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9,我的反思与求索(二)

0 评论 3625 浏览 17 收藏 21 分钟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昔时读《道德经》,对这四句话一知半解。当时的理解是,对于道,真心的追求者会积极去学习行动。一般的求道者,会时而自我怀疑感觉学到了,又没有学到。而普通人对于道则是嗤之以鼻。如果不被嘲笑,就不足以称作道了。

人生数十载,每个人都是在求自己的道。产品经理这个职业于我而言,就是我在大学之后的求学求道之旅,曾经怀疑过产品经理的职业性,质疑过产品经理的合理性。当我真正的步入这个职业的生涯中,从下士成为了一个中士,才感觉到自己的浅薄。

时至今日,我早已不会再怀疑产品经理,也在日常的工作中认识到这是一个需要相应职业能力才能胜任的职位。但是很长一段时间,我对于工作所需能力的理解一直很飘渺,不像设计师与程序员有着显著的对于工具或是知识方法的掌握要求,我无法将产品的能力抽象出来。

在我探索的过程中,我开始反思自己需要提升的以及认为具备的专业能力有哪些。

 一、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是一个非常宏观且抽象的能力,越往后走,我所认为的产品设计能力就不再是局限于可见的原型、平面与单一功能设计,而是一种可以通过长远的眼光与客观的分析设计一套架构的能力。

具体是以下几点:

  1. 结构化与系统性的功能设计;
  2. 更具针对性的产品与竞品分析;
  3. 规划能力。

1. 结构化与系统化的碎碎念

曾经无法理解也无法做到抽象总结这个能力。很长一段时间,都对产品设计能力停留在基础能力中的原型设计与平面设计。第一次感受到产品设计存在严重缺陷,是因为别人问了我一句。

你考虑过下一步吗?

非常简单的一个问题,暴露了我在系统性思考以及结构化规划中的严重缺陷。我回忆起求学、求职生涯中的很多往事,尤其是那些尴尬、失败的往事,他们都有几个特征:

  1. 总是以狭隘的主观意愿下结论并以此作为结论
  2. 总是没有全局思维,零碎的想到一点做一点,没有应对变化的能力
  3. 只争当下,不放眼未来

一方面这是因为刚开始我是一个局部工作执行者,当走到后面,需要由我来规划结构的时候,才知道措手不及。

这就很像我在登山过程中一直只注意脚下的路怎么走,如何避免踩到坑。然后有一天我抬起了头,看到了远处更多的大山。我的伙伴问我,我们要怎么走,如何规划行程。

结构化就是从方法中抽象出明确、可执行的策略,不论是线性还是树状还是网状,可以将其整理成具象化的结构。而系统性就是将结构化的这些策略按照高效的流程执行出来。

时至今日我依然不觉得我在结构化与系统性的设计整理能力很好,但这是我认为必须要去提升的能力,因为这两项能力是我面向未来的决定性因素。

2. 知己知彼与规划的讨论

在我的第二项与第三项能力中,其实总结下来就是知己知彼,然后为我所用。我看过一些产品分析或者竞品分析文档,但是鲜有让我眼前一亮或者有益的作品。作者们都很优秀,这不是一句恭维,他们在数据收集、整理、撰文总结方面都是优于我的,但是我依然觉得对我帮助不大,因为这也是我曾经经历的问题。

以前为了了解对手,我总是大而全的罗列对手的所有功能流程,所有细节,最终基于自己的体会做一个总结性的结论,最后回顾的时候反而觉得没有重点。不论是产品分析还是竞品分析,其实都应该制定好一个初始的目标。

  1. 如果是探索式的了解,那么应该集中于核心功能以及特色功能;
  2. 如果是想要了解特点,那么应该集中于分析为什么是特色、哪些人喜欢这些特色、这些特色解决了什么问题成为了杀器;
  3. 如果是分析同类产品的差异,那么应该集中于满足核心功能的基础上产生差异的原因以及各自的特点与解决方案。

为了刻意锻炼,在去年上半年中,我学习了国内以及国外的很多家数据统计平台,将收获整理成思维导图,通过绘制其结构来对比分析各自的优劣势。

不过很重要的是,大而全的分析也是需要的。核心在于在大而全的分析以后,我得出了什么结论。通过why-how-what的黄金思维圈的刻意练习,我收获了很多结论。其中这个训练的过程让我进一步感受了规划能力的重要性。切莫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为了达到产品设计能力的提升,我觉得先让自己思路清晰、说话有条理是当下每天都可以做到的事。

