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变富”?

5 评论 1789 浏览 4 收藏 24 分钟

编辑导语:进入职场后,你要如何做好“财富积累”,构建复利思维?许多人可能会为当前的利益所得而困扰,但是在漫长职场生涯中,你需要做的是拥有长远眼光。本篇文章里,作者对人生如何变富、如果实现复利一事进行了总结,一起来看一下吧。

因为工作原因知道大部分人的工资收入情况,就数据而言,一般人想拿高薪只能做到管理层或做业务甚至技术人才。

除高管外其他两者基本相似,大部分卡在P7-8左右,年轻时觉得此层级和收入挺高,随着年龄增长,发现除去房租水电日常开销外好像存不了多少钱。

也许认为大厂稳定,但向上的路比较拥挤随时有被替换的可能。

鉴于成家后仅靠工资养活一家人根本不可能,于是自己会提早思考出来做点事,最后发现卡在“第一桶金”的问题上。

为什么会纠结此问题?

首先经过几年历练觉得有点才华,之所以未成功是未遇到天使投资的贵人,其次总感觉别人在启动时,赚钱方式存在不可描述的技巧,自己做不来。

我常说这是“思维”的问题。

自己没成功真是因为没有第一桶金吗?未必;要知道创业(投资)是认知变现的过程,“没有赚到超出认知的钱”背后同等“遇到的问题都是可变现以内的”。

即便有笔天使投资帮你赚到,那也是市场红利;过后也会有N多种方法让自己加倍吐出,这过程是人们常说的“补齐认知”。

之所以难,是因为赚的过程需要磨炼赚钱的能力和智慧,磨炼是学习、提升、行动、思考总结的过程;很多人想跳过过程马上拥有,以为有本金就会复利,也许不现实。

一、钱去哪了

我们把一个人获取财富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财富积累期,也就是赚到的人生第一桶金;第二阶段为财富“滚雪球”期,即你的财富增量来源于“钱生钱”,实现被动增长。

到底怎么赚到“一桶金”?来计算下:

拿直径30cm和高度50cm的桶来看,其体积大约在3.5cm³;黄金的密度是19.32g/cm³,装满整个桶大约在68万克,按照现在黄金价格你可能需要2个亿人民币。

如此一算,普通人一辈子辛苦赚的都不够一桶金;所以,我们需要给自己定出“一桶金”的范围,那多少才算呢?有人认为10万、30万,并不是这样。

通常情况,日常月支出乘以1000倍得出的数值才是标准,该数据才能支撑你有足够时间出来自己创业应对风险。

按照《北京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报告》数据来看,北京居民人民每月可支配基本在6000元左右,那600万基本算是普通人的目标值。

确认完数量该怎么赚?

方法有很多,如打工人可通过自身增值积累经验和竞争力,积累攒来的酬劳;试想毕业前两年平均收入在5000元/月,若通过自身努力3年后涨到1.5万,一年就18万。

假设每年存一半,最长6年可以完成“一小笔本金”,还不算过个人的增值、跳槽升职加薪,可以说普通本科毕业30岁左右存60万问题不大。

但为什么在职场奋斗好几年回头竟发现自己所剩寥寥无几?你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消费”,可在上述中已经明显把该部分去除掉了;为什么还存在这种情况?

有个重要因素是“基础财商教育”。

绝大部分人常说我现在收入低,省不下钱去理财,等收入高就有本金再去理财;该思维非常荒谬,本金从来不是剩出来的,而是提前进行预留的。

事实上,收入和消费属于左右脚关系,两者共同前进;在初入职场时是月光,做到中层、高层大概率还是,自己的欲望会随着金钱的增长不断放大,这造成“消费水平”也会上涨。

那么,“剩出”和“预留”有什么区别?

前者属于先消费后储蓄,由于赚的多开销的也多,不知不觉钱就流失甚至还会造成消费过度带来负债;因此,本金不会因收入的提高而被剩下,反之可能会被吞噬。

后者就有所不同,属于先储蓄后消费,发工资当天赶紧存下3000元,你就不会对该笔钱有所惦记。

可我发现有部分人因早些年开销过度,即使知道我要存钱不能消费,但每到月中旬还是忍不住将“预留”的资金拿出来进行消费,怎么办?

最好的方法是买入“固定理财产品”。

如何“变富”?

