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读书的你:阅读真的可以让你成长吗?

11 评论 13002 浏览 64 收藏 17 分钟

最近小编发现,不少的互联网人都喜欢阅读。由此不禁问道:“为什么互联网人都喜欢阅读?”有人答曰:“读书可以获得灵感。”而今日读此篇,顿时豁然开朗。

今天我们讨论一个有趣的话题,关于阅读。无论是产品经理、运营,甚至是设计师,都在阅读。

我们自小就倡导阅读,无论是读历史名人轶事,或是读小说名著,亦或是课外漫画散文,都被认为是一种积累和成长,后来进入工作之后,很多圈里圈外的前辈,都开始推荐自己的各种书单,有甚者已经开始写书著作,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而且,还有各种各样的内容平台,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精彩文章,譬如我正写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这篇文章。于是,在我们身边有着各种琳琅满目的书、文章和电子阅读工具,一时间阅读被认为是一件极其酷炫而性感的事情。

但是,当我们静下来的时候,却经常陷入一个尴尬的困局,感觉读了很多书,很多文章,甚至每天都在阅读,可是为什么提高却不见效果,甚至经常读过的内容就像过眼烟云,什么也记不起来了。

所以,我们会在心里默默打一个问号,难道我读的是假书?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简单聊聊这个有趣的话题——阅读真的会让你成长吗?

首先,我需要声明的是,我认为,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一位专业前辈深入沟通了好多天,可能他毕生的心血都在这本书里,却被你如此轻而易举就汲取来,实在是一件快事。我自己也是坚持读书很多年,在其中也收获颇丰。

所以,我认为阅读非常能够使人成长。

那么,以上我提出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我想结合自己的一点经验,以及我观察到的一些现象,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简单讨论。

1. 阅读需要有品质,评判标准不是量而是质

当我们还在学校的时候,我们其实天天都在阅读,那个时候我们评判读书读得好不好的标准并不是你读了多少本书,或者他读了多少本书,而是我们谁在关键的考试里能够考出好成绩,或者在解答难题时,谁更能准确快速。因为总有学霸他不怎么读书,却总是能够考100分,而有人就是读了很多书,甚至做了很多题,却总是只能考个刚及格。

同理,同样读了一本《人人时代》,有人就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而有人就像没读过一样,什么也记不起来,更不要提活学活用。阅读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质量是最终的评判标准,并不是只比谁读了多少书。

然而,当我们进入工作岗位之后,我们对阅读的评判标准却变成了,我今年读了50本书,他只读了10本书,所以我今年进步比他多,我比他牛掰。

这种评判标准,甚至影响到了我们在行业内评判一个人能力时,不是通过客观考察他的实际工作能力,而是看他工作了多少年,A工作了5年,B只有两年工作经验,所以A比B牛掰。

虽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为了降低出错的风险,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的确工作久的人应该更牛掰一些,但是这不应该成为评判的主要标准,而只是一个参考因素。就像HR招人的时候,倾向于招聘名校学生,但也不该只招聘名校学生。

所以,我们对于阅读的评判,也不该只是贸然从数量上来衡量阅读的品质,而是要看实际的质量。

那么,阅读的质量到底如何衡量呢?

接下来的每一条,我们都用来讨论如何提升阅读的质量。

2. 阅读本身是一个问答过程,而不是填鸭过程

苏格拉底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一问一答。

那么类比来看,带着问题去读书,是一个很好的阅读习惯。而从我自己的亲身体验中,以及身边朋友分享的中,我发现,每当我们读到一本好书的时候,自己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便是阅读的效果立竿见影。

在我看来,带着问题阅读有两个方式。

首先,带着自己工作中的问题去阅读

这是一种比较功利性的阅读心态,因为你本身已经期望从书里找到答案。

记得我最早阅读设计学相关的书籍时,我选书的时候本身就是带着问题来的,因为我当时正面临一个初级产品经理工作中的所有困惑,比如我应该如何参与到产品的UI设计中,交互设计的背后到底有没有统一的方法论,等等。所以我阅读第一本《设计心理学》时,就帮我解答了很多当时棘手的难题。

当我们边看边回顾自己手头的问题,其实就像是一问一答的询证过程,读过之后印象一定很深刻。

其次,一边读一边提问

有时候,我们读书未必总会很功利,比如有朋友推荐给我一本不错的书,叫做《卧底经济学》,这本书和我现在的工作没啥关系,但是我还是想去读一读,那我应该如何提问题呢?

