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员工容易被提拔为中层管理者?

12 评论 3134 浏览 15 收藏 18 分钟

编辑导语:在互联网公司中,员工想要晋升可以走专业路线或管理路线,而其中很多人会考虑管理路线。那么要怎么在竞争激烈的管理岗中脱颖而出呢?怎么培养管理能力呢?一起来看一下吧。

互联网公司对于员工的晋升,一般会有两条线,专业路线和管理路线,也就是大家常说的P级(Professional 专业序列)和M级(Management 管理序列)。

走P级路线意味着要专研专业深度,用个人技能实力说话,硬桥硬马地攻克难点、痛点,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是硬实力的体现,用个人绩效给公司创造价值。

而M级路线更多的是专业或业务广度,不在于个人专业实力有多强,而在于通过资源调配、人员管理发挥出极大的团队战斗力,是软实力的体现,通过管理下属实现公司经营目标为公司创造价值。

在互联网行业,能成为行业专家的人少,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条件也跟不上,专业能力如果深度不够很容易被更年轻的人替换掉。

在国内的生存环境下,除非成为行业大牛,一直在一线的人也会被人瞧不起,觉得这个人可能没有上进心,职业生涯可能会越走越窄。

因此,很多人会考虑走管理路线,横向扩展自己的能力,但在一个公司内,管理岗竞争也非常的激烈,想要在竞争中胜出就要打有准备的战,机会来临时,你准备好了,别人没准备好,机会就是你的。

我曾在《新晋管理者容易犯的管理错误》一文中,列出了很多新晋管理者常见的问题,大多数问题在于两类:

  1. 不清楚管理者的职责
  2. 不会管人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管理者,那为什么他们会被提拔为管理者呢?他们又有哪些特质呢?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什么样的员工容易被提拔成为管理者。

一、跳出误区

首先,先说一个误区,很多人说之所以他们被提拔成为管理者,是因为他们有管理能力和领导力,我并不这么认为。

我一直认为,天生具备管理能力的人还是少见的,大多数人的管理能力都是在其位才谋其职,是通过后期的实践中学习到的,而所谓的领导力是比管理能力更高的一层,更是凤毛菱角,多年管理经验的人都不一定能悟到。

所以,不要以为自己没有管理能力而无法晋升为管理者,管理能力是可以通过后期培养的,公司也愿意花时间和资源来培养管理者。

还有同学觉得某人能力不如自己,之所以能成功晋升,是TA会拍领导马屁,这种情况在私营企业是比较少见的。

如果是真的,大可不必懊恼,说明这个领导不值得你追随,但实际情况往往是我们只看到了表面,这个人肯定具备了某些能力我们没看到,只不过TA和领导走的近影响了人的判断。

想要从员工成功晋级为管理者,实现门槛的跨越,一是所在的公司要有机会,二是当机会来临的时,要具备抓住机会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主观评判中代表着成为管理者的潜力。

二、抓住机会

所谓机会,是有时间性的有利情况。

因此人们总说晋升是伴随着运气的,而运气代表着被动的,无法由个人掌控。

那我们可以创造机会吗?

在公司内部,其实很难,或者说对能力要求更高,基本上和创业拉投资差不多,如果你能在公司自己创造机会,出去创业也比别人成功的机会要大,也非池中之物,不太适合普通人。

虽然我们不能自己创造机会,但我们可以提高机会出现的概率。

首先,被大家广泛接受的是大厂转小厂,高P转管理,不失为一个实现跨越的捷径。只是,一个完全没有管理经验的人,去一个陌生环境中承担管理的角色,失败的概率还是挺高的。

因为这中间有一层信任度的问题,公司对一个老员工的能力、性格都非常了解,员工也熟悉公司的业务,企业文化接受度高,对公司来说试错成本低,大概率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对员工来说,公司也能给到足够的成长时间,对自己犯错的容忍度也高。而在一家新公司,由于缺乏足够的信任,公司只能通过短期内拿结果来进行判断,成功的难度可想而知,这也是为什么公司更愿意从内部提拔人员。

所以,想要从员工晋升到管理者,最好能在一家公司完成,即使想走换公司的捷径,也建议在原本的公司承当过一定的管理职责,比如先成为管理几个人的小主管,再换公司之后管理之路就会顺利些。

然后,要提高机会出现的概率,如果有能力选择的话,我们要去选择一个机会多的公司。

比如,一个B轮以后高速成长的公司机会比较多,能获得B轮融资代表商业模式已经验证,甚至有可能已经实现盈利,融资用来进行高速扩张、扩大优势,还可能会探索新业务,拓展新领域,其中就会有大量的机会。

