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的职场难题,要怎么破题?

2 评论 7587 浏览 3 收藏 19 分钟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全国各行业带来了影响,同时也带来了职场难题。职场难题该怎么破题呢?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能提高职场抗风险能力的有效框架。也在为职场难题头疼的小伙伴,赶紧来看看吧!

2020年的开局,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将我们打的措手不及。

从武汉封城的那一天起,到现在家自我隔离很长时间了;在这期间,始终在思考着一个问题:“疫情过后,如何提高职场抗风险能力,以此来避免下一次不确定性事件的冲击和影响。”

查理·芒格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一个人只要掌握80到90个思维模型,就能解决90%的问题,而这些模型里面非常重要的只有几个。”

很多问题并不是没有解法,而是并没有来得及看清问题的本质,去找到对应之法,而好的模型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最佳框架。

最近,在吴军老师的这篇《信息时代的定律》一文中,找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有效框架,在此和大家做个分享,希望能对你的职场规划有所帮助。

巨大价差背后的本质,是稀缺性的影响和体现

美国航天公司每年要接待几百万乘客,创造上千亿美元的价值,而谷歌创造的价值却相对较少,但盈利却更多。 2012年,谷歌只创造了500亿美元的价值,利润率却是当年航空业的一百多倍。

这个盈利巨大价差的背后,其实是两种不同商业模型:

一种是完全竞争,一种是垄断。

完全竞争指的是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那些不存在足以影响价格的企业或者消费者的市场。产品是同质的,可互相替代而无差别;与此同时,产品的价格由市场决定。 而垄断说的是垄断公司拥有自己的市场,可以自行定价——因为没有竞争,所以垄断公司可以自由决定产量和价格,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这两种模式结果如此悬殊,实则是因为其中暗藏着一个经济学定律—“李嘉图定律”

1808年,李嘉图根据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关于垄断价格的理论,提出了地租理论,其中内容大致如下:

土地租金是土地使用者支付的价格,它是有垄断性(稀缺性)决定的,而不是由地主在上面做的投资和改良的成本决定的。

随着社会化分工体系的成熟,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李嘉图定律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更广泛的定义,也就是说只要对能够比较出优势的资产和经济要素都可以进行定价,而不仅仅只限于最初用于土地这些稀缺的自然物之上。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美国航天公司一年接待几百万乘客,创利上千亿,利润率却比不过一个小小的谷歌公司,因为二者在各自的商业模式上存在着本质化的比较差异。 一方是不断压低成本、降低利润去维持经营,一方是依靠垄断之下的稀缺性获利。

巨大价差背后的本质是稀缺性的影响和体现。 

行业巨头尚且如此,李嘉图定律的影响在日常职场和生活更是如上帝之手般存在着,处处可见,又处处不可违逆。 比如同样是高中老师,张老师比李老师辅导的学生高考成绩更好,那么张老师肯定会如同值钱的土地,他的劳动也会获得比同行更好的溢价。

同理,在IT行业,工程师之间、不同产品和服务的三六九等就这样被划分出来了,一等的专业人士在收入上相比于二等和三等的,有着巨大的差异。

在可预见的将来,随着产业分工更加精细化、专业化、集中化,很大一部分人会受到李嘉图定律的影响,或随着优良品质和精细服务身价陡升直冲食物链顶端,或被迫降低身价去接受更低利润、更低价值、更低收入的工作。 但最残酷的事实是,很多时候越是降低身价,身价却越来越低。

为什么越是降低身价,身价却越来越低

去年,有一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里刷屏了,文章提到“中国有很多超级小镇”: 比如中国江苏泰兴黄桥镇,它是全世界最大的小提琴生产基地;比如山东菏泽,全世界80%、90%的棺材都是在那里生产的;比如河北省南和县,大部分宠物食品像猫粮狗粮都是这儿生产的。

其实,现在你到中国小镇去看的话基本上都是这样的,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即一个小镇一个产品、一个村庄一个产品,很容易成为全国市场的冠军甚至世界市场的冠军。 但是何帆教授在《变量》这边书中做了一个新的解释,当他和团队去实地考察之下,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 为什么这么强大的生产能力,却没有看到很多世界知名品牌?

