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设计工作总是感觉很被动?

2 评论 5994 浏览 24 收藏 8 分钟

设计师像是一个作坊,需求来了就做,需求没有就摸鱼。那么,如何摆脱这种被安排的状态呢?

今后文章的风格将会以轻松愉快的氛围「讲人话」。毕竟长篇大论不如看书,既然是分享,那还不如有趣一些。(轻拍哈哈哈~)

文章写的原因主要是看到,最近在设计师群里讨论的话题——工作被动。

我认为工作被动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叫作被安排。第二个原因,叫作没有规划。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交互设计师的工作需要等待着产品经理:需求经过整理,由产品经理产出产品文档,从而对接沟通开始自己的工作。

当然,产品文档如果提前写好了,能够准确地告知,还不会有太大出入。但如果产品经理没能及时产出,可能咱们就忍不住开始茫(mo)然(yu)了。

第一个原因:被安排

我们习惯了在岗位上被动等待需求,就像我开头描述的那样:设计师像是一个作坊,需求来了就做,需求没有就摸鱼。

这样安排自己的结果就是,我们无法掌控自己的工作。一周、两周情况还不明显,但是对于整个Q(季度)来说,设计师将长期面临没有预知性的工作。而这样推导的话,在团队中,设计师的角色也就顺理成章地沦为技术支持单元。

前期的需求调研也会离设计师越来越远,这也怨不得所谓「地位低下、话语权弱」了。

那么,如何摆脱这种被安排的状态呢?

我的观点是,整理需求来源,从上游入手,上推式思考让自己摆脱被安排的窘境。设计师想要拥有主动权就必须侵占上游,在需求挖掘阶段就参与其中,并且最好自己能主动挖掘需求。

我们都知道需求来源于内、外两纬度。

内部来源于:业务部门和数据分析。外部来源于:用户调研/反馈和竞品分析。

这里简单地说明一下:

  • 业务部门可能是市场、销售、运营等部门,在产品直接或间接变现中遇到了困难,因此提出需求,倒逼产品设计,以更符合市场、商业价值。
  • 数据分析是通过产品预设的埋点获取产品关键链路的数据,通过数据如访问量、点击痕迹、停留时长等来判断产品需要做哪些优化。
  • 竞品分析反应了同类型产品的一些策略及侧重,是产品方向的突破口。同类型逐渐趋同化的本质并非是抄袭,而是用户习惯的共性。
  • 用户调研/反馈则是通过对使用产品的用户调研/收集反馈,从用户意见中寻找产品机会点。

对于我们来说,最好的优化渠道其实是用户反馈和竞品分析。

原因很简单:

首先,业务部门的需求来自于市场的客观反应,而设计师距离市场天然有一些距离。当然,如果你具有超越常人的商业思维以及敏锐的洞察力,也是可以尝试挖掘的。

其次,数据分析的门槛较高,一般公司也无法给到对应数据(涉及权限问题)。同时设计师本身数据分析的能力也不足,更别谈从中分析、挖掘需求了。

而用户反馈就简单得多了,你大可以去各大应用商店找到对应应用,对用户反馈进行收集、挖掘。(如App Store、谷歌商店,或是第三方应用市场如华为应用市场、应用宝之类)。

竞品分析呢,主要是根据竟品提供的功能去还原竞品的设计策略,进而挖掘这个功能满足了用户的什么需求,从而推导我们的用户也有类似的需求吗?

经过这些思考,主动进行了需求的前期挖掘,做这个需求的时候就不会陷入被动了。

第二个原因:没有规划

相信你手上肯定有不少的需求,但是在执行之前,你考虑过需求的价值吗?

我知道肯定有人会刷一些「重要」、「紧急」来排列优先级。

但是对于需求本身,应该通过「价值」、「复杂」二分法将其定位:

从图中可以看到需求按照价值、复杂度的纬度划分成了四个矩阵:

  • 第1号区域:「高价值,高复杂性」,这些需求很有价值,但实现起来困难,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时间(资源)去处理它,因此我们应该将区域内的需求作为长期需求,不断拆解。
  • 第2号区域:「高价值,低复杂性」,这些需求性价比最高,实现简单。但正是因为实现简单,所以作为一个较低优先级的需求来处理。
  • 第3号区域:「低价值,低复杂性」,这些需求虽然实现简单,但是也不会为你带来什么价值。性价比一般,所以可以把它列入你的需求池里,资源允许就做,如果资源不允许,就痛快的舍弃掉。
  • 第4号区域:「低价值,高复杂性」,性价比最低,复杂还没有价值,做它干啥呢。这种需求别以为不常有,到处拍脑袋的需求多着呢!

到此,如果将手上的需求按照不同区域梳理,时间安排的规划就显而易见了。

个人推荐需求处理顺序是1234,将高价值高复杂的需求进行拆解,也就是从1转化为2,再将其落地。

还想提一点小贴士,如何博得业务方的认同:首先不要急着反驳他,当他提出一个方案型的需求时,需要跟他阐述价值、复杂两个度。同时将他的需求还原成原始需求,再做方案供其解决。

最后

你的价值不是由你的专业度决定,而是由你能力的稀缺性所决定。

如果你主动出击,挖掘需求,并且有的放矢。

团队也会因为你主动创造的价值,逐渐向你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加油!

文章参考:The Value-Complexity Matrix

 

作者:瓦解Pen;公众号:否定设计师,欢迎关注,一起成长!

本文由 @瓦解Pen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学到了,谢谢

    来自北京 回复
    1. 有帮到你的话,我很荣幸。

      来自浙江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