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课堂:六个实用技巧,帮你快速提高表达能力
大多人都有保护自己观点的倾向,即使已经意识到其存在不合理,但往往还是会固执的想办法去佐证
对产品经理来说,「沟通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软技能,而沟通能力简单来说又包含两个方面:表达自己和理解他人。在产品经理实际工作中,更多的场景可能是需要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他人,除了PRD和原型图的形式,更高频就是当面口头交流了。
那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和思路,能够帮助我们做到更高效的表达?或者说在跟团队成员沟通时该怎么「好好说话」呢?本文是我自己一点不成熟的思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需要说明的是,这篇文章不是想告诉大家该如何说的更加花哨和华美(做到这点更需要是文学造诣),而是想告诉大家如何更能准确高效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让听众更容易理解,更多的是从偏理科的逻辑性方向来提升表达水平,同时实操性也会更强,因为只要在我们说话时能够注意到这些技巧,就能立即派上用场,并且当我们运用熟练以后,会逐渐成为说话方式的一部分,在下意识地表达中就不自知的运用着这些方法。
开口有所思
首先,高效表达的前提是要有所思考,这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试想一下,如果在说话之前心中完全没有任何腹稿,即兴发挥往往会出现语无伦次的状态,并且对于产品经理来说,所需表达的内容往往逻辑性都非常强,思考更尤其重要。
那该如何做呢?如果是一次可预知的沟通,那在开始前一定要对所讨论的话题有深入细致的思考,并对自己需要阐述的想法有所构思,甚至可以用纸笔逐条罗列出来加强记忆;如果是一次临时性的沟通,那在听别人说话的同时或者在自己开口前,要快速的在脑海中,像用荧光笔高亮的形式一样,将心中想法的重点标识出来。总之,我们应该尽量做到开口有所思,这是高效表达的基础。
从宏观到微观
然后,要学会从宏观到微观逐渐深入表达的节奏。这里的“宏观”可能是指战略目标或环境背景,“微观”可能是指设计方案或确切的问题点,尤其是当我们作为沟通的主讲人时,要明确听众的角色和对话题的了解程度,如果很突兀的就切入到了很细节的问题点,听众很容易处于一脸茫然、不知所云的状态。
比如跟开发测试人员过需求评审,讲究每个功能点时,我都会简单介绍一下产品战略/战术或是需求背景层面的内容,便于大家对这个功能有更好的接受度和更深入的理解;当跟开发测试谈到某个设计方案存在的问题时,我通常会先将线下的业务现状和背景跟大家讲解一下,然后再落回到线上的设计问题。
总之,只有当我们把握住沟通的节奏,才能引领听众的思路准确的落地到话题的核心区域点,否则如果各方的思路还发散在个点,沟通无疑是阻碍重重且效率低下的。
统一概念
还有,学会统一概念。对于某个名词,每个人的理解可能不一样,甚至在不同的语境中会代表不同的含义,所以如果在讨论某个话题时,概念无法达成一致,沟通很难在一个频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点可以考虑,首先是要对常见名词达成统一的认知,网上经常有这样的笑话
优酷老板晚上突然想吃土豆了,跟秘书说:“帮我买土豆吧。”秘书:“好的” 15分钟后秘书回话:“老板,土豆买了。” 优酷老板:“嗯,买了几斤?”秘书:“什么几斤?”
