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五年产品人的自白

16 评论 3659 浏览 34 收藏 28 分钟

编辑导语:每个职场人都会从小白慢慢变得成熟,而在一年又一年的职场生活中,也会有各自不同的职场体悟。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讲述了自己作为一个产品人,从17年到现在的经历和体悟,一起看看吧。

从17年毕业到现在,不知不觉已经在产品岗位上工作五年了,都说五年是个坎,不止意味着工作重心、能力的转变,还意味着焦虑、压力的提升。

上一次阶段性复盘还是在三年前,是该停下来重新回顾一下过去的五年,并为开启下一个五年做准备。

本文是以第一人称讲述我的经历和经验,全文大纲:

  1. 我的经历
  2. 我的变化
  3. 我的遗憾
  4. 我的焦虑
  5. 我的思考
  6. 我的规划

一、我的经历

我的产品经历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 大学:主动学习

回看大学阶段,我最要感谢的就是当时的自己——①果断选择职业 ②专注的学习 ③主动找机会。

果断选择职业:如果从我了解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开始算起,我已经在这行呆了8年了,感谢导员在当时邀请了优秀的学长学姐给我们分享职业规划,我也是从那时候初识产品经理,并开始对这个岗位产生兴趣的。与其说是我选择了产品经理这条路,不如说是这个岗位给了一个什么都不会的我一线生机。

专注的学习:确定好了方向,接下来就是补足自己的技能。好在产品经理的基础技能不像程序设计那么难理解,通过看教程、逛社区、看书等方式就能把基础知识学得差不多。我那时就知道光学还不够,还要会做,于是照着所学知识写了几篇分析报告,还做了个公众号实践运营知识(就是本号)。

在前期的自学过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专注、忍受孤独。同学叫我去打球,我在看书;舍友在打游戏,我在看视频;宿舍熄灯了,我在写报告……就这样坚持了五个月,我觉得我已经准备好了做项目所需的所有知识。

主动找机会:大三上学期,我就开始关注学校实验室的纳新,一次性进入了两个实验室做项目,期间实践了产品开发的整个流程。不过学校的项目相对简单,我还是想尝试一下社会中的项目,于是在大三下学期积极找实习,哪怕没有工资,就这样在本地找到了一家创业公司,参与产品从0.5-1的过程。

暑假前,又积极关注各大公司的暑期实习,经历过导员不给假还说我功利心强、第一次独自出省坐绿皮火车去北京面试、面试表现不好在北京的十字路口不知所措……好在最后找到了广州的一家企业实习,也经历了第一次坐飞机。

后面的校招能取得还不错的成绩是前面水到渠成的结果。

2. 第一份工作:打好基础

校招的岗位是产品设计师,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猜到我们的工作内容仅包含拿到需求→需求分析→原型设计这个过程,所以还不算是真正的产品经理。不过,在此期间掌握了公司20多年沉淀的产品设计方法论(包括原始需求→目标用户分析→干系人分析→竞品分析→情景分析→功能列表→原型设计)以及相关的流程和规范,为我的产品设计能力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后来也是因为重复的做产品设计,感觉提升很慢,于是在两年后提了离职。

3. 第二份工作:放飞自我

由于前两年都在做教育信息化,加上对这个方向比较看好,所以第二份工作找的也是教育行业,入职了成都一家为公立中小学提供英语双师直播课解决方案的创业公司。可还没做半年,就遇到了疫情,公司顺势转型做高校远程招考系统。这一做就快要三年了,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果有这几年研考线上复试的读者,说不定用的就是我设计的系统)。

为什么说这个阶段是“放飞自我”呢,原因有三,一是在创业公司不像大公司那么多规范和制度(在第一家公司,设计的方案先要给组长审,再给组长的领导审,最后给产品VP审),在这里我的领导就是CTO,在产品设计方面我有很大的发言权,给我提供了很大的试错成本;其二是随着项目的深入,我需要对产品的各个环节负责,开始真正的成为产品经理。但期间没有人带我,所有的学习、实践都要靠自己摸索,俗称“野路子”;最后一点就是,伴随着产品的发展,特别是做教育行业,看着莘莘学子使用我设计的产品迈入下一个人生阶段,为我提供了极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4. 总结

