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招聘者和求职者两种不同视角,聊聊面试

16 评论 7044 浏览 71 收藏 33 分钟

编辑导语:一年一度的毕业季进行中,求职者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必定会面对面试这一道关卡。这篇文章作者从从招聘者和求职者两种不同视角,对面试这一过程进行了分析,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来看看吧。

一、是招聘者,又是求职者

面试,是每个职场人都必须面对或者经历过的事,我想了好久,应该从哪个角度去讲,才能把这个话题聊透。

我突然意识到,面试是由招聘者和求职者两个角色完成的,而且大部分职场人都扮演过这两个角色。所以,从这两个角色的视角来看面试这件事,可能会更有意思。

可能有朋友说,我是新人,现在还不能面试别人。你相信我,过不了多久,你就有机会了,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很快。

很多团队leader,或者还没成为leader的时候,就有机会带人了。所以,成为一个面试官,并不是门槛很高的事。

也有同学说,我现在很稳定,不想跳槽,短时间内都不是求职者。

这么说吧,只要还在职场,以后总有某个阶段或者场景,你就变成求职者的角色。当下这么多被裁员的朋友,肯定之前都没做好求职的准备吧,角色转换就是一瞬间的事。

所以,要把「面试」这件事聊透,就要从角色中跳出来,分别从求职者和招聘者这两个视角来看。

二、面试的本质是匹配

在分享这个问题之前,先说一下面试的本质是什么。

为什么要讨论本质呢?

我有一个看问题的方式或者说是信条:当你去研究一个问题的时候,先要搞清楚本质。当理解这件事情的本质,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面试是本质是什么?

是匹配。

求职者和招聘者的匹配,我常用「一个萝卜一个坑」来形容。

面试有明确的目的性,拿着一个坑去找对应的萝卜。如果对应的好,那就是匹配,如果对应的不好呢,就是不匹配。

这个坑,有大有小,有深有浅,有圆有方。所以,如果你去聊了一个岗位,最终没成。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能力不行吗?

当然不是,只能意味着不匹配,不代表能力有问题。

所以给大家的建议是:如果面试不成功,千万不要自我怀疑,绝不能因此丢掉自信!

我看过很多朋友去面试,如果前两三家都拿到了offer,整个人表现着兴奋和自信的状态。

但如果聊了三五家以后,都挂掉了,就开始着急担心了:是不是我能力不行啊,为什么现在工作这么难找啊,我该怎么办呀。马上就会变得很慌、很焦虑。

这个慌和焦虑,会影响到你的行为和决策。

比如说你能去一个更好的公司,或者拿到更好的offer,但因为处于焦虑的状态中,可能就会选择一个没那么好的公司。心态变了,你的表现和决策都会受到影响。

但是,当你明白面试的本质是匹配,而不是在评判你能力的高低,心态可能就会好一些,这就是把事情看透的价值。

接下来,分别进入两种不同的角色,来讨论「面试」这件事。

三、我是招聘者

在招聘者这个角色上,我还是有挺多经验的。累积下来,我至少面试过500人。而且有些是高阶岗位的交叉,甚至也帮老板聊过高管。

对于招聘者这个角色,有这几个建议:

1. 投入更多的时间去招人

绝大部分的招聘需求都很着急。业务leader吵吵说着急用人,没人就没办法干活,影响业务发展。

这个心情是可以理解,但请问这样的leader,自己为招聘这件事做了什么?既然这么重要,还可能影响业务发展,那么你花了多少时间呢?

我看到的情况是这样:很多人在安排自己时间表的时候,都会把招聘面试放在最低的优先级。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之后,才会安排面试。哪怕是最急的情况,也不会拿出超过30%的时间。

这就是优先级判断失误。这样的情况下,凭什么想拿到好结果?

