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
批判性思维,是培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养成多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从而做出更好的决策。那么,如果通过批判性思维辨别信息的真伪呢?一起来看一下吧。
这篇来源于跟宝爸的一次争论,主题是《是否继续给孩子报舞蹈班》。宝爸拿出央视的证据,“我国中小学脊柱侧弯人数超500万,已成为危害儿童健康的第三大疾病,其中80%都参加舞蹈培训”,证明舞蹈对孩子脊柱有很大影响,不能报。
但是仔细思考后会发现这里面忽略了基础概率,首先统计范围和分布,是全国所有的孩子都参加统计?还是仅一些医疗条件较好/家校意识强的地区才参加统计?其次占比,80%乍一听很吓人,但这也正说明现在参加跳舞培训的孩子越来越多了,两个比例重合度高了,跳舞和脊柱侧弯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构成因果性,选择专业的机构,同时关注孩子健康状况,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不高。
前篇结构化思维主要是站在信息传递者的角度来展开,本篇则是信息接收者的视角。批判性思维跟结构化思维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所以有很多共性。在结构化思考时,需要带着批判性思维去审视证据是否充分、有力,在批判性思维时,又需要先找到结构树,去识别关键信息的准确性及证据的效力和完善。
一、为什么需要批判性思维
词典对批判的解释是“对错误的思想或言行进行批驳否定”;又有名言说“世上本无对错,只是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既然都没有错,那何来批判呢?其实这2个观点不冲突,只是一个站在个体的角度审视自我,一个是多维视角统观全局。
换句话说,批判性思维是培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养成多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从而寻找到更好的结论,更好的看法,做出相对更好的决策。
现在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不同类型的信息从各种渠道各种方式涌过来,有些渠道还让我们失去了选择信息的权力。对一些甄别能力较弱的人来说,就像自己的世界被锁住了,老妈天天在微信群分享养生/美食/防骗指南,老家的姐姐发小镇青年的搞笑日常/大城市的忙碌和悲哀……
甄别能力稍强的人或许更累,试想某领导在听下属汇报工作时,周末晚上挑灯看各部门周报的时候,班级群里各家长热火朝天讨论学校突然事件的时候,身边人都在谈论某一新闻事件时,上班摸鱼逛论坛的时候,上厕所打开抖音的时候……我们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快速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呢?从这个角度看,批判性思维还可以增加自己对骗术的防御值,同时构建和迭代自己的思维和认知。
二、一份清单帮你辨别信息的真伪
这份清单包含7部分:
- 参考金字塔结构树,找出对方表述中的论点/理由/事实或者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分论点/证据……
- 找关键词并判断其表意是否明确;
- 在明确的基础上再判断关键词是否准确(小心数字陷阱);
- 看推理过程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逻辑;
- 看事实是否有效力;
- 看理由是否充分,避免遗漏和相关性出现;
- 注意避开个人情感影响。
1. 找出论点、理由、事实
作为听者,如果对方表达的结构混乱,就要自己去识别。一般结论会在开头或结尾的位置出现,前面一般会跟关键词,如:因此、所以、证明、表明、由此可知、重点是、本质是、告诉我们……如果以上方法仍识别不出结论,就试着多问对方几个“所以呢”,引导对方表达出结论。
论据一般有多个,前面一般会跟关键词,如:因为、由于、鉴于、研究显示、第一方面、第二方面、首先其次……事实按类型可分为:描述性事实,个人观点。个人观点是融合了个人价值取向后的事实,偏主观,不要把观点当成事实。要区分描述性事实还是个人观点,看下面关于世界杯的某个热点新闻,前半句是描述性事实,后半句是夹杂了不同价值观的观点。
回顾《结构化思维3:职场中如何向上表达》中口头表达的案例,结合金字塔结构树,我们可以边听对方说,边在脑海里画出下图的结构树。
另外这个方法还可以用来跟员工、孩子谈心,可快速识别出员工的真实诉求是什么,是哪些原因导致诉求没有被满足,找到了问题和目标所在,才好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2. 关键词表意明确