回看过去八年,可以说我的经历是标准的产品经理成长路线:自学产品知识→校园项目实践→实习→大企业拧螺丝→小企业造火箭。没有经历过太大的波折,但也没有出彩的地方,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八年过去还能乐此不疲的从事这个职业。

二、我的变化

1. 学习方面:碎片化→体系化→碎片化

我认为新知识的获取必定遵循“碎片化-体系化-碎片化”的过程。

当我对产品知识一无所知的时候,是通过百度、知乎、社区、书籍等方式学习,这是渠道的碎片化,由于知识载体的限制,知识的内容也是碎片化的,经常是看一篇需求分析的文章,接着看一篇数据分析的文章,即便是书里讲的也不会很深入。不过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快速了解,不管理不理解都照单全收。

随着知识存储的越来越多,我们的大脑会自然而然地对其归类,以前不理解的知识在新知识的催化下,突然开窍也是稀松平常的事。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建立知识的联系,将碎片化的知识解构-重构成一张网。

前两步有捷径可寻,这个捷径就是“培训”,可以跳过第一步直接学习成体系化的知识。我在学习项目管理的时候,就报了PMP。能花钱买时间的事很少,培训算一个(这里的培训是广义上的培训,不只是指花钱报培训班,也包括企业内部的培训、上级的教导等,这也是为什么建议大家去大企业的原因)。

再往后就是要细化这张网,从5指网眼慢慢细化到1指网眼。这一步是职业的分水岭,因为再高级的知识几乎很难从外部获取到,也没有捷径可寻,更多是通过深入思考和实践习得的。这个阶段的重点是查漏补缺。

自认为在产品设计方面我处于第三阶段,在产品规划管理和项目管理方面还处于第二阶段,所以也是想通过公众号的形式定期沉淀体系化的知识,而在战略、商业方面还处于第一阶段,后续会计划进行系统性的学习。

2. 能力方面:纵向→横向→纵向

在创业公司这三年,是我能力提升最快也是提升面最广的阶段,我越来越发现产品经理是个通用型人才,只会做产品设计还不算是真正的产品经理。产品经理要对产品整体负责,上能制定规划下能设计产品,文能管理项目武能管理团队,中间还要哪里需要哪里搬,哪里缺人哪里补。除了开发我没补过,运营、测试、设计、客服、售前,甚至司机我都做过。但是产品经理也是最没实权的“经理”,常年游走于领导、产研、职能经理、客户、业务部门之间,反复横跳也是一项技术活。

大家都知道”π型人才”,我将产品经理需要掌握的能力总结为“π型能力”。

产品规划设计:对产品进行规划设计,使之实现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

技术项目管理:有效运用项目管理知识实现项目的预期成果的能力

领导力:不仅包括谈判、抗压、沟通、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和人际关系技能等基本能力,也包括指导、培养、激励和带领团队的能力,同时包括方法论建设和知识传承能力

产品经理再想往上走,还需要懂战略和商业,因此在“π型能力”基础上,我又提出“元型能力”。其中战略与商业管理指的是从高层视角纵览组织概况,并有效谈判和执行有利于战略调整与创新的决策和行动的能力。

在第二份工作前,我一直专注于提升产品设计的能力,而到了创业公司后,被逼着拓展了很多横向的能力,诸如产品规划、技术理解、项目管理、领导力等,下一个三年的目标就是对这些横向拓展的能力再进行深入学习和实践,至于战略和商业能力,我认为还不是我当前阶段的重点。

3. 心态方面:求稳

这些年最重要的改变还是心态方面——变得更稳了,主要是看淡了一些事:

(1)换工作的原因

这五年我只待过两个公司,在人均一年一跳的时代,我算是很稳定的了。虽然我已成家也将要有小孩,但这不是我求稳的原因。我始终认为要不要换工作首先是看现阶段自己是否还有提升的空间(除非薪资涨幅30%以上),如果没有提升空间或者很小,或者公司有一些弊端,才会考虑换工作。在目前的公司我还有要学习的和要实践的,所以还会稳定下去。

(2)产品经理能力有限

在这个职位呆得越久,越觉得产品经理能力有限。

对于C端产品,早已过了靠一个功能设计就能带来数据显著增长的时代,这也是我始终不看好增长产品经理的方向的原因,本来就是存量市场,再提升能提升到哪去;对于B端产品,我觉得仅靠产品功能来吸引客户购买的案例也极少,只要给够时间各家产品的功能必定是趋同的,相对来说,客单价、品牌、服务才是企业需要长期提升并能带来指数效果的。抖音就是这种效果很好的例子,先用低价吸引客户到店,再提供优质的服务,平时还能时不时刷到公司的日常,刺激品牌认知。我自己的产品也是这样,我们是一个创业公司,我深深的知道,能被各大高校使用(如清北、人大、各级党校、军队等),并不是我产品设计的有多好(市面上有很多比我们更好的产品),而是因为我们有一个极其强大的背书,才能获得这些客户的信任。

客单价、品牌和服务取决于企业对成本的把控、品牌宣传的能力和服务标准化体系的建立,这些与产品经理的关系不大。那么现阶段产品经理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我认为是属于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是一种常态化的岗位,类似HR是负责企业人才的基础建设,产品经理是负责企业产品的基础建设。所有人对产品经理的认知应该回归理性,产品经理能力有限,没有高大上的地位,更不是神。同时产品经理对自己的认识也要回归理性,产品能否成功受功能的影响极其有限,没法通过一款产品改变世界,现在的一切都是平台赋予你的。

只要产品不是太拉跨,对企业来说,提升运营、销售和服务能力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具性价比的价值。所以我认为产品经理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不如运营和客户经理,

(3)善于自我安慰

作为产品经理要有极强的抗压心理,因为产品使用麻烦会被用户”骂“,出了线上问题会被领导”骂“(哪怕不是你的责任),加需求会被同事”骂“,没有一个强大的心脏还真做不长久。在以前,面对这些负面评价我会怀疑自我,久久不能自拔,甚至在团队成员离职时都会问下是不是因为我做的不够好,随着时间的增长,我是皮也糙了肉也厚了,这些事也看淡了,产品经理是带着镣铐跳舞,没法做到让所有人都满意。

在项目管理中有一个铁三角关系,实际很难保证项目的范围、成本、进度和质量都按计划落实,只要在当时的条件下做出相对合适的决策就够了,至于遗留问题,交给时间来处理。总之除了生老病死,现在在我看来没什么大事,遇到问题解决了就完了。

(4)想办法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

上一段说没法做到让所有人都满意,但是一定要做到让你的领导满意。这不是阿谀奉承的问题,这是优先级的问题。

我是很反感网上说00后要整顿职场以及要坚持对的硬刚领导这类话的,谁要这样教你不是蠢就是坏。领导招你是为了让你帮他解决问题的,不是让你去制造更多问题的;其次你的高度和工作年限决定了你的认知是片面的;即便你有道理,也应该采用更有情商的方式。

我们都听过华为一个新员工写了一封邮件结果被CEO开除的事,我想他看到这封信时的内心所想,应该跟我们遇到某些离谱的用户反馈一样:”你懂什么“。这里面的主要矛盾就是你的认知是否能跟领导的认知划等号,以及是否能与领导建立起充分的信任,假如那封书信是余承东写的,他肯定会逐字逐句的去思考。

要解决这两个矛盾,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完成好领导交代的每一项任务,久而久之领导就会信任你,越信任你越会让你做更高级的事,这是一个正向的循环。等你真正获得了领导的信任,或者有了一定的权威,这时你提的建议才会被听进去。所以要想改变现状,不是做一个愤青,而是努力成为能改变现状的人。

