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懂IPD有啥用?做企业级产品规划?
IPD的理论基础来源于PACE(产品及周期优化法),这套理论中包含了业界不错的产品开发模式所包含的各个方面,给企业带来的最为典型的收益体现在产品开发的生产力提高、浪费减少、投入市场时间缩短和效益大幅增加。下面作者从实践方面、理解方面以及企业层面讲解了IPD的经营模式,一起来看看吧。
苹果联合创办人史蒂夫乔布斯说过:“并行工程的目标,是为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和产品上市时间。”
并行工程的具体做法是:在产品开发初期,组织多种职能协同工作的项目组,使有关人员从一开始就获得对新产品需求的要求和信息,积极研究涉及本部门的工作业务,并将需求提供给设计人员,使许多问题在开发早期就得到解决,从而保证了设计的质量,避免了大量的返工浪费。
同时期的华为创始人兼总裁任正非是这么表达的:“只有上帝做的东西才没问题,当时没问题,时间长了也有问题:客户有这样那样的需求,产品要不断地改进升级。”
以上,我们基本能看出一个领导者在企业生存发展的战略大局,对质量、成本、周期、协作、迭代等问题商的思考和见解。
而这些问题和本文要聊的IPD有着莫大的关系:
- 概念层面的IPD
- 实践层面的IPD
- 理解层面的IPD
- 与系统集成并无必然关系05与敏捷开发的关系
- IPD适合小企业吗?
一、概念层面的IPD
IPD是英文(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的写,中文翻译为“集成产品开发”,它是一套产品开发的模式、理念与方法。
IPD的理论基础来源于PACE(产品及周期优化法),这套理论中包含了业界的产品开发模式所包含的各个方面,给企业带来的最为典型的收益体现在产品开发的生产力提高、浪费减少、投入市场时间缩短和效益大幅增加。
IPD的整体框架:
IPD整合了客户需求、市场分析和产品开发,建立了需求和产品之间的联系,开辟了战略规划、市场分析和产品开发三者之间的渠道。
同时IPD在流程层面也进行了集成,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整合了各职能部门的角色,以及集成了QFD、工业设计、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等。集成式的流程体系加快了产品开发,确保了产品的质量。
二、实践层面的IPD
在中国,IPD之所以名气这么大,是因为一直在传播两个案例:一个是郭士纳上任时,蓝色巨人IBM面临各种危机,是郭士纳引入IPD流程,让IBM起死回生。
另一个案例是IBM尝到了IPD流程的甜头,回过头来把IPD流程输出给华为,使华为在后面十几年实现了高速增长,一跃成为通信行业的霸主。
这两个例子因为和世界顶级公司IBM和华为相关,因此格外吸引人的眼球。
事情是这样的,1992年,IBM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遭遇严重的财政困难,公司收入停止增长,利润急剧下滑。
为了重拾竞争优势,郭士纳提出压缩一半产品上市时间、减少一半研发费用但不得影响产品质量的要求。
IBM在业界率先应用了IPD(集成产品开发)的方法,从流程重整和产品重整两个方面来达到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提高产品利润、有效地进行产品开发、为顾客和股东提供更大价值的目标。
IBM实施IPD的显著改进在于:
- 花费在中途废止项目上的费用明显减少;
- 产品研发周期大大缩短;
- 产品成本降低研发费用占总收入的比例下降;
- 人均产出率显著提高产品质量普遍提高。
1997年,华为遇到了IBM当初遇到的问题,在战略管理和项目管理之间矛盾重重。当时的华为技术人员重功能开发,轻产品可靠性和服务质量。在1999年之前,华为已经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效益递减现象。
为了解决问题,华为自己摸索实施IPD,在遭遇失败后转向花费巨资请IBM实施IPD咨询。
为了确保IPD的顺利实施,任正非将IPD上升到了华为的生存层面,制定了“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的实施模式,连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终确保IPD在华为的落地。
华为取得全球瞩目的成绩,与IPD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随后美国波音等公司也相继实施IPD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IPD已经成为世界500强企业通用的产品开发流程和管理体系。
三、理解层面的IPD
IPD的理论一套一套的,甚至晦涩。尽管看到成功案例。但是可以做自己的解读。
1. IPD的三个核心内容
其实IPD的核心内容是:
- 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开发,关注客户需求;
- 把产品开发在公司内部也作为一项投资来看待,建立了虚拟的投资决策委员会(IPMT),对产品开发团队(PDT)的活动在一些关键点上进行决策;
- IPD所建立的产品开发团是跨部门的,可以打破部门之间的沟通壁垒,并给出了跨部门业务流程指导跨部门团队运作。
