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龄产品的互联网10年:寂静战场,失败无声
这是作者进入互联网的第12年,在产品岗位深耕了12年,也见证了许多变化。本文从行业趋势和创新等方面讲述了这些年的一些思考,一起来看看吧。
2023,我进入互联网,整整12年。
从移动互联网兴起到互联网+,再到如今的AI革命,我追逐过许多创业热点,也见证过许多失败。
O2O,智慧城市,智能硬件,大健康,SaaS……
那些曾经让投资人疯狂的方向,在互联网浪潮里转瞬即逝,不留一点痕迹。
作为参与其中的小小个体,我目睹了它们的兴起、辉煌与沉寂。
随着新的科技浪潮的到来,我想与你分享这一段经历,或许能带来一些启示——关于产品,关于商业,关于成长,关于避免失败。
01 以一个逆流而上的故事开头
2012年,恰逢毕业的我赶上了移动互联网的爆发。
以团购为首的O2O大行其道,最多的时候,一共6000家团购网站在同场竞技。
用户、商家和资本都为这种模式疯狂。
最夸张的时候,商家得等几个月,才能上线一个团购套餐。
但我的老板,认为O2O还不够好,是单线引流而非互相赋能。
带着更宏大的想象,我们轰轰烈烈地开始造产品。
以【商场优惠券】为核心。
在线上,我们提供本地商场的海量优惠券,甚至囊括独家的大牌折扣,让先逛后买成为了我们的口号。
在线下,可交互式大屏进驻商场,让用户在线下也可以搜索优惠。甚至联合商场Wi-Fi做了落地页,把优惠信息直送到客户眼前。
最开始项目开展得不错,借助之前累积的资源,很快就有了第一批用户。
然而,增长很快就遇到了瓶颈。
增长的乏力,首当其冲影响的就是日渐新高的人力成本。
老板立马多管齐下,一方面收缩战线,另一方面想办法去组织和参与各种线上线下的活动,手段可谓雷厉风行,但还是没能挽回颓势。
1年后,本地创业圈再查无此人。
02 带着后视镜看项目,公司败在了哪里?
单看项目,用户有省钱的需求,商户有引流的期望,政府有促进消费的愿景,项目的每一方都能够受益。
除了成长性稍弱,似乎没有毛病。
但从更宏大的市场趋势来说,就能找到问题点——这是一个逆趋势的产品。
彼时,线上购物已经成为了用户的新选择,哪怕是团购这种新模式,也有30%的收入来自于线上购物。
用户流量会加速向线上倾斜,用户相信网上能买到便宜又好的产品,这是一个如此明显的趋势,然而我们在和这股趋势对抗,选择去做线下的生意。
商场的销售量已经受到互联网的冲击,我们仍旧积极拥抱,放弃了新的趋势。
再看一下后面几年的数据,电商继续维持高增长,甚至有连续5年近30%的增长。
一个团队,不需要多强的能力,不需要多厉害的创新,只要在这个行业里活3年,收入就能翻一倍。
这是何等的趋势红利!
