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的2021年终复盘

15 评论 15485 浏览 100 收藏 32 分钟

编辑导语: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年又过去了。作产品经理,应该从哪些方面对过去的一年进行复盘呢?本篇文章将复盘分为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帮你逻辑严密地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

2021年过得好快,认真复盘了过去的一年,成就有,坑踩得也不少,也算是2年产品经理的一次大成长吧。本年度的复盘框架为:成败认定、场景还原、得失分析、总结规划四个部分,对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学习进行全面复盘。

一、2021年复盘整体思路

即学即用,科学复盘四步法是最近新学习的内容,对于个人复盘、工作复盘都有效。以下四步都需要自己客观、平心静气对待过去一年,切忌为了「展示自己过去一年得到很多」,而忽视自己的不足和缺点。

  1. 成败认定:对于个人复盘来说,我更愿意称之为目标达成与差距。主要目的是明确与年初目标的差距,一个总览:是否达成?未达成的问题反思、达成后的经验总结。
  2. 场景还原:围绕事情/项目目标,客观还原场景事实。
  3. 得失分析:做得好的地方,找到关键成功要素或执行框架;做得不好的地方,深入探究5why,挖掘背后原因。
  4. 总结规划:沉淀经验为可落地的执行方法,并明确后续行动。

二、复盘准备事项

去年复盘文章已经提及(指路:初级产品的2020年终复盘与成长),个人实践下来最重要的2个内容是:每周总结内容、心态。

2.1 每周总结内容

这是自己总结的一套GBL每周总结法:

  1. 首先,每天记录工作内容及时间消耗(如xx需求评审,1小时)
  2. 接着,每周日汇总当周的各工作大类所支出的时间,看自己一周工作的时间消耗是否合理(工作大类是指产品策划类、增长运营类…;是否合理是指是否与自己预期相符,或者明明时间应该多花在产品打磨上,但是却在开会上花费很久,那这就要引起关注并有后续改进计划了)
  3. 最后,总结每周Good,Bad,Learn的内容。一周下来,肯定是有做得好,做得不好,学习新东西的记录,对于做得好和做得不好,重点关注经验沉淀和找到深层原因的复盘总结。

所以复盘总结并不只是年终才需要做的,每周、甚至每天,都有可复盘的东西。没有复盘,便不清楚自己的问题或长处;没有问题,一天便没有效率的度过。

图:每周复盘记录(摘取)

2.2 心态

  • 找个安静的空间,以平和的心态来思考过去一年的工作和生活。不要走极端,意思是指看到自己做得不好或者只看到自己做得好的,不要不好意思或者不敢面对。
  • 成功的项目,要沉淀知识资产;失败的经验,要深挖原因(包括执行过程、数据、人员配合等)。个人习惯用XMind来做复盘,清晰明了,方便直接。

图:XMind-2021年终复盘

三、复盘内容

3.1 目标达成与差距

2021年的目标达成情况,我给自己打80分。是比较明显能够感觉到成长的速度。

3.1.1 关于工作

  • 从点到线的达成,是比较惊喜的。2020年是单个需求的单点式,而今年需求则是整个业务线的多项目联动式思考。
  • 对增长的通盘思考能力提升,增长5步方法论的实践,输入与输出结合。
  • 未达成的最大块是对行业动态/竞品动态的及时观察不够,教育行业全局观看的不够。

3.1.2 关于学习与生活

  • 习得新技能:口语和网球。产品经理需要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热情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从工作延伸到生活,其实也是一种在糟糕环境下最好的“自救”呀。
  • 阅读习惯改进:今年一直在实践主题阅读,但是对于读后提炼断断续续,未达成。
  • IPO模型的实践。

