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产品工作,我学到了这三件事

if
8 评论 8854 浏览 27 收藏 13 分钟

编辑导语:产品经理可谓是近年来互联网行业最热门的职位之一,那么如何做好产品经理呢?本篇文章中作者借年终总结的机会,从自身工作经验出发,把自己三年工作中的三点所见所想分享给大家。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快来一起看看吧。

一直感到很庆幸,自己能够“遇见”产品经理,并一直保留着对于产品经理的好奇与激情。

记得在一开始接触产品经理时,总觉得大众对于产品经理这个职位存在着误解,觉得经理就是听起来很高级,很牛逼,仅此而已。而在当时的我的理解里,产品经理中“经理”二字的份量,并不是职称中所谓的“经理”称谓,而在于自己对产品的责任感、付出感与主人翁意识。

三年的产品经理工作经验,更像是在教导我如何做好一件事。

一、全局思维、上帝视角

做好一件事,有个重要的必要前提就是具备全局思维。“管中窥豹”、“井底之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具备足够广的视野足够多的视角,才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事情的本质与延伸

示例1:接收领导任务

在接收到领导任务时,我们绝不能一股脑钻进任务细则中去,而应该在第一时间搞清楚任务的目的、目标、周期、里程碑、资源、成本、人员、大致的实施路径等。换位思考,站在公司、领导的角度思考任务。

示例2:“小产品”与“大产品”

(1)“小产品”:在上一份工作中,我做的更多的是企业服务B端产品的从0到1,工作一直处于“需求调研分析→产品功能设计→编码实施落地”这样的流程循环中,觉得产品工作就是把需求转化为产品,按时交付给用户即可。

(2)“大产品”:在当前工作中,接触了ToB的Saas产品,更多负责产品的从1到N,过程中懂得了当以为产品好为导向时,把产品设计搞好是远远不够的。产品从需求挖掘到功能实现,交付客户,真真实实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此过程中,整条链路中的每个节点都至关重要,绝不可轻易忽视产品设计的“上下游”。

所以,我重新调整了自己的思维方式:

  1. 从产品出发重新认识资源,认识岗位,打好配合,发挥产品最大效用
  2. 以主人翁意识主动配合市场部、销售部、媒体部与运营服务部
  3. 践行客户成功思维

当然,这也只是“大产品”的一个阐述视角,我们同样可以寻找其他视角,比如从“企业、行业、产业”的视角充盈自己对于“大产品”的认知。比如转为线下,从企业经营管理与业务解决方案的视角实现企业降本提效的目的。

示例3:大局观?如何培养全局思维?

“脱口秀大会”中老响的一个梗——“大局观”,在我理解中其实也是一种全局思维。如何才能培养自己的全局思维?我的建议是需要多积累一些模型方法,并进行刻意练习。

比如我总结的方法,是对于MECE原则及结构化思维的应用:在日常分析思考时,可以调用点线面体、深度广度、横向纵向、质与量、俯视平视仰视、宏观中观微观、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时间顺序等具体分析方法。

用一个简单的小提问举例子:大家怎么解释什么是产品经理?(其实问题并没有答案,大家可以尝试开放性地从多角度解答。)如我想到的:

  • 分阶段解释:初级、中级、高级
  • 拆字解释:“产品”、“经理”
  • 从岗位效用解释:社会承担角色
  • 从管理视角解释:权、责、利
  • 依据用户(向谁解释)思考解释维度与深度
  • ……

二、简→繁→简

古有“大道至简”,今有苹果“至简主义”、微信“用完即走”、产品“克制设计”。

我理解的“简”,不是一蹴而就的简,而是至繁归于至简的简。这样的简,是做完加法后的减法,是凝练的简约的少,却蕴含复杂的无穷的多

1. 产品设计

在需求分析阶段,往往都需要经历“简→繁→简”的流程。

一开始接到需求,作为新手,我们往往只能看到需求某视角的 “侧颜杀”。而想要进一步了解需求,就需要我们花时间从广度深度上拓展。横向上,我们需要定量铺开调研,以了解需求全貌;纵向上,我们需要定点定性深入挖掘分析,以跑通整条业务逻辑线路。

在产品设计阶段,产品经理需要将复杂的业务逻辑及索引导航内隐,而将简单的操作界面、结构化的简单信息外显,做到“呈现简,承载繁”