一个成熟的正在转型的公司机会比较多,成熟公司已经有一定规模和资源,需要转型代表目前遇到了问题,需要做新的探索,寻找第二曲线,经常会给到足够的资源,而且原本老业务的人员由于思维习惯可能不太合适,就需要大量的新鲜血液来进行落地,也就有了机会。

一个已经盈利的但各个方面机制还存在问题的公司机会比较多,已盈利就生存不愁,有问题就有机会,这点产品经理们可能体会比较深刻,哪里有抱怨哪里就有机会,抱怨的越大痛点就足够痛,预示着机会也越大。

除了选择合适的公司,我们还要选择一个有上进心的领导,有上进心的领导在升职、团队扩大、去做新项目的概率都比较大,原岗位空缺就容易出现机会。

而要判断一个领导是否有上进心,就看他对部门的定位是否清晰,对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是否了然于胸,对团队未来的发展规划是否明确,也可以通过HR来侧面了解上级的为人,以及对方在公司的表现。

三、管理职责

为什么要清楚中层管理者的职责,我看过不少人在成为中层管理者之后的不适应,承受不了压力之后又回到了一线。

可能是他没准备好,也可能是原本不适合走这条路,白白浪费了一次机会,所以清楚中层管理者的职责后,从内心去思考是否适合自己,觉得不适合就下定决心走专业序列,能接受就提前做准备,以便机会来临时能抓住。

中层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角色,要把高层抽象的内容转换成实际可落地的方案,所以要经常思考、讨论、沟通、请教、确认结果,把原本模糊不清的信息逐渐拆解成清晰的路径,这个过程非常不确定、耗费脑力的,高层也不会一步步教你,只能自己去探索。

我们经常看到,中层管理每天在开会、写PPT、安排任务中度过,似乎没什么具体的事情,这实际上就是他门的主要工作,理解公司的方向开会做信息对称。

用PPT梳理业务逻辑确认最佳路径(PPT只是工具的一种),不仅要想得到而且还要能讲出来被认可,直到不会被问倒,说明已想清楚。调配资源去取得结果,如果你对这种频繁切磋的工作很厌倦,只想安静地做一份具体的事情,那管理路线可能就不适合你。

有了具体的方案,那就要去制定目标,思考自己要什么样的人,承担未知的结果。

过程中可能出现缺人、缺资源,成员能力不行、不听话,同级不配合,目标未达成,流程不规范,方向错了,成绩老板不认可,项目被砍等等各种各样的问题,都需要你来一一解决。

如果你觉得这些事情很琐碎、很烦,压力很大,也不喜欢和那么多人打交道,还要清楚每个人的性格,有针对性的去沟通,那管理路线可能就不适合你。

高度自由的信息让管理者必须主动出击,去获取自己想要的内容,去推动事情解决,去找自己能做的事情,被动型人格就不适合。

经常遇到一些自己不熟悉的问题、不熟悉的人,需要通过学习来寻找答案,解决过程还要频繁跳出舒适区,学习能力弱的人不适合。

下属不理解,老板不认可,同级不配合,经常受委屈,极度敏感、讨好型人格、玻璃心的人不合适。

为了完成业绩目标,需要冲在最前面,时刻要去思考怎么去提升,问题如何解决,希望工作和生活完全分开的人不适合。

当我们分析完管理者的职责,从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什么样的人容易被提拔,或者说具备抓住机会的能力。

四、成事能力

1. 本职工作能成事儿,成绩得到认可

被提拔是基于信任,而信任的第一信息来源是在原本的岗位证明过自己的能力,当然不一定要做最好的,但一定要证明自己能成事儿,而且能持续成事儿,这是被重用,承担更多责任的必要条件。

所谓能成事儿,就是因你个人的努力取得了超出预期的结果,这个结果团队其他人也认可,自己解决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且没有过度依赖上级。

比如跨部门合作原本需要上级出面的事情,你自己搞定了,时间还比预期的要早,超出了大家的预期;原本需要多人配合的事情,你一个就完成了;或者你用极少的资源撬动了一个大的方案等等。

最终对提拔做拍板的是你领导的领导,甚至是老板,你们平时交流少,只有你能成事儿才会传到他们耳朵里,才会对你有印象,对你能够管好人就有了一定的预期,才愿意把团队交给你,同样的团队成员才会有认可你的基础。