但我们被自己造的概念感动,拒绝看清这股趋势,永远地停留在了寒冬里。
随后来到2014,O2O大战落幕,胜者已经通吃市场。
但是APP的创新仍然层出不穷,许多新的概念中,就有一个概念叫做“智慧城市”。
我就接手了这样一个APP,因为提供独家的服务,用户数和服务使用数增长稳定。但毕竟是低频服务,用户抱着明确目标来使用app,活跃和留存一直堪忧。
更令人烦恼的是,这么多的用户,也不能转化为真金白银。
我们先尝试运营了更多的深度内容,本地化口语化的文章每日输出,教人学方言的FM录起来,希望提升活跃,也让产品的形象更接地气和鲜明。
有了一定的信任感,我们开始尝试做电商。
卖鲜花,我们拉齐了本地供货商,在各大节日到来的时候疯狂做活动。为了节约成本,团队小伙伴自己去送花,直接晒黑一个度,中间也不免俗地踩过供应链的坑,损失过客户的信任。
卖特产,我们尝试了好多不同的品类,最终锁定在非标、有特色的本地商品。其中尤以排骨香肠最为出圈,直到几年后,都还有人来问哪里能买,想买来送朋友。
无论卖什么,我们都很拼命,用尽了能想到的所有宣传渠道,线下的传单,线上的短信、推送,社群、朋友圈的引导,也还为此单独开设了虚拟形象,经营朋友圈,边聊天边引导销售。
商业化的成果不好不坏,有收入,但也还摊不平团队的成本,随着我工作的变动,这些项目后面也戛然而止。
那时候我们还不知道,无论选中哪条赛道,我们都会迎来不错的明天。
03 不错的未来
随着微信体量的快速扩大,微商渐渐冒头,许多的人选择在微信上成交,朋友圈成为了新的创富乐园。
1年后的2015年,也被称为微商元年,当年微信用户达到6亿,行业总体市场规模达到1819.5亿元。平均下来,1个用户都会在微信上买300块的产品。
再往后,来到2016,微商行业的市场规模增长了80%,同时花+和花点时间,这类鲜花标品化的购买平台开始上线,轻易就拿到了投资。
职业生涯里有很多遗憾,而这个项目没能往下做,排得上遗憾的前三名。
按照当时的发展趋势,我们完全有可能通过微信卖出一片新的天地。原来的APP和服务,也可以为微信渠道提供源源不断的种子用户。
如果我本身嗅觉再更灵敏一点,感受到微商这股赚钱的风,如果从理性上多去论证下微信这个渠道,如果多往外面跑跑,关注下大家的赚钱方式和趋势,或许我就能预判明年的趋势,也就不会轻易转换方向。
太多的如果……我想,我还是败在了战略上的懒惰,以及一股情绪上来后的离职决定。
2015年,似乎是拜牛市所赐,热钱纷飞,创业也成了一股热潮。
只要团队成员来自大厂,项目还没成立就已经能拿到投资。甚至不少VC下场拉人,在大厂门口蹲守,试图说服这些互联网中的佼佼者出来创业。
而传统行业老板也都蠢蠢欲动,人人都想做一个APP来和马云比天高,开口必言“我有一个想法……”。
那段时间,创业很重要,而创业做什么产品却变得不那么重要。
做产品的理由五花八门。
“我觉得XX传统行业应该改变一下。我在这个行业很多年了,知道这个行业太多的问题,我们这个APP就要改变这个现状。”
“你看A赛道跑出了一个厉害的公司,B赛道也有,我们C赛道和他们差不多,也一定能走出巨头。”
“我们去做社交平台吧,这个方向挺火的,刚好手里有可用的研发资源。”
用愿景,用感受,用资源,来聊做产品的理由。
言语里充满了高高在上的“我觉得”,却很少有人愿意多看看用户,多问问市场。
连最基础的,找十个用户聊聊天,来验证想法和市场是否匹配,也被抛之脑后。
当然,这些产品的结局,都毫不意外地走向了终结。
04 投入健康App产品
这一年有不少团队拉我入伙创业,但我转身投入了一家颇具规模的健康APP,继续去琢磨怎么赚钱。
内外部信息一对齐,发现商业化的三板斧不外乎是:广告、电商、增值服务。
依次拆解,依次去建立配套的团队和产品体系。
这一句说起来简单,但能踩的坑可太多了。
就单说广告这一项。
你先得盘资源。
APP里那么多页面,哪些能拿出来做广告哪些不能?
每个页面能做多少广告?
广告的展示形式应该是怎样?
怎么卖怎么定价?
多久会变一次价格?
接着得定标准。
哪个团队负责对广告收入指标负责?
哪个团队负责上线广告?
上线广告的流程应该如何设计,来确保公司的利益?
最后做执行。
大客户来了个定制需求,做还是不做?
客户都想要某个排期,资源冲突了怎么解决?
客户的广告质量参差不齐,谁能对此负责?