我的建议是,至少拿出一半的时间去招聘。只要你把投入程度提上来,效果就会立竿见影,就这么简单。

因为时间多了,就会琢磨各种方法,使尽浑身解数去招人。

比如,花更多时间与HR沟通需求,就会解决之前信息不通畅的问题;也可以发动自己的社交关系,把有可能的朋友都问一遍,社交网站都铺一遍;还可以自己使用招聘网站或工具,等等。

总而言之,优先级提升,把时间拉长,效果就会更好。

另外,一定要自己去招人,而不是依赖HR。

可能有人会说,HR不就是做这件事的吗?没错,你的招聘需求HR一定会跟进的,这是他们的本职工作,你不催,也都会去做的。

我反对的是,有的团队leader认为这件事情应该只是HR去做,把这个任务直接扔给HR,自己什么都不操心,完全在等进展。

这就不是明智的做法了。

试想一下,你要招聘的人是自己团队的同事,以后会朝夕相处,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甚至比家人都长。

所以这个人和你对不对味儿,价值观是否一致,这些问题就变得非常重要。只有你自己亲自上阵,才能分辨。

而且对这个岗位的理解,HR肯定不如你自己。

HR拿到的都是硬性的标准,比如技能方向、几年经验、职级岗位等,再具体一些就是哪个公司的、做什么事的。

凡是硬性标准,在执行的时候都有共识成本。所以你必须参与这个过程,才可能降低这个成本,提升效率。

讲一个真实的案例。

我之前在创业公司,只有几十个人。有个专业能力很不错的产品经理,是我当时从豆瓣上勾搭来的。

有一天他的电话响了,就去阳台去接。回来特别神秘的跟我说:你猜谁给我打电话?周鸿祎!

我以为他在吹牛,不太信。当时是2011年,360正红火的时候。

同事说,老周打电话约他去面试。亲自打的电话,亲自面试,他肯定去。

于是没过多久,他就辞职去了360。

事后我就琢磨,即使我这个同事能力再强,但毕竟没什么名气,也没什么作品,按道理没必要老周自己打电话约时间。

但这事就说明了周鸿祎对招人这事的重视,他肯定知道自己只要投入时间,效果就会好很多。一般的产品经理们肯定会想,哪怕是见面聊聊天,也好啊。

2. 招聘者,代表着公司的形象

当你是一个招聘者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你不仅代表你个人的形象,还代表了公司的形象。

可以把面试者理解为合作伙伴,是外面的人,而且是行业内的人。所以在和对方交流的过程中,尽量不要有不文明或不礼貌的行为举止。不管他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职场老炮儿。

如果你做得不好,会有什么后果?

面试当场,候选人应该不会说什么,但是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不只是针对你,还会觉得这公司不行,伤害了公司的形象。

如果你这样面试10个人,就会伤害10次公司。要知道行业内的圈子,都是很小的,这10个人的杀伤力不会小。

可能有人会说:没事啊,候选人就是一个小朋友,毕业才两三年那种。

那些职场老家伙可千万别小看年轻人啊,未来你可能就要抱人家的大腿呢!现在25岁的年轻人,五年后就是行业内的中坚了。要知道风水轮流转,没准你以后还得给人家打工呢。

那么,什么是不礼貌的行为呢?

常见的情况就是,无缘无故的迟到、一边聊天一边打字、多次打断别人说话等等,这些呢都是不礼貌的行为。

分享一下我个人的面试习惯:

我会在面试之前,认真把简历看完。不仅了解候选人的基本情况,也会有重点想交流的方向。

我从不拿着电脑面试,也不看手机;我也从不会在候选人坐在对面的时候,才拿起简历去看;更不会让候选人「简单的介绍一下自己」,有什么可介绍的?简历你看不懂吗?

当然,作为我的候选人也不太容易,因为我的问题针对性比较强,也会直戳痛处。但我这样的交流,并没有任何的冒犯,只是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交流的更彻底,效率更高。

按照这样的面试方式,把候选人看做未来的团队成员,或者合作伙伴去交流,我发现自己慢慢的积累了很多朋友,自己的口碑也是这样一点点建立起来的。不少的候选人当场感受到自己可能无法通过面试,就找我加微信保持联系,我都非常乐意。

还是那句话,只是不匹配,但在圈子里都是朋友。

3. 要有判断人才的方法

在招聘时,我们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过于看重人才过去的岗位和职责。

因为我们是拿着坑去找萝卜,所以就会去招竞对公司里的类似萝卜。这样的人入职后,更容易上手,马上就能开始干活。

但实际情况是,有些候选人虽然有类似工作经历,但其实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怎么才能做到更好,是没有思考能力的。