第1步只是第2步的预动作,我们的目的是要分别提取论点、论据、事实的关键词,因为我们大脑处理能力有限,在获取信息时就进行过滤筛选,只关注核心内容。然后评估关键词是否存在模糊的、模棱两可的、带有主观色彩的特性,对于不明确的,多问几个why和what,让信息逐步明确。
一个案例:一位hr劝说候选人加入企业,对TA说,“我们公司有很多一线互联网公司大牛,你进来不但能拿到高于同行的工资,还有我们好多福利也是优于同行的。”诱人吗?但是经不起推敲呀,比如什么级别可称之为大牛?对比的同行有哪些?对比同行的哪个级别?额外福利具体有哪些?……仔细思考后,会发现很没有诚意呀。
3. 小心数字陷阱
开头关于是否报名舞蹈班的案例,我们按照前两步的方法,提取出不报班(结论)、影响脊柱健康(理由)、500万/第三/80%(事实)这几个关键词,结构明确,事实也数据化了,但是数据却有欺骗性。
一个案例,之前有个项目是提升开单(物流行业专有术语,类似于旅游网站的填写各式表单提交信息)效率,拉数据统计开单时长平均值是2分钟,但是后来通过四分位剔除极限值后重新统计,发现第一四分位是10几秒,第二四分位是30多秒,虽有优化空间,但最需要优化的是统计口径呀。
数字陷阱也经常在框架效应中体现,比如:妈妈对幼儿园的孩子说:“宝贝,再看5分钟动画片就要睡觉咯”;孩子说“不行,5分钟太短了”;妈妈说:“那就再看300秒吧”;孩子立马高兴地说“好的”。
4. 推理过程合理
之前有个项目,分析集团各省区近半年的支出分布。在汇报的时候,我小心翼翼地说,担心数据量和数值太大导致计算结果有偏差,但是领导轻松地讲,主要看分析思路。后来想想,我们主要是发现问题,并不是审计,同一套数据源、推理过程、计算标准出来的结果应该差不太多。
5. 事实(证据)有效力
之前写产品优化报告时,经常从3方面(竞品分析、数据分析、专家评审)收集证据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优化方向和方案。这里的专家评审是行业内部的专家,其实有点偏主观,类似的有专家意见,有选择地用吧。除此之外还有:问卷、调研、二手资料,这些在使用时要注意幸存者偏差,调研时善用同理心地图,因为用户所说的并非是真实所想的。
当然也会有个人经验、直觉、典型案例、小概率事件、证词等,但这些的效力就比较弱,在没有被证明前不建议在报告中使用。看过《十二怒汉》的都知道,里面有两个“目击”证人,住楼下的老人和乘火车经过事发窗户的戴眼镜女人,最后两人的证词都被男主推翻了。推荐大家去看这部老片子,虽说是讲社会心理学的从众概念,但男主也正是凭借批判性思维,实现案件的扭转。
6. 理由充分
很多事件的发生都不单单是一个诱因,因此作为听者,要考虑是否有其他可替代理由,同时注意相关性不能构成理由,理由应是因果关系。一个关于唯一理由和相关性的小故事,有个男孩看到太阳每天早上升起,晚上落下,又看到自家保姆也是早上过来,晚上离开,就问保姆晚上为什么离开,保姆说因为晚上要回家。所以男孩就认为太阳跟保姆一起回家了。
我们经常会对某个新方案做AB测试,先找实验组和对照组,虽然尽可能的保证两组数据的公平性,但对于出现的结果,我们仍不能直接断定哪个方案最优,还要综合去看这段时间内是否有其他关联影响。
7. 避免个人情感影响
职场中不乏“对人不对事”的人,识别信息要综合考虑其真实目的;阅读书籍时,可翻看关于作者的介绍或该作者写过的其他作品,了解作者背后的价值取向和立场,建议大家有时间看下纪录片《曹雪芹和红楼梦》,主要讲作者的背景和经历,艺术来源于生活,书读者是跟作者做跨时空的交流;看新闻特别是娱乐新闻时,好吧我就只看事实。
就像《为什么分析概率后,还是无法做出最优决策》所描述的,纵使思考再多,也很难做出最优决策,因为情绪是一个人的本我,是我们的潜意识,它就像个小孩子,喜怒无常,精力充沛,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思考快与慢》中有句话“因为喜欢,所以认同”,也有人说“因为厌恶,所以……”。
三、规避两个雷区
1. 不是批判他人,而是反思自己
有一种人,学习了某个技能或者知识后,就把它当成常识去批判那些没有这项技能或知识的人,这其实是可悲的。我之前就犯过这个错,因为是交互转产品,因此我就把交互的某些知识(比如用户画像、用户体验地图、数据分析、设计思维……)当成基础共识,去批判和要求其他产品经理,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空的自己,好傻。
切记切记不要让他人觉得“你是十万个为什么吗?”
2. 不要受情绪的影响
情绪是人的底层操作系统,当情绪产生的时候,任何理智都不起作用了。我就是看某某不顺眼,所以只要TA的问题,我都批判。关于情绪的内容,又可以单拎一篇来说了。虽然我们大部分是非理性的普通人,但是在有意识和前意识的时候,还是控制一下吧。
作者:Yumi玉米大人;公众号:产品领导力(ID:pd_lingdaoli)
本文由 @Yumi玉米大人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