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如何建立自己的方法论

1 评论 16806 浏览 42 收藏 13 分钟

在工作过程中,我们时常会面临各种问题,导致工作不顺。这时候,建立自己方法论就尤为重要。本文作者以他的亲身经历,讲述方法论的价值,如何建立方法论,希望对你有帮助。

最近,和一位朋友聊天,吐槽她明明按照网上最成功的课程方法学习语言,可是依旧不顺利。朋友好奇,为什么别人的优秀方法对于她却没有效果?这让我想起自己一直以来都在寻找的答案-方法论。

互联网的世界,最大的不变就是变化,涉及产品工作5年,除了重复繁杂的文档与原型工作,我也在一直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意图指引和帮助自己高速成长。从一个产品新人走到今天,不断翻阅各位产品前辈的书籍文章,借鉴同行的经验总结,试图拿来主义,成功套用,然而却发现“生搬硬套、水土不服”。

4年前,还记得第一次独立操刀一个产品功能的需求上线,充满了兴奋与挑战,每一步流程、每一个节点都在既有产品流程的引导下完成,我所做的就是按照产品老大所建立的产品流程和方法论去执行即可,这也是大多数产品新人刚开始必经的阶段(个人敝见:新人入门时不需要考虑太多方法论,执行落地最重要)。

随着产品经验的日渐丰富,负责产品工作的内容和范围也逐渐扩大,在一个全新的产品模块甚至一个全新的产品线中,你需要承担更多的产品责任,而这需要基于你不断增长的产品能力和愈加成体系的产品方法论。

提到方法论,相信部分小伙伴可能和我都曾有过类似的想法,第一时刻想着如何寻找已有的成熟的方法论体系,拿来直接复用,结果却是邯郸学步。

人性七宗罪中,“懒惰”和“贪婪”是人类的原始本能欲望,这一点在此刻的我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以翻阅借鉴之名,行拿来主义之实,试图直接套用他人积淀总结的理论应用到自己的产品工作中,这就是欲望和动机(如果有小伙伴可以满足这个需求,或许存在很大市场呦)。

哈哈,扯远了,说回正题:

既然方法论不能直接照抄,那我们如何搭建更适合的方法论呢?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思考,和大家探讨并分享如何建立自己的产品工作方法论,以此审视你过往的产品经历和工作,你会发现,那些纷繁复杂的事情将变得逐渐清晰。

本文是浅谈方法论系列的第一篇,后续我将结合自己的详细经历,和大家一起探讨我的方法论。算是自己的成长记录,也是一次不成熟的分享,不足之处还请各位产品大佬指正。

一、什么是方法论

百度百科介绍:方法论,就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

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理论体系或系统,通过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

在本文中,作者认为产品工作方法论是基于产品理念下的方法论,就是产品经理基于自身的产品理念,在工作中不断实践反思,从而总结出一套可复用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方法、经验和原则等。简单说就是以产品理念为指导,固定套路的解决产品问题。

理念,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成果。产品理念即是产品经理对于产品工作所形成的看法和思想,是产品工作方法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理念是对特定范围下事物认知的高度概括,是经过深度思考的信息加工,具有区域性、概括性、异质性和灵活性;由此指导下的方法论也带有明显的场景性、主观性和成长性。不同主体、不同场景会产生不同的理念,进而指导生成方法论,任一场景下的方法论都不能完全适用于其他主体。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生搬硬套的成熟方法论,却总是不得其用。对于前人的方法论,我们所需要的是辩证的看待和聪明的吸收。二、方法论的价值

方法论具有场景性和主观性,不同职业、不同岗位都有着不同的方法论,既然方法论不能照抄,且差异性较大,为什么我们还要费尽心力去建立方法论呢?