自己的工作内容,往往来自上级的安排,或者公司流程和惯例。

所以,我在面试的时候,最看重的是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正能量执行力这样的软素质。

虽然我也希望招来的新人可以马上干活,但其他的标准是不能降低的,好的人才可遇不可求。

过于重视上手速度,容易无视人才的学习能力,往往是当下的工作确实很快就搞起了,但成长空间和应变能力不太行。要么两年过去了,还是老样子;要么当工作内容有变化时,就无法胜任了。

考核的方法很简单,就深入聊一个问题:

请候选人讲一个自己最满意的案例。希望在这个案例里,候选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结果不一定成功,只要有收获、有思考就行。

从候选人的讲书,大概就能了解到思考问题的高度、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如果对项目有深入理解,可以讲述的很清晰和深入,细节情况了解的也会比较多。

在这一步,基本上就知道候选人大概的高度。

我个人比较倾向的表述方式是这样:

  • 首先,讲项目的背景、目标和困难。也就是说,为什么要做这个事,当时面临什么样的困难,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效果;
  • 其次,选用什么样的策略去做,在执行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 最后,项目最终的结果是什么,自己怎么看这个结果,有什么收获。

上面这个其实就是写一个运营规划,或者复盘的内容框架。按这个逻辑去讲,不容易遗漏,也更有逻辑。也说明候选人是思考过这个问题的,不是临场发挥。

在这一步,基本上就知道候选人的实力。

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会遇到这几类不好的情况:

情况一:造假

我遇到的情况很少,但也有。比如,不是自己负责的项目,说是自己干出来的。

之所以能发现,要么是负责人我认识,知道是谁;要么是回答不上来细节问题。这两个问题,如果候选人要掩盖,其实还是很辛苦的。因为我有一连串的相关问题,如果掩盖了第一个,后面几个也得说谎,很难没有漏洞。

凡是能确定有造假行为的,肯定就果断淘汰了。

情况二:为前司辩解

在与候选人聊之前做过的项目,肯定大部分情况是结果没那么理想的。

这是正常的。特别满意且无槽点的项目是极少的,我几乎是没见过。最好的情况也就是牺牲了A指标,去拿B指标的结果,然后复盘的时候围绕着B指标阐述价值。

所以,候选人真的不必认为项目最终结果不理想,而去做牵强的辩解。因为我们在面试,我们关心的是候选人这个人,而不是前司,那并不重要。

如果过度的辩解,反而让大家陷入到一个无法实事求是交流的环境,带着偏见来交流业务,效果肯定不好。

能够客观的去看待和分析,能总结出做得好和不好的地方,这是我对候选人的诉求。

情况三:不知所以然

有段时间,某个大厂来面试的人很多。我就发现,没通过的候选人有个特点,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现象就是,聊到为什么这么做,以及有没有想过更好的方案,基本上都是懵住的。

显然,候选人从来没深入思考过。

这个大厂工作流程和机制都比较成熟,也很少调整,所以少数人就倾向于变成流水线工人,认为只要按SOP来执行就行。

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和我招聘的诉求不一样。

因为即使两个互联网公司业务很像,比如抖音和快手,但实际上面临的问题差异很大。如果你从抖音到了快手,就必须有学习能力去适应新环境新生态,如果拿着之前的经验,肯定行不通。

在平时工作中,只要多深入思考一步,想想为什么这么做,还有没有其他方案,那么你就能超过多数人。

4. 要持续跟进

如果遇到特别满意的候选人,一定要持续跟进,不要面试后就不再关注和联系。

好的候选人,大家都会抢的,可能你多做一点工作,成功的概率就会更大。

有个小技巧:面试结束后记得加微信。

这样就建立了个人联系,告诉候选人,在之后的面试或者offer的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来找自己。

首先,这个可以表达你的诚意和认可度,这会影响候选人的选择;