另外,在做的时候还要思考,做这件事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没有什么意义为什么领导还要做,为什么领导没有采用我认为的更好的方式,等等。要知道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是自己的职责,但独立思考才是对自己负责。

三、我的遗憾

1. 没有在一线城市长期生活过

我没有看过南山区的海,没有见过长宁区的夜,也没有堵在后厂村的街,不过打心里还是很想体验一下快节奏的生活环境和充满机会的工作环境。奈何现在已落地成家,再没有了闯荡的想法。

2. 没有坚持做公众号

我是2015年开始做公众号的,那时候正处于公众号的快速成长期,后来停更一方面是因为我很少产生原创内容,另一方面是因为做公众号是为了让我无项目经历的简历里丰富一些,找到了校园项目后也就没有动力去经营了。

工作后想过重启该号,把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期间也改了两次名,但是直至今年三月份才真正下定决心。我时常幻想,假如我早一点坚持下来,说不定现在也是产品界的大V了。

四、我的焦虑

我的焦虑应该跟所有的互联网打工者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竞争力会持续下降,这是资本市场的必然规律。想要对抗它,根据前辈们的经历,有三个方向可以选择:①创业②做高层管理者③做咨询和培训,如果只想维持现状,那么只能等待被淘汰。

坦白说①③两个方向都不适合我,但是②又没有那么多机会,所以我还没找到缓解焦虑的方法。不过好在我还有几年时间来准备应对年龄危机,现阶段专注于补足能力、沉淀自己,其他的走一步看一步,目标是即便到时候被毕业,也能够找到不抱怨、不会一蹶不振的底气。

五、我的思考

1. 关于业务拓展

在创业公司这三年,我经历了业务的快速拓展——从一个业务发展到现在四个业务,还有三个业务处于规划中,因此我对企业如何选择业务拓展的方向有一些心得。

首先业务拓展的核心是围绕用户需求做延展,以美团为例,最早是靠团购业务起家,解决用户花少钱吃好饭的问题,接着围绕用户“从想吃饭到吃完饭”可能产生的各种场景,又衍生出了出行、票务、酒旅、供应链等业务。我们也是一样,先从高校线上招生考试为切入点解决“考生入学”的问题,但考生入学不是终点,他还要走向社会,并且在上学过程中还要进行常态化的考试,这就衍生出了校招和标准化考试业务。

当业务模式跑通之后,又可以将成功经验规模化复制到其他用户,比如企业、艺术生等。

对于企业来说,想要长久地活下去,必须得进行业务拓展,大企业尚且如此,小企业何如?而且对于小企业来说要更快,把能省的流程先省掉、对于不确认的细节先选择简单的方案,快速做一个初版拿到市场去验证,去收集真实反馈,占领用户心智。

2. 关于管理

管理就是用“文化”武装员工的灵魂,用“流程”驱动员工的行为。

小企业的产品经理往往会负责项目管理的工作。在我的项目团队里,延期是常有的事,我分析过一些原因,工作的大部分时间也在想解决办法,还去考了PMP,但最后都没能解决这个问题。直到最近看了章义伍老师的《用流程解放管理》,一下子打开了我的认知。

以前,我的做法是针对一个延期原因想一些解决办法,比如对于“开发不知道测试提了BUG”这件事(有自动化的提醒,但是开发会开免打扰),我会让测试提BUG时口头提醒一下开发,并且每天会开晨会提醒大家改BUG,这种做法只停留在表面,不仅没有效果,而且搞得我也很累,最可怕的是久而久之会降低我在团队里的威信。而现在,我知道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一个规范的流程,这也是所有小公司的通病。

我再拿“由于BUG没有改完导致项目延期上线”为例,尝试建立一个流程:

以上是我用课程中提到的“有效执行流程的七个步骤——目标精、计划细、沟通明、工具简、控制准、反馈透、奖惩公“设计的一个流程,我不知道这个流程是否可以落地,但我知道这种方式不需要时刻盯催进度,不仅能驱动成员完成任务,还能解放管理时间。

