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官说你回答的不够深入,怎么办?
对于高级产品岗位来说,展现出产品专业能力是很重要的,在日常工作中,也是如此,面对形形色色的产品问题,我们需要输出有深度的回答,而非流于表面的简要介绍。那如何才能回答得更深入呢?本文就结合了作者在产品面试过程中的一些实操案例,从面试官角度分享一些实操经验,给大家做个参考。
前两天,镜同学面试辅导了一个产品小伙伴,应该说她的逻辑力很强,沟通表达也很优秀,但她在先前面试时效果并不太好,她便主动询问面试官获取意见反馈,得到的结果出奇的一致:
其他都还好,产品专业方面的回答不够深入。
于是,我赶紧为她进行了一场模拟面试,结果发现她在产品能力相关问题的回答确实不够深入,要知道对于高级产品岗位来说,面试官一定是很在乎产品专业能力的。
事实上,不光在面试沟通时我们需要尽可能、全方面地展示我们的专业深度,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面对各种业务场景和需求问题时,同样如此,我们也都需要深度的回答,而非流于表面的简要介绍。
经验显示:回答越深入,你的专家效应往往就越强。
作为产品经理,面对形形色色的产品问题是常态,输出优秀答案也就成了刚性要求,那么,在面试或日常工作中,面对抛出来的各种问题,我们如何才能回答更深入呢?
镜同学总结了一个模型公式:
深度思考 × 事实结合 × 结构化 = 深入回答
我们公司最近也在招高级产品经理,上周我面试了三位产品同学,应该说专业问题的回答都不是很深入,有的是能力不足,有的是专业能力还不错,但没有意识去梳理自己的表达模型,回答不深入,给面试官的感觉似乎专业性不强。
所谓遗憾,常在于有能力但却无法有效表达,从而擦肩错过。
本文结合镜同学在产品面试过程中的一些实操案例,从面试官角度分享一些实操经验,希望对你有产品参考。
一、想好了再回答
上个月我给大家推荐了一本书:《靠谱:顶级咨询机构教你的工作基本功》,很多同学表示读完收获很大,里面有很多认知模型,对于产品同学很有帮助。
这本书里也反复强调,面对问题时不要直接就尝试回答,要学会深度思考,想好再回答,哪怕多留半分钟思考,也一定比未经思考更有价值。
高效沟通在于本质信息的交换,千言万语的修饰也不如两句本质信息的回复,后者更容易通过灵魂共鸣带来价值认同,据说灵魂共鸣还能触发多巴胺,让人沟通体验更愉悦。
这在面试中尤为常见,很多产品同学在面试时总以为回答要不假思索,这样方显专业性,以至于和问题抢跑,甚至面试官还没有问完话,这边答案就已经跃然纸上。
这样并不好,很容易南辕北辙,一定要先理解下问题,再深度思考后回答。
比如,我在之前文章中也提到过,我问过一些面试同学,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会输出哪些工作成果,结果有的同学上来就回答,一答5分钟,讲了很多产品工作内容,但末尾却忘了回答工作成果。
再举一个例子(参考下图),我们新晋架构师前两天给我发来一段话,讲的是设计原则和方法,我就回复了一个词语,但问题的本质其实已经触达,后面的对接就自然畅通。
产品同学也都知道KISS原则: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保持简单和浅显),我也没有着急回答,镜同学也是先思考了一下,而后简单一个词语回复,但却使得后续的沟通更高效,因为本质信息交互才是沟通的关键。
所以,面对需要沟通的问题,为了能同频共振,我们一定要先学会深度思考。
二、加入项目工作内容
我们明白了深度思考的重要性之后,就能克制住迫切回答的冲动,再接下来的重点其实就在于将理论方法与项目实践相结合。
根据我的面试经验,“理论与实践割裂”往往是不少同学的误区,有些人简单地认为自己只要明白了理论知识,掌握了流程方法、规范制度等就能回答好每一个提问,但事实远非如此。
职场中,我们经常讲的“说服力”最重要的依赖因素就是事实支撑,面试中更是如此,单纯地讲通用的方法论,如同是背诵课文知识一样,很难出彩,就像是喝了一碗凉白开水。
举个例子:
我面试时经常会让应聘者介绍一下项目概况,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越是开发性的问题往往越需要系统化、深入化的回答,因为你只有这样才能与其他人拉开距离。
说到这里,分享一点经验,我曾经对面试辅导的产品同学说过,你面试能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可以掌握面试主动权,你掌握了主动权就很容易面试成功,而掌握主动权有很多种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分别是“简历埋点”和“把握开放性问题”。
所以我们需要做案例准备,需要复盘总结、模拟演练,尤其是对于开放性的问题,大家在面试过程中要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主动权,也就意味着要回答系统和深入,很多时候这种开放性问题回答不深入往往是被淘汰的重要原因。
关于“请你介绍下这个项目概况”这个问题,站在面试官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筛选器:通过应聘者对这个问题的回复,很容易考察出来他的基础逻辑、专业性和产品思维。
站在应聘者角度来看,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加速器:我们需要的就是深度回答,利用好这个主动权,但以我较为丰富的面试经验来说,这个问题绝大多数产品同学并没有利用好这个难得的主动权。
比如,我面试的产品同学中大多数对于“项目概况”的介绍都只是通用性、简单化的介绍:该项目叫什么名字;项目规模有多大;项目背景是什么?项目团队有多大?主要有哪些产品?实现了什么价值?盈利如何等等?