3.2 场景还原

以自己在今年双十一做的营销大项目做场景还原。

3.2.1 活动上线前

  • 业务方进行了3次需求变更,其中1次变更因临时更改上线时间至提前1周,对研发节奏影响较大。

3.2.2 活动上线中

  • 在11月1号0点付尾款续费后,用户出现了约50分钟无法挑选礼品的情况。影响量级约800人。临时应对方案是一线老师采取手动统计礼品信息,待系统恢复后再引导用户线上挑选。
  • 因奖励配置有误,导致约1000名用户拥有多个礼品。临时应对方案是请示上级,是否需要收回多余礼品;另外引导老师和用户做积极沟通,“惊喜、大回馈”等话术让用户对品牌产生正面印象。
  • 约200名续费用户抽中了低价值礼品,影响了用户体验。临时应对方案是补发抽奖机会,引导用户继续抽奖,且在抽奖逻辑上保证用户能抽到对应的高价值礼品。
  • 除用户外,每天有大量的老师来咨询之前未预判到的问题。将频率高的问题形成QA文档,挂群公告。

*以上数据为脱敏数据

3.2.3 活动结束后

  • 梳理这次活动全流程的用户体验地图,针对重点出现问题的环节做根本原因拆解和避免措施方案。
  • 针对产研功能上的问题,提出5个优化项,并根据优先级及即将来临的双十二排期解决。
  • 数据、产品功能复盘,成败认定。
  • 积极配合做好奖品寄出、售后情况。

还原场景后,认为自己做得好/不好分别是以下:

3.2.3.1 做得好

  • 积极沟通:在出产品方案时,积极和业务沟通各种场景,如用户付款类型不同,要送什么样的礼品;中奖名单分几批在何时导出,能保证用户体验及发货速度等等。
  • 及时跟进:在需求开发过程中,每天及时跟进开发进度,了解可能会影响项目上线的风险,提出plan B。
  • 抗压处理:面对线上几万用户及几百名一线老师的突发情况,自认为还是能抗压处理各种线上bug,不慌不乱,落实好每一项待解决的方案。

3.2.3.2 做得不好

一是不MECE:MECE是指不重不漏,但是在上线前的checklist因为配置内容多、没有穷尽配置内容、没有double check,导致任务跳转、奖品发放出现了问题。后续:

  • 在写checklist时,应完整模拟业务流程来写,该配什么任务、什么奖励,细化到文案,全部写出来;
  • 第一遍配置应由运营人员完成,第二遍由产品复核,做到不重不漏。

二是没有做好风险规划和预案:一方面是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没有时间做全面的风险规划;另一方面也是风险意识不强导致的。后续:

  • 在大型营销项目上线前,应充分让运营、一线人员体验产品功能,熟知活动流程并提出体验优化意见。一来能在用户有疑问时及时解答,二来能更了解用户习惯,知道在哪些环节容易出问题,提前做好风险预判。
  • 在活动策划时,应积极做好两手准备,以应对在plan A失效时,能快速启动plan B进行补救。

也正是因为如此,完整地体验了一遍大型营销活动的前期规划、中期开发、后期验收、正式上线全流程,是一次宝贵的经验积累,也感受到没有永远的「等你准备好才上」的时刻,其实在你毫无准备、迎难而上的时候,就已经是在做准备了。

3.3 得失分析

今年自己的得失,给一个总述其实是得>失。其实对于我来说,目前阶段没有什么失的,每一次失(失去、失误),都是一次成长和经验的获得;所以这样看来,失也是得呀。得失分析分为工作、学习两部分复盘。

3.3.1 工作

3.3.1.1 产品策划方面

3.3.1.1.1 【得】

第一,从点到线:今年最大的一个收获,便是自己负责的项目、策划的能力从点上升到了线。这个线可以理解为业务线,也可以理解为项目的关联。

a)对于转介绍业务线的理解,更多是关注增长策略,总结并实践了增长5步方法论,从转介绍底层逻辑、转介绍基础功能迭代、转介绍活动包装、入口流量布局,这4个层面的策略构思,每一层级看哪些体验是可以迭代优化的,由下往上先确保底层逻辑和基础功能的体验良好,再到月度活动项目(各子功能的汇聚,再到流量分发),再到APP/公众号的入口应该怎么布局。这样的思维锻炼相比起执行来说,更宝贵,点是在于让我更明白是什么、为什么做、对做的结果负责;

b)对于项目的关联,是基于这一年对业务的熟悉,在做需求的时候,多考虑各项目、各系统之间的关联性,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今年在设计月度活动后台时,考虑到任务体系和奖励层的联动,进而将抽奖项目、优惠券项目相继接入了奖励层,实现奖励层统一发放奖励,任务体系调用奖励层的联动。

