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小厂产品经理跳槽,成功拿到3年大厂经验要求的offer

0 评论 2941 浏览 21 收藏 12 分钟

金三银四季即将到来,你是否还在考虑当前是否跳槽,更换工作一事?作者以自己的跳槽、换岗经验现身说法,谈谈自己是如何用1.5年的经验赢得3年经验的岗位offer,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大家好,我是桂皮,21届985本科设计专业毕业。1.5年小厂产品经理,mbti是INFJ。去年一年面了12家公司均没有满意的机会,年前成功转运拿到2家中大厂offer,其中1家原计划招聘候选人的画像是3年以上经验,给出了远超预期的涨幅。在这里想做一个分享,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跳槽的本质是清晰的职业规划

首先我觉得跳槽的本质是清晰的职业规划,跳槽只是实现规划的手段之一。

很多同学跳槽的原因可能是行业下坡、公司裁员、领导关系不顺等。我在现有公司也遇到过这些因素,但回过头看真正驱动我跳槽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现有公司无法提供我现阶段的能力提升,且寻求内部改变无果。如果一份跳槽不满足内驱,很可能会出现换新环境后又遇到前司同样问题,从而陷入一个坑跳另一个坑的恶性循环中。

但能在职场早期明白自己要什么,以及有确定的职业规划客观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在其中也踩过很多坑,也有过很多迷茫,同时也不确定目前我现有的认知和总结是否正确,欢迎交流。

1. 早实习多试错,以开放的心态多接触不同的人和事

我实习很晚,大四下才有第一份实习,因此错过了当年的秋招。因为我在大三那年都还没确定是否继续读研还是就业。如果当年有前辈指点我,我也不会浪费试错成本最低的时期大胆验证。 好在大四的第一份实习到现在,我也经历了3家完全不同的公司,从交互设计师到产品经理。甚至现在的工作是管培生的身份入职,做过很多大厂校招产品经理从没想过的杂事琐事。在横向上充分体验不同角色工种对业务的赋能,明白自己性格适合的工作和想成为的人。

2. 规划自己8-10年后想成为什么角色

随着对自我认识的不断深刻,我慢慢能探索出自己想过什么样生活,以及在社会中成为什么样的角色。这里的角色一定是最底层能穿越历史周期的预判结论。例如是生意人还是手艺人?是业务型人才还是支撑型人才?而后基于这个角色预想8-10年后自己想成为的身份,例如独立创业自己做老板或者成为大公司某业务线的业务负责人等等。

3. 倒推每3年需要补齐的能力,并选择能锻炼能力的平台

下一步我会带着10年后成为的角色倒推每三年需要补齐的能力,规划粗略的宏观路径,而后选择能在不同阶段带给你这些能力的企业。例如假设我希望10年后成为业务负责人,那在头3年的关键是打好产品基本功,并选择离业务核心要素近的细分类型产品岗,拿到船票。而后我会拆解构成业务核心的要素,并将自己在目前公司积累的能力套进要素中比较查看,从而明确下一个阶段需补齐什么能力,以及选择企业的时候真正看重的是什么。里面具体的细节方法我就不展开举例了。

二、关于跳槽的经验分享

之前看过业内资深HR聊企业招人考核的3大标准,指明了跳槽准备的底层逻辑:能不能干、愿不愿意干、能不能一起干。我觉得这3点是一个递增关系:能不能干能保证你通过面试;愿不愿意干能让你在内卷环境中脱颖而出;能不能一起干能让你谈更高的价钱。

1. 关于能不能干

能不能干本质是考核产品经理的专业能力。经过这么多面试后,我发现能力考核主要是3类能力:通用能力、专业能力、潜力。对应的是软性题、基于项目深挖的题、开放题。 软性题、基于项目深挖的题这2类是可以通过科学有效的准备实现质变的。我总结出我个人的方法是:

1)先自己复盘过往项目以及工作流程,去糟粕留精华,并对精华做层层抽象。

2)再接触行业内高认知的信息和框架。

3)基于新的认知梳理调优第一步的自我总结。站在更高更全面的视角看待自己的经历。而后结构化输出成通用的话语表达,让不同行业不同身份的面试官都能在几分钟内理解本质。

开放题相对来说比较难通过短期准备提升,更多的是靠积累和认知。我认为主要有2块提升:思维的提升和心态的提升。关于思维的提升可以多训练批判性思维看待问题;关于心态的提升可以接触冥想等理论,目前我也正在这方面探索,欢迎一起交流学习。

