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发展可以犯错,但要及时调整
编辑导语:一个产品决策不论是偏感性还是偏理性,不论是群体决策还是个人拍板,我们需要充分的了解沟通之后再做决定,这样相对来说比较靠谱。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如何低成本的试错?当犯错以后如何快速的自我纠正?一起阅读本文思考学习下吧。
产品研发是一项充满了不确定性,极具风险的企业活动,很多企业都想做产品研发,但却很少有勇气进行投入,说白了还是缺少对市场方向的自信,以及缺少承担风险的能力。
笔者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了“
”的概念,库存产品的出现是我们在产品研发中,经常不停的试错,黑瞎子掰棒子,掰一个扔一个,没有被市场所接受就躺在了公司的代码库里。我们也经常看到曾经风靡一时的产品,因为市场环境的变化,或者自己躺在产品的功劳簿上不思进取,最后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最后销声匿迹,让人唏嘘不已。
产品研发过程中,如何低成本的试错?当犯错以后如何快速的自我纠正?这的确是我们这些产品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翻开那些没被市场接受的库存产品,我们时长发现产品本身的功能非常的丰富,曾经经历的过程也比较漫长,为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第一时间的发现问题,而是要做了很多工作以后才抱憾舍弃呢?很大程度上,我们没有建立或者重视MVP的过程。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 –最小化可实行产品。
MVP是一种产品理论,这个概念听起来复杂,不过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是一部电影的剧情大纲,或是一部漫画的角色介绍。它的重点就是制作的成本要极低,但是却能展示最终产品的主要特色。
MVP是每次迭代都要交付一个可用的最小功能集合,这个集合的功能可以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虽不完善但至少可用。然后逐次迭代做出满足客户预期的产品,直至最后完全满足客户需求。
特别是在产品的立项之前,为了验证模式是否成立,MVP产品甚至不需要真正实现产品功能,而是通过任何一种方式只要能进行验证即可。
案例: 如果你发现既然用户大多喜欢便宜,那我们把优惠券发给用户,给商家引流,最后从商家那里拿佣金不就好了么。
听起来很靠谱,是不是马上就去开发一个平台收集优惠券给用户,然后给商家做个核销平台,交易中心,结算中心…
有家公司是这么做的,他们收集了一些优惠券,然后用PDF的方式通过邮件发给用户。
卡券的核销呢、交易呢、结算呢?人工对账。
最后从收到的结果显示,不论是消费者还是商家都愿意为这种模式买单,验证这种模式是成立的,于是一个曾经伟大的网站就诞生了,它就是团购的鼻祖:Groupon。
在产品没有上线经过用户验证之前,我们是在闭门造车,一切都只是猜想,只是假设,甚至猜想本身可能都不成立,如果我们不能快速的去验证而是闭着眼睛瞎跑,产品犯错或者失败也就非常正常了。所以当一个产品如果很长时间都处在研发阶段,一直不投入市场验证,这个产品失败的概率往往很大。
二、正视死亡:产品有生命周期
像人的成长一样,每个产品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它也是经历从诞生到最终消亡的过程,只不过有的产品寿命很长,有的却英年早逝,甚至还没长大就夭折了。
站在单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上来看产品的发展,我们都希望产品能快速通过导入期进入快速成长期,尽量延长成长期的时间,在产品成熟期通过二次创新,通过升级产品甚至替代产品进入下一个生命周期。但很多时候都事与愿违,相比于那些死亡的产品,今天能够成功或者说生存的产品都是九牛一毛。
产品死亡的几种原因:
- 被动死。比如去年在义务教育方面的改革,双减政策的推出,直接导致K12教育领域的大地震,如好未来股票断崖下跌70%、高途下跌60%、新东方下跌50%……
- 自然死。一般而言,产品的寿命周期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产品代谢速度、市场竞争状况、消费者需求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笔者认为能正常经历一个“导入、成长、成熟、衰退”周期的产品的死亡,就应该是符合产品市场寿命周期规律的自然死。自然死是最光辉的死法,这是旧产品被新产品取代的一个过程,旧产品也在特定的时期内完成了自己的企业使命,伴随产品使用周期的终结而结束自己的市场寿命周期,这应该算作寿终正寝。
- 他杀死。当一个产品满足或开创了一种需求后,很多跟进者蜂拥而至,最后导致供过于求,消费者产生免疫力,产品死亡,其实很多因竞争而死去的产品也可以算作自然死亡。非正常死亡往往是产品在生命周期前半段遭遇竞争而退出死亡,比如米聊遭遇了微信的强大竞争而主动的退出。