其实也很简单,因为一本好书本来就有一个很好的写作逻辑,它可以帮你去提问题。比如这本《卧底经济学》,它在里面提到说任何非理性选择都是建立在理性思维基础之上的,它接下来就要开始解答和举例了。那我就在看后面内容之前问一问,什么是非理性选择,什么又是理性思维选择,我留在北京奋斗这种事情算不算非理性选择,有人疯狂得追TFBoys算不算理性思维基础上的非理性选择,那个谁至今还是个单身狗算不算非理性的选择,等等。有了这些问题,我们再去类比书中的解释和案例,就很容易理解这本书到底讲了个什么道理。

其实,能够提出好问题本身也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是需要在长期阅读的不断提问中锻炼出来的,一开始我们问的问题可能都会比较幼稚,但反正问了这问题也就自己知道,没什么好丢脸的,慢慢地就会提出好问题,这样你也就在不断成长。

3. 有些书需要积累才能读明白

我在微软工作的时候,我的大老板给我推荐了一本书,叫做《思考,快与慢》。这本书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的著作,讲的是人脑在工作中的快模式和慢模式。实话实话,这本书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是及其诱惑的,因为想到能够一下子搞明白人脑的工作模式,简直不能更加激动。可是坚持读了几天之后,我就放弃了,因为我读不懂,好尴尬。

为什么我在当时会读不懂这本书呢?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不知道这是一本主要讲心理学的书,我没有任何的经验积累和知识积累,妄图一口气读懂简直不可能。这本书能够成为畅销书,说明它写得一定是很好的,我读不懂肯定就是知识积累不足。

但是,我并没有放弃,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我需要去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从而对心理学有一个大致基础沉淀。后来我相继读了《潜意识》、《Blink(眨眼之间》等书,对人脑在思考问题时所依据的一些心理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当我再去试图读《思考,快与慢》时,我会发现我已经可以明白它在讲什么了。

这种情况我们经常会遇到,比如我六七年前去读《宏观经济学》时,读得很费力,而今天工作的积累和阅读的积累,使得我甚至可以用一些宏观经济学的方法论去分析我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所以有时候读不明白一些书,未必是坏事,可以果断暂时放弃,从简单的同类书开始读,因为可能并不是你太笨,只是时机不太对。

4. 不连贯的碎片化阅读不是一个好习惯

首先要说的是,碎片化阅读本身是一件好事,无论是读书或者是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读文章,都是好事,因为阅读能够使你成长和进步。

可是,碎片化阅读又是一把双刃剑,猴子搬包谷似的碎片化阅读,是会伤害你的阅读成长的,因为它不连贯。

所谓连贯的碎片化阅读,其实有两种,一种是你通过碎片化阅读,每天读几页的方式读完了一本书,而另一种是通过长期的碎片化阅读,一直坚持读一个领域的文章,比如天天阅读产品经理相关的文章。

这种连贯的碎片化阅读的方法,可以帮助你在某一个领域里持续深入理解,不断答疑解惑。比如持续读设计学方面的各种分享,读各种设计学大师的著作文章,再比如读某一研究领域的科学论文,这些其实都是通过连贯的碎片化阅读方法来达到积少成多的。

那么,如果碎片化阅读不够连贯会带来哪些问题呢?

首先,你很容易忘记自己之前读过什么

因为前后读的东西都没啥关系,这种感觉就像在今日头条里刷Feeds流,刷了很久却不记得自己都刷了些什么。你很难将自己的知识体系迅速构建起来,总是在跨域进行知识的汲取,你的注意力总是被分散,不够集中注意力也就很难留下深刻的阅读印象。

其次,之前读过的文章对当下阅读几乎没有影响

由于碎片化阅读的时间都很短,一篇文章往往很难面面俱到讲得透彻,很多时候都是点到为止。而如果到此你就不愿意深究,就已经心满意足地去读其他的东西了,这会让你在知识积累上也毫无连贯性可言。你在前一篇文章中所积累的知识,在新文章中是用不到的,因为它们不在一个领域,就像你前一篇搞明白了做ToB的产品经理应该更重视商业性,后一篇你却在读销售的技巧,这种前后不连贯的阅读方式很难让你产生知识积累的持续性。

我们从小学习时都明白,每门课本都是前后呼应首尾连贯的,如果你在阅读中总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那么你前一段看的东西,就很快被后一段给顶掉了。

