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心理小知识(1):你有没有被“隐形操控”
本篇文章着重介绍职场中的“隐形控制”,不是在教大家怎么去控制别人,只是想让大家了解这样的现实,并有意识的保护自己。
自测:先看看以下情况是否出现在您的日常工作生活中
- 工作中,只要你站起来就会有人说帮他倒杯水/拿下快递
- 开会的时如果没有特殊安排,总是被挑选来做会议记录
- 工作中如果遇到需要当面沟通的事情,都是你被叫到当事人面前,而不是他走来找你
- 在你与别人进行沟通的时候会有人根本不顾你们话题有没有结束先插进来问你其他问题
- 会有人要求你按照其他格式对没有分享必要的文档或资料进行书写,并且解释说这种方式效率会更好
- 开会的或者沟通的时候,某个问题你并没听清,或者不太理解,你并不会打断对方,会选择事后再问,或者忘记这个事
- 组织会议或者其他需要集体参与的活动时,很难迅速选定时间,因为很容易同事被我现在在忙等理由打乱计划
- ……
如果以上事件出现在你的工作中的频率较高,那你很大可能已经被身边同事定义为“职场老好人”了。适当的同理心和与人方便的习惯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但是如果你被当作“老好人”,那麻烦就该接踵而至,尤其是在职场。
你会被安排更多的脏活累活;制定规则或安排任务总是很难被执行,或者需要你动用个人关系来求人帮忙;涉及利益相关的时候很容易被动接受分配等等等等。此外,工作中一直是这种老好人的姿态,很难晋升管理岗。
但,大部分人都不是自己想做老好人,而是被身边强势的人“隐形控制”了。
隐形控制:区别于直接使用身体的虐待、冷暴力、严厉要求、苛刻规定等强制方案,而是用你察觉不到的方式,被冠以“爱”、“在乎”、“保护”等字眼,影响着你却浑然不知。这种现象存在着普遍性,无论你情商高低,都难免掉入这样尴尬环境,却又只能硬着头皮与对方共事,并最终成为对方升职过程中的垫脚石。
1. 为什么你会被别人“隐形控制”
婴儿时期的我们,天生就是强势的。你出生后的第一个自主动作,就是抗议你所受到的待遇!有什么不喜欢的事情,你马上就会表达出来,而且你还很固执。你又闹又吵,想让别人知道你不高兴,直到他们采取措施你才罢手。一旦你会爬了,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你想,你就会坚持不懈、强势地去干想干的事情。若是你对东西好奇,你就会进进出出、爬上爬下地查看。
除非婴儿有生理缺陷或正在睡觉,否则他们总是不让周围的人安生。正因如此,人们才发明了婴儿床、围栏、围脖这些东西和保姆这种职业,好让父母不用总是追着宝宝到处跑,可以自由地去干点儿别的事。
——曼纽尔·J·史密斯《强势》
生物本能决定了人类都是生而想要控制他人的,只不过后天家庭社会环境、道德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造就了不同的人不同的行为方式。有些人一生飞扬跋扈不在意其他人感受,有些人却谦逊随和很有亲和力。虽然不同的个性和行为方式在心理学的角度上并没有优劣,但人类社会道德层面却给每一个社会人建造了一个方框,你必须长成符合方框形状的人才能被这个世界接受。
转折点就在你从婴儿成长到能感受焦虑,无知和内疚等情绪之后的那段时间。这些情绪都是最基础的消极情绪,生物都有趋利避害的特征,避免这些不良心理感受就是影响我们行为和个性的一个主要动机。
如果在这段时间,你的父母更多的使用以下这些套路来控制你,那你成年之后可能会更容易被别人“隐形控制”,即:不使用暴力或者直接生理上的控制,而是激发你的内疚感,在你做了某件不合他们规范的事情之后指责你,会给你各种负面评价,“坏,不听话,讨人厌,难看,糟糕”等,或者表现出强烈的失望和对他们自己的自责。
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你可能并不能真正明白这些词的含义,但你却切实的能感受到紧张不安,害怕,内疚。其实父母这么做只是为了规范你的行为,控制你幼稚的强势感,使你能够被这个社会接纳,避免一些未知的伤害和敌意;或者只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在小时候就是这么对他们的,现在就是一个传统的延续。
同样的方式在我们上学之后也是普遍遇见,这样的条件反射训练给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如果童年时期开始你和你的原生家庭就是这样一种相处模式,那么成年之后大概率就会变成我们常说的“讨好型人格”的人。你的行为模式已经被定型为:想要避免焦虑,就要维持人际和谐,就必须获得周围人的认可;你越害怕这种焦虑感,就越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就从行为上去迎合他们,生怕被指责,被疏远。
2. 常见的控制方式有哪些
黄教主的控制欲尽人皆知,所以他并不是一个高端的“隐形控制者”。前边我提到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大部分的规范是我们都知道的表象,实际在社会中还有很多潜在表象之后的亚文化,又各有各的一套规则。
当你真正体验到这种亚文化之后,你就明白人类社会总体来说还是弱肉强食的世界,弱势的人会越来越弱,强势的人会聚集更多财富和权利。但是亚文化又必须依附主流文化,这就造成了,实际生活中,黄教主这样直接的人毕竟在少数,想要控制他人的人并不少。像最开始我列出来的自测题,其中就有很多都是“隐形控制”的常用技巧。