2. 关于愿不愿意干

目前的大环境下经济复苏还需时日,这就导致竞争的内卷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善。如果想在一水的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我觉得非常依赖于愿不愿意干。这点可以从人和事两方面来准备。

1)从人来看核心在于主动表达,学会反问。我发现面试大的环节上基本都分为3块:自我介绍、问答式面试、反问环节。在这3块环节中都有可以体现愿不愿意的地方,比如自我介绍的结尾针对性加上对目标公司岗位的话术,奠定好的开局。又比如反问环节,里面也有很多技巧和学问,篇幅原因不展开分享了。

2)从事来看核心在于提前准备。提前准备也分为2块:自我理解和岗位理解。自我理解包含自己对产品经理能力、自己在产品工作中的优劣、短期及长期规划等理解。其实这些无不指向是否对自己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岗位理解在于提前根据岗位JD或找到内部人士,结构化调研岗位所在行业、定位、产品等。提前对应聘岗位深度理解真的在面试的过程中会给面试官留下更深的印象,同时还可以一定程度上让自己有几率够到一些原本胜算不是很大的机会。

3. 关于能不能一起干

最后是关于能不能一起干,这点上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缘分。我一直相信人与人的连接很大程度依靠缘分和机遇。当然在这一点上也是有一些方法:

1)当面试的次数足够多的时候,其实是可以归纳总结典型产品面试官的画像。如按照背景可分研发出身的技术型产品/注重体验的体验型产品;按性格可分冷静型/温柔型/思维活跃型;按身份可分同组同级产品/产品leader/隔级主管。不同画像身份的面试官考察的点和想听的内容都很不一样,一定要投其所好。

2)学会快速在面试的前几个问题判断面试官的画像。并根据画像特征动态地组织不同的描述方式和内容。其中有几个通用的技巧,比如把面试引导成聊天而非1问1答;比如故事化讲述项目,必要时可以设计勾子引导面试官问准备好的问题;又比如回答问题先说大结构,而后反问面试官是否在一个频道上,切勿一口气说很多没有互动等等。毕竟面试时间很短,而且你也不知道面试官在面试前经历过什么,没准他也刚刚被他的老板问责,然后带着这样的心情来和你面试。能快速让面试官进入你的场域,被你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也是产品经理和职场人一项很重要的能力。

三、1.5年经验是否是劣势?

最后想分享一下年限的问题。很多星友和朋友都认为在现在的大环境下0-2年内经验太难跳槽了,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处境。刚开始求职的时候,我也是这个认知因此屡战屡败。现在回过头看1.5年反而是个优势。求职本质是打工人的价值和企业所需之间的匹配,而且是多对多的动态匹配。这里需补充一个前提:人的能力和年限不正相关。根据我的经验,一般企业以社招的形式招1.5年经验的产品有这2类。

1)向下兼容,和应届生竞争。企业给应届生校招高薪是赌未来潜力带来的高回报,但应届生是一张白纸,你的年限和经验将成为优势。

2)向上兼容,和3年以上经验的老鸟竞争。老鸟一般在职场摸爬3年,base一定是更高的。只要在面试中表现出3年水平的认知+过往经历和目标岗位的强匹配,低base将成为优势。

在这2类选择中,往往第1类能更高概率遇到好的发展机会,第2类能谈到更满意的钱。我能拿到超预期的offer就是碰到了第2类情况。

特别想强调的是,求职是多对多的游戏。很多时候求职失败了并不代表自己能力不行,也并不代表和目标岗位不匹配,很有可能是因为比其他竞争者性价比更低了。毕竟换位思考我们是老板,我们也想用更少的钱招到更好用的员工。所以不要太焦虑和气馁,保持耐心和好的心态,静待花开就好。

最后,人生就是借假修真的过程。祝所有有缘读到这的同学都一切顺利,万事顺遂。

本文由 @桂皮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