2. 积极主动敢揽事儿,能影响其他人

积极主动是管理者的基本要求之一,主动去承担一些原本不属于你,或在团队内部没有具体安排人但对团队来说有利的事情。

当外部同事来反馈事情,上级不在时,能够主动对接并推进解决,你就获得了外部的一些评价,这些评价也会传到你领导或者更上一级的耳朵里。

面对团队内部、或公司的问题,很多人只停留在反馈,甚至是抱怨上,对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益处,反而加重了负面情绪的传播。而如果此时有人能跳出来,不仅提供解决方案,还推进解决了,对团队其他成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就容易脱颖而出。

揽事儿显示出这这个人不怕麻烦,勇于担当的品质,恰恰是管理者所需要的一种素质。在你没有权力时,你也能影响到其他人,把事情办成,更是一种潜在的能协调好他人的表现。

帮助上级解决了一些问题,上级也会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支持你,在公司出现机会时,他会第一个想到你,当然,也会刻意的去培养你。

3. 主动思考能分担事儿,拥有越位意识

思考自己在团队中的价值,不只是停留在完成上级的安排的任务,而是会去思考完成任务给团队和公司带来什么价值,是否有更好的方案。

经常和上级对自己负责的事情的价值进行探讨,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无论对错,这只是一个修正自己的过程,让自己的思考和做事能和部门、公司对齐,确保做正确的事情。

而越位意识,就是我们常说的站在更高一层看问题,即你的上级的角度,他在思考部门在公司的价值、部门需要什么样的人、有哪些可以提升的点、业务的瓶颈怎么破等等。

和他一起梳理公司战略,找到实践路径,这就要求你多倾听、多观察、多思考、多表达,把你思考的内容记录下来,自己通过搜索或者看书去寻找答案,这种训练对一个人的全局能力有非常大的帮助。

实际工作中,我们总是被工作内容所牵绊,很少能跳出细节来做思考,也因此如果有人能够做到,就容易获得更多的机会。

五、最后的话

当然除了上面的三条,作为员工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要达到的,比如遵纪守法。

公司的很多信息,在传递到普通员工之前,其实都已经做好决定或有了一定的倾向性,当一个人在决策者那里有了深刻印象,公司需要有人上位时,就容易出现在候选人名单里。

然后老板会找你的上级去了解情况,你平时给予上级的帮助,这个时候就能起到作用,为了显示出自己的知人善任,上级也同样会支持你。

你自己经常和上级保持同步思考,具备了一定的全局思考能力,同时自己也能对管理岗位有了一定的心理预期,不会因突然承担更大的责任扛不住压力而放弃,你就比别人更能抓住这次机会,成功实现跨越。

我个人经验,当一个员工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差不多要经历三年的历练,第一年懵懂、第二年摸索、第三年熟练,如果你提前做好了准备,更早的去尝试以管理者的职责要求自己,那么可能就能跳过前两个阶段,比别人成长的更快,年轻且成熟的管理者,在任何行业都是吃香的。

很多人说产品经理是CEO的学前班,就是因为这个岗位所做的事情,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管理者很接近,如果产品经理在做事上证明了自己,不怕事儿又能扛事儿,会成为大多数公司的优先提拔的对象。

加油吧,产品人!

 

作者:周武,曾就职于腾讯、边锋,现在一家上市公司产品负责人;公众号:周武说

本文由@周武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很喜欢这样的文章,收藏,以后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看看。

    来自中国 回复
    1. 感谢认可!

      来自浙江 回复
  2. 很棒很棒!一直都在疑惑到底该怎样锻炼自己的能力,这篇文章给了清晰的建议,真的很喜欢!

    回复
    1. 感谢认可!

      来自浙江 回复
  3. 中层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企业中关键的职位所在

    来自山东 回复
    1. 高层做战略,中层去落地

      来自浙江 回复
  4. 感觉我抓不住机会每次都是事后才后悔当时应该怎么怎么做,就好像总慢半拍的样子

    来自河北 回复
    1. 如果次数很多,那是要想想问题出在哪里了😂

      来自浙江 回复
  5. 虽然…但是…就像是每个人告诉我职场要有心机,但也不是我想有就能有的啊…

    来自广东 回复
    1.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管理者,走实打实的专业路线也是硬实力的体现;
      如果觉得不合适,就换个自己觉得能达到的方向,天生就懂的人少,大多数人都是从不会到会的,关键是自己认不认可这方向,如果认可就只有找短板补差距;

      来自浙江 回复
  6. 感谢作者分享!其实说到底还是个人能力的问题,简而言之要会推销自己,并且自己还有能力

    来自广东 回复
    1. 嗯,这里能力可能是个多元华的,不一定是专业能力,也可以是个人素质方面

      来自浙江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