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众生相:没进大厂镀金,如何一路逆袭?

3 评论 5430 浏览 3 收藏 16 分钟

编辑导语:“有的人需要的不是一个成长平台,而是一个舞台”。本篇文章围绕毕业众生相展开了一系列详细的讨论,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一起看看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此前,鞭牛士在和应届生的交流中发现,他们对毕业的第一份工作非常看重,执着的想要进更大的公司,他们惶恐第一份工作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

最近,鞭牛士找到已经工作一段时间的人聊了聊,他们之中有的在小公司如鱼得水;有的凭着慕强心理一路从三本走走到国内顶尖的研究院;有的人梦想着改变世界。

无论为人生做出了何种选择,都不应该成为束缚手脚的理由。选择不是枷锁,胆怯才是。

一、“200万赚了100万”是我最错的投资决策

陈进 工作三年 量化投资

2019年清华研究生毕业,工作三年,我的薪资翻了3倍。

一毕业,我就去了一家数字货币交易所,一个是因为当时数字货币行业处于风口,想去了解一下;另外就是我自己当时也在做区块链投资,所以想去了解一些业内信息。

对于做投资的人来说,信息就是钱,所以这对我很重要。

当时,我在交易所主要负责量化交易,就是不断的撮合买方和卖方交易,帮助他们做市,所以我很快就了解到了一手的市场交易信息和市场上真实的交易状况。通过这些信息,我当时用4万块本金赚了80万。

我的投资决策生涯中做的最错的可能就是2020年那次。当时我的前女友想买房结婚,但是我自己想用这笔钱来做一个投资:投了200多万,赚了100多万,大概有50%的回报率,但我和前女友因为这个分开了。

去年国庆,我看到她结婚了。

之前我把钱看的很重要,后来发现虽然赚钱很难,但很多事情比赚钱难得多,也重要得多。

从长时间线来看,数字货币工作跟我的追求不是很一致,所以大概了解完这个行业之后,我就离职,继续去做私募量化交易。

其实对大部分人来说,第一份工作去大公司肯定是更好的选择,履历也能更好看。但我当时出于对一些交易信息的追求选了比较小的公司,因为我知道拿到信息我就能赚钱,所以损失一部分履历上的东西我可以接受。另外,也跟行业有关,量化投资行业更多的是看交易成绩。

二、进小公司,从边缘策划到和老板共同决策

李由 工作两年 游戏策划

如果当时有进大厂的机会,我肯定毫不犹豫就去了,进小公司其实是“没得选的选择”,但进去之后,我发现好像自己的误打误撞反而选对了。

我们这个行业说白了也是一种设计工作,如果在大厂,可能前两年基本在做一些很基础的工作,就算你有想法也基本轮不到你参与。

但小公司不一样,小公司有很强的自由度。之前因为某个逻辑上的问题一直解决不了,我们的游戏好几次陷入困境,最后是我提出的方案解决掉的,那个时候我才进来一个月。如果我在大厂,可能都没有参加这个讨论会的机会。

在小公司两年,我从边缘策划到现在和老板共同决策,薪资翻了三倍。从刚开始一个普通的策划案都做不好,到现在能独立完成一个复杂游戏系统的框架,这种成长很大程度上源于公司给我尝试和实践的机会,我能肆意提出想法,并且这种想法能够被支持、实现。

不可否认的是,大公司有系统的培养新人的制度。如果想要在游戏行业继续发展下去,以后想去更大的公司,更顶级的工作室,你哪怕是在大公司做基础性的工作可能也比在小公司做不出一个产品强。而进了小公司的我意识到,我的下一份工作还要去“小公司”,因为我想做的是独立游戏。

我们老板的一些话也时常让我觉得振奋,他不要“过度听话”的员工。你能想象吗?一个50多岁的企业家经常跟员工讲:“我对你们只有一个期许‘保持愤怒’!”这种带点理想主义的训诫在大厂是万万看不到的。

三、有的人需要的不是一个成长平台,而是一个舞台

cc 工作两年 研究员

工作两年,薪资翻了十倍。我是一个运气不错的人。

在大二下,我就想着做一个整合的学生服务平台。因为当时我们学校的教务系统很老,抢课特别难,经常是同学涌进去系统就崩溃了,而且当时学校没有一个统一的平台去完成一卡通充值、成绩查询、抢课、课程表等等。

也没什么理由,我那时候人比较中二,就想着能改变一些什么,那时也很理想化,不为商业化,很多东西都是自己贴钱在做。

我是学工科的,后来自己尝试写代码。我当时的计算机实力,可能也就比正常人开关机的熟练程度高一些吧。但厚脸皮一点的说,我在这方面确实有点天赋,个人技术的成长也远远超过我的预期。

后来工作室发展的越来越好,最高时有80多个成员,我们做的平台,在学校里干掉了超级课程表和课程格子,现在学校的大部分学生还每天在用。

这段经历让我认识了很多行业的前辈大佬,第一家实习公司的老板就是那个时候在开源社区认识的。

那是一家创业公司,老板一直把我当作接班人培养,在项目上给予我和他同等的地位。后来由于创业公司的资金问题,老板带我一起北上去了一家头部教育公司,早期,我们甚至同睡一张床。

一年后,我又被挖到现在的公司。挖我过来的技术leader是我之前在技术领域认识的另外一个大牛,他给我争取了研究员这个岗位,算是高T。除此之外,打动我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允许我花时间做高精尖技术研究。

另外,这家公司当时还同意我带着大学时的核心团队一起入职,这也完成了我对他们的承诺,其实以他们的实力本能在大厂拿到更高的薪资。

我在大小公司都待过,可能大公司有一些更完善的方法论和体系,小公司这方面会欠缺一些。我对大厂的印象是:人多、不扁平、层级复杂、效率低,每天都在开会,沟通成本巨大,在一些很简单的事情上推进缓慢。不过里面确实有很多水平厉害的高潜人才,但是他们志在职场,所以在开放技术社区里没有什么名气。

如果有人觉得第一份工作一定要去大公司,这样想的人进大公司一定没错,因为他没有足够的信心在小公司扮演一个关键角色,而需要平台给履历镀金,但对于有的人来说,他可能需要的不是一个成长平台,而是一个舞台。

四、我说让人家进大公司,大公司就这么好进吗?