1. 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比如:做一个竞品分析,是否具有方法论将决定你可能是1天或者是1周才可以输出一份可用的竞品报告。

2. 增加工作的掌控能力

比如:你可能会发现,同样的产品工作或同样的产品问题,有人得心应手,有人却一片手忙脚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俩个人是否形成并拥有各自的方法论。换言之,你的从容自若是建立在你不断迭代,总结积累出的方法论之上。

3. 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当我们面对日渐复杂的产品问题时,你会发现很多产品问题殊途同归,当某些问题频繁出现后,你处理的也就更加得心应手,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工作经验,并从中演化出属于自己的方法论。比如,面对竞品分析,你既可以快速参照用户体验5要素输出,也可以使用5W1H分析。

再比如,数据挖掘分析,既可以帮助我们跟踪产品上线后的效果统计,也可以作为我们进行下一次迭代的需求依据。

伴随着不断地工作实践和经验总结,对于工作中的知识掌握,你将实现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改变,最后形成自己成熟的知识体系。

三、如何建立产品工作方法论

那产品经理如何在产品工作中建立自己的方法论呢?

在此我们结合大卫库伯提出的经验学习模式,即“库伯学习圈”,将学习过程划分为经验、反思、抽象化、实践等四个适应性阶段。以经验为起点,反思并抽象归纳出心得收获,形成自己的工作方法论,并用于实践验证。

如何应用:

1. 具体经验

经验获得包括自身亲自经历并获取的直接经验以及学习他人总结得到的间接经验。学习的起点,首先来自于具体的经验,也就是我们的直接经验。

以需求调研为例,通过直接和用户进行的访谈以及问卷调查得到的就是直接经验;而来自于行业分析报告、行业调研得到的就是间接经验。

与你自己经历的直接经验不同,间接经验是别人归纳整理出来的经验,解决的是别人的问题,并不能直接为自己所用。因此我们需要增加自己的直接经验,通过大量的需求持续激发自己对“反思观察”的进行。

2. 反思观察

通过经验获取的知识如何变成自己有价值的方法论呢?

答案是复盘提炼,即是通过将经验阶段获得的知识碎片进行回想思考、整合归类,并提炼出最有价值的心得进行内化。

例如,通过复盘我们可以关注这些问题:

  • 本次做的好的地方与做的不好的地方?
  • 它是如何操作的?构思是什么,需要注意哪些风险点?
  • 类似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改进?

此外,还要融合间接经验,将间接经验跟直接经验放在一起,进行思考:它们如何整合,连接成一个整体?

反思性观察的目的:就在于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提炼出来,再跟其它知识点建立联结,构成一个更高层次、系统化的整体。

3. 抽象归纳

通过前面的经验与反思,我们已经提炼出了有价值的知识点,这一阶段就是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连接、系统化、理论化,组装成我们的知识体系。

以需求调研为例,在调研时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包括调查问卷、用户访谈、行业报告),对比不同方法的优劣势以及实践中的问题,通过经验与反思,归纳如何结合这些方法或补充其他方法以得到更好的方案效果。

在整个思考过程中,我们势必需要剔除许多信息,权衡哪些是本质,哪些只是形式?哪些构成了方法的框架,哪些却只是方法的具体呈现和应用?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把框架抽象出来,得到有价值的方法论,构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4. 实践

最后,就是将抽象出的方法论用于实践验证,对知识进行巩固和迁移,检验自己是否真的能做到学以致用。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新的问题,发现新的情景,获得新的经验,然后再进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得出一个重新完善的方法论,再次用于实践的检验,循环往复。

这就是我们如何打造自己方法论的过程,也是我们跟本能博弈的过程。每一位产品人正是这样一步步在对产品进行优化迭代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产品方法论,并用于为用户创造更好的产品体验和更多的产品价值。

四、小结

方法论是产品经理工作中的重要指导,然而一个好的方法论,是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它有明确的边界和清晰的场景区分,没有最成功的方法论,只有最适合的方法论。因此,我们不仅要建立方法论,更要打造适合自己使用的方法论。

最后,方法论来源于日常工作的积累与概括,如果没有充足的经验积累,所得出的方法论就像是无根之萍、无源之水。实践出真知,这同样适用于产品工作,希望每一位产品人都能在实践中建立属于自己的方法论,在以后的产品工作中发扬光大。

 

本文由 @飞羽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产品入门1元福利好课:产品萌新最重要的能力项是什么?】

    ✓ 腾讯文档产品负责人@王崇生老师
    ✓ 1小时带你从微信拆解产品萌新最应该掌握的核心能力项
    ✓ 原价99元,特惠1元!

    立即点击预约听课>>>http://996.pm/MEPol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