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职场情商的五个关键重点

0 评论 3348 浏览 1 收藏 8 分钟

谁不想要拥有较高的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俗称EQ)?研究显示,高情商能够提升职场成功、创业潜力、领导才华、健康、关系满意度、幽默和快乐,同时也最能够解除工作压力。情商在每一项职业中都举足轻重,因为所有的职业都涉及待人处事,而和较高EQ的人相处,获得的好处更多。

大部分企业教练提供的做法,是要加强人们某些方面的EQ,通常是在社交、人际关系或是基础技能的相关培训 等方面。这么做背后的理由是,智商(IQ)很难改变,但刻意练习和训练可以增进EQ。

但这种说法有何证据?比方说,如果有人说你应该控制自己的脾气、对别人展现更多同理心,或是做个更好的聆听者,你真正可以做到的机率是多少?你如何知道你的努力是否能得到回报?哪些方法最有效?

自从1990年提出EQ这个概念以来,已经有将近3,000篇关于EQ的科学论文发表,其中有五个关键重点可供思考:

1.你的EQ水平很稳定,但并非固定不变。

我们分辨、管理本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能力,长期而言相当稳定,影响这项能力的因素是我们早期的童年经验、甚至是基因。这并不表示我们无法改变EQ,但实际来说,长期改进将需要高度的投入和指导。

每个人都可以改变,但是很少有人真的愿意尝试。想想你曾经遇过的最差劲上司,他要花多久时间才会开始让人觉得比较体谅人、随和、冷静?这属于改变个人名声方面,还算是比较简单的部分。要改变一个人的内在EQ更加困难:换句话说,你内心可能还是会觉得紧张或是生气,即使你设法不显露那些情绪。

重点在于,有些人天生就比较暴躁、害羞、自我中心或是不安,而其他人则天生具有积极性、个性稳重和人际社交技巧。但是行为大都是可以改变的,好消息是,即使没有刻意采取什么做法,EQ往往还是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这是“年纪愈大,个性愈成熟”的技术性说法。

2. 良好的指导计划确实管用。

这对所有的企业教练和客户是好消息,对持怀疑态度的人是坏消息。没有方案可以让人的EQ从0达到100%,但是设计良好的指导计划,可以轻易让人提升25%。综合许多研究分析结论得到的结果显示,EQ当中最能够通过指导来改善的部分,是人际社交技能,平均短期提升50%。你可以把它当成是教导如何进行协商谈判和社交礼仪,也就是戴尔·卡内基(Dale Carnegie)所谓的“如何赢得友谊与影响他人”。

3.但是一定要得到正确的反馈,才能够改进。

良好的指导计划需要许多要素,但有效的EQ指导中最重要的层面,就是对人们提供正确的反馈。大部分人通常都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待我们,经理人尤其是如此。曾有人提到过,“值得注意的是,有多少聪明、非常积极而且显然相当负责的人,很少停下来来思索自己的行为。”

最近一项综合分析显示,自我评鉴EQ和他人评鉴EQ之间的关系很弱(甚至比IQ更弱),换句话说,我们可能不太清楚自己有多聪明,但是我们甚至更不清楚自己做人有多好。这种盲点的主要原因,是一厢情愿或过度自信。一项清楚记录(但很少被讨论)的事实是,在任何能力领域,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比实际情况要好,因此,以增进EQ为主要目标的措施,首先必须要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真正的优点和缺点。

4.有些技巧(和教练)比其他方法更有效。

虽然目前并没有研究在探讨高成效的企业教练具备哪些个人特质,但有一些研究在探讨哪些指导做法最具成效。显然,有些强化EQ的做法比其他方法更有效。最有效的指导技巧,属于认知行为治疗的领域。试图加强心理弹性也有效果,心理弹性指的是接受和应付(而不是避免)不愉快情况的能力。最常见(但不一定是最有效)的方法是放松和冥想。一般人以为强化自尊或自信的做法也有效,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甚至常会有反效果。但是指导并非纯属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因此,指导成功与否,要看教练的才能。

5.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指导。

即使最好的教练和指导方法,碰到某些受训者也会失败。这几乎不令人意外,因为许多指导工作是由人力资源部门为兴趣缺失的受训者安排的。一方面,EQ可能强化可指导性,拥有较强人际技巧、同理心和自知之明的受训者,比较能够改进。

另一方面,如果你对外界批评很敏感、缺乏信心,而且担心失败(这些都是低EQ者的通病),你就应该要更愿意去改变。虽然关于可指导性的研究不多,但最近一项研究显示,在过程一开始就评估受训者的可指导程度,能够增加指导效果。

从盖洛普(Gallup)和Sirota等许多员工参与度意见调查来看,经理人是员工疏离和压力的主因,而疏离和压力显然是生产力和员工留任的主要阻碍。此外,美国职业压力协会 (American Institute of Stress)也指出,压力导致了40%的职场人员流动率及80%工伤的发生。

虽然指导改善EQ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却可以缓和经理人和员工的症状,所以不管有没有教练,致力提升你的EQ确实有好处。

作者:托马斯·查莫罗·普雷穆日奇   来源:哈佛商业评论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