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要学会做减法
有时候,手头上负责大量工作并不代表着你的工作能力强,能把它们都做优做好。相反,繁重且不分优先级的事务往往让人疲倦,所以学会做减法很重要——让我们有精力做最重要的事,集中精力把事项做优做好,留出时间去思考。
上篇文章《以我的2019年目标为例,手把手教你如何制定OKR》讲了如何制定自己的OKR,本文聊我的反思,包括我在2019年做了哪些减法,以及为什么要做减法。
1. 为什么要做减法
1.1 为什么要做减法?
人们普遍的观念是,能做的事情越多越好,提倡的是做加法,而不是做减法。
那为什么要谈论「做减法」呢?因为只有做减法,才能把重要的事情做好。
把很多事情都开了头,却没有一件事情有结果,这样不叫有收获。
一次只专注做一件事情,开了头并且结了尾,付出一份努力就能得到一份回报,这才叫有收获。
以我自己为例,我同时学「数据分析」和「动态影像剪辑」的结果一定是两件事情都没做好,因为这两件事情都需要长期的努力才会有收获。
两件事情都开了头,却也都没有结尾,于是一年过后我只能是什么收获都没有。
可以两件事情都做,但是一定要有先后顺序。先做哪件事,后做哪件事,一定要有顺序。
必须做的事情,需要排序;不必做的事情,需要舍弃。
那么「必须做」和「不必做」的事情之间,有什么判断原则吗?
我认为一件事情是否必须要做,必须以「做了以后是否会有长期影响」为判断原则。
如果一件事情做了之后,长期来说对提升自己有帮助,那就值得做。
然而,这样的事情往往有严重的滞后效应,做了以后不会立即收效,要等到一段时间之后才会看到效果。
虽然收获会滞后,但这样的事情依然要在下判断之后,决心去把它完成。
思考「减法」的原则,可以帮助自己做好减法,找出必须做的重要事。
2. 为什么人不擅长做减法?
在很多重要的事情上,全心全意投入都未必能有收获,更何况三心二意?
既然做减法能确保做事有结果,为什么做减法还这么难?
因为人总会过高的估计自己,如同「蝜蝂」这样喜欢背东西的小虫。
柳宗元在〈蝜蝂传〉中提到:「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
意思是蝜蝂喜欢背东西,从不停止越背越重。如果帮它把东西拿走,它又会抬起头来,继续背新的东西。
柳宗元以蝜蝂讽刺对财富和仕途贪得无厌的人,但我觉得自己对于「目标」也和蝜蝂一样。
临时看到一件感兴趣的事情,就有冲动想丢下手头的事,把原先的目标抛诸脑后开始「尝鲜」,还自诩为有行动力。
在此同时,我还会同时期待自己能兼顾两件事情,期待自己能达成「多做一件事情」的结果。
加法式的做事原则,最后只会开很多头却没有结尾,最后一事无成。
长此以往,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之后,我才收获教训,学习起违反人性的减法。
3. 做减法学到的教训
所谓的减法,就是自己原本要做,但后来决定不做的事情。
人非完人,讲出自己没做的事情,并不可耻。如果没有从中学习到教训,那才是可惜。
把从中学到的教训分享出来,除了自己进步,也可以帮助群体共同进步。
我放弃的是6件事情,其问题的本质都是因为高估自己的能力,以及低估意外的发生率。
像是我以为自己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就能把影像剪辑能力培养到可以产出心目中好作品的程度,于是给自己安排了一段并不长的时间。
开始做了以后,才越来越发现这水很深,可能一时半刻没办法做出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并评估其它目标的重要性,我最终决定先放弃这件事情。
我亲身学到的一课是,人很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我也不例外。
4. 没做减法,也不意味著成功
有些事情,我则是拖到最后一刻才放弃,最后一刻才承认自己做不完。
这样没被舍弃的事情,并不会因此带给我收获。
不做减法,不意味著成功,只是到最后才承认失败。
我看着自己的2019年目标回顾,想像如果想做的事情都完成,自己就会得到一个了无遗憾的一年吗?
仔细想想,即使做完所有的目标,也不会。
我发现自己目标太满,留给思考的时间太少。
大学的时候,我看过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学生和教授的对话。
学生喜孜孜地跟教授说,他每天早上七点到晚上12点都在做实验。他提出自己勤奋的表现,希望教授给予肯定。
结果教授反问他:「如果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那你拿什么时间思考?」
我发现自己也犯了一样的毛病,计画本上留给思考的空间太少。
5. 总结
让我们回顾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做减法?
因为比起开很多头,结几个尾更重要。事情有结尾,才能带给人收获。
为什么减法违反人性?
因为人就像蝜蝂,喜欢把事情往身上揽。人的天性是做加法,不是做减法。
思考「减法」的原则,可以帮助自己做好减法,找出数量没那么多,但却更重要的事去做。
不做减法,不意味着最后会成功,只是最后才承认失败。
作者:Daniel,互联网平台产品经理,《见识之旅》主理人
本文由 @Daniel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