增长产品经理的思维,一定是涵盖增长运营思维和产品思维的,前者更注重发散性;后者更注重系统性,在考虑增长运营的同时,要兼顾产品设计的合理性和高效闭环,上到后台系统设计,下到营销文案设计,都是需要打磨和练习的,今年的自己便在这两者之间循环往复,成长不少。

第二,逻辑清晰:今年会刻意练习自己的需求逻辑性,包括业务逻辑、需求文档逻辑、需求评审逻辑。

a)业务逻辑:因为时刻谨记业务思维最重要,因此在做需求前,一定会将业务逻辑理清楚,例如每个营销项目所需的业务流程是怎样的?用户是如何走完整个流程的?需优化的功能点会在哪个环节中设计?在理清业务逻辑后,后续的需求点的逻辑就更能知道为什么,也便于开发了解为什么。

b) 需求文档逻辑:至少到目前我看来,“写”需求文档是整个策划过程中比较轻松的事情了。原因是在于需求文档的逻辑事先理清楚,写起来便清晰顺畅许多。因为这一年比较多大需求,通常一个需求文档涉及到好多个需求点,因此我写需求文档的逻辑在于:优先级高的需求点放前面;相同项目的需求点放一起;关联性高的需求点相邻放,异常情况靠后放、一定放。

c)需求评审逻辑:基于b),需求评审往往会比较有条理,不乱,开发听起来也知道前因后果,能更快理解产品需求。

第三,节奏OK:这块包括两部分-评审节奏和日常待办节奏。

a)评审节奏:我会比较注重需求评审的节奏,原因一在于需求评审是开发能充分和产品沟通需求的场景,需要重视和充分利用;原因二在于需求评审能比较好展现产品经理的需求逻辑、控场、演讲的能力(当成是一次演讲会哈哈),因此希望通过需求评审能让开发更可能get到我想要做的需求点,以及理解需求背后的内容。

关于评审的节奏,我这一年是这样做的:

  • 时刻关注开发状态。每讲一个点,多观察开发的反应和注意力,如果明显感觉到开发比较懵,及时cue出对应人和对应问题,让开发当场提出,确保开发是在听评审以及信息同频。
  • 重难点多强调:评审时多重复几遍重难点,开发其实在评审过程中是会有一个大概技术方案的预估,测试也会有大概的测试方案,因此在评审会上可以将重难点多重复几遍,给他们多一些时间去思考和理解。

b) 日常待办节奏:在今年上半年我会给每天待办安排很多,但是一天下来发现做不完,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和节奏乱;后来看了一篇待办管理的文章,一天脑子里只记3件重要事,其余放入待办。不要给自己每日待办太多压力,能做好3件事,其余事项集中时间处理,处理不完给对方一个回复「会在何时处理完」,这样的节奏才比较合理。

图:每日待办(可规划时间、优先级)

3.3.1.1.2 【失】

第一,用户体验考虑不完善:关键原因是:

a)因时间紧迫而着急,导致没仔细考虑场景;

b)以为自己熟练了,所以没仔细考虑场景。在10月的时候因为这些原因,导致有一个需求和老大对完之后自己感觉不对之后,重新回归到场景上,回归到「何人何时在何地做了何事,得到了何种结果或产生了何种影响」的思考上。除此之外,过去一年对于用户体验的思考仍是不足的,主要体现在竞品体验、用户调研。

