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结构化思维做一次工作梳理(含案例)

6 评论 19010 浏览 31 收藏 18 分钟
🔗 产品经理的核心价值是能够准确发现和满足用户需求,把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功能,并协调资源推动落地,创造商业价值

编辑导语:梳理工作本身一定是有方法的,核心点就在于,将工作进行分类整合,合并同类项,做简单的工作拆分。但是这样操作有一个问题:欠缺逻辑性。本文介绍一个更有效率的方法——结构化思维。推荐对思维方法感兴趣的朋友们阅读。

之前在《6000字实战经验,中台策略岗如何做每日复盘》一文中提到,要写一篇工作梳理的文章,今天这一期就是来填坑的。为什么要专门写一期工作梳理的文章?核心的原因是有三个:

  1. 我们日常工作中,复杂的工种,不做梳理,就像种了庄稼不除草,慢慢土地就荒废了,体现在工作中,就是一个字“乱”!导致每次做事都要从0开始,效率低下,特别容易烦躁。
  2. 简单的工种,同样需要做工作梳理,因为简单带来的,往往是枯燥,枯燥带来的就是不再进一步思考,每次都是按部就班,慢慢变得停滞不前。一个枯燥,一个烦躁,都是进步的大敌。
  3. 你的每一次梳理,都是为了将来的机会做准备,比如你突然获得了一个外部分享的机会,或者你想要跳槽到更好的平台,这些都需要你在之前的工作中有比较清晰的方法论。

当然,梳理工作本身一定是有方法的,我之前一直用一个很朴素,但切实可行,且易于掌握的方法,我暂且称之为“分类汇总法”吧,核心点就在于,将工作进行分类整合,合并同类项,做简单的工作拆分。

后来,我发现这个方法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欠缺逻辑性,尤其是缺少了纵深维度的逻辑,因此我才叫它朴素的梳理方法。今天我们要聊的当然跟这个方法有关,但是要比这个方法更有效率。它叫做:结构化思维

相信你或多或少都听别人念叨过,今天不妨一起了解一下。

一、什么是结构化思维

在了解它如何指导我们进行工作梳理之前,我们先搞清楚结构化思维这个概念。

结构化思维(Structured Thinking)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工作任务或者难题时能从多个侧面进行思考,深刻分析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系统制定行动方案,并采取恰当的手段使工作得以高效开展,取得高绩效。当你这样做事的时候,你就拥有了结构化思维,这将对你的职场晋升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

我们可以从百度百科中获得结构化思维的定义。呃······不过,好像说了,又好像没说。没关系,至少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几个关键词:

  1. 多个侧面
  2. 导致······的原因
  3. 恰当的手段

我们试着从这三个关键词中获得点什么吧!

关键词一,大概就是说要分析问题A,不能只看因素A1,还应该看A2A3A4等多个因素;

关键词二,仿佛又告诉我们这些元素和问题之间的最重要的联系应该是因果关系;

关键词三明确了我们使用结构化思维最终目的是获取恰当的手段,得到高效的路径。

ok,我们姑且先分析到这里,我们再去试着搜索结构化思维的其他背景知识,你有极高的概率会得到一张金字塔的结构图,长成下图这样,你突然发现,以上的关键词好像都通过这个图呈现了出来。

如何利用结构化思维做一次工作梳理(含案例)

点击可查看大图结合这张图,对于结构化思维,有没有更清晰一些呢?

纵向上的“论点-论证”背后不就是因果联系么?横向上的“论证A1/A2······”不就是定义里所提到的不同侧面么。只不过这张金字塔图更加明确了底层论证之间的关系,即:分类和递进。

纵向的因果,是很好理解的;而横向的分类和递进,尤其是递进,其实往往会有很大的困扰。比如,分类的理解,我们可以将人分为:男人和女人;但是男人和女人之间又如何存在递进关系呢?

我查了一些资料,大多都没有特别解释这一点,但是从实际使用出发,我将其理解为“累计递进”。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论证A2”不是单纯从“论证A1”的更进一层出发,而是A2的出现,和A1一起累计起来,更进一步地加强了论证和论点之间的因果联系。

好像还是有点绕口,那就再通俗一点,比如论点A是人;论证A1是男人;论证A2是女人;此时A1和A2之间本质上是分类的关系,而找不到递进的关系;递进的关系应该存在于“A2的出现,即女人的出现,和A1(男人)一起,更加充分的推导出论点A”。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结构化思维当中一个经典原则,即MECE法则,该法则核心就是:互相独立,完全穷尽。

如何利用结构化思维做一次工作梳理(含案例)