白萋萋 工作三年 运营

我刚毕业的时候没有什么规划,找了一个和专业对口的公司就进去了,当时工作内容简单,比较舒适,朝九晚六,当然工资也不高。

小公司的优点就是人际关系不太复杂,扁平化,氛围较好;缺点也有不少,比如我进的那个算是“家族企业”,身边被老板亲戚包围,薪资和管理制度也都很不完善。

工作了半年后,我觉得不能再躺平了,我决定去大公司开开眼界,就去了一家某垂直行业的大公司。

在那里,我遇到很多有能力的人,见了世面,领导也非常好,会解答我在工作、职场上的各种疑问,领导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在岗位上就要保持自己的专业性”。

我后来还是离开大公司了,因为那里人员关系太复杂,竞争非常激烈。我当时所在的部门是公司的重要输出部门,可以说别的部门是要靠我们赚钱的,但因为公司竞争激烈,我们部门并不受重视,这就导致我们在部门合作中利益分配严重失调,分成特别少,后来甚至还被拖欠了三分之一。

我并不后悔每一个选择,因为正是这些选择我才成为现在的我。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毕业进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我可能会选大公司,因为从小到大难,但从大到小相对容易些。

但我没办法给毕业生建议,因为每个人都有符合自己当下的选择,而且大公司就这么好进吗?

五、说到底还是人的差别

琪琪 工作5年 新媒体

大公司和小公司的差别说到底还是人的差别。

我实习的时候在一家互联网大厂,有人带着,学东西就很快。当时身边的同事领导都很优秀,一个办公室里恨不得全是各省市的高考状元,工作上遇到问题大家都很乐意去帮你。同事可以利用午休时间去健身、游泳,下午再继续上班。

因为大家都很优秀,在这种环境里你是“被迫”成长的。

而我毕业后进的小公司,没有完整的员工培养体系,同事的水平跟你差不多,领导也只有一个,不可能帮每个人解决问题。

选择离开这里,是我当时做的最对的决定。因为在这里,我的工作技能没有增长,我也没有成长。

我之后也去过更大的公司和小公司,个人感受还是在大公司学到更多。

工作5年,我的薪资涨了60%左右。

大公司和小公司的薪资差距基本上在第二年后才开始出现,因为大公司有完整的晋升体系,每半年对你做一次评级考核,一般都会加薪;但小公司的涨薪没有固定的制度。

不要局限,年轻就是资本。如果一份工作已经不能得到成长了,就选下一个,在年轻的时候多尝试。

六、向上追求,我找每一份工作都带着一种慕强心理

姜熠 工作9年 文旅研究员

我是三本出来的,一直觉得自己底子很差。从毕业考电视台开始,我觉得我所有的运气都用在找工作上了。

第一份工作,我阴差阳错的进了省电视台,当时招30个人我的成绩是倒数第四。算挺大的一个平台,但没有编制。

电视台工作节奏很快,24小时三班倒没有节假日。这也是双刃剑,给了我很多尝试和展示的机会。我在那儿干了三年,学到了挺多东西,比如写作、拍摄、剪辑,跟各种人打交道。

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见识过很多毁三观的事情,因为我经常报道的是家暴等各种社会民生纠纷,导致我当时甚至有点抑郁倾向。

为了“中和”工作中的负面,我在那个时候开始在微博做探店内容,吃吃喝喝就很开心,没想到微博慢慢积累了十多万粉丝。博主这个副业我一直做到现在。

但当时,我的高中同学几乎都在北上广深,做金融、律师这种看起来很光鲜的行业,过着像在电视里看到的白领生活。我也会觉得很焦虑,当时大家都坐在一个教室,怎么现在差距这么大呢?

后来,我毅然离开长春,去了南方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当时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去更大的公司。之后9年间,我换过几份工作,也去过小公司过渡,目前我在一家国内顶级的研究院工作,薪资是刚毕业时的4倍。

说实话,我找每一份工作都带着一种慕强和虚荣心,向上追求可能是狮子座的宿命。

但我在小公司时体验非常离谱。我本来是做研究员方向的,结果老板让我帮他们家招保姆,月薪3000。

相比而言,大公司不管从制度和流程上都更规范一些,福利待遇也更好,我工作第七年在杭州买了自己的房子,也是享受了当时公司的内购福利。

不过,工作强度和压力相应也更大,但你会有成就感,工作中也接触到更多比你优秀、比你努力的人,激励着你往前走。

可能每个人的追求也不同,有些人就是甘心一个月拿万八千,而我就是靠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活着的那种人。

我觉得人生是意念导向的,你要做一件事情,锚定一个目标不放弃,只要全力以赴去做了。哪怕没有得到当时想要的,老天也会给你别的“礼物”。

 

作者:顾砚

来源公众号:鞭牛士(ID:bianews8);准确、快速、有深度的科技媒体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鞭牛士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有的人需要的不是一个成长平台,而是一个舞台”,在年轻的时候多尝试。

    来自云南 回复
  2. 感觉这种文章好多,跟毒鸡汤一样,看的时候感觉有点意思,但是看完了仔细想的话又没什么卵用

    来自广东 回复
    1. 确实

      来自安徽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