第二,对系统结构理解较浅、不够高效联动:关键原因是:

a)对业务的底层逻辑理解不够透;

b)系统之间的逻辑关系不熟悉、经验不足。

在9月后,很多营销系统逐步交接到了我们部门,例如优惠券系统、抽奖系统、拼团系统等,这些之前都没有完整接触过,光是拼团的底层功能配置、活动层功能配置就花了较长时间琢磨。这也导致后来在配置过程中踩了不少自己系统设计不合理的坑。

c)没有跳出思维定式。今年在做了任务配置系统后,对于不同任务,该如何设置配置内容以及与奖励层的联动,都会受到当前业务线思维定式的影响,没有考虑到后续如果别的业务线要用,仍比较局限。

d)不MECE:这一点也是在今年下半年、事情一多起来后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对于要上线的活动,做到MECE(不重不漏)是关键。因为我们整个页面都是后台配置出来的,所以MECE都留给了产品和运营。稍不注意,就会导致用户体验不好。此外针对需求点的异常情况,也是因为没有MECE没有穷尽,一些风险和预案才没有提前被考虑到。

3.3.1.2 增长运营方面

3.3.1.2.1 【得】

第一,习得并实践增长方法论:负责增长运营后,开始思考并总结了下面这套增长方法论。起初是在9月和老大一起总结GMV公式,并根据业务现状构建增长测算模型,才开始有了增长的一些框架思路。

后续几个月,根据测算模型,不断通过数据漏斗,找到每个子功能需要聚焦的区域,制定现阶段的增长策略,到最后的落地执行,很庆幸自己能有这个宝贵的机会完整走了一遍整个流程,深深能感觉到不是任何时候都允许有实践机会的,“自由”的土壤稀缺,一旦抓住了,请充分生长吧!

图:增长5步方法论(完善中)

第二,数据整理和分析能力提升:这一年养成时刻关注数据的习惯,对数据有了自己的思考。从最开始每天更新数据,但不想沦为统计数据的“工具人”,到主动开始分析数据中异常、有趣的部分,到思考可落地的需求,不得不说数据分析是一个既痛苦又有收获感的过程。

3.3.1.2.2 【失】

第一,对用户敬畏心不够:在做双十一项目的时候,因为每天都会被问到各种各样、在我们看来比较「简单」的问题,尽管做了文档,但是有很多老师带着用户问题来询问。起初会有些烦躁,但后来还是意识到这是自己敬畏心的问题,是自己的产品流程没有尽可能用户需求而导致的。

因此无论是初出茅庐还是身经百战,永远要对用户保有敬畏之心,你不知道会在哪里出错,因此只有面临用户需求时不断快速做出调整。

第二,对数据“一针见血”能力不够:今年是以增长产品经理的角色成长着,因此对数据方面接触的也多了很多。到公司早上观察/更新数据,发现指标异常,思考关键原因,然后再用数据佐证关键原因是否正确。这样一轮实践下来,确实锻炼不少,但是也发现自己快速定位数据问题的能力不够,或许可以从这些方面提升:

a)时刻明确分析目的:不要分析着分析着就忘了目的,迷失了方向;

b)多思考数据:数据也是会骗人的,常问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

c) 多了解公司业务与行业情况:我发现很多时候无法对数据有定论,比如多少的分发率才算中等偏上,是因为不清楚行业的基准值(benchmark),因此这种经验可以从前辈口中、网络等等渠道了解行业情况汲取。

3.3.1.3 工作沟通方面

3.3.1.3.1 【得】

第一,业务方沟通独立hold住:这年在面对各种各样业务方时,都感觉能有自信去和他们独立沟通,尽管遇到一些不确定的问题,也能很坦然面对。总结出一些沟通方法,不断实践中:

  • 明确「目标」:目标尽量让业务方明确具体目标,量化收益。
  • 明确「场景」:用户是谁,场景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个场景。
  • 明确「渠道」:做出来后,打算怎么推广,用哪些渠道,节奏是怎么样的。
  • 明确「内容」:前面的123都没问题了,再去谈内容、活动流程。以上4步都是按顺序,优先级从前往后,每一步都有上一步作为承接,聊不清楚上一步,就不再往下聊。且会后主动做会议总结同步群内。