我们依然通过上面的例子进行说明。

论点A是人,论证A1是男人,论证A2是女人。如果是在过去,可能我们就认为这是符合MECE原则的,因为人除了男人,就是女人,而且相互之间是独立的,没有人既是男人,又是女人。

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第三性别的出现,原有的论证就不符合MECE原则,因为没有做到绝无遗漏。这时候就需要再加入“论证A3是第三性别”。所以说MECE原则是结构化思维中非常关键的一环(举例只为说明之用,不要较真儿)。

如何利用结构化思维做一次工作梳理(含案例)

总结一下结构化思维的重点,你大可以忘记它的定义是什么,但至少要记住4个字和1个原则,分别是:论证类比和 MECE原则。

  • 论:论点,核心目标
  • 证:论证,多个论证联合在一起与论点形成因果联系
  • 类:就是分门别类,做到穷尽
  • 比:就是逻辑递进,能够更有力地证明论点
  • MEC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二、结构化思维如何指导工作梳理

刚刚我们已经费了一点力气,重温了结构化思维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我们要知道,知行合一中的 “知” 与 “行” 中间隔着两个太平洋,所以这一part,我们就来说说结构化思维具体是如何指导我们做工作梳理的。

我们通过一个非常普遍的场景来解释。

线上教育行业里一般都有很多条业务线,每条业务线上有很多拉新转化团队,这些团队大多是通过公开课做正价课的转化,而你自己所在的拉新转化团队A,被要求去做一条新业务线,同原有的拉新团队B做PK,此时此刻,你就迫切的需要一次工作梳理,否则就很容易自乱阵脚。

这时候该如何做?是赶紧找团队B学习一下新业务的打法么?还是赶紧准备打仗的支持物料?或者要不要先内部讨论下,怎么才能打败对方?

利用好结构化思维,可能这个事情就不会太过混乱。通过了解,我们至少可以明确自己的核心目的,即:打赢新业务。ok,知道这个目的,我们就可以顺藤摸瓜,先将这个拆分为两个小目的:

  1. 如何打一个新业务
  2. 如何打赢原有团队

1. 我们先来拆解“如何打一个新业务”这个目标

这里为了保证MECE原则,我们在不熟练的情况下,可以尽量使用简单的2分法或3分法的方式进行拆分,太复杂有时候反而适得其反。这里我使用2分法做介绍。打任何业务,无非就两点:找合适的人+做正确的事儿。

所以从人的维度上来说,可以拆分为以下几点:

  1. 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精锐部队去参战,是业绩稳定的?还是上下起伏大的?
  2. 我们新业务的受众是什么特征?跟原来自己熟悉的用户特征有多大区别?
  3. 我们能通过上级调用或获取什么样的资源支持?是绩效政策?还是情报?
  4. 作战过程中,出现特殊情况,我们的支援/支持部队在哪里?

从事儿的维度来说,可以拆分为以下几点:

  1. 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拉新产品去打?
  2. 我们最终售卖的正价产品是什么样?
  3. 我们拉新产品和正价产品之间的联系,即策略是什么?
  4. 整个业务周期是多久,详细的节奏和节点分别是什么?

如何利用结构化思维做一次工作梳理(含案例)

2. 我们来拆解第二个目标“如何打赢原团队”

因为第二个目标很明显是一个“竞争属性”的目标,那么我们就可以快速锁定用于竞争分析的SWOT模型,这样就大大提升了我们自己的工作效率,不用再从脑子里回忆,上一次竞争时是如何分析问题的。通过SWOT分析法,我们可以逐条对比。

  1. 优势:对方业务熟悉度比我们高;我方一路逆风翻盘,势头正盛等;
  2. 劣势:对方被挑战,心态上压力更大;我方对于新业务的受众了解程度有限,有一个适应期等;
  3. 机会:对方轻视;我方组织反应速度更快;我方以精锐部队去pk对方平均值等;
  4. 威胁:对方节奏比我方节奏快,前期容易被冲击信心,要稳住自己节奏的同时,适当加快,保证前期差距可控,后期一举反超。

这里我们只做简要分析,只为说明你在工作梳理时,完全可以借鉴前人经验,为我所用,而不是一根筋地自己琢磨到抑郁。

通过完成以上两个目标的拆解,总结下来,我们在“打赢新业务”这件事情的梳理上,就能得到下面这样一张图,剩下的就是按图索骥,解决问题即可。

如何利用结构化思维做一次工作梳理(含案例)

分门别类先,合并同类项

增删胸有竹,逻辑理顺畅

当然,我这里需要强调3点:

第一点,我刚刚说过了,上面的很多分析,是本着说明结构化思维如何指导工作而进行的,并没有做进一步延伸,如果是具体的分析,就一定要二次挖掘。要知道结构化思维中的金字塔,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只一层。

第二点,是关于MECE法则,在很多实际的工作场景中,由于我们自身认知的局限,或者过往经验的局限,都有可能造成拆解问题时无法做到“完全穷尽,毫无遗漏”,我个人的建议是:抓大放小,不要死脑筋。以能解决问题为主,而不是以完善模型为主。做一个实用主义者,避免完美主义。

第三点,结构化思维,本身就是将整体分割为一个又一个模块,以解决小模块问题来达到解决大的复杂的问题的思维,所以重要的是思维方式,不是呈现形式。因此也就不必拘泥于呈现出来的是不是金字塔结构。

其实文章到这里,是可以结束的。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应该都会遇到下面这种场景,到时候又该怎么办?

我往往知道一个问题要分好几个侧面来分析,但是具体到哪几个侧面时,就又犯了迷糊,要不就是只能拆解出两三个,要么就是拆解出来的无关紧要,形不成紧密的因果联系。这时候我的脑子应该怎么运转?

上面描述的场景不陌生吧?反正我自己是遇到过的。其实这很正常,我们不可能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就可以瞬间get一个技能。我们还需要大量的,反复的实践,体验,总结。否则人与人怎么可能会有差距呢?

不过别灰心,至少我还有3个方法告诉你!

3. 三种实用方法,告别大脑混乱

第一种方法,其实就是我们上面分析“事的维度” 时所用的流程法,正所谓,你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么,当你面对一个新事物时,又发现这个新事物和你之前某段经历有相似之处,不妨试一试“流程法”,把原来的经验迁移过去,很多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种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事”,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通过被验证很多次的理论/模型/公式等等,为我所用。我们上文用的SWOT分析法,其实就是这一点。

比如,你想要提升销售额,你绝对可以找到“销售额=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转介绍” 的公式,你就可以按此向下拆分,千万不要执着于公式中是不是真正的乘积关系,因为很多公式中,只是为了表示亲密度。

第三种方法,就是脑暴法,即先通过一群人的头脑风暴,列出跟目标有关的所有影响因素,然后再通过朴素的“分类汇总”法,合并同类项,删除无关项或弱相关项,再一起做必要补充。

最后以这一层为基础,再进行下一层的逻辑拆分。这个方法非常适合“全新的事情”,既没有过往经验,又没找到前人现成的模型,于是采取“人多力量大”的方式,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问题。

当然,这个方法大概率不能完全满足MECE法则,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做个实用主义者,另一方面这个方法必须得打个补丁,即:随着业务的开展,自己认知的提升,不断修正。

如何利用结构化思维做一次工作梳理(含案例)

ok,今天的内容就更新到这儿,我们一起复习了结构化思维的重点知识,并且通过场景案例做了一次模拟拆解,还偷偷告诉你三个开动脑筋的小方法,怎么样,有没有收获呢?文章不长,记得抽空多读几遍哦~

 

作者:彭家祥,互联网行业资深运营,公众号“运营插班生”主理人。

本文由 @运营插班生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ixabay,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重要的是思维方式,不是呈现形式。因此也就不必拘泥于呈现出来的是不是金字塔结构。

    来自广东 回复
    1. nice

      回复
  2. 结构思维对职场人很有用,小白们可以多锻炼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来自广东 回复
    1. 确实很有用,尤其是刻意练习之后,对于工作中的很多具体事物都有帮助。

      回复
  3. 哇,很有条理的一篇文章,感谢作者,学到了不少小知识!

    来自广东 回复
    1. 感谢认可,有用就好。

      回复
专题
12507人已学习11篇文章
怎么做投放是很多运营人和品牌方的一大难题,做好投放不可缺少以下几大步骤。本专题的文章以小红书投放为例,分享了一些策略,一起来看下吧。
专题
19198人已学习15篇文章
评论区应该如何设计?本专题的文章提供了评论区设计思路。
专题
16644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支付体系的设计指南。
专题
13747人已学习12篇文章
作者B端的产品经理,要基于这个行业理解的大背景下去了解公司的业务全局。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B端产品经理如何了解业务全局。
专题
17558人已学习14篇文章
MVP是指开发团队通过提供最小化可行产品获取用户反馈,并在这个最小化可行产品上持续快速迭代,直到产品到达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做MVP产品。
专题
36848人已学习13篇文章
如何让你的事件营销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