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实习回顾:这3种场景,真正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是这样
之前在阿里巴巴移动事业部将近5个月的实习结束后,笔者一直在回想自己的产品岗实习过程中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好的地方需要及时总结。趁此清明小长假期间总结分享出来,希望能给后来去产品实习的新人一些启示。
一、不问要求埋头苦干
产品新人刚入职的时候,因为经验不足,不太熟悉业务,往往一开始的时候都会有一个mentor(导师)带着工作,跟着他学习,协助进行搜集相关资料,数据分析,与程序员、设计师沟通推进业务等等。
在长期应试教育影响下,在刚开始接到mentor的任务的时候,我往往习惯于风生水起,兴高采烈的跑去做,经常忘了问何时要完成这件事?做这件事的原因是什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因此吃过好几次闷亏,相信这也是很多产品新人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有的人可能觉得无伤大雅完成就行,那么我们下面来看看这么做有什么危害。
1. 短期来看
从KANO需求模型角度分析,埋头苦干带来的后果大部分情况是我们可以顺利的完成任务,但只能完成mentor的基本需求或者期望需求,并不能超出他的预期。
比如我们接到的任务是研究一下某购物APP最近线上的数据情况,基本需求是我们从后端统计平台将A产品最近15天的数据下载了下来,期望需求是将数据进行整理,将留存率、日活跃情况等关键数据与之前的数据对比标记出来。
那么mentor的兴奋需求是什么或者说如何能超出他的预期呢?如果我们知道他让我们统计这份数据的目的是要做周期性的进展以周报形式给上级领导,那么我们还可以做什么?我们还可以将数据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比如“留存率的增加时因为功能B的迭代改进,日活人数的下降是因为现在处于购物的淡期,整个行业的数据都在下滑….” 这个时候mentor接到我们的任务内心肯定是欣喜的,他可以更轻松更快的进行稍微修改或者直接转发给上级领导了。
但也存在最坏的情况,我们只是做了这个任务,连期望需求都达不到。比如接到的任务是设计一个NBA球员的详情页面,这个时候我们可能是分析用户需求、竞争对手情况等等一大堆数据,然后信心满满的开始设计了,交了一份线框图给mentor,然后被瞬间打回来。
上述情况我实实在在发生过,原因不是我设计的线框图不满足用户需求,而是没有了解mentor做NBA球员页面的出发点,他的出发点要做流量的流转,通过球员页面更好的引流分发到球队或者比赛页面,而我的设计稿完全没有设计跳转链接按钮!
2. 长期来看
我们的成长空间会受到限制,发展缓慢,成为一个不会思考只会做事情的人。mentor说一句学一句,而没有更主动的学习成长。也许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同一时期一起进来的小伙伴已经开始独立跟进产品上线了,自己还只能停留在打酱油协助的位置上。
我们可能会开始自暴自弃或者埋怨自己的mentor不给自己机会,工作热情开始下滑,想着跳槽离开,却没有想过是自己长期以来事倍功半,还不足以让mentor信任独当一面。我还记得在公司月度新人工作评审会议上,大BOSS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设计某个功能?我们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我还记得之后在求职面试的时候,面试官在听完我的工作情况介绍之后,第一个问题也是为什么要投入那么的人力物力做某个功能?如果我们没有沉下心好好思考过,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产品经理一天要面对很多杂七杂八的工作,项目管理能力非常重要,但是按照上面长此以往我们会不懂得对交代完成的长串任务进行优先级分类。
模拟一个真实的场景:
早上到公司上班打开记事本,看了下今天有哪些事情要处理,然后开始一条一条开始做。做到一半,被叫过去开产品会议。会议结束后已经是中午,点了份外卖继续做之前的产品需求文档。中间穿插处理了几个要紧的突发情况,和程序员电话沟通了处理方案。
文档完成之后,差不多已经到了晚饭下班时间,这个时候mentor过来询问昨天交代的数据分析做了怎么样了,明早周报会议要用,我们一脸懵逼的看了看记事本,数据分析任务是确实在上面,只不过是昨天mentor下班之前才跟我们说的,所以在记事本的最下面。这个时候我们只能抱歉的跟mentor说还没做好,然后看着mentor失望的转身回去,留下我们一个人加班赶工了,吃力又不讨好。
3. 小结