本质就是如何把事情做正确:
2. 不是一套最终确定的流程
IPD是一套产品及研发管理的体系,是从产品投资与开发的角度来审视产品与研发管理的思想和架构。通过构建优秀的管理体系来达到提升产品管理与研发绩效的目的。
严格来讲,IPD是一套经营管理模式。是一套产品开发模式、理念和方法,包括许多不错的实践。
作为一种模式,其核心理念和思想是普遍适宜的。比如以投资为导向的决策,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跨部门的功能团队等等。这些理念与企业规模可以说完全没有关系。
它不是一套最终确定的流程,实施IPD咨询的关键在于管理理念的引导,有针对性、完整的方案设计和落地实施。
但目前很多人,甚至包括某些咨询公司的顾问,将IPD理解为一套流程体系没有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相结合,导致很多企业陷入“照搬照抄”的误区。
四、与系统集成并无必然关系
IPD是英文(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缩写,翻译为“集成产品开发”,但它并不是我们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常说的集成。
我们常说的集成,表达的是狭义的将事物集合在一起,以便达到系统化的效果,1+1>2。
比如功能模块的集成,代码的集成、不同系统业务能力集成、数据集成等。其实现方式无外乎合并、嵌入、对接接口、封装嵌套等。
而IPD更是一种工作模式。不具体。
但是二者往往共同包含了一些细节,比如多组互不干扰地开展工作,再统一在一起统筹的理念。SaaS 定制化与标准化思路+案例
五、与敏捷开发的关系
国内许多产品创新型企业都采用的是更加流行的开发模式,就是敏捷。
华为公司早在2009年正式发文在全公司现在流程IPD、CMMI的基础上,所有产品线的软件开发团队全面推行敏捷开发。
敏捷开发(Agile Development)是一种以人为核心、迭代、循序渐进的开发方法。
- 首先,我们要理解它不是一门技术,它是一种开发方法,也就是一种软件开发的流程,它会指导我们用规定的环节去一步一步完成项目的开发,而不是一次性完成项目的交付;
- 其次,这种开发方式的主要驱动核心是人;
- 再次,它采用的是迭代式开发或者可以理解为小步快跑的开发模式,一次只交付客户一部分的特性或功能。
敏捷流程如下图:
二者的区别在于:
- 敏捷开发更加关注在软件研发领域,IPD的思想则是产品运营领域,视角不同,着重点就不同,如果把敏捷比喻成导弹,那么IPD就是原子弹,如果把敏捷比喻为战投机,那么IPD就是航空母舰。
- IPD更加注重流程,在概念、计划、开发、验证、发布、维护阶段设置阶段性决策点,通过决策点对产品做出调整、保证投资收益比。敏捷更加注重沟通,强调拥抱变化,强调与客户的紧密合作。当以市场为目标时,IPD更加实用。当以项目为目标时,敏捷更加实用。
- 敏捷的交付是持续的一个过程,软件更像一个活着的植物,软件开发是自底向上逐步有序的生长过程,类似于植物自然生长;敏捷开发遵循软件客观规律,不断的进行迭代增量开发,最终交付符合客户价值的产品。
因此,IPD的层级最高,既包括了“做正确的事”,又包括了“把事情做正确”,是公司级的运营级流程,敏捷是工程方面的实践级流程。
六、IPD适合小企业吗?
格来讲,IPD是一套经营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模式,其核心理念和思想是普遍适宜的。比如以投资为导向的决策,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跨部门的功能团队等等。这些理念与企业规模可以说完全没有关系。
但是又不全适合,不少供应商也在搞IPD流程,墙上画着经典的喇叭口流程图示:”概念、计划、开发、验证、发布、生命周期管理”,其实这一套只是产品开发流程,是确保”把事情做正确”。
然而IPD在各个功能领域都是有相应的视图的,包括战略规划、市场、财务、采购、供应链管理等,这也是其核心,即由跨部门团队共同承担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也就是说在产品开发前已经要投入大量人力去调研分析,做战略规划,去分析市场需求,从而确保”做正确的事情”。
小公司未必能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可以花费到这方面。
IPD流程本质上还是瀑布式的,其理念是看准方向一次性把事情做对,尽可能避免报废项目,降低开发成本,减少试错。
而小公司可能更应该发挥其灵活性,在快速试错快速纠正中前进。
但目前很多人,甚至包括某些咨询公司的顾问,将IPD理解为一套流程体系。而且还认为IPD就是华为的那套体系的样子。如果基于这样的一种认知层次,那就只能说它不适合小企业了。
而郭士纳作为领导力卓越的CEO,并未讲话的照搬之前的做法,而是灵活的运用了多年积累的经验,最终构建了IPD的经营理念,并成功挽救了一度垂危的IBM。
总之,IPD要从“形而上”认识,决不能局限于“形而下”!
专栏作家
唧唧歪歪PM,公众号:唧唧歪歪PM(ID:jjyypm),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2019年年度作者。《后端产品经理宝典》作者,药学硕士转行互联网产品多年;熟悉跨境电商业务,医药领域;擅长大型后台体系,社交APP。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