众所周知,减少消费的核心在“节流”,顾名思义“减少支出”,自己常用的方法有四个方面:

  1. 先记账;
  2. 分清主次;
  3. 制定预算;
  4. 避免感性消费。

早期我也并没有此感受,近些年才认为记账是对生活的复盘,是对自身行为的观察、觉知与优化的过程。

假设之前从未有该习惯,在开始时确实比较繁琐,认清重要性后也许不这样看。

记账不是要求你每个晚上把“消费”全部存在备忘录中,而要遵循“输入、回顾、分析、规划”四个环节。

市面目前各大APP基本支持,从日常看“输入”的工作量最大价值较低,回顾和分析能让自我意识到一天50%的钱大可不必指出,规划起着次日的“提醒”作用。

除此外,要主动克服人性的弱点,提高自控力;当你在劳累时总想扫码购买一瓶碳酸饮料,意志消沉时试图用咖啡来解决,这些只会让自己更无法节制。

我一般采用6秒钟法则。

即忍不住时先等6秒思考下是否“真有要去消费这笔钱”,延迟满足不是忍着不做,而是为追求更大享受放弃眼前的诱惑。

斯坦福大学WalterMischel博士在“棉花糖实验中”得出结论,能够在规定时间内不吃掉棉花糖的小朋友,延迟满足力则会强一些,而那些弱的人通常表现在日常中,如性格急躁,不专心。

所以,成年人更应该加强,而非像网络主张的那样“想要我立刻就买”。

因此可见,节流本身是让自己培养出良好的习惯,最早往往是源自一点一滴,查理·芒格也曾表示对本金来说秘诀就是“节约支出,生活简朴”并没有任何快捷之路。

二、工作杠杆

除了节流,如何提高自己的收入?网络上有许多答案,如:做副业、拍短视频等,这些充其量称之为“小技巧”,不能让你可持续甚至中年高枕无忧。

被人称为石油大王的“洛克菲勤”(John Davison Rockefeller)是怎么教育他的儿子的呢?

他建议不因各种小目标而占据自我大量时间,把一生的梦想缩减成为2-3个大目标,尤其未来要从事商业之前一定更要做足充足准备,保证这四大基础原则:

  1. 维护好你的社交关系;
  2. 不断寻找导师并学习;
  3. 做能带来积累性的工作;
  4. 积攒个人品牌。

开始时洛克菲勤在一家贸易公司做职员,他和现在很多人一样离开家到大城市工作,可以说是举目无亲。

当年他的社交关系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工作,另外一部分是参与教会的活动。

反之后面跟工作无关的社交网络,让他认识对自己创业至关重要的银行家,而他创业时的合伙人,是在工作期间认识的。

他认为关系的维护分三个阶段,首先要提升自己的价值,其次要主动结交“价值互补”的人。

他说单纯想通过别人靠近自己存在局限性,自己要很早分辨出“谁能为我所用”,再者给“为我所用的人提供帮助”,做到利己利他;比如:

你想认识一位优秀作家,而你打听到对方最近需要一位牙医,那么你完全可以通过该方面切入,这样长期下来人际关系就转化成价值和能力。

其次,要不断有发现“厉害导师”的眼光,并主动向此类人学习;这方面和老摩根对他的儿子杰克·摩根的教育极为相似。

一开始他也并没有直接单干,而是选择跟有经验的银行家一起工作,在领域有足够积累之后,才选择创业。

另外在《洛克菲勤写给儿子的38封信中》他曾经阐述把工作当赚钱手段的人,很难赚到大钱,因为工作的核心不仅在于钱,它的本质是给人带来快乐、提高能力。

假设你能快速掌握某个岗位技能,就要不断延伸学习身边的人「在做什么」,阅读行业领域的书籍,让自己精通并找机会尝试深度了解商业结构。

如何“变富”?

一定要做年轻时能带来积累的工作,而不是表面看上去光鲜重复无趣的职业;这点不管是洛克菲勤还是摩根,由他们的发展学习曲线可看出,经过很漫长的过程。

最后不仅要积累资本和资历,也要积攒声誉;对洛克菲勤而言开始时他能拿到贷款,也是因为银行家知道他是比较靠谱、品行良好、工作努力的年轻人。

据此,由巨富的成长和经历来看年轻时工作是最好的升值,这里有两个主要原因:

  1. 很好的练手机会,成本小,资源多;
  2. 先苦后天才会懂得珍惜。

大多数成功的创业者都有过一段辉煌经历,反过来说“一份简单工作都不做不好”,想去做成一番大事业,属于天方夜谭的话。

创业本身属于“一张答卷”,并且要求综合能力体现;假设年轻时在公司有一定基础资源还拿着薪资,自己都做出无法令人信服的业绩,自立门户大概率做不好。

有时人的思维会产生惰性,认为工作的碌碌无为是没遇到伯乐;但数据不会说谎,自己做出多大成果,学习提升多少,跳槽或每年薪资浮动程度直接体现出能力的结果。

除锻炼的机会,稳稳当当工作会让你在过程中看清一些冷暖,从中品位到与人合作、如何沟通、怎么做事,相对也会变得成熟更世故一些。

有这些经历在即便选择其他出路,成功概率也会大大增加。

用长期眼光看一生,结合现代发展即使做「副业」也应该聚焦在「大目标之上」,这也刚好符合洛克菲勤所述的“不断提高自身影响力”。

通过影响力撬动工作,在工作中寻找有价值的人脉,给他们提供价值帮助,产生新的关系发生,仿佛像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沃特·阿德曼·休哈特(Walter A. Shewhart)提出的PDCA循环。

而收入呢?是在一次一次循环中不断的增加;可这仅是工作酬劳的固定薪水,充其量给你带来“本金”的部分,无法进入第二阶段的“滚雪球”,怎么办?

三、学会交易

我想,学会交易是复利的开始。

在大学应该没有老师教我们如何与人进行交易,不会、不敢与人交易是多数人开始创业时的状态,要么怕提供价值感低,要么怕要价太高。

不可否认,“交易”本身也是种习惯养成,比如:

洛克菲勤家中有个规矩,孩子们靠做家务来挣零花钱,打苍蝇2分钱、削铅笔1角钱、练琴每小时5分钱、修复花瓶则能挣1元钱,一天不吃糖可得2分钱。

每拔出菜地10根杂草可得1分钱,唯一的男孩小约翰劈柴的报酬是每小时1角5分钱;中国家庭家长普遍把「交易思维」和「做选择」弄混淆。

不信你看他们如何做的?

要求孩子整理自己房间,他会说打完游戏就收拾,否则不做;你让他把饭都吃光,他要求吃完让他下楼玩,否则就不吃;结果家长会认为“孩子叛逆”,会各种训斥。

亦或者为鼓励孩子好好复习考试,制定奖励计划,考第一买部手机、前三奖励耳机、前十去吃顿美食、但是物质法会让人上瘾,不断提高阈值。

我们应该允许孩子做出合理选择,但不应该存在“等价交换”;这就像孩子想穿红色裙子,也可以选择蓝色,但不应该给她一种若我选择红色,你就必须带我去游乐园的状态。

要知道,在另外一种情况下,孩子是没有选择权利的,如“学习”。学习、参加劳动、学会与人分享、这些是学生的本分,属于集体中的人都应要做的事情。

因此等价交换是商业的核心,正因要做交易要互换利益,所以才要设定“条件”;但学习,吃饭只有孩子的利益没有家长利益,根本没有达到互换。

那就应该让孩子必须明白,这件事并非有偿劳动而是应该做的,不要试图以此来兑换好处,在涉及原则与规矩时家长必须有说一不二的决心。

所以,那些推崇”交易艺术“的家长可能搞错了方向,正确财商教育的方式应该是“制定的规则限制在利于孩子成长的外部环境中”,这些行为能让他持续形成自律的习惯。

如何“变富”?

也许你在儿时并未接触该方面教育,那现在怎么学习与人交易?

你应该听过这句话“每个人都要成为自己的CEO”,一人公司是个体在新科技条件下的商业模式;需要建立在三要素之上:

  1. 我是谁、我会什么?
  2. 怎么定价?
  3. 如何标准化

想要把时间售卖多次,首先需要梳理清楚我有什么技能?做PPT、数据分析、品牌策划;每个岗位都有特定价值,但要让人为此付费就要设定“自我定价模式”。

比如:

我早些年播音主持专业毕业后“主持”就成为副业可选项之一,但别人怎么用你?

