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瓜才去讲道理,高手都爱讲故事!
故事思维,已经是我们生活、职场必备的一项技能,当你学会讲故事后,你的演讲表达能力、带领团队能力也都会有质地提升。那么,要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讲台上,小明正在滔滔不绝地给大家做培训,下面听众席上,张三拿笔戳了一下旁边的李四。李四,刚刚用手托着一边下巴,不知不觉睡着了,脑袋差点就砸到桌子上,还好张三戳了他一下,他吓得一愣。可睁开眼没3秒,感觉又要睡过去。李四晃了晃脑袋,起身往洗手间走去。
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公司搞培训、开大会,上台的不是领导就是牛人,可让他们讲话,却总是“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也倒不出。
人都喜欢听故事,而不是道理,一千条道理不如一个故事来得生动。你跟人讲了一大通公司章程,不如说“上个周小明没有穿工装,第二天就通告被罚了200块钱”来得印象深刻。
故事思维,已经是我们生活、职场必备的一项技能,当你学会讲故事后,你的演讲表达能力、带领团队能力也都会有质地提升。
今天,我将分享一下“如何讲好一个故事?”,相信这在你的培训、开会、日常沟通或是自媒体写作上都会有所帮助。
什么是好的故事?
小时候,老师会让我们写日记,当时流行两种流派:
1)凑字派:某年某月某日,我和爸爸妈妈在院子里数星星,一颗两颗三颗四颗五颗六颗……如果早一点听到周杰伦的歌,我们可能会写“看星星一颗两颗三颗四颗连成线”。
2)记账派:某年某月某日,天气晴。上午,我帮妈妈晒被子;中午,我帮妈妈烧火;下午,我帮妈妈收被子。放到今天,可能会被作为时间管理的范例,但流水账不是故事。
我们很多人讲话为什么没有故事思维?首先,你要清楚什么是故事。
如果将故事浓缩成两个字,那就是“冲突”。我们讲故事,就是去讲某个冲突的来龙去脉。
比如,我们跟同事去谈论今天的天气:
张三:“今天天气不错,阳光真好。”
李四:“嗯,是不错。”
这就是寒暄,属于片汤话,没有故事在里面,简单一个对话就结束了。
张三:“今天天气还真是诡异啊,早上还是大晴天,现在突然就开始下雨了。”
晴天转下雨,好像有冲突了,但好像又没有,这仅仅是故事背景的变化,并没有与主人翁关联的冲突。
张三:“昨天天气真是诡异,早上晴空万里,突然就下起大雨。我包里一直随身带着一把雨伞,但我碰到一个姑娘,就把伞借给她了,自己跑回了公寓,差点冻感冒。”
这个时候,听众就会心一笑,“有情况”。下雨了 ,张三带了伞但还是被淋湿了。好奇心就驱使我们探求真相,去了解冲突背后的原因。“她有没有还伞啊?”“有没有人的联系方式啊?”,我们甚至可以将这个故事延展成一部现代版的“白娘子传奇”。
再看八卦新闻为什么容易传播?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故事,好故事会让人忍不住去分享。
什么是好故事?
1)好故事必然包含冲突
2)好故事会吊起人的好奇心
3)好故事会让人愿意分享
4)如果在职场,我们还希望是可以从中受益的
我们需要好故事
如果缺少了讲故事,你的文章或语言就会杂乱,让听众摸不着头脑。
在《科学需要讲故事》一书中,作者认为,如果科学内容如果缺少了讲故事,就会造成两个在灾难性的恶果,一个是夸大,另一个是麻木。
据统计,英国20所最顶尖大学的生命科学专业网站中,40%的内容包含了夸大的建议,33%夸大了原因,36%夸大了推论。
当我们不会讲故事的时候,如何吸引别人?靠“震惊”。自媒体野蛮生长的时期,就暴露出了很多这种问题,很多标题党依靠夸张的标题吸引人去点击。
有人在做公司培训的时候会说“掌握了这种方法,你就能解决工作中90%以上的问题”,或是说“如果错过这个,你的职业生涯面临停滞”。
不能从根本引入入胜,就只能借助夸大的力量来引起大众的关注。
夸张的宣传可能会让人产生兴趣,但是这也拉高了听众的期望值。等听众准备好记笔记的时候,才发现找不到干货,那就会引起另一个灾难性恶果:麻木。
听众本身会对夸大的信息过滤,对演讲内容麻木。
也有人不屑于夸大,安安心心搞学术,等做分享的时候,一个理论套着一个理论,虽然满是干货,但听众听得头大。就像本文开头描述的现象一样,不讲故事和夸大的最终后果都是会让人变得麻木。
讲故事并不是让科学内容被扭曲,而是要用更合理的逻辑来叙述内容。
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也许我们的生活没那么波澜壮阔,但一定也能找到好故事。