类似的笑话其实都是利用概念不一致来产生的笑料点,为了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在每次沟通前,对于那些容易产生歧义的概念可以先强调一遍,统一大家的认知后再表达想法;其次要学会创造新的场景概念,大多数产品都有各自独特的业务场景,所以经常会针对一些特有的模块进行沟通,此时可以尝试创造一些适合该场景的概念名词,当大家都对此达成一致认知时,不仅仅能保障大家说到一个点上,还能提高彼此间的沟通效率。
对于不同的产品,涉及到的常见概念可能会不同,有的还会有很多专业名词,但「统一概念」的表达思路都一样适用,或许当你能自如运用这个技巧后,在下次表达前,你会开口先讲:各位,在说具体问题之前,我先统一以下几个概念……
讲究框架结构
另外,在表达想法时也要注意框架结构。
什么是说话的框架结构呢,其实跟文章结构一样,要做到条目清晰和层次分明。首先要注意横向结构—条目清晰,说简单点就是讲话时候喜欢这样“一共有3点,第1点…第2点…第3点…” 当然不仅仅是结构,对于每一点所讲的信息重点一定要突出明确,并且相互独立,然后才能完整的组成你的观点;然后要注意纵向结构—层次分明,说简单就在讲述上边第1点的时候,还会继续展开“影响第1点的有2个因素,分别是…”这种纵向结构,也可以称为“父子关系”结构。
以上横向和纵向结构结合在一起其实就是我们常见的框架图,我们描述的信息和词语如果是肉的话,那框架结构就是支撑的骨头,相结合才能表达的更加形象立体,听众理解起来自然更加轻松。当然,要想表达的有结构,脱离不开第一点说的要有足够的思考作为前提。如果你听过「罗辑思维」现在应该不难发现,罗胖对这种结构性讲述的把握可谓是炉火纯青,理解这种结构十分容易,那你是否开始或已经在不自觉中加以运用了呢?
借助图示表达
再有,学会用图示表达。白板基本上算是公司办公室的标配,如果懂得利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帮助我们表达的工具。上一点提到了表达要有框架结构,很多业务对象也会存在类似的从属关联关系结构,仅仅通过口头生硬的表达,听众很难理解;也可能会有包含/被包含关系或者交集/并集关系等等,这些同样是很难通过言语快速有效的让听众明白,可如果借助图形来表达,会变得非常直观形象。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白板会成为办公室标配的一个重要原因吧,如果没有的话,别忘了随手还有纸和笔。并且图示不仅仅能够帮助我们表达,在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也是一个非常好用的工具,所以尝试去应用它吧,你会逐渐发现图示所带来的价值。
学会角色扮演
最后,还有一个实用的小技巧,学会角色扮演。
如果在所沟通的场景中,涉及到多个角色之间相对复杂的业务交互,那这会是一个非常好用的方法,假定与会者分别代表着某个角色,现场模拟线下实际可能会发生的所有节点和场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能够很便捷直观的让听众明白业务流程和其中各项注意点。并且在现场推演的过程中还能帮助自己梳理思路,发现那些很容易被忽略的环节。
比如前不久做过的“便利店接入第三方洗衣服务”的一项业务,其中可能涉及到用户、店主、小件员、洗涤中心4方角色,现场则可以模拟“用户到店送衣”、“小件员上门取衣”等线下实际业务场景,从而让听众快速的从全局了解业务流程中的各个环节。
总结
以上,是我在过去的沟通中所积累的一些个人经验,希望对你有所启发。最后还想强调非常重要的一点,切忌只是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而不断固执的佐证。这是表达自己想法时候的一大禁忌,在《怪诞行为学》所有权的个性张章节中提到:
所有权不仅局限于物质,它对人的观点、看法也同样适用。一旦拥有了一种观念——不论是有关政治还是体育,我们会怎么样呢?我们或许对它会过度热爱、依恋,我们对它的珍视程度超过了其固有价值……一想到要失去它,我们就惶惶不可终日。那么它给我们留下的是什么呢?它转变为一种意识形态——僵化而且顽固的意识形态。
大多人都有保护自己观点的倾向,即使已经意识到其存在不合理,但往往还是会固执的想办法去佐证,也或者是顾及面子而不愿承认自己的观点错误。这是非常不可取的一种现象,一定要时刻避免,不要让自己的观点变成一种僵化且顽固的意识形态。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 @刘鹏(微信公众号:pengideas )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分享的真好,最后的总结语言,我体会到了,全局考虑问题的深度,也是一个人内涵的深度,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