就需要通过自己各种现场照片、视频的积累形成资料,下次客户聘请时就有与人竞争的能力。

用在其他领域相同,初期相对困难,最好的办法是找到行业中和自己相似、有成功案例的人、去交朋友,模仿再创新,然后试着定价。

我经常说“要把自己任何一个技能都当成项目对待”,思考当中缺什么,如何扬长避短,打磨完成后把它做成SOP化推向市场,这样你才能享受到“复利”。

这是很多失业人员最缺乏的。

从一般商业思维来看,盲目追求战略扩张并非是大企业明智选择,它会导致人才流失、成本不可控、每天工作量增加,然后逼着高管团队裁员。

那么,追求更简洁、智慧、高效的经营理念将是未来型公司的方向,因此未来一人企业会有很多。

将小规模作为目标精简技能不是摆脱累赘,反而让头脑清醒的知道如何与人交易。

四、慢慢变富

明白这些理念,你也就不会纠结“个人起点”与“第一桶金”问题。

很多人认为别人一出生就是富二代,自己奋斗一生都达不到别人起点;别人起步100万每年年化率10%,我起步什么都没有怎么能翻盘?

我特别认可的一句话是「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那些所谓的富二代,也是别人老爸“一点点把本金积累起来的”。

你看到别人大树已经枝繁叶茂,而自己还是小树苗,别人大树的小树枝都比树苗粗壮,你是什么滋味?假设在本金阶段就已经放弃,那下一代大概率也会延续。

巨富(非常有钱的人)的上升期,都有个共同点是“拥抱现实”,洛克菲勤开始时很反感石油行业,加上自己是严格清教徒,所以打心里比较排斥。

但最后还是压制住偏见,亲自考察后发现值得投资,立马改变想法狠狠执行,摩根也同样,早期他不想在电气行业搞并购重组,后来看到财务报表时立刻改变了想法。

所以,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你以为的并不重要,现实是什么更重要。我经常听到这类观点“资金大的人可以享受慢慢变富,小资肯定要赚快钱,有第一桶金后再享受慢慢变富”。

听起来很有道理,对不对;其实很多道理不是真的有道理,而是“现在自己的行为在这样做,需要一个类似道理让自己觉得很对,因此你觉得“有道理”。

如何“变富”?

实际上,稍微理性有逻辑的人都会认为有问题。

反过来说,“你现在钱少就能找到赚快钱的方法吗”?你能赚到认知外的钱吗?自己没有启动资金真的是“资金”的问题吗?我觉得是行为本身。

即便你现在拥有天使资本,真的赚到快钱,大概率你也不会忍受“慢慢变富”。

我身边见过好几个上市公司老板,他们前期的确钵满盆满,但因黑天鹅疫情影响企业瞬间折腰。

所以,当自己没有经过一点一滴血汗式“本金”的累积去创业时,瞬间的有钱会让过程加速变形,等到风口过后再让你低头捡芝麻,真的好难。

因此不要搞反了,不是有钱才会变富,而是接受慢慢积累本金,慢慢变富你才会越来越有钱,至少在投资领域是这样,思考下是不是?

另外一直纠结“第一桶金”的人10年后大概率依然还不会有。

于我而言,非常庆幸的是“从来不喜欢走捷径,也不喜欢乱折腾”;假设你有点小钱,还是无法接受慢慢变富,怎么办?

不妨换个场景看:

把它放在股市中博弈,就会赢吗?大概率会失败,因为投资是认知的变现,认知的形成需要你掌握股票背后许多繁杂的事物,短期的涨跌,你根本判断不了。

即便有1-2次,也是极少状态,反过来说市场不会怜悯你的金钱少就让你成功,这不现实。

其次很多人也低估慢慢变富的力量和速度,从基金市场看,真正能做到心底慢慢变富的人,他们都有一套投资框架和策略很少动摇,最后收益会超出预期。

五、总结一下

这世界聪明的人很多,总是比别人先看到机会。

可弱点也很明确,“常常经不起诱惑”;总在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蠢事,最后回过头发现“都是欲望在作怪”。

任何东西没有时间的加持,都会显得虚幻单薄,而我们要学会「慢慢变富」,不是吗?

#专栏作家#

王智远,公众号:王智远,畅销书《复利思维》作者,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互联网学者,左手科技互联网,右手个体认知成长。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看了一大堆,我还是穷人,谢谢了

    回复
  2. 我承认是被标题吸引来的,进来看看能不能真的变富哈哈哈

    回复
  3. 文中说每个人都要做自己的CEO,让我想到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来自广东 回复
    1. 😁

      来自北京 回复
  4. 好好存钱,别不把豆包当干粮,别不把小钱当回事。

    来自陕西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