每一个盈利方式,都充斥着既要还要。既要创造客户的正向需求或减少负面反馈,又要公司能真的获取收入。
且获取收入的过程中,公司如何合适地组织人力,界定职责,遇到问题后快速制定方案。
这不仅仅是产品层面的问题,更是管理和商业上的问题。
05 SaaS工作中的困难
盈利之难,在后续的SaaS工作上也困扰了我。
2017年,SaaS处于沉寂期,而我却选择躬身入局。
我司的SaaS领域小众,进入时间早,虽然天花板不高,但公司很早就实现了盈利,打下了坚实的基本盘。
围绕基本盘沉淀下来的CRM经验,公司也一直在谋求创新。
眼看着SCRM起来了,眼看着低代码渐渐火热。我们终于开干,先是花1年初步搭了低代码的能力。随后我们开始想象:这套能力我们要卖给谁?
首先定位:我们不是低代码平台,只是提供具有低代码能力的业务平台
其次盘资源:经验上,我们还是擅长CRM,既有资源又有最佳实践。
再次想亮点:找到某个场景,切入某类公司,并对其提供快准狠的解决方案,确实很难。团队轮流脑暴,投票决策方向,虽然对每个想法都不够满意,但还是选择了其中一个,战战兢兢往前走。
一走又是几年,直到我离开公司,新项目还在PMF上苦苦挣扎,远谈不上盈利。
但从数据来说,盈利难,盈利耗时久是全世界SaaS的现状。
全球龙头SalesForce,在创立18年后,公司才迎来首次盈利报告。
钉钉更是公开表示现阶段不考虑盈利的事情。
企业微信2023年3月开始收费,引起轩然大波,飞书23年开始全面追求盈利,出海海外。
现在也经常见到文章吐槽中国SaaS环境差,续费意愿低,但这些都是表象。核心点是中国SaaS没有自信,一直在迎合客户做产品。
客户的信息化意识是需要教导的,但为了拿下思维迭代缓慢的大客户,SaaS公司选择无限顺从客户。客户要做定制,那就做,客户需要All-in-one,那就扩充产品线。
随之而来的是费用的大幅上升,30%~40%的销售费用率和研发费用率在国内已是稀松平常,盈利自然也遥遥无期。
安永发布的《中国企业级SaaS上市公司2021年财务绩效回顾及未来展望》的报告展示:基于过去三年的财务数据,中国企业级SaaS公司平均净利润率为负数。
奇怪吗?一点也不奇怪。
中国的SaaS占公有云比例为全球倒数,创新已经远远落后于基建。或许这就是中国SaaS最大的弊病。
SaaS之后,我尝试了企业内部管理项目,尝试了其他领域的SaaS,也算是顺应着产品B端化的大势,把相关方向都踩了个遍,不过这已经另一个故事了。
06 产品经理的职业成长
自己作为反例,有过密集跳槽的时期,从事的方向也天南海北,简历太过丰富,导致找工作越来越难,甚至想过放弃产品经理这个职业;也有过不得老板赏识,郁郁不得志的职场问题;也有过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改变的盲目努力时期。
以下两点,是我踩坑和失败中总结出来的心得。
其一,这不是一个自己闷头努力就能获得成功的职业,它非常,非常,非常需要团队和环境来成就。
工作三五年后,沟通表达能力,会更比产品的专业能力要重要得多。
你需要通过沟通,和团队一起去拿成果,也需要拿到成果后通过适当表达来展示团队。
你需要非常善于做陈述,升职、信息同步、请示都应该有模版可依。还要随时能应对突发的项目进展汇报。1分钟,3分钟,5分钟版本都能信手拈来,并且可以面向不同的用户改变自己的陈述重点。
你需要恰当的回应。拒绝或者接收需求,做A还是做B,目标是C还是D,有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有没有考虑到相关人的利益,你的话语能不能准确表达你的想法,表达出来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你能否应对。
如果以上的场景还做不到普通水平,那请尽快补足沟通表达能力,然后往优秀进发,打造长板,再更近一步塑造你的影响力。这些软素质才是决定35岁分水岭的神通。
其二,有没有注意到,现在招聘B端产品的岗位要求越来越细分?