从上述短期和长期影响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不问要求埋头苦干的各种弊端。在进行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我们第一个要考虑的是用户是谁(年龄,阶级,地域),他们在哪里,他们的使用场景是什么,他们有着怎样的共同特征,他们的需求是什么。同样我们需要把这样的逻辑思维带入工作中来,做事情之前先考虑清楚mentor的习性,任务的目的与原因,才能更好的完成。这些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其实很难,就像是每次跟理发师说少剪一点头发的时候,理发师总会不自觉的多剪很多。切记在每次接到任务前,养成多问一个为什么的习惯。这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准确更好地完成任务,也能让我们根据需求的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工作,更快地成长。
二、沟通中容易妥协
与他人沟通往往占据着产品新人工作的绝大部分,我亲眼见证过一个实习生一天到晚都在跟资源方打电话,中午一起吃饭都不例外,煲到耳朵都痛了,这绝对一件不能忽视的事情。资历尚浅的产品实习生大战经验丰富的设计师、程序员等必是一段不断跌倒掉坑再爬起填坑的艰辛旅程。沟通中最大的问题就是面对强势的程序员或程序员say no,我们不敢进行反驳,原因大概有以下两个方面。
1. 怕得罪人破坏关系
双方争论过程中因为各自的利益往往会争吵的面红耳赤,产品新人这个时候很可能怕因为这样破坏了同事之间的关系,影响彼此之间的二次合作,乃至日后转正留下。
然而这种担心其实是不必要的,产品经理与程序员、设计师的交火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因为双方所在的立场角度不同,所背负的KPI目标不同,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一次开火争吵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带到私下的生活里或者之后的合作中,多数人都是专业的,争吵的是事,不是人。笔者之前工作经常看到一个产品经理和他合作的程序员辩论的你死我活,逐渐都成为了我们其他人喜欢看的大戏,但两人之间不也合作了那么久吗,虽然双方内心都有过想掐死对方的冲动,可事情过去后私下里还是能相互打趣聊天的。
最坏的情况如果争吵的过于激烈伤了和气怎么办,也可以私下吃饭的时候调和一下,主动认下错,产品经理最不需要的就是脸这个东西。再不行,找mentor帮忙调和下,只不过这一步还真的没发生过。
2. 心虚气场不足
“你这是什么需求啊?”,“你能不能做一些指标成长度高的需求,这个太没意义了”,“我最近有很多事情要做,要不要再缓缓做你这个吧。”“你的需求怎么又改啊,来不及了。”以上对话是笔者在之前工作中亲身经历过的,面对经验丰富强势的程序员或者设计师,我们在他们面前可能就是一只不起眼的小角色,不敢反驳。
事实是我们越不敢反驳,我们在程序员心中的地位就越低,就可能越不把我们当成一回事。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偏执的产品经理才能做好产品。
一方面,有的时候万恶的产品经理是推送程序员设计师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往往促使他们完成了他们原本觉得无法完成的功能交互设计之后,在那个时候他们也会沉醉在自我的成就感中。
另一方面,当产品按照我们的要求上线之后的数据喜人,他们也会看在眼里,愿意把你的需求认真对待,毕竟工作都是混一口饭吃,业绩KPI的考核都是大家关心的重点。而我们一味妥协更改需求,结果出来后如果数据好,程序员设计师可以说你看按我的意见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吧。如果不好,更可以说我早就告诉你了吧,你这个需求不行的,你就不信。
3. 小结
产品设计的再好,自身沟通能力不行,无法很好的将方案落实也无济于事。偏执是产品经理必须的要求,当然不是蛮不讲理的固执。当我们还是一个产品新人的时候,不能害怕破坏同事之间的关系,不能一味的让步妥协,我们需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灵活的去沟通交流,才能赢得对方的尊重,更好的完成产品设计。
三、局限于自我的圈子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我们在大学时代,习惯了与一起的往往是室友或者是聊得来的朋友厮混在一起,然而到了工作做这样的做法并不是很适用了。入职之后我们会喜欢与同期进公司的新人,同一部门年纪相仿的同事一起吃饭,这样的氛围更加放松惬意,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产品新人,我们也就很难获得很大的成长。
一个成功的产品经理必定是跨过了千万行代码的坑爬起来的,而产品的实战经验从同期进来的新人中并无法获取,需要与产品老人,乃至技术、设计方面的同学多沟通才能得到。那么我们该怎样更好的扩大自己的圈子呢?