最后,长期的不连贯碎片化阅读,容易让你对所有领域浅尝辄止,思考停滞

正式由于碎片化阅读本身是不连续的,一旦你习惯了每方面的东西都读一点就好,那么你很容易形成浅尝辄止的坏习惯。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明白了,其实这些不过是某个人在某一方面的分享,你并没有去思考,去提问题。不去提问题,也就无法深刻理解别人写的东西,也就不会有继续去探索这方面其他文章内容的冲动,所以成长也就无从谈起。

5. 学会总结,是更好阅读的基础

学会总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好的总结往往会让你感觉又阅读了一遍。

如果是读完一篇文章,那么总结其实很方便简单,因为内容篇幅短,一眼带过。

我们重点说说读完一本书的总结。

我记得在读某本书时,由于赶上国庆,我只用了七天就把书读完了。读完之后,我首先快速回忆了整书讲了什么,有哪些方面,然后对着目录快速回顾每个章节都讲了什么主题,有哪些经典案例,我提过哪些印象深刻的问题,我得到了什么答案,对我的工作是否有具体的帮助,等等。同样的方法,我在读《疯传》、《影响力》这些书的时候也用过。

我发现,当我快速回顾时,我能够深刻感受到那种由内而外迸发出的快感,飘飘然欲升天。我很快便把在阅读过程中已经留下很深刻印象的内容,又二次加深了一遍,这样就很难再忘掉了。

所以,时至今日,虽然读像《引爆点》、《需求》这些书已经是好多年以前的事情了,但是我依然能够回想起其中的一些关键的内容和精彩的案例,这能够帮助我在之后的很多阅读中不断对比学习。

在我身边,有很多很好的朋友会经常写书评,其实书评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总结,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下来的往往让自己的印象会变得非常深刻。

对于阅读,我始终认为是一件非常酷、非常性感的事情,但是并不是所有人读过一本书都会有巨大的成长,这其中虽然涉及知识储备、理解能力、阅读速度等等个人因素,但是如果改善阅读方法是可以提升阅读品质的,学霸可以学完一遍《高等数学》就考95分,那我或许可以通过改善学习方法而将分数提升到90分,这是一样的道理。

阅读并非表面上那么简单,我们既需要在阅读中不断提问题加深理解,也需要在读完之后做总结巩固知识体系,希望我们今天简单讨论的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在后续的阅读中提升品质。

未来的文章中,我会开始来和大家讨论做人工智能产品经理和ToB产品经理的一些关键能力,也会在中间夹杂讨论未来产品经理发展的一些想法,敬请期待。

 

作者:帅帅的帅,“优护家” 联合创始人;前微软小冰高级产品经理

本文由作者@帅帅的帅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如果碎片化阅读的话可以考虑记笔记将概要整理在本子或者备忘录上,这样下次再有时间阅读的时候就可以快速的过一遍前面的梗概,这样重复的记忆的话,加深了印象, 对深入的了解很有帮助。

    来自北京 回复
  2. 非常认同作者的几个观点。我觉得经典的书是值得反复研读的,特别是那种迭代了版本的书,或者被业内专业人士反复推荐的书。第一遍读不懂可能是现有的知识或经验还不够,但不代表书不好/不实用,每过一段时间回来重新读,可能都会有新的感受。好书的魅力就在于此吧。

    来自福建 回复
  3. 版主可否列下自己读过的有意义的书。

    回复
    1. 文中已经罗列了一些了哈!

      来自安徽 回复
  4. 不阅读就更没得成长了

    回复
  5. 对于一个很久没有阅读的人来说,在敲打,谢谢。

    回复
  6. 嗯嗯

    回复
    1. 嗯嗯

      回复
  7. 对的

    来自江西 回复
  8. 作者整篇思想大多让我觉得膜拜,唯独是碎片化阅读这块我不是很认同,我个人觉得这得看你对阅读领域当前的掌握程度,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很充裕的阅读时间(假定这个假设非伪),那么当你阅读的领域你并非一无所知,那么碎片式学习方式其实也不错,就算windows的碎片整理机制一样,一点一点填空补齐,你可以挑你最缺乏的看,也可以先挑你感兴趣的看,从未引发对另一部分未读内容更大的兴趣,兴趣是一个很影响读书质量的因素。

    来自江苏 回复
    1. 作者的文章,好几篇都是极好的。想的都是我不曾想,思维逻辑真的是好厉害。能分享出来,更是好啊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