- 虽然他杀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符合市场运行环境,符合企业竞争逻辑的行为,不可完全规避,但我们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尽量避免。
- 自杀死。很多产品在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因为外部原因而造成死亡,而是因为自己的决策失误错失发展的机会,比如诺基亚错过了智能机,柯达错过了数码相机;或者过早多元化,战线拉的太长,产品发展的资源被内部其他业务给抽空导致产品发展太慢,竞争力不足。
- 主动死。主动死亡不算是坏事,它更多的是自己在分析了内外部环境后的一种自我调整的策略。比如产品原有方向错误主动转型,比如美菜网在To C领域尝试后主动转型To B市场,由零售平台转向供应链平台;或者产品无法获得成功后主动死亡,释放资源,将资源投入到更有可能成功的产品上,比如腾讯的拍拍网,阿里的来往等。
主动死和自杀死都是自己主观原因导致的死亡,但主动死是一种自我调整的积极行为,而自杀死则是空耗资源的不自知的被动行为。
三、认清自己:利用波士顿矩阵
随着公司产品的增多,每个产品的生命周期节点各不相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在产品结构、资源分配方面会产生各种问题,导致需要发展的产品得不到资源,消耗资源的产品却有无法增长,所谓不聚焦导致的问题其实是资源和发展错配的问题,这也是自杀死中最常见的方式。
而波士顿矩阵分析法本质上是将业务现状通过市占率和增长率进行优化组合,评估目前的产业结构,最终帮助企业实现产品优化和收益平衡。通过“相对市场增长率”和“相对市场占有率”这两个维度,把公司的所有产品分成四种:明星、现金奶牛、瘦狗和问题产品。
对问题产品应采取发展眼光+选择性投资战略。需要重点关注产品的长期计划,以引导其往“明星产品”放心发展,不然可能会变为“瘦狗产品“。
对明星产品应积极扩大经济规模和市场机会,加强市场和运营人员投入。以长远利益为目标,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强竞争地位。
成熟期的产品应进一步对现有市场做细分,尽量延缓增长率的下降,维持稳定的盈利。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尽可能保持多个现金牛业务,以应对快速的市场环境变化,避免现金牛成为瘦狗。
对瘦狗产品,建议采用撤退战略:通过分析市占率和增长率数据,将数据指标比较差的产品启动淘汰退市,其他瘦狗产品依次退市,同时需要寻求新产品和新方向,创造新一轮的“问题产品”,寻找机会。
如果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很多产品都属于瘦狗产品,衰退期的产品没什么可商量的,降低投入或者关闭,将资源释放。再分析导入期的瘦狗产品,通过MVP的验证发现是市场因素导致无法发展,要敢于放弃,哪怕投入了很多资源。如果因为资源问题导致导入期的瘦狗产品无法发展,就要采取聚焦战略,将资源和精力集中,推动它快速成长。
四、知错能改:产品结构性调整
当企业的产品结构不合理时,就需要对企业的产品结构进行调整。 产品结构的调整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全新性调整,一种是发展性调整。
- 全新性调整。根据市场需要,拓宽企业产品路子,使企业产品进行战略性转移,开发出新门类和全新型产品,或高技术产品,以形成新的竞争力。
- 发展性调整。企业对深受用户喜欢的名优产品要努力使其成为具有较大竞争力的企业支柱产品,企业应当在产品成长期下决心在提高产品水平的前提下扩大生产规模,使产品处于强有力的竞争地位。
另外,在产品结构调整中,需要注意如下一些问题:
- 产品结构调整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它是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任务。
- 产品结构的调整要伴随着组织结构的调整,即更合理的分配资源。
#专栏作家#
菜根老谭,微信公众号:CGLT_TAN,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经历程序员、技术Leader、产品经理、研发Leader等多种岗位。现负责某科技公司整体产品研发,擅长企业IT架构及互联网产品架构。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产品结构调整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它是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任务。拿小本本记下来
产品结构调整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它是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