后来经由研究得知,中国有两个模式物流模式,一个模式是沃尔玛模式,一个模式是家乐福模式,而问题就出在沃尔玛模式上。沃尔玛模式是指沃尔玛最早来的时候不是为了在中国卖货,而是为了在中国买货然后卖到国外去。

我们所理解的,以及我们所看到的很多中国超级小镇,就是沃尔玛模式激发出来的,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讲,那个不叫中国制造,而叫中国加工。

制造是一个具有完整过程的项目,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到销售、品牌全部都要管,但如果是中国加工就没有这么麻烦了,人家的订单来了,你满足人家的订单需求照做就行了。

所以,最终卖给谁、如何去卖,完全不知道,因为渠道都在别人手里,这也就意味着你不能获得高利润。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做? 很简单,只要拿到了订单,沃尔玛就会立马给你钱。 但这中间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也就是资本最终目的是实现利益最大化,随着人力成本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选择将工厂前往成本更低的国家或地区。

这也就不难理解了:为什么很多企业明明自己的生产能力这么强,却始终不做自己的品牌,只愿意做代加工赚一点辛苦钱——因为产品的设计、销售、品牌、营销、宣发这些高附加值的工序都牢牢被被人抓在手里,如果不能参与到这些工序的流程之中,单纯靠不断降低人力成本去吸引外资投入生产,总有一天,会有成本更低的下家等着排队来拿这一单生意。而那些高附加值工序,本质上就如同顶层设计般存在,这样的稀缺性让他们稳坐利益链顶端不可撼动。

有没有读出一丝丝残忍的味道,职场人的世界何尝不是这样?

今年年初,有一个做电商营销的朋友在微信里说:

“现在大厂也不好过,光是开年公司被离职的人员约为8%,基本是包括部分绩效不好和年前离职的员工。”

公司为了提高团队效率,往往会采取减员增效的方法,所以只能让那些低价值的员工离开,留下产值更好更高的员工,资本的本质是追逐利益,在这个基础上: 你的性价比越高,你的选择几率才越大。 反之,你的性价比越低,被取代的几率就越大,到最后即便是毫无过错兢兢业业,公司可能也容不下你太久,甚至哪怕你自降身价也无人可惜。

不断提升价值的办法是永远按照规律办事

法国有句谚语: “第一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才了。” 短短一句话,道出了差距与真相,因为后两条是重复信息,没有任何价值,但是很多人往往没有看到这一点。

2016年我在深圳工作的时候,那时共享经济如火如荼形势一片大好,放眼望去,满大街都是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而且大部分都是免费使用,有些甚至为了拉新用户开启了烧钱补贴模式。

很多时候,企业和用户都对免费模式抱有谜之好感: 前者靠免费拉新引流,后者靠免费空手套利。

但是到后来越来越不管用了,一些人甚至想,既然价格为0都没法做生意,那就试试倒贴钱,结果很多企业就是因为免费补贴,捅下现金流的大窟窿:用户越多,返现补贴越多,成本就越高,现金流压力就越大,这样的免费模式之下,犹如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最后钱烧完了事。

超越免费并不是变本加厉地倒贴钱,而是要发现免费能够成功的逻辑,然后超越那个逻辑。 而免费能够成功,是因为过去的一些东西有稀缺性,要不是新品上市,要不是限量发售,要不是明星同款,总而言之,是消费不得不购买的东西,这个时候的免费就独具价值。

很多时候,市场只会奖励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至于盲目跟风或者直接复制的做法,同样的,市场会用掏光家底的结果实力劝退。

超越免费的最佳方式是制造稀缺性,而这需要产品、服务本身具有一种难以复制的特性。 而这种在任何领域中不断制造稀缺性,才是我们真正能自我提升价值的最强铁律。

就像很多职场人总觉得自己人到中年,往往身体素质和学习能力不如年轻人,甚至会遭遇贬值降价的对待。 其实,这只是反映出那些没有护城河的从业者的现状,因为那些从业者可能会被随时替代。

但是真正的真相是:少数经验不断积累的从业者如今非常稀缺,无论开什么价,都有企业愿意去请他们工作。而一旦他们离开某家企业或机构,损失就会非常大,因为他们之间已经产生了黏性和依赖——而这种职业黏性越强的人,他们的能力是会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而增长,他们的经验也是不断叠加的,而不是简单的枯燥重复。

因为,与其担心未来哪个行业被取代,不如想想如何增加自己的职业黏性,依靠制造稀缺性登上职场食物链顶端。 世界万事万物,皆有运行规律,想要不断提升价值,就要学会看清事物本质找到其中的规律;而规律,才是这个世界各种变量中最稳定的发展因素。

世界何其喧嚣,专注何其重要

今年疫情以来,网上有很多预判行业变化和分析趋势的文章,先不论是非对错,其实在我看来,很多事情的本质是根本不会被疫情所影响和改变的——比如人们对消费的追求、对安全和健康的重视、对自我价值的提升、对互动与共鸣的满足等等。只要这些本质需求一直都在,变的只是满足这些需求的手段和技术而已。 那么作为喧嚣世界里的个体,我们又该如何?