二、技术积累

产品经理需要会技术吗?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我给不了答案。但是我告诉自己,如果对于所从事的行业技术没有一定的了解,这一定会成为限制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我目前从事的是SAAS偏向工具类的后台产品,所以我觉得自己需要以下几项能力:

  1. 对所从事的产品技术有直接了解;
  2. 对产品所需技术有基本的可实践能力;
  3. 机器学习、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

1. 关于技术学习的一些感想

我的职业生涯是从网页开始的,后来负责过一款APP的功能需求整理与分析一年。前几年的这个工作经历为我积累了从产品策划设计-上线-运营-结果分析的全流程经验,让我深刻感受到这其中一个环节的能力缺失对我以及最终结果造成的负面影响。

总结我当时能力缺失最后造成的影响是以下几点:

  1. 因为团队使用jQuery前端框架,让我很长一段时间内体会不到更多其他框架的优秀,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对网页一些交互功能设计的效率与理解。
  2. 因为缺少技术思维与技术能力,对于一些简单的运营操作完全依赖于人工,导致效率极其低下,比如高频率的CDN刷新依赖于人工执行,其实完全有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3. 完全不了解服务端与客户端的交互,以至于出现了BUG只能抛出问题,等待技术来分析解决,使得自己一直停留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阶段,没有有效的知识积累帮助自己分析问题。

以上只是我个人因为技术思维的欠缺与技术能力缺乏导致的部分问题,严重的说这些问题让我感受到落后于这个时代。

我的解决方案其实并没有什么值得谈,我不再是买本书从基础开始啃,而是从日常实践中切入,去了解HTTP的网页请求,去自己学习python爬虫以此进一步了解数据的交互,看团队内部的API文档了解技术逻辑。

技术不可以脱离实际的应用场景。于我而言实际的实践能力,就是能看懂技术的逻辑,这不一定是要求我可以像开发人员一样写出工程级的代码,而是能从中了解到技术的设计思路与逻辑,帮助自己更加了解所设计的产品本质。

真正让我感受到技术的魅力,在于我自己学习了python爬虫以后,通过了解团队内运营人员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日常数据监控邮件与自动化的经历,那一刻的成就感也马上让我意识到自己在技术能力上的欠缺。

于是我开始摸索抓包,用python做一些简单的接口请求实践来测试功能。于是很多我大学时期学习到的数据结构知识重新出现在日常的对话中。

Redis的哈希表,查找排序的方法,为了提升查询效率的复杂度计算与优化,数据库的表结构设计,曾经这些我不知道具体能用在哪里的知识具体的呈现了出来,且帮助我更高效的解决了问题。

越来越多的问题让我感受到自己的无知,我知道自己要做到的并不是可以像开发人员直接投入工程中,而是可以了解其原理提升自己对业务的理解,然后也是源于我自己的兴趣。

未来,我希望可以系统的学习机器学习、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的知识,首先是兴趣,其次则是他们能够实打实的帮助我。

毕竟我可不想做个传话筒。

三、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真的是个有点虚幻的东西。大学的时候学习过很多数理统计的知识,但是根本不知道用在那里。

毕业设计也使用了假设检验与正交试验来分析影响因素显著性。而几年的工作下来,在这些的方法的基础上,对于数据的认识以及思考得出问题与结论的这个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我认为自己需要的以下几点:

  1. 针对问题的思路寻找数据;
  2. python等分析工具的使用;
  3. 利用数据发现问题的能力。

数据分析是一个门槛很高且上限也极高的工作,在我与一个留学归来的数据分析师朋友的交流中,我深刻感受到这个工作对于基础能力与思维的要求之高,以至于目前的我都无法整理出系统的方法。但是我依然要时刻提醒自己,问题发生以后一定会体现在数据上,这就是通过数据发现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一些人眼里广告只需要关注ecpm,但如果是以CPA(例如以下载为结果)的结算方式中,用实际的下载量来评估广告效果会比ecpm更具参考性与决定性,此时过分强调ecpm是自己思维不够开阔的表现。

以结果为导向,去寻找过程中的问题,是数据这个有效武器的关键作用所在。为了去发现问题,数据永远是不够的,为了证明自己所负责的几项工作,那么数据永远是那么几个就够了。

所以数据分析于我而言是一项极其考验思维、眼光的工作,也是让我一直感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事情。为了刻意训练自己的思维与技能,我强制自己去观察数据,通过去分析发现自己需要学习哪些方法,需要学习哪些工具帮助自己提升效率。19年整理过一篇我自己的数据分析思路与方法,经过一年的实践,那一套方法与结构已经稳定的成为了目前负责的SAAS产品中的基础功能结构,是我为数不多的成功之处。