3.3.1.3.2 【失】

说服能力不够:在和业务方沟通过程中,产生不同想法时,比较难去说服他人认同方案。思考了:

关键原因一:没有站在业务利益上去考虑问题。其实有时候业务提出的需求是有道理的,这个道理并非产品逻辑等,因此作为产品经理不能只考虑产品功能,更需要去关注业务实际需求。或许把自身方案和业务需求相融合,提出折中方案(前提是业务需求合理)。

关键原因二:对业务理解不透彻。如果理解透彻,就可以快速抓住谈话中的核心要点,思考到业务方想不到的点和潜在问题,一旦比对方了解更多,想得更周到,对方自然而然会接受你的方案,因为你的方案是全面的。

3.3.1.4 工作习惯方面

3.3.1.4.1 【得】

向上管理能力提升:个人感觉随着工作年龄的增长,向上管理会越来越难。今年觉得自己这块做的比去年好很多,积极主动多了。

第一,适时同步:了解老大的时间,大项目分阶段定期同步;小项目分3步同步:

  1. 大概产品方案确定后;
  2. 原型和逻辑图确定后;
  3. PRD输出后同步重难点和疑问点。

第二, 项目管理:6月做APP那会,每晚都会同步当日开发进度、产品进度(主要是和跨部门沟通的内容同步)、风险暴露、预案规划,让上级能及时了解。

第三,每周坚持复盘总结:今年的每周都在坚持用GBL复盘法来总结,发生变化的是每日待办回顾的方法。上半年,只是单纯每天记录完成了什么;而后读了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法,细化分块每天的时间来管理,因此下半年也尝试实践,果然对自己每周工作时间消耗最大的部分,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预期,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

第四,抗压能力增强:今年学会独立hold住一些事情后,开始慢慢锻炼自己的抗压能力。6月的时候接到要从0到1做一款APP的任务,且时间较紧(6月底就要上),我自己训练是稳住心态,先拆解模块、列好优先级,再根据优先级和各部门评估能否如期上线,最后和上级汇报,再讨论如何调整。在大项目的压力面前学会拆解。

3.3.1.4.2 【失】

  • 每日待办记录方式不妥当:正如上面所说,每日待办记录太多,给自己的带来较大的挫败感和打乱节奏。这种模式持续了较长时间,起初认为「每日待办相当于每日目标,目标总是要定高一些的」,后来发现这种想法是错的,一定要量力而定。

3.3.2 学习

这部分我根据IPO模型来复盘:

3.3.2.1 输入(input)

总的来说,今年输入的途径变多了,主要分为从经验、交流、阅读中input。

  • 从经验中学:目前还在处于积累经验的阶段,因此这一年也从经验中输入了不少新鲜知识。例如大型营销活动的全流程、增长策略如何随着业务情况变动而快速调整等等。
  • 从交流中学:带着问题去交流,这是今年一直提醒自己刻意练习的一点。并且问题一定要是自己经过思考的,而不是可以百度中、文档中得到的。但是交流完之后,如何举一反三,运用到更多场景中,这部分的实践还有待提升。
  • 从阅读中学:日常我的阅读会分为2块,主要是阅读文章和阅读书籍。阅读文章会习惯在读完之后用3-5句话概括,并对文章做实用性评分(如下图)。阅读书籍和文章都习惯采用“主题阅读”,如最近在看增长类书籍,会一次性连续读相关一系列的增长书,这样能比较好补全拓宽知识面,也能让我思辨(例如这本书说的是A,那本书说的是B,孰优孰劣可以根据实际自身情况做思辨)

图:阅读文章习惯

3.3.2.2 处理(process)

今年学会将输入(input)做2种方式的处理,分别是形成工具清单、方法模型。

工具清单:

  • 为了不MECE,形成了配置清单checklist;
  • 为了提升专注力和工作效率,每日待办记录重点标红3件事。工具清单不仅是针对工作习惯,还可以用在复盘会议后的具体执行框架的形成,以及从书中学习完之后比较快速形成自己的实践执行框架,可落地程度高、抽象程度低。

