就适应了做事过程中的繁琐和枯燥;例如在从事跳舞、绘画、弹琴甚至学习的过程中,渐渐适应了低刺激的事物,习惯于坚持下去;而随之而来的好成绩和外界认可,进一步强化和激励了这种适应枯燥的习惯。
于是,习惯不同的人,在应对同样的事务中展现的特点,以及获得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前者在低刺激事务或环境中往往容易走神,花了很长时间不断地走神、拉回、走神、拉回……以至于做事效率低下,别人一两个小时就能搞定的事情,在这些人这里往往耗上一整天。
后者更倾向于专注,集中所有注意力完成这件事情,一两个小时后就能给出满意的结果。
而这两种人在做事方面的感受和体验更是千差万别:
同样的工作,刺激阈值更高的前者在低刺激的办公环境中,其注意力容易四处飘散,总会情不自禁地寻找新鲜的刺激,甚至出现“神游”的状况;而刺激阈值低的后者,则更容易适应低刺激的工作内容和环境,很快就能进入状态。
经过这番分析,Sophia不得不承认,她所谓的“作文成绩好”也只是初中之前偶尔的愉快回忆。多数时光里,她做任何事情都无法坚持,包括在之前的新媒体公司,可能早上就已经想到了素材和标题,但就是迟迟不肯动手开写。反而被网上各种信息所吸引,导致临下班前才发现文章没有写,这才警觉起来着手写文章,这才是她“加班到夜里一两点”的背后原因。
3. 被很多人误解的“天赋”,背后恰恰是习惯的力量
同样的道理,一个做事习惯好的人在每次行动之后会获得不错的效果,不论物质还是精神上都会获得正向反馈;而一个做事习惯差的人在每次行动之后获得的结果总是差强人意,他们体会到的更是中途开小差的快感,所以做事容易拖延且效率低下。
在工作难度或强度加强的前提下,好习惯的人更倾向于寻求积极的解决方法将问题一网打尽,获得胜利的喜悦;坏习惯的人则打算一直拖到最后一刻,然后继续开起小差……
结果呢?
习惯差的人不仅工作的时间多半都浪费了,下班后因为未完成的工作,还要用加倍的时间去完成工作。这个时候,当事人就会有非常强烈的“时间损失感”,越来越觉得做事吃力,于是质疑是不是自己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天赋?
而习惯好的人在工作时间内就基本解决了所有工作,同时节省出额外的时间用来进一步学习和钻研业务。随着处理问题的熟练程度逐渐增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更能调动过去的积累,让事情得以迅速完美地解决。
后者往往给人一种错觉就是:“哇,这个人做事真的毫不费力啊,果然有天赋的就是不一样。”
任何低刺激的事情,学习也好工作也罢,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很多人误以为是时间和事务的单纯累加,其实不是,这种成长速度更自带一种“加速度”:
越是能够做好工作的人,就越适应工作,越能抵抗住外在的高刺激诱惑;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神经元对于低刺激事物的突触,渐渐就适应了这个过程,下次依然会选择低刺激的事情,并且不会觉得多么枯燥和痛苦。
而随着量变的累积,最终到达了“质变”的临界点,这个人的成长则会呈现出惊人的爆发状态,获得让人艳羡的成绩。
03
再说思维模式。说到底这更是一种习惯,简言之就是归因的习惯。
在遇到不如己意的事情时,你是如何归因的?
是倾向于把所有问题都指向外部环境或他人,还是从自身开始反思,从而进行方法或策略上的优化或改进?
这种思维习惯下,呈现出来的职场发展之路更是截然不同。
以新媒体内容写作为例。
在Sophia的思维习惯里,由于小时候缺乏良好习惯的培养和建立;在遇到不如己意的事情时,她往往会对事情进行“外归因”:眼前的痛苦也好问题也罢,都是外部环境或工作造成的,在遇到困难或障碍的时候,她会本能地想要逃离。
在这样的思维习惯下,她觉得这份工作一分钟也做不下去了,于是冒然离职,离职后又再次陷入更深的迷茫。
而一个具备良好思维习惯的人会怎样做呢?
这些年里,我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写作者同行们,他们也会遇到写作的瓶颈。但不同的是,他们会提醒自己,痛苦是因为你的能力出了问题;这个时候,最要不得的是临阵脱逃,最应该做的是反思和总结,然后迎难而上。
背后的真相是,所有的能力都不是直线成长的,而是呈现“螺旋式成长”状态。所谓“螺旋式成长”,是指每一个阶段都有低谷有高潮,前一段的低谷往往预示着下一阶段的高潮。
拿写作能力来说,拥有良好思考习惯的人通过增加阅读量、不断学习其他人优秀文章等方法,让自己尽快度过这一“低谷期”,从而迎来下一阶段的、新的成长。
而这种体验本身,不就是“兴趣”的重要来源吗?
这里又隐藏着一个更为重要的真相,那就是,每个行业的高手,都懂得让各种无聊的工作变得有趣。因此,所谓兴趣,从习惯的角度而言更是后天形成的,而非天生就有的。
行文至此,我想说:
比起阶层固化,更可怕的是一个人从思维到行为的习惯固化;而一个又一个不易察觉的坏习惯,更是给当事人竖起了一道道坚固的、无形的高墙。
在35岁来临之前,这些习惯渗透到了你我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并且残酷地分隔出了每个人竞争力的强弱有序,直至无法跨越。
以上。
作者:赵晓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职场作家,聚焦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致力于为职场人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法和路径。微信公众号:璃语职美人(crystal_words);新浪微博 @赵晓璃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b8LO8xXVy_oa5K9go1OcCw
本文由 @璃语职美人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作为一个从小没有受到良好管教和约束的我来说,当作者提到,向我这样的人习惯于在高刺激的事物中寻找乐趣时,如醍醐灌顶一般被点醒。至于今后如何做,我想,我已经有了答案。
所以,怎么确定当前的工作是不是适合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