2. 产品创新

创新时,我们需要在脑海中新建两个数据库:一个是想法发散库,一个是思考聚焦库。

发散库要最全,尽可能从多维度、多视角收罗所有想法。在发散受限时,学会寻求更多的信息输入渠道,套用更多的创新方法模型。

在创新过程及后期,不断评估可行的一些思考集合,纳入思考聚焦库,再而进一步转化为可实施落地的方案。

三、“I” → “T” → “U” → “π”

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潜水的三年里,我看到了大家对于人才归类的描述迭代:“I” → “T” → “U” → “π”,总的感觉就是未来的社会将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当一个人在两个或多个垂直维度上有深耕专研,同时通过维度联动知识迁移,将会产生更大的价值创造。

针对“π”型人才的培养,近期的我在持续学习与反脆弱性两个方面,有一些思考:

(1)持续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永无止境的。

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点至关重要:只有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才可被自己所用。我总结了一个学习内化的闭环:获取知识→过滤知识→内化知识→应用知识→总结复盘。

通过学习,我们将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象限(推荐可以了解乔哈里视窗),形成一定的智慧,从而一步步往前踏进: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吸收知识,内化学识,应用见识

(2)具备反脆弱性

最近听了一本令人受益匪浅的书籍《反脆弱》,书的副标题即为主旨:从不确定性中获益

我阅历尚浅,没能完全吸收,但有一点感触颇深:如何设置合理策略,做到进可攻,退可守

日常生活中,其实我们也经常接触过反脆弱的案例,诸如:

  •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 “光脚不怕穿鞋的”
  • “没有什么可失去的”
  • “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坚强”

示例1:挑战大神

又比如在“脱口秀大会3”中,张骏在淘汰赛上,放弃了更容易战胜的选手,而直接挑战了大神周奇墨。在许多人看来,这样的做法非常匪夷所思。但我尝试结合着反脆弱进行分析,发现挑战大神这件事其实百利而无一害。

如果挑战成功,这必然成为一段佳话,对于自己来说也是战胜了难以战胜的对手;如果挑战失败,其实也不亏,能够有机会与大神同台竞技,输了并不丢人,同时自己也能够在与大神的竞技中学习到很多。

示例2:“海底捞”

前段时间在B站上看到的关于“海底捞”的视频分析其实也可套用反脆弱理论:进(火锅餐饮热门,大家愿意出门消费),海底捞在火锅餐饮的地位自然受益良多;退(疫情使然,或未来火锅餐饮萧条),海底捞背后仍有一家“颐海国际”,销售着火锅底料与其他标准火锅产品。

二者一体,既省去了强大的品牌背书及宣传成本,也获得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平衡收益

所以,无论如何,“海底捞”都牢牢盘踞住了“火锅巨头”的地位。

示例3:MVP

回归到产品,MVP其实也是一种具备反脆弱的聪明做法。

市场瞬息万变,假如先扔给市场滑板,“市场”觉得动力差、对于平衡的要求过高。那我们再推出自行车,“市场”觉得蹬得累,不智能。那我们再依据反馈及时推出摩托车、轿车、大巴车、轮船、高铁、飞机。

及时推出最小可行单元产品,便先于别人早一步试探市场,早一步得到反馈,小步快跑,快速实时适应市场需求

无论是希望做成一件优秀的事,还是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我觉得具备反脆弱性都是不可或缺的,它能够帮助我们提升对于不确定性波动的平衡掌控力

四、总结

  1. 锻炼全局思维,尝试以上帝视角看“全”事情;
  2. 在产品设计与创新中学习“至繁归于至简”;
  3. 持续学习,提高反脆弱力,朝“复合型人才”进发!

除了九年义务教育的作文,这大概是人生第一篇文章了,如有不足的地方,还请多多指教。

以上,欢迎大家一起交流。

 

本文由 @if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写的真好,期待之后的文章

    来自安徽 回复
  2. 不得不为你的文章点赞👍

    回复
  3. 文章真心不错,分享希望能被更多的人看到。

    来自山东 回复
  4. 将方法论和实际工作结合再发散思考,挺不错的

    来自湖北 回复
    1. 谢谢~ ,我理解的方法论是过程工具而非结果目的,“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O^

      来自浙江 回复
    2. 在生产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成长,方法论只是指导思想,如何有效应用还要在工作中见真知(不断积累形成习惯),感触比较深的是《反脆弱》的副标题「在不确定性中获益」,这句话很有嚼头。

      来自北京 回复
  5. 调用点线面体、深度广度、横向纵向、质与量、俯视平视仰视、宏观中观微观、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时间顺序等具体分析方法

    来自江苏 回复
    1. 对的,通过方法工具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视角更全面地了解、分析事件,如果有其他想法,欢迎补充啊~

      来自浙江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