上面的回答有错吗?没有错。
事实上,大多数应聘者的回答都是这样,但你也这样回复就很难出彩,因为你没有和产品工作结合,没有体现你的产品能力,说白了,不一定面试产品经理,面试项目经理或其他岗位的人,也基本是这样介绍项目的。
这样就不够深入。
镜同学给辅导同学的建议是,分三块来说:
- 首先介绍项目背景(目标用户、业务需求、市场价值等);
- 其次要重点介绍你在项目中的产品工作,这个过程就可以围绕业务流程把你的产品专业能力体现出来;
- 最后再简单讲下你在该项目中的产品成长、经验教训。
这样回答的优势在于把该项目与你的产品实践结合在了一起,不再是空洞的描述,以产品工作为主线介绍项目概况,更让人有场景感,自然会让人觉得真实、深入。
这也是自我有意识地展现专业能力,直接利用这个开放性的问题,掌握了主动权,当然,我们务必要明白:你不是要回答及格,而是要相对优秀。
三、结构化表达
关于结构化表达的重要性,我们讲过很多次,因为结构化思维是重要的产品思维,比如,我们常常说的解耦合,本质上也是结构化思维的体现。
其实上面分享的“项目概况”的介绍方法,本质上也是结构化的表达方式。
镜同学记得,B站所长林超在《给年轻人的跨学科通识课》中好像讲到过,根据专家对脑科学的研究发现,人类大脑在处理问题时,更倾向于简单且有规律的信息,而结构化思维就是一种能让问题简单化的表达方式。
问题简单化就更容易理解,越容易理解就印象越深刻。
比如,我前天面试一个同学,因为我们岗位定义是高级产品经理,他讲到现在岗位是中高级产品经理,我就问了下,你觉得高级产品经理和初级、中级的区别有哪些?
他回答的也不少,也算全面,但就是缺乏层次,让人理解起来也不是很清晰:他讲了有责任心这样的基本职业素养,也讲了要有产品规划、把控设计这样的专业深度,也讲了需要协调沟通的软实力。
但是,他没有分层,而是混在一起,一会儿说专业能力,一会儿说基本职业素养,一会儿又说专业能力,让人理解很吃力。
他完全可以用结构化来分层回答,这样体验一定会更好,并且会让人印象更深刻,也自然认为你的回答深入、专业。
其实,面试过程中的每个问题几乎都可以用结构化思维来回答,再比如,我也经常会问B端产品和C端产品的区别有哪些?结构化回答可以参考这篇文章:经验分享:几个产品经理面试题及答案。
所以,在面试过程中,如果我们想留下回答很深入的印象,一定要学会结构化表达,不要一个大段落,要学会分层。
好了,以上就是镜同学结合近期工作经验,关于深入回答的一些浅薄认知,也希望能带给你一些产品参考。
最后想再说下,其实不仅是在面试中,在产品的日常工作中也是一样,面对问题,我们都应该以输出优质答案为北极星指标,逐步养成高效回答的意识和习惯,当然,也希望这个公式可以作为你的MVP模型:
深度思考 × 事实结合 × 结构化 = 深入回答
专栏作家
产品大峡谷,公众号:产品大峡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七年B端产品经理,供应链物流与金融领域,擅长需求设计、业务指导、商业观察等。
本文由@产品大峡谷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当翻译官去吧 整那么多洋词儿
高效沟通在于本质信息的交换,千言万语的修饰也不如两句本质信息的回复。
去掉修饰词,用最直接的表达,学到!
把项目和产品实践结合,要有逻辑,表达上要讲求结构化,才能让面试官觉得你是一个条理清晰,有思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