图:checklist

方法模型:

  • 今年多少读了些增长相关书籍,然后形成了一套可落地实践的增长5步法,并且在9月之后开始实践及优化。方法模型对我来说还是比较难的,主要是缺乏系统的思考结构,以及抽象程度较高,但是好在一旦总结后,可落地程度高。
  • 今年还读了些关于思维模型的文章,例如多元思维模型、因果论、推箱子模型、熵增定律等等,但还是没有能很好思考一些事物的本质,对模型的迁移性弱,换言之就是学了不知道怎么用起来,可落地性低,这也是需要在明年乃至多年需要提升的。

3.3.2.3 输出(output)

自己的输出能力一直是比较强的,也能坚持,做得好的主要是复盘推演、与人分享、立即实践3点。

第一点,复盘推演:

  • 复盘:对于项目经历、工作内容、个人成长都有在坚持复盘,后续学习「科学复盘4部曲」后,也用到了本次年终复盘上。
  • 推演:推演未来,预判即将/未来发生何种情况的能力较弱,主要在于举一反三的能力需要提升。

第二点,与人分享:

  • 给身边人讲:平时偶尔也会和产品小伙伴、和老大沟通一些自己学到的知识,以及实践后的感悟,也能从他人口中收获更多。
  • 写文章/微博:从做产品经理那天开始,就有在坚持写文章和微博(专门建了个tag:思考池),分享同时更希望是一种即时记录。

第三点,立即实践:其实我认为对输入内容的处理程度最好的检验方式,就是立即实践。直接改造自己的工作,例如:

  • 今年花了很多时间做月度活动这个项目,就是实践之前总结的增长方法论最好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时候指标结果不尽人意,但是能从实践中得到优化方法模型的机会;
  • 数据分析的方法,从观察数据–发现异常–思考关键假设–再用数据佐证,这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四、总结规划

过去一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对自己来说也是产品经理成长道路上不平凡的一年。2020年是入门的第一年,好在培养好了产品习惯,如产品思路、文档规范、原型逻辑图结构图、需求评审;2021年是在这基础之上进了一步台阶,注重培养产品策略、增长思维、运营方法。很幸运这两年遇到的好导师,也感谢每年都在踏实掌握着这个阶段该掌握的内容,不求快,只求稳扎稳打。

来年就要继续往高级产品的目标继续前进,关于自己在2021年的【得】,沉淀知识资产,继续复用;在2021年的【失】,找到关键原因,逐步改进。

心中已给来年定下目标,待2022年终复盘,希望回头能看到更好的自己。

#专栏作家#

莫琳,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在线教育产品汪,爱产品,爱摄影,自顾自看,一起交谈。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小伙伴太棒了,学到了,我之前从来不做复盘,前几天老大还和我说,做完一个项目、学习什么东西,要多做复盘和总结~

    来自广东 回复
    1. 从来不做复盘😂,那你怎么知道一个项目的效果、哪里好、哪里不好、怎么改进😂~

      来自广东 回复
  2. 写得真棒,看了之后学习了很多也备受鼓励,一起继续加油哦~

    来自浙江 回复
    1. 共同成长

      来自广东 回复
  3. 对于野路子的我来说,很羡慕有一个好领头人

    来自浙江 回复
    1. 是啊 有个好的领路人是我的运气

      回复
  4. 膜拜,学习了。比较欠缺总结能力,也比较盲目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入手,现在至少有个方向,接着去做就好了。
    todolist用的什么软件呢?

    来自四川 回复
    1. 印象笔记

      回复
    2. 感谢 感谢

      来自四川 回复
  5. 潇洒

    来自北京 回复
  6. 很赞的总结能力,学习了!

    来自江苏 回复
  7. 好有用!作者大大写的好详细,爱了爱了

    来自广西 回复
    1. 2022一起努力!

      回复
  8. 复盘真的是可以明显看到自己哪些方面ok,哪些方面还需多加强,每天都在记录自己的充实

    来自安徽 回复
    1. 是的!!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