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公式,从作品集小白修炼到初级交互设计师
本文作者从自己个人经历和想法出发,从三个转变的角度谈谈如何从作品集过渡到行业项目,希望对所有刚刚踏入产品或交互行业的新手们有所帮助。
一、前言
在经历了半年多的作品集沉淀,三四个月漫长的面试经历后,我终于完成了一个CS学子到小白交互设计师的转变。作为一个从0开始,没有任何交互或产品行业经验的在校生,这个过程中踩了无数坑,但也正因为这些弯路使得一切积累都十分宝贵。
我相信很多还没有走入行业的毕业生都跟我一样,利用自己在学校的项目经历完成了简单的作品集。在制作过程中,总觉得自己对整个流程已经了解的十分完善,但实际踏入工作时却发现之前独自闭门造车的思维模式有很大问题,在处理商业项目时水土不服。
所以本文将从个人经历和想法出发,从三个转变的角度谈谈如何从作品集过渡到行业项目,希望对所有和我一样刚刚踏入产品或交互行业的新手们有所帮助。
二、二者有何不同?
对于这个问题,可能很多刚毕业的小白都能说上几句。例如制作作品集主要是基于自己做过的项目,是内容和能力的展示,而商业交互设计师是2b或者2c,是面对具体的用户;制作作品集的时候自己就是一整个团队,而在公司里是团队的一员。但没有亲历两种不同的项目模式,其实很难关注到表面不同背后驱动的行为模式。
以上问题如果再追问,展示能力与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究竟相互矛盾还是相辅相成,是团队的一员意味着我们的产出需要做到什么程度,恐怕绝大多数小白毕业生,例如刚开始实习的我,都完全傻眼。
想要真正handle交互设计师入门,必须要彻底的搞清楚这二者背后不同的模式,从而总结出转变的方法,才能顺利的蜕变。
交互设计 = 用户 + 场景 + 行为
这个小白入门必“背”公式其实很好的为交互入门划分了三个大致方向,明确自己新的角色,并且在商业场景下更好的协作和输出。下面我将根据这个公式详细分享我的经验。
三、角色
1)从甲方变成乙方
制作作品集其实是个非常综合的过程,尤其是如果涉及到一些自己全程参与的项目,交互其实常常只占工作的一小部分而已。很多时候我们一个人就是一个团队,需要从前期策划,到产品的视觉设计,还有后期运营全程参与,一边构思一边进行实现。
我们同时是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架构师,产品经理,还可能是运营专家。这样考虑的视角是相对俯视全局的——因为你什么都得考虑到,这就会造成每一个角度中细致度的缺乏,而细致度却又是商业交互设计师最需要的东西。
在公司里做交互设计师,需要把自己切换成仰视细节角度,去关注每一个控件的位置和大小,每一个页面的跳转逻辑。
这样设置我的控件大小是否可以突出我的主体功能?返回键放在右侧是否违背了用户习惯?这样的排版是否合理,信息重要层级是否符合使用场景?
只有关注到一个页面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才能真的算是开始上手入门。
2)扔掉“理所当然”的黑匣子,你才是造螺丝钉的设计师
很多时候小白容易陷入“照搬市面上成功产品的交互逻辑”死循环,实际上并不是偷懒或者抄袭的问题,而是思维模式没有转换,没有意识到所有细节都需要根据具体产品进行思考和推敲。
举个自己的例子,我接手的第一个任务是导航产品。当时我想,这还不简单吗,市面上多少已经很成熟的导航产品,按照他们的方向,突出这个产品的独特点,就是个很好的交互方案了。所以我制作作品集一样,简单的列了一下功能列表,信息架构,对比了一下竞品,然后立刻着手去画了几份草图。
结果在汇报的时候,老板几连问就把我问懵了:这个按钮为什么要放在这?为什么放这么大?又为什么放这么小?要在这个地方放这个功能吗?为什么不在后续放?