但是现在回首看起来又是有那么多可以提升的地方,也更加让我感受到发现问题这个能力的必要性。

四、发现问题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能力,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1. 隐患分析;
  2. 优化分析;
  3. 应对变化主动提出拓展能力的问题。

1. 命题作文与自由发挥

相信不少产品经理的职业生涯都是从命题作文开始的。由上级直接指派做什么,再由他们告诉我们哪里出了问题,然后我们再解决。

第一次让我了解到发现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能力是下面这件事情。

记得那时我团队中的运营团队经常出现网页内容忘记从后台同步的事情发生,当时组长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强制要求自我检查,如果发现内容未及时同步的情况点名批评。

这个措施耗时费力,且低效。主管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不仅要解决问题,还要去思考为什么发生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从源头解决接问题。

他这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本质就是发现事物的本质,去分析源头。但是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是不一样的。提出问题也许只是一个疑惑,只是针对当先已知的情况提出的一个结果。

而发现问题是在未知中发现隐患,发现可以继续优化的地方,发现可以拓展的内容。这需要有主动且关注细节的思想,同时还需要具有面对数据、功能业务高度了解的基础。组成这些要素所需要的硬能力就是基础能力、技术能力、数据分析与设计能力,缺一不可。而在此之上的,则是根据所处的职位、背景与环境与时俱进的更多能力。

在面对已知问题之时,我们要做的事是想办法。

那么在面对未知之时,我们要做的则是探索,那么探索什么呢?

2. 挑战未知

19年的下半年在经历了系统重构以后,一时间我不知道我负责的后台还可以在何处提升。继续优化交互、UI细节?还是去思考更多的新功能?

都没有错,因为对于未知来说你所做的一切暂时都没有答案,如果已有了答案那就是你已探索出了未知中的已知,那正是我要做规划去做的事。

于是我开始和我的运营团队交流,我去了解他们平时在做什么,直接一起参与到他们的实际工作中从中发现问题。同时我开始去思考这个产品除了优化,还缺少了什么导致用户量难以提升。是市场还不够成熟?是生态还不够完善?还是其他什么问题?

我需要数据做分析,我需要去实际的参与到运营工作中,此时我的产品工作不仅仅是策划与设计,我需要更全面的了解我的产品。

遗憾的是目前我还在未知当中,我呼唤着答案,他还没有回答过我。所以我更加肯定,当下的我面对的这个用户增长乏力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这个大问题下的还有更多问题可以抽丝剥茧等待我去制定解决方案。

如果我突然觉得无法找到问题了,那么我就有问题,这个问题就要马上去想办法去解决。

五、商业化

商业化能力,我目前依然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现在我正在探索具体的商业模式,在计划投入实践中。

我尚不知商业化能力需要哪些直接的能力支持,因为我还在探索。

商业化是一个商品的价值体现。赚不赚钱目前和一个产品的好坏直接关联在了一起。但我想表达的是,产品也许赚钱,但是他未必是一个真正成功或是值得学习的产品。

在我毕业的初期,见过太多劣质的手游,通过抄袭、换皮,然后快速的收割一波就下线。他们是赚钱的,但是也是令我厌恶的,最后在优胜劣汰的市场中手游进入了精品化时代。

我所认为的商业化第一点是商业化后的经济价值体现了这个产品团队的价值,其次是商业化的经济价值为团队人员提供了更好的物质。商业化是一个契合市场、时代以及用户的大趋势,在产品质量过硬的基础上,商业化才会有天生的助力。但真正的市场中,需要靠商业化来生存。

生存下去以后才可以谈发展。现在的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这句话,上一份工作的我在一个业内颇有名气的数千人级的公司,我只需要考虑的是提升用户量,其他的都有专人负责。

后来我进入了一个新的团队,我们一起从0到1,然后遇到困难增长乏力,然后开始想办法建立自己的商业模式去求生存。我经历过完全无视用户体验的野蛮模式,最后宣告失败。然后走向开始不把用户当流量,真正从他们的使用感受出发去思考广告推广与运营手段,艰难的步入正轨。

这是一个很刺激的过程,从中我感受到了商业化工作的魅力与能力要求之高,这是我目前能力还无法达到的。

不过衷心希望,每一个认真设计产品的团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让自己活下去。

我始终坚信一点,用户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数字;真心且认真去做真正对的事,不只能活下去,还会有更多的精彩。

曾经我是一个无知的下士,如今我是一个立志求道的中士,而明天我希望我能成为一个扛得住压力和责任、经得起打磨和历练以及真正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上士。

我的反思与求索——基础能力篇

 

本文由 @问梦孤独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