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运营与设计师“相爱相杀”?

1 评论 4384 浏览 6 收藏 15 分钟

编辑导语:设计师和运营“相爱相杀”已经不是一两天了。运营,作为另一种意义上的“甲方”角色,既需要站在自己的立场让设计师帮忙出图,又不能强势指使对方。因此,运营往往夹在领导和设计师中间左右为难,不能不听领导的话,但不能让设计心甘情愿改稿。作者根据过往的沟通合作经验,提出几点建议和解决方案,希望能够帮助运营从业者和设计师高效沟通、愉快合作。

“这个修改需求我不同意,完全没必要改!”

“现在已经排期到了下个月末,你的需求提得太迟了,做不了。”

“给我们设计的时间太紧了,这个时间只够出图,但是就不能修改了哈!”

身为一名运营,经常需要和设计师沟通,但并不是每一次沟通都是顺畅无阻的,时间一长往往会对设计师产生“质疑”和不满;而在设计师眼中,运营又何尝不是“不懂设计偏要指手画脚”的头疼角色呢?

但是,为什么双方明明是为了达成同一个目标,关系却又如此紧张呢?

一、双方的不同视角

主要原因在于:运营与设计师是站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

对于运营来说,图片的作用在于向用户展示内容,他关注的焦点是在能否清晰地引导用户;设计师则从设计美观层面思考作品的构图、配色等是否好看。双方的出发点决定了对同一个目标的不同解读。

比如这张图,可能从设计层面上看挺好看的,但是站在运营的视角是明显是不合格的。

首先是字体,横看竖看都很难看清楚具体写的是什么,尤其是7月上下排列,加剧了解读的成本;其次是主标题毫无意义,七月夏凉节是一个毫无意义的词语,用户不能从上面获取任何有效信息。

而这张图,在运营看来就是一张优秀的设计图。

无论是从主要信息的突出性、文字画面与主题的关联性,以及设计感上看都很棒,能够让用户在一秒以内清晰地知道这个活动是什么。

尽管运营和设计师的出发点不一致,但并不意味着两者就无法达成共识。在工作过程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技巧和经验。

二、合作共赢的六大技巧

1. 明确业务需求

双方在合作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在于沟通。运营无法把脑子里想法(或者根本没有想法)明确地传达给设计师,而当需求不明确时设计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来之后,又和运营想的完全不一样。因此运营可能会让设计师做大的改动或者将就着用了,导致双方都不是很愉快。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运营需要给到明确的需求,包括但不限于:参考图、尺寸,元素要求、画面调性要求、画面创意点、主色调、用途等,给设计师一些边界和要求,而不是让其完全自由发挥。

反之,不明确的需求是主观的、概念式的、悬浮不落地的,例如高大上、有高级的质感、体现热闹的感觉、氛围感之类的表述。

但是注意不要越界,不要指导得太细,比如字体、配色,构图等方面,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即可。

还有一个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海报创意由哪谁提供?

节日海报、节气海报、热点海报等偏品牌侧的海报往往需要涉及到一定的创意性,但是在互联网公司中几乎很少有创意策划这个角色,创意的提供者就成为了一件不明确的事。

运营觉得海报上呈现的创意应该是设计师的事情,而设计师会觉得只要按照运营给的需求,负责画出画面即可,他无需做创意。相互推诿造成的结果就是海报往往毫无创意,目测80%以上互联网公司出的海报都非常无聊,替换成任意一个logo也毫无违和感。

那么我是怎么解决的呢?因为我比较喜欢思考创意,觉得思考出有趣的创意是一件非常值得开心和有成就感的事情,因此我会主动做深入的调研、洞察、思考。但如果运营不太擅长创意,可以拉上设计师一起头脑风暴,共同思考。

2. 敢于提出建议

之前常常遇到设计师交付的作品让我不满意的问题,但我都会自己说服自己:“这是不是我的个人主观感受呢?我不懂设计,设计师是专业的,他们觉得没问题就应该是可以的吧?”

后面发现我错了,一定要勇敢提建议,不是个人的主观想法,而是有理有据的分析建议。可以从这2个视角进行分析:

(1)站在用户视角

首先需要分析清楚用户想要看到的是什么,是好看但没有任何信息含义的图,还是清晰的活动内容?是能够感受到品牌传递的理念和态度,还是觉得这是一个不会再看第二眼的图?