当时的我才猛然发现,这些问题原来的思维习惯里来的多么“理所当然”,只是因为其他成熟产品这么做所以我就这么做,因为他们把搜索栏放在底部我就放在底部,因为他们把工具栏收起来我也收起来,却从来没有想过成熟产品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做法是否适合我手上的产品。
而且我满足于大框架上的设计,总是把关注点放在服从信息结构的逻辑,或者是否在视觉上和谐,却恰恰漏掉了交互设计师需要去关注的部分——这些细节对用户造成的影响是什么。或许改动10%的控件大小就会让用户觉得重点突出,或许将教程功能隐藏在使用过程中就能极大地减少用户被打扰度,这些才是商业交互设计师更需要考虑的,而不是只关注宏观的结构和逻辑。
四、场景
对于一个商业交互设计师来说,公司就是我们的场景。一般较大的公司会有专门的用户体验设计部门,汇集了交互设计,视觉设计,产品设计等。中小型公司也会有对应的职能。这就需要我们非常明确在当前场景下我们的职责,这对我们思维模式和产出都有决定性的作用。
1)沟通
在公司场景中注定了我们需要花大量时间在沟通和确定需求,还有讲解自己的设计上。一个人做作品集的时候,一切都诞生在我们的脑子里,新的想法随时可以进行改动,并且改到我们觉得合适为止。
但在公司场景中,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沟通成本,所以在最开始时一定和产品经理对接清楚,并在后期输出时尽量简洁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时候并不是设计不好,而是没有表达清楚为什么这样设计,从而导致方案被毙。
2)协作
做作品集的时候,灵感来的都很零散。有的时候先想到了整体风格,再着手画线框图,只要最后产出的时候逻辑正确,那么其实跳跃性思维并不影响作品集的质量,反而会容易做出比较有特色的设计。
但商业交互设计要求交互设计师必须完全focus在自己的部分,有的时候想多做多,反而是对其他职能的设限。交互设计师需要做的事情是突出重点,点到为止,而不是越俎代庖,去规划本该是视觉设计师该做的事情。
五、行为
明确了自己的角色和所在的场景之后,我总结出了两条适合小白们提升自己可以做的行为。
1)多看书多总结
看书可以帮小白们迅速的抓到一些基本的设计原则和理念。我刚开始上手做项目的时候,完全缺乏规范的方法论,也缺乏设计语言的统一。不知道要突出重点,对不重要的东西有的放矢,如果方案被打回来就欧巴桑心态一股脑儿的往里面塞新的功能。看书可以快速帮助小白们奠定关于“设计”的一些准则,把握产出的大方向,否则输出的东西永远无法打中用户的需求。
2)多写交互文档练手
交互文档对于一个交互设计师来说有多重要不用我多说,但如何快速又细致的写好一份交互文档,是非常需要锻炼的。一味求快很容易漏掉功能或状态,只追求雕花一样的细致又会赶不上ddl,二者如何兼得,只能靠多写。
如果可以有一套自己检查逻辑和状态的方法论是最好的。这样就可以在完成主界面设计之后快速输出一份大纲版本的交互文档,然后再用检查方法论去细化,丰富主体。同时在写交互文档的时候也不能忘记细节所体现出来的设计原则,要写的易读,且不容易让人误读。
六、总结
七七八八写了很多,其实核心的主题很简单。很多时候我们意识不到商业交互和做作品集时思维和行为模式的区别,自己一个人团队做项目做多了,反而容易被局限在自己的框架里,虽然也有满足的快乐,但难以走出去和一个大团队合作,学习新的知识。
在工作之前我陷入到一段时间的自我怀疑中,怀疑自己所选择的职业道路到底是否有发展,我是否只是无限的在重复已知的教条。但一旦走出这个自己设下的框架之后,所学习到的东西和接触到的行业会带来许多新的体验,也让我更好地审视我的选择。
希望我的小小总结也可以帮到正在进行自我怀疑或者初入职场的小白们,也激励自己在以后也不要停止回顾和总结的道路。
本文由 @Echo?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感谢题主 觉得内容很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