在这里试着给大家提出3个方面的参考意见:

1. 通过现象,看清规律

李嘉诚曾经对于房地产投资就指出过“地段、地段、地段”这种建议,买房的时候选择一个好地段,而不要贪便宜到差地段去买一个更大的房子,因为再漂亮面积再大也会逐渐贬值,只有好的地段才会升值。

有人可能会觉得我是“何不食肉糜”,要有钱谁会去买便宜货? 但事实是真的有人买,我身边就有很多在武汉葛店地区投资买房的朋友,而这个位置属于武汉市与鄂州城区交界处,离武汉主城区有30分钟以上车程,几年下来,周边环境十分不便,公路也是坑坑洼洼,基本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善,这样的低价又有几分竞争力? 结果是我那些朋友,全部抛售手上的葛店房产,因为那块房价始终涨不起来,一来一回不仅没赚钱反而亏了不少。

没有看清“地段为王”的本质,单纯的为低价买单,何必要拿自己血汗钱吃这样的亏? 同样的,在被疫情严重影响的职场,我们最不该的是被各种未经验证的假象蒙蔽,而忽略提供好的服务和产品才是个人价值的本质, 如果忽略这一条事实和铁律,看100篇行业预判的文章也是枉然。

2. 找准位置,专注领域

苹果公司现在的市值超过万亿美元,产值超过世界上90%国家中每一个国家的GDP,而它的产品种类和业务不过区区个位数。 就像很多人吃火锅,第一反应是海底捞,因为服务贴心无微不至。而提起奶茶,则会提到喜茶,因为环境好有格调适合拍照发圈。 聚焦在自己熟悉和擅长的领域,找准位置去深耕细作,远比东一榔头西一棒要省力的多。

类似的,做产品、做服务,必须专注在自己领域甚至是能做到垂直领域的前三名。很多职场人常常喜欢玩弄一些跨界名头,诸如自诩“产品经理中最会做设计的”“程序员里最会做烘焙的”“文案编辑里最会写代码的” 这种无厘头的斜杠标签除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之外,本质上让自己的能力不断失焦, 最终可能看起来什么都会,却什么都做不好。

3. 跑赢对手,长线做局

作为一个职场人,如果你能比同行的平均水平好那么一点点,就会受到欢迎;如果是好一个量级,就会有人出数倍溢价邀请你做事。 相反,如果你做的不如周围人,你的劳动即使是免费的也没人要,这就如同没有人愿意付钱租用盐碱地一样。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公司愿意出高价但无人可用,而很多人愿意自降身价却无事可做。 你不需要门门事情都考100分,但在自己的领域中,你能每次都比对手领先10分就够了。 在时间复利之下,长期保持此种优势,会让你最终收获到因为稀缺而产生的巨大红利。

写在最后

这次疫情之下,最让我佩服的依旧是这样一群人: 他们在当下人心浮动、普遍追求短期利益的社会中,能够静下心来读书,能够独立思考,能够虚心求知,也正是这样的原动力,让他们在身边同龄人之中快速成长、迅速崛起,甚至远远赶超曾经的领路人。

向上的路总是艰苦,甚至是孤独的,可能在物质上你不如别人,可能少有人能理解你的选择。 对此我深有体会,但请你始终相信,当你的内心足够坚定,当你的能力足以承担压力,当你的坚持让你慢慢优于过去的自己,在这种细微小变量和小趋势的加持之下, 即便面对世界种种不确定性的时候,你也能暂稳脚跟,直面未来。

 

作者:Ray先森,微信公众号:Ray先森(ID:RayZhang1993)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DhWN-R-wubG-cPL_ZtOW2Q

本文由 @ Ray先森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分析的很透彻,受益了

    回复
  2. 受教了

    来自浙江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