(2)站在目标视角

其次站在整体目标的角度,分析这么做能不能支持目标的完成。举个例子,如果说目标是让用户看到图后产生点击行为,那么就可以思考这张图是否够有吸引力、是否够有视觉冲击力、是否够美观或有趣,是否能够刺激用户点击。

在和设计师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强大的信念:我是最懂用户的人,最了解用户心理的人,最能够把握数据转化的人,所以我的建议是非常重要的。在如此心理暗示下,你提的建议往往会容易被采纳。

3. 合作流程化

制作一张质量很高的设计图,需要运营和设计师双方的密切深度配合。一般而言,会包含以下流程:

(1)前期策划

这部分需要运营完成,内容包括以上提到的详细设计需求、交付时间等。对设计师而言,时间往往是决定图稿质量的关键因素,给的时间越长越能够多思考琢磨,从而给到更优质的作品。因此需要运营提前策划,宜早不宜迟,尽量少给设计提临时的需求。

可以在每年年初、每个季度初、每个月初,预估本期的需求,例如节气海报、每周总结报告邮件图、内容图等。

(2)需求对齐

有没有想过,运营提设计图需求的方式可能是效率低下的核心原因。在和设计师沟通的时候,是打字、写文档、语音电话,还是开会沟通呢?

根据我的经验,最好采用文档+对话沟通的形式。一方面保证设计师可以随时回看需求,另一方面能够让双方高效对齐,避免文字解读过程中产生的误会。

很多时候,越细越简单的设计需求,越容易出错。曾遇到一个情况,需求是针对已有素材图修改尺寸,听起来就是几分钟能搞定的事,但是由于没有提到修改后的尺寸是用于线下物料,而设计师以为还是像之前一样,导致在作图时按照线上海报的标准做的,不符合线下物料的标准。导致后期重做,这其实就浪费了很多人力和精力。

(3)跟进设计

对设计师的“管理”至关重要,当成稿交付后,再想让其做大的改动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需要持续跟进设计的全流程:找设计参考——设计草稿——未上色稿——终稿——修改稿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直让双方信息保持同步能够极大减少设计师“返工”的情况,这点设计师也可以反向“管理”运营,主动告知每一步进展和内容,让对方确认后再进行下一步。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图都要完全按照这些流程,根据对图稿的质量要求灵活变动,才是最高效的操作方式。

4. 做好“时间管理”

和设计师的矛盾,有一大半来自时间问题。提紧急需求、活动上线前修改、给的设计时间过于紧张等时间问题都相当于需要让设计师加班超负荷完成,时长一长、次数一多设计师肯定都是不乐意的。

因此运营必须提前规划,给足设计师充足的作图时间;并且对过程做好把控,以免给的时间太长,他忘记做你的需求了。

5. 业务培训

大部分公司的设计师是独立于业务存在的,他们可能工作了很长时间却依旧只了解产品的基本情况,对深层次的业务逻辑和背景是不够清晰的。

运营可以担任起“培训者”的角色,帮助设计师深入了解产品理念、用户画像、品牌调性、品牌规范、业务逻辑等。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呢?

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需求,从而画出更符合你想要的图。

比如网易严选用户定位是一二线城市的职场白领,他们对商品的品质和情调比较高的要求,因此设计风格也就需要体现出高质感。而淘宝和拼多多的定位有有较大的差异,从近些年淘宝大促的设计风格看,其偏重于体现酷炫时尚感;拼多多则偏重于体现热闹的氛围。

6. 掌握沟通技巧

和设计师的沟通,牢牢记住一个词:多夸奖!

夸奖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沟通技巧,多肯定设计师做得好的作品,多夸奖设计师本人的创作水平,从用户、领导和自己的角度多维度、全方位给到正向的反馈。

设计师在受到鼓舞后,会将这张大受好评的图作为以后的创作标准,未来力图每张图都能达成如此高度,亲测比其他方法有用100倍。

三、成为最懂设计师的运营

最后,不妨再换另一个角度思考:作为一个设计师,喜欢和什么样的运营打交道呢?

达成以上都是常规操作,想要真正懂设计师,关键还得看“审美力”。

审美力是一种对艺术的鉴赏能力、感受能力、评价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它除了天生的敏锐外,还可以通过长年累月的熏陶形成。比如可以多关注一些美学网站、公众号,多看电影、展览、书籍等。

毕竟,颜值经济越来越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当代年轻人愿意为颜值买单。如何理解年轻人的审美偏好、如何让催动年轻人的付费意愿,这无疑也是对运营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深度思考者曼曼,爱思考、爱分析、爱总结的互联网大厂运营,欢迎一起和我一起深度思考。

本文由 @深度思考者曼曼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唉,这种最怕的就是对面get不到自己的点,或者自己搞不懂对面的意思

    来自广西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