最开始大家都不知道产品经理该干吗,最多以APP/WEB C端/B端 来区分。
但随着有经验的产品越来越多,用这个维度的粒度已经不够了。
所以就再细分。
例如招聘一个WMS的产品,不仅要求有对口的WMS系统经验,甚至要求熟悉某些品牌的WMS系统,甚至上下游的其他系统。
对于我们职业的启示是尽量寻找更大的赛道,例如CRM就比SCRM更大。此外就是还是要有深耕的意识,B端的变化极慢,要么等风来,要么耐心等,三年五年都不算慢久。
如果细分到最小粒度,还是不够呢?
那企业就会做加法。
比如会不会用SQL,有没有商业化的思维,有没有做增长的经验。
你能看到运营、设计、开发都能很顺利地转过来做产品,这也是这个岗位的综合性质的最好证明。每个人都试图在自己身上增加标签,而你也需要投入精力在最有价值的能力上,尽快形成自己的个人标签。
从经验来看,要么长袖善舞深谙人性为自己加管理标签;要么智计百出喜欢冲在第一线为自己加商业化/业务/增长的标签;要么擅长沟通协作,推动事情落地,为自己增加成事的标签。
07 总结
产品多年,见过许多项目上的失败,也体会过职业上带来的各种失败。
从最开始什么都想尝试,到这几年深耕在B端,渐渐树立了一点护城河。
但我还是会怀念刚毕业时候的自己。
会对着按钮放在哪里讨论很久,iOS和安卓遵循不同的交互分别设计,每周996也很开心。
想学习新的设计理念,能在网络上轻易找到探讨的人,会有小组日常翻译国外的文章,学习表单设计甚至都会有专门的一本书,求真求知的氛围令人开心。
每天翻翻应用商店发现了意想不到的新产品,去玩去体验,这一切都很开心。
那或许是产品经理的黄金时代,被喷涌的创造力的洗礼的时代。
渐渐的,应用层的创造越来越少,热点和名词越来也少,每个领域都有稳定的王者,而对于产品经理,似乎就应该投入这些王者的怀抱,从事越来越细分的岗位。
创造力呢?求知求真呢?或许已经不那么不重要了。
以上5000字,囊括了我我的产品12年。
我想,总有一天,那些做过的项目和我自己,都会寂静无声地,离开互联网这个战场,留下或成功或失败的标签。
专栏作家
假装是运营,微信公众号:SaaS学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10年产品,专注B端,负责过行业头部SaaS产品并经历过完整的生命周期。熟悉金融、物流行业。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的确是战略上的懒惰了,产品经理的终极目标是成为科技老板,而不是一个打杂的,更不是一个小兵,否则会被这个行业碾碎、抛弃
科技老板是什么意思呢
优秀的小姐姐
写很真实,很走心,感谢学姐分享心历路程
工作三五年后,沟通表达能力,会更比产品的专业能力要重要得多
感觉自己就是在这个处境,可是向上管理真的好难啊–
创造力呢?求知求真呢?或许已经不那么不重要了。
慢慢的随着身处的环境,或许是没有精力或许是没有人在乎这些了
哈哈,其实也不用无病呻吟
不用焦虑,搞物理研究的有多少工程师,不也才出了一个爱因斯坦吗
普通的行业发展到后面都会成为劳动密集型的,哪需要那么多的创造力
写的特别好哈!感同身受
严格来讲,只有11年
感触很深
可以加个微信么, 楼主?有空讨论讨论呀
这绝对是有一箩筐经历才能积累起来脱口而言的感悟,这样的文章产品经理更需要看
时代车轮滚滚而过,要么抓附在轮子上,要么被碾轧进能煎鸡蛋的水泥地里
思想开始固化,未找到成功的正确打开路径,开始有点心灰意冷了。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息茧房。
被这段话触动到了:工作三五年后,沟通表达能力,会更比产品的专业能力要重要得多。这绝对是作者的心里话。在职场越久,自己越能体会到沟通的重要性。
我创业9年,年初就觉得,自己能力不够了,啃书啃书还是啃书,最近才刚刚再技能涨了一分😂
写的真的很好呜呜,最近真的很迷茫的,读完这篇文章以后,感觉我目前所遇到的困难可以有新的思考角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