一个故事好坏,关键在于你如何去讲。
1)故事的开头不一定是故事的开始。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有一个特别的开头,那就可以在一开始就将听众的注意力抓住。
通常情况下,讲故事都是从时间或是地点开始,毕竟故事要发生就要有背景。但我们不要老套地去讲:“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
我们看漫威的电影,一开始通常都会出现一段打斗的场面,把观众的肾上腺素刺激出来。一场小危机化解,然后,才开始讲真正的大危机,讲危机背后的起源。
最近大火的《我是余欢水》,一上来就彪摩托车,接着就出车祸。什么也没交代,意外先来临了。
我们讲故事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正向叙述是讲故事的常规方法,但一定不是最好方法。
所以,故事的开头不一定要是故事的开始。
2)讲故事的汉堡包模型
如果不用正叙,还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可以试试讲故事的“汉堡包”模型。
先讲两片“面包”,一片是故事的背景,一片是意外的结果,即先交代冲突。然后再讲中间的“肉”,故事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的。
比如,讲揠苗助长的故事,我们可以说:
第一片“面包”:从前有个农民,非常勤劳,他每天都去照看自己的麦田。
第二片“面包”:但是,没等到秋天收获,他地里的麦苗就都死了。
中间的“肉”:原来,他每天去看麦田,觉得麦苗长得太慢了,于是,他就将麦苗拔高了一寸,结果麦苗的根系被破坏,没多久就都死了。
当听众听到冲突的时候,就会本能地去探究冲突的原因。
3)用ABT结构而不是AAA结构
我们讲得内容之所以没有吸引力,很大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习惯了“AAA结构”,即……and……and……and……
从前,有个小男孩很调皮。然后,有一天他去放羊,就大喊“狼来啦!”然后,村民都跑过来帮忙。然后,村民发现他在撒谎,根本没有狼。然后,他又这样捉弄了村民两次……
一切都那么的顺理成章,却又那么的无聊。
AAA型的叙事是没有起伏的,听众找不到重点在哪里。
在《科学需要讲故事》一书中,作者推荐我们使用“ABT结构”,也就是and but therefore,即……然后……但是……因此……
这个“但是(but)”至关重要,它是用来引出“冲突”的。
举个例子:部门里的小明,技术过硬,工作认真,但是去年他并没有拿到优秀员工的奖励。因此,他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调整自己的状态。
一个“但是”,就让事情出现了转机或危机,人物遇到障碍,试验遇到困境,科学遇到难题,这样,故事才开始吸引人。
最后,要想讲好故事,不能仅仅依靠故事模型,还需要有针对的刻意练习,在《不会讲故事,怎么带团队》中,作者推荐了一套讲故事的步骤:发现——记忆——分享——更新。
- 发现故事:识别身边的故事。
- 记忆故事:将好故事收入大脑的“故事清单”,随时等待提取。
- 分享故事:如果没有分享,那么发现与记忆则毫无意义。
- 更新故事:将陈旧、失去感染力的故事进行更新。
生活工作中,我们坚持刻意练习时,我们的故事能力也就可以不断提升。
总结
(1)好故事一定要包含“冲突”,好故事能够激起人们的好奇心。
(2)我们需要好故事,没有故事我们可能会陷入夸大、麻木的恶果中。
(3)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 故事的开头不一定是故事的开始
- 擅用故事的汉堡包模型
- 用ABT结构而不是AAA结构
(4)讲故事的刻意练习:发现——记忆——分享——更新。
参考资料:
《科学需要讲故事》,[美] 兰迪·奥尔森
《不会讲故事,怎么带团队》,[澳]肖恩·卡拉汉
本文由 @董楼主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从前有一个很调皮的小男孩,他每天去放羊都去喊狼来了,村民总去帮忙,但是他后来依然被狼咬死了,因为小男孩总用狼来了捉弄村民,一次,两次,三次、、、直到所有村民都麻木了,然而不幸的是,有一次狼真的来了、、、、、、、、、、、、
写的很好,确实现在会讲故事,很多方面都会很受用的,社交,职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