1. 多去尝试跟不同职责的同学聊天
多去跟之前有合作过的不同职责的同学聊天,一起聚个餐,这样既可以更好了解他们平时的工作内容,又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不要需要他们了才记得去找他们,私交将帮我们更好的完成产品。
之前我工作就遇到过跟开发A沟通某一需求的时候,A告诉笔者该需求需要5个工作日完成,不能在本周四准时上线。这个时候我想到了之前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开发B,私信跟他沟通了这个需求,B告诉我该需求其实只需要3个工作日,A可能忙于其他项目才说需要5个工作日的。
在了解情况之后,我与A进行了再次的沟通,成功的让A把我的优先级排了上来,解决了这个棘手的任务。这是一个广交朋友带来的好处的一个典型例子。
2. 多去参加公司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
通过该类活动了解公司的方方面面,而不是仅局限于产品领域,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笔者同样在此受益过,在跟程序员A讨论如何实现某一需求时,程序员A告诉我目前情况下不能实现,然而在上周的培训讲座上我听过了类似情况的解决方法,我告诉了程序员A为什么不能尝试建立索引的方式呢?程序员A那时就有点懵逼的说需要花费比较长的工作时间。这个时候我就回报给mentor让他帮忙协调下A的工作量来完成需求。多出去接触,不经意的收获,很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任务。
3. 小结
作为产品新人一定要学会在空闲时间不能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里,大胆的去尝试与各式各样的人一起去吃饭或者交流,多去参加各种活动,倾听各种各样不同的声音,这样经验的积累才能扩大产品工作的广度,灵感往往来源于不同行业知识的联接。
四、总结
除了上述讲的三个比较容易犯的错误之外,刚进入产品实战领域的时候我们要注意的事情要学习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学会每周及时总结产品工作,学会写好产品进展汇报总结等等。但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要调整我们的心态,少一些急于求成的浮躁,多一些吾日三省的反思,怀着一颗学习的心,终会成为我们相要成为的产品大师。
作者:Link 微信公众号:aboutlink,一只新美大产品汪,爱生活,才会爱产品,有好奇心,才能驱动世界。专注分享一个产品经理的进阶之路。
本文由 @Link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担心你被带到坑里,so就说几句:
1.不问要求埋头苦干。—–你描述的解决方法是正确的,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你的导师比较“懒”,我安排/接收任务时,一定会告诉完成时间点、原因、目的等,总之让接受任务的人心里尽量不带一丝迷茫,做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发挥。
2.沟通中容易妥协。适当的妥协是有好处的,其实若自己的理由站得住脚,对方也不会让你妥协了,要认识到“除了自己,其他人都只对人不对事”这一点是尤为重要的。别把其他人想的和自己一样高尚。一起开开心心干活(即使产品死了)比每天争执扯皮(即使产品活了)要好得多。虽然比较负面,但确是职场法则,更何况,PM还不能决定产品的死活。
3.局限于自我的圈子。性格相关,不阐述了。
如上。
第二点我得反驳一下,适当妥协是对的,我的描述里也是说偏执,不是固执,有自己原则,也不是不退步,而不是你说的不妥协。
第一点,真的得说你遇到了一个好的导师,而我的经验与提醒对你是不太适用。第三点,的确性格有差异。但是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我建议多交一些值得交的朋友绝对不会有坏处,只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