虽然产品经理没有权利,但可以借助流程施加影响。课程中还讲了很多方法,如流程设计的六个步骤、影响流程落地的七个变量等,接下来的一年,我会将这些理论和其他公司优秀的流程相结合,一同落地到我的项目里,到时候再分享我的经验。

3. 关于个人核心竞争力

项目中离开你还能不能运行下去?如果换一个人能不能达成现在的效果或者比现在更好?这是两个关于个人核心竞争力的终极问题,我目前还在寻找答案,处于能说出个一两点,但也不是很确定的状态。
针对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我有三个建议:

  1. 建立自我认知:思考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性格是什么样,喜欢什么事,不喜欢什么人……在没有明显的短板下,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2. 保持空杯心态:有的人做出了一些成绩就狂妄自大,要认清你的价值是个人能力的体现,还是平台赋予
  3. 提升知识和能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一专多能

核心竞争力越强,议价能力就会越强,抗风险性也会越强,人的一生都是在建立维护自己的竞争力,毕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六、我的规划

再过三年我就进入而立之年了,最后做个简单的三年规划:

  1. 沉淀一套产品从规划到落地的方法论,并加以分享推广
  2. 快速实践项目管理和团队管理,希望三年后可以完全承担项目负责人的角色
  3. 考试计划:软考、PBA、教资、MEM
  4. 持续学习、持续思考、持续总结、持续输出

正春华枝俏,待秋实果茂,与君共勉!

 

本文由 @产品乱弹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 @产品乱弹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八年都不懂点技术,实在说不过去的。战略上偷懒。

    来自广东 回复
  2. 共勉

    来自江苏 回复
  3. 作者的经历好丰富,好励志呀。感觉做产品也很不容易啊,各行各业都不容易啊

    来自浙江 回复
  4. 没想到产品人的工作经历如此丰富,但也十分辛苦

    回复
  5. 校招进的是ND吗!前辈!

    来自福建 回复
    1. 来自四川 回复
  6. 有足够的自省才能在前半部分的不顺的浪潮中再次站立起来,博主做到了,很棒,共勉。

    来自吉林 回复
  7. 我也是17年毕业,我现在也觉得遇到了瓶颈。我也知道我在产品这块还有很多不足,但是如果不想被社会淘汰,要么就是管理层要么就是产品专家,但是我都不行,甚至我近期都不想干产品了,因为近一个月一直在做PPT,业务线初创也没有客户。。刚才看到你的职业规划,其中有咨询和培训,这俩能详细说下吗

    来自北京 回复
    1. 你可以看看唐韧、杨堃两位前辈

      来自四川 回复
  8. 小公司,野路子,真的讲的非常透彻,是90%的产品人的真实处境,但您做到了10%产品经理的努力和自律,感触很深,虽然自己也是第5年了,但没有足够的驱动力和自律,能力没有再继续提升了,感觉已经开始吃老本,迟早要被淘汰的那种!
    持续学习、持续思考、持续总结、持续输出!

    来自江苏 回复
  9. 本人也是五年经验,目前也感觉产品经理就是个很普通的职位,前些年都是被神话了,其实能做的很少,呆过几家公司,大部分时间都在做无用的功能,毕竟成功的产品很少。以前有句话说,产品经理是最接近CEO的职位,确实,成为CEO,就意味着不再打工,自己创业去了,但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创业。年龄越大,焦虑感越深,进入体制也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来自上海 回复
  10. 希望大家在遇到挫折,遇到不开心的事情的时候都能相信自己,战胜困难!

    来自江西 回复
  11. 整篇文章看下来感触真的很深,只能说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选择的生活吧

    来自江西 回复
  12. 哎,职场就是这样,酸甜苦辣都有,还是要自己慢慢经历

    来自江西 回复
  13. 跟作者一样,同样在成都,同样“野路子”,同样在公司啥都要管,同样地也陷入了这个岁数该有的焦虑。

    来自四川 回复
  14. 此文最能引起我共鸣的就是:“(4)想办法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这一段,简直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和。
    其他部分也有借鉴意义,不错~

    来自上海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