其次,在后续流程中,很可能会遇到想象不到的问题,如果没有联系方式,你是无法了解情况的。

举个例子,HR在与候选人谈offer的时候,有时不会那么愉快顺利。这也正常,毕竟是讨价还价的过程。

导致候选人不满意的,要么是薪水差一点,要么就是觉得自己的重视度不够。如果你能了解到情况,介入这样的问题中,解决起来是比较容易的。

如果薪水预期差距没那么大,公司和候选人各退一步,基本就能达成。但要让双方都退,只能你站出来沟通,至少更合适。

如果候选人觉得重视度不够,那么就可以再进行几次交流,电话和当面都可以。详细介绍一下业务的情况,以及对候选人的规划。简单可以理解为,你提供的信息越多,交流越频繁,候选人就更倾向你这边。

在我之前的团队里,很多同学都在面试后和我电话聊过,个别人遇到了流程或者offer问题,我都去努力解决过。

这样的同事在入职前,就已经建立了信任基础,在之后的共事中,也更容易相处的愉快。

四、我是求职者

1. 要了解猎头和HR

职场人跳槽的流程,先面试再谈offer,最后入职。

在这个流程里,就是猎头和HR在促成面试这一步。虽然他们最终收益是要有员工入职,但拆分转化漏斗来看,必须有足够多的人来面试,才有可能拿到最终收益。

而且,从猎头和HR的视角来看,很多业务负责人,也就是招聘方,说不清自己想要什么人,所以只能安排足够多的面试,让负责人去挑去感受,这一步没办法跳过。

再说的露骨一点,如果连面试的量都不够,HR很容易被老板或者业务负责人挑战。

所以,简单的说,猎头和HR是推动你去面试的人。

就类似在服装店卖衣服的销售,肯定要让更多的人去试。因为试衣服是最终顾客买衣服的必经一步。有更多的人试,才可能有更多人买。经常看到有的顾客试穿的衣服看起来很糟糕,销售还一直说特别有气质适合你什么的。

这和猎头、HR夸你,道理是一样的,别往心里去。

不要以为:猎头和HR对你热情,是因为你有实力、有市场、有很多人抢着要你。

并不是这样,只是人家要把转化做起来,第一步就是推动更多人面试。

因为我发现有些同事,接了几个猎头的电话,就蠢蠢欲动,觉得自己特别抢手,就很难踏实的工作下去了。结果出去一聊,四处碰壁,之前很热情的HR也不再回复自己的消息。

更好的利用HR和猎头的资源,帮助你推动入职。

在面试之前,HR猎头是信息的传递者,如果你在乎这次机会,要尽可能充分的与他们沟通,介绍自己的优劣势和诉求,讲清楚自己的价值。他们拿到的信息足够多,你转化面试的可能性就越大。

总之,如果你能取得一个猎头HR的信任,对于后续推动你面试有很大帮助。

2. 在面试前,搞清楚职位的情况

比较理想的情况,在面试前搞清楚以下这些信息:

  • 岗位的核心职责和目标是什么;
  • 在组织里是什么角色,直属上级是谁,上级负责什么;
  • 这个岗位招了多久,目标职级是什么;
  • 团队里现在都有哪些角色,这个岗位和已有员工的关系是什么。

我知道搞到这些信息非常难,但也可以努力试试。至少要搞清楚第一个问题,就是职责和目标。

最基本的JD是要分析的,不用研究每一句话,找到里面的关键词就行了。因为很多JD都是互相抄的,有的是抄自己公司的其他岗位,有的是抄竞品,甚至还忘了改竞品的产品名字。

关键词就是类似:核心用户运营、热点洞察、会员体系、大型线下活动,这种。再结合其他的描述,大概就知道这个岗位是做什么的。

在HR通知你面试的时候,顺便问一下面试官是谁,叫什么,负责什么。

少数公司会都告诉你,有些可能只会告诉你面试官负责什么,其他都保密。但如果你不问,就什么也不知道。

当然,有的时候通知你面试的HR不告诉你,可能是他自己也不知道。很多公司的HR自己不会打电话通知面试的,一般都是交给实习生或者外包来做,他们对于公司架构的了解是很少的。

3. 面试时,展示自己与岗位匹配的特点

在面试的过程中,不要呈躺尸状的被动回答问题,而是要有目的的主动展现自己的优势。

因为很多面试官在提问的时候,也是乱问一通,不一定能命中你的优势。如果是这样,就很可惜。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分两步走:

第一步:在面试前,准备2-3个案例,可以体现自己不同方面的特长

这个案例越详尽越好,越系统越好。如果不知道框架怎么列,可以参考上文我提到的:

  • 首先,讲项目的背景、目标和困难。也就是说,为什么要做这个事,当时面临什么样的困难,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效果;
  • 其次,选用什么样的策略去做,在执行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 最后,项目最终的结果是什么,自己怎么看这个结果,有什么收获。

建议按这个逻辑写下来。在写的过程中,才知道逻辑哪里有问题,数据哪里有缺失等等,也算是梳理的过程。

第二步:在面试时,主动提出讲述案例

面试官问出好问题,其实还挺费脑子的,有些面试官能力不够,也很难问出来。但不问的话,两个人又会尬在那里。

在尬聊的过程中,你可以主动提出:分享一个之前做过的项目。

相信绝大部分面试官都不会拒绝的,毕竟他也不知道该问点什么。

这个主动讲述,就可以选取面试之前准备的案例了,是有备而来。但是在选取讲述项目的过程中,一定要与岗位匹配。

比如对方想招一个做活动运营的,你肯定要讲一个大型活动策划的经验,这就是匹配的,也符合面试官的预期。

4. 注意人设,无关的项目不用提

如果对方想招一个活动运营,那么整体的交流要围绕着活动进行。

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述活动的事。比如,如何策划一个有创意的活动;在大型活动的项目管理中,有什么经验;活动的传播,有什么理论依据;活动的效果评估你有什么观点,等等。

这样的交流,就会很透,也体现了你自己清晰的「活动运营」人设,有利于拿到好的结果。

不好的案例是发散型交流,讲一个我自己的真实案例。

多年前我去百度面试,对方的需求是招一个用户运营。在面试过程中聊的挺顺利的,感觉面试官也是满意的。

但在面试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主动又提了几个之前做过的事。

大概的意思是,我在前司还负责做内容、线上活动、线下大会,还帮着公司招人什么的。听完这些,面试官就愣住了。

对于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也就是人设是什么,他陷入了巨大的困扰,对于是否通过我的面试,也迟疑了起来。

事后跟这位面试官交流,他对我的评价是:

感觉什么都做过,但好像什么都不精。

这应该是对一个运营来说,非常糟糕的评价了。我在想,如果当时面试的时候,只和他聊用户运营,可能他就不会对我有这样的评价。

我当时只是觉得,自己多样技能缠身,不说就可惜了。

但实际不是这样。针对岗位需求,就聊那一个技能,并且从多个方向聊透,那才是真正的技能缠身,是有清晰的人设。

5. 招聘面试是双向选择

从本质上说,工作的供求双方是平等的,是双向选择。

但实际上,招聘方还是处于优势地位。比如,面试的时候,求职者要去招聘方的公司聊。很少有在第三方(如咖啡厅茶馆)聊的,更没有去求职者楼下聊的。

但是从姿态上,求职者要摆出平等的状态。

至少体现在这件事上:你问我,我也可以问你。

很多时候,面试就是面试官问求职者,问完了就结束了。这是不对的,这不是双向选择。

在面试结束后,不管对方有没有提到,你都要提出自己的问题。

在提问这件事上,有两点建议:

建议一:有目的的提问,别乱问

在面试之前,要列出这次想了解的问题,上文有提到,就不赘述。

这些问题一定要与岗位强相关,只要你提出,一般情况下面试官都会回答。

最糟糕的情况,是乱问。

我之前遇到过几次,在面试结束后,我询问候选人有啥问题需要问我。对方身体一震,看起来对这样的待遇有点意外,但不问又觉得不太好。于是问了很多和这个岗位无关的问题。

比如,公司DAU和时长的数据、运营部有多少人等等。

我比较遗憾的是,候选人没能利用好这样的机会去了解岗位。而且这样的问题也体现出思考是不够的,不知道应该怎么样去了解一个岗位,所以在我心目中会减分。

建议二:试着问问面试感受

如果你判断与面试官交流的特别好,投缘且对方也很认可你,不妨在面试结束前,问问面试官对你的评价。

好处是当场会拿到有价值信息。

如果你这段时间会面试多家公司的岗位,你了解的信息越多,对做选择就更有帮助。知道谁稀罕你,谁对你没啥欲望。

在提问的时候,尽量避免给面试官带来尴尬。可以这么措词:

通过这次交流,想问问你对我有什么建议,也方便我之后去总结和提高。或者,你对我们这次交流有什么感受,觉得我是否符合岗位的要求。

这样的表述都比较得体。如果对方不想回答,也很容易蒙混过关,不会尴尬;如果对方想透露点信息,你是容易察觉到的。

6. 不自责

即使面试的结果不好,没能最终入职,我们也要做到不自责,不怀疑自己。

首先,招聘求职的本质就是匹配,这个上文已经说过,所以没成行就是不匹配,要深刻认识这点。

其次,过分自责和自我怀疑,会影响自信心,会让自己的动作变形,做出不合适的决策。

再次,要明白,在招聘方那一段,情况也是复杂的。比如在招聘的过程中,岗位被关闭了,所有面试都要停掉;或者业务有调整,这个招聘需求没了。但这些变化,公司是不会告诉面试者的。

最后,也是极少的情况,就是面试官能力太差。作为求职者,你是一个好苗子,或者适合的角色。但面试官识别不出来,只能错过这次机会了。

综上所述,招聘求职就是非常复杂的一个过程,在公司内部变量特别多,而且都无法预料,最终结果都会影响入职。如果候选人因为这个,影响自信心和职业选择,我认为是非常不值得的。

以上,

我分别从招聘者和求职者两个视角,讲述了面试这个事。一方面,让大家看的更透;另一方面,也分享了我的经验。无论你是什么角色,都会有帮助。

#专栏作家#

韩叙,微信公众号:运营狗工作日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原猫眼电影产品运营专家,创业时经历了0到1的艰辛,在百度时规划了海量用户的玩法。从业10年,专注互联网运营领域,包括产品运营、用户运营、社区运营和UGC运营。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很好很详细!将双方的视觉、流程、准备建议都一一说出来了!

    来自广东 回复
  2. 求职就是菜市场买菜,讨价还价。不过求职者变成了卖菜的王婆,而老板变成顾客。本身实力强,老板会一直买。靠骗,下次不买啦,你过不了试用期。

    来自四川 回复
  3. 这篇文章真的很有帮助,感觉一下就弄懂了求职面试的本质

    回复
  4. 看了这一篇,好像自己以后的面试都很有把握了哈哈哈哈哈

    来自福建 回复
  5. 求职时要保持自信,不要轻易否定自己,面试的本质是匹配,要体现出与岗位匹配的能力!

    来自广东 回复
  6. 很有帮助的经验总结!不匹配并不等于能力有问题!

    来自上海 回复
  7. 面试真的套路深,现在动不动就叫去面试的,基本都不用相信,先问好一些关键点觉得可行再去不迟

    来自云南 回复
  8. “只能意味着不匹配,不代表能力有问题”觉得这个观点很对,所以千万不要轻易否定自己啊!

    来自浙江 回复
  9. 好文章 收藏了

    来自福建 回复
  10. 确实如此,还是得匹配,各个方面的。;老实说,有时候一个人的期待会和能力不符,也容易找不到合适的

    来自云南 回复
  11. 前几天就遇到个坑,简历上学历写的明明白白非统招本科,大热天喊我过去面了一个下午,3.4面到终面,最后跟我讲能力,薪资都符合,学历不符合。。。。越想越气

    回复
    1. 可能他们只是为了达到面试个数的业绩,可以差评了.(套路深)

      来自福建 回复
  12. 讲的很好

    回复
  13. 面试有明确的目的性,拿着一个坑去找对应的萝卜。如果对应的好,那就是匹配

    来自广西 回复
  14. 是的,不能因为面试不成功来否定自己,很大因素上是匹配不成功

    来自贵州 回复
  15. 招聘求职的本质是匹配,匹配不成功,只是不合适,不是能力差

    来自陕西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