亲密关系中“隐形控制”常见方式有以下几种:
孤立与隔离:这类控制者,一方面让你慢慢和外界脱离,一方面让你坚信只有他对你好。慢慢的,你朋友圈会远离你,让你陷入一种孤立,你也慢慢相信,他这样做正是爱你的表现,也只有他那么在乎你。
道德威胁:用背叛、破坏关系的标签来控制,是这类控制者常用手段,利用了你对幸福、对忠诚的向往,也利用了背叛后的内疚心理。
过度依赖:过度依赖很容易激发你同情心和保护欲,他们会经常生病、胆小、不能拿主意,一刻都不能离开你,你就是他的全部,这时,你价值感很容易被激发,往往义不容辞承担起“强者”角色,事实上,你已被对方控制了。
自我伤害:时间只会流走,不变的是这种反复“自我伤害”式的控制,这种控制恰恰利用了你的“拯救情结”。
假性亲密:被控制者会有距离感,甚至越在一起,内心越孤独,但又没任何理由不喜欢,还会担心是自己问题,若是分手或离婚,会觉得自己是个“背叛者”,也无法面对家人。
过度牺牲和付出:这类控制者采用的方式是“一切都是为你好,若不因为你,他就不那么辛苦了“,似乎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更好,他们把你的利益放在自己利益之上,甚至会舍弃本属于自己的东西。
——冰千里《如何识别和摆脱“隐形控制”》
以上内容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隐形控制”技巧,后期我会针对这些内容单独写一篇文章,现在我着重介绍职场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登门槛效应的运用。
登门槛效应(Foot In The Door Effect)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百度百科
登门槛的核心就是要先找到合理的切入点,例如我前边提到的倒水和帮忙拿东西,都是很常见的切入点,偶尔可能是刚好不方便,但是如果长此以往,那你就要警觉起来。(关于登门槛效应如何在产品设计中应用,可以会看我之前的文章《心理小知识以及在产品中的运用(3)——登门槛与拆屋效应》)在我短暂的7年职场生涯中,还真遇到过一个此中高手。
此女入职之后,最开始就是对同级别同事各种请帮忙,最开始还找借口说不方便什么的,后期直接说自己就是个懒人,不想动,说你就顺手帮个忙呗。结果就是,给她帮忙的同事,后期开始帮她做执行的工作了,不清楚情况的人还以为她是负责人,实际上他们是平级也只是帮忙而已。好在后来那位同事也发现了不对,并在我的鼓励下学会了如果破解这些控制。
3. 简单方法让你不再轻易被控制
在要学习具体的反“隐形控制”技巧之前,你需要先接受一种观念:你有权坚持自己的行为、想法和情感,并对产生的一切后果负责。你有权做自己的最终评判者:这句话看起来简单,听上去很像常识。
然而,它也是一种权利——每个人都可以充分掌控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可我们越是习惯被人操控,越是不强势,越有可能不把它当成自己的一种权利,而将其抛弃。
本文不再讲一些大道理,直接整理几个简单有效可以执行的方法,万一自己处于被控制的处境之下,可以找出来直接用一下。
(1)“我是一张坏唱片”法:很简单,坏唱片就是会卡带的唱片,不断重复简单的文字,不做任何解释。比如面对理发办卡这种情况,你不用解释说你没钱,说你想看看,你只需要回复“不用谢谢”,如果他继续推销那就多说几次“不用谢谢”。根本不用去纠结自己的理由合不合适,掉不掉面子,直接只给出最终结果就好。
(2)可行折中法:在某些情况下,采取强势的态度并不现实。假如你根本无法掌控事态的发展,用系统性方法来坚持自身的权利,就很不明智,甚至还可能带来危险。必须限制你自己的行为、不能过分强势。所以在充分表达自己的态度之后,可以找到一个可行的折中方案来解决问题,注意前提是充分表达自己的态度。
(3)自我表露法:强势地披露自己的情况——你的想法、感受,以及对他人自由信息的回应——能够使社交谈话变成一种双向交流。如果不自我表露,那么,交谈就会变得做作,会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你在扮演一个讯问者或检察官的角色,你只想窥探他人的生活,而不愿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告诉别人你看待事物的态度,你有权利去评价别的事物,只要是合情合理而又不过分刻薄。
(4)迷惑法:这个方法很有意思,我觉得以后我可以单独写篇文章着重介绍。简单的说法就是,在自己受到无端的批评时,运用承认事实、原则上同意或承认可能性等方法,同意所受的任何批评,不抵抗,不给对方以坚硬的、心理上的攻击性外壳,不给批评和指责提供借力的地方。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让你打心里接受自己犯错这个评价,而是战略上藐视对方,就是俗话说的自黑者没办法被黑。
以上是本文展示的几个简单方法,都是用在自己被别人“隐形控制”之时。第一个最好用,我就是靠这个办法成功在健身房做到没有教练来骚扰我了。哈哈哈,可能他们都会说我是个傻子,但是又怎么样,我的确不需要再浪费钱来买课了。其他的方法还有:自由信息法,否定决断发和否定询问法。以后我会找机会跟大家做分享的。
作者:许士通,微信公众号:野狗王的士高(ID:mrentropee) ,前搜狐畅游产品经理,目前从事大健康领域产品工作。研究生学习心理学,针对产品中的心理问题有些许思考。欢迎加我讨论~
本文由 @许卡通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