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为什么选择主动离开职场

16 评论 7038 浏览 58 收藏 28 分钟

这篇文章探讨了离开职场的决定背后的思考和考量。如果你对职业发展感到迷茫,本文能为你提供独到的观点和启示。不论选择何种道路,保持积极态度并勇敢面对挑战是关键。

大家好,我是龙哥。

在所有人都在说经济大环境不景气不要轻易离职的2023年,我还是离职了。

而且今年4月份离职后,我没有再看新工作机会,而是决定彻底离开职场。

这倒不是因为财富自由了,毕竟靠打工是不可能的。

也不是因为没有选择了,我的学历背景和职业履历还不错,市场&用户研究也不是吃青春饭的一个职业,苟一苟,职业生涯到40多岁问题不大。

但是我不想再回到职场了。

相信我这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我前前后后花了快一年时间后做的决定,是我基于自己过去十来年对于职场的理解和体悟,现与君分享。

一、创业班子路线收益高,但风险大,可遇不可求

职场生存其实遵循的是一套金字塔体系。

到达金字塔顶有且只有两条路径:一条是走创业班子路线,一条是走职业经理人路线。

先来说说创业班子路线。

这条路线就是在一家公司初创时或者还不成规模前就加入,和老板一起筚路蓝缕,早早的形成利益共同体。

一旦公司做大做强,初始创业班子基本都会位列高位处于权力中心。

典型的例子就是马云和18罗汉的故事,阿里巴巴做大后,18罗汉纷纷成为阿里巴巴的核心管理者,不是总裁就是CEO,差一点的也是个总监。

而且就我的职场经历来说,这种情况也很普遍。

我就职的那家手机大厂,每次年会公司的核心管理层上台合影,清一色都是跟随老板征战多年的老人。

这条路线的学历和能力门槛相对较低,但收益上限极高,且是真正能融入到核心权力圈层的,只要中途能力不掉队。

但这条路线可遇不可求,很考验眼光和运气,有赌的成分。

我所在的前公司,部门大BOSS发起过一次和员工的一对一谈话。

这个大Boss是个80后,年纪轻轻就成为中国市场份额第一的手机大厂、几千人部门的总经理。

在和他的对谈中,我诚恳向他请教成功经验,他莞尔一笑,非常坦诚地说道:都是运气好。

他说自己只是毕业于一家211理工院校,学历背景上并没有什么优势,当时毕业同龄人中优秀的大都去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宝洁、联合利华等这些知名大国企、外企,而当时的这家手机公司还是一家三流的公司。

他是歪打正着进入了这家公司,然后赶上了公司爆发式增长的红利期,幸运的成为了那一届毕业学生里“混”得最好的那几个。

中国过去的20年是属于创业班子的时代,因为在中国,现代公司的成长成熟也就是最近20年发生的事情。

当时间来到2020年后,随着房地产、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几大时代红利的结束,社会经济各领域的格局趋于稳定,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除非发生技术革命或者政策改变,否则势必将很难批量涌现新的后起之秀。

也就是说,未来十年的主流,是职业经理人的时代,普通人很难再有机会。

二、职业经理人路线收益和天花板不高,且会持续变低

根据《中国企业家价值报告(2023)》,2022年各行业上市公司高管平均年薪在100万-250万之间,这还是上市公司高管。

表 分行业各公司最高年薪平均值及排序(有效样本4962家)

经济不景气的2023年,我为何主动离开职场

此外,高管薪酬方面,报告显示,上市公司高管最高年薪水平增长幅度放缓。相较于2021年度增幅的5.84%,2022年的增幅放缓,下降至3.63%。

当然职场经理人也有收入极高的。当年的“打工皇帝”唐骏,新华都集团为了邀请他做CEO,开出了含股票期权在内的10亿人民币的价码;我认识的前公司高管们,年收入过千万的也不在少数。

但是你要看看概率问题。

全中国只有那0.01%不到的人能站到职业的金字塔顶端,绝大多数像我一样的普通人职业的天花板就是一个基层管理者(总监/高级总监),就我的了解全中国给钱最多的那几家大厂,总监/高级总监的收入是200-300万,这还是税前,而且年包里包含一大堆股票期权。

而且不同职业的总监/高级总监收入差别还很大,市场&用户研究总监的收入天花板在国内就是200万税前,全国都没几个,一般的总监/高级总监收入一百来万,差的五六十万,这已经是大多数普通人职场收益的极限。

而要成为一个基层管理者(总监/高级总监),你知道有多难吗?管理者职位是稀缺资源,一个公司就那么多坑,一个上万人的大公司,其中只有不到10%最后能成为管理者。

为什么职业经理人的收益注定不会太高且会变低?

所谓职业经理人是凭借人力资本而非货币资本,通过帮助企业实现保值增值而获取回报的职业,遵循的是市场化的原则。

职业经理人既然遵循市场化原则,受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所支配,那么在普遍人才供大于求的当下,势必会强调性价比,PDD砍一刀都不过分吧?

都强调性价比了,收益能有多高呢?

过去一个程序员跳一次槽动则两倍三倍的涨薪,毕业工作没几年年薪达到上百万,那是赶上了移动互联网高速增长、人才稀缺的时代红利,所以产生了高额的溢价,以后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少。

除了市场化,国家针对职业经理人的二次收入分配规则趋势也决定了其收益、天花板走低。

下面是适用于2023年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表(综合所得适用)。

经济不景气的2023年,我为何主动离开职场

这张表意味着一个年薪百万的大厂高级大头兵要把收入中的20万拿去交税;总监/高级总监们,年收入超过百万以上的部分有接近一半都要被拿走上交国家。

这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些年薪超过百万的职业经理人不愿意再接更高薪的工作,因为到手收入没涨多少,责任压力高出一大截。

当然,现代这些大企业有一些节税手段,典型的就是年终奖制度,通过把全年的收入化整为零,合理避税。

但依据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计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单独计税、年收入不超12万或补税不超400元免汇算清缴等优惠政策,将于2023年12月31日到期。

从这些政策就可以看出国家的态度,再反观国家对于个体化、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的政策,那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上。

例如:2023年,个体户的个税优惠力度加大,减半征收个税的应纳税所得额由原来的100万提高到了200万。

究其根本,还是价值创造的差别,相比创新创业,职业经理人能创造的增量价值就是有限的。

三、对职业经理人要求越来越高,赢面越来越低

我们都有一个感觉,随着各行业人才的普遍过剩,企业对于人才越来越挑剔了。

还是拿市场&用户研究职业来说,2015年那会儿进入腾讯等大厂只要你有市场&用户研究的工作经验就有机会;而到了2020年后,985/211那是基本门槛(上家公司团队里清一色北大人大复旦华科等名校背景),社招的话职业经历中要有大公司背书,此外还要求行业经验相关。

我能明显感觉到我人大本科的学历在刚毕业的前几年还是非常有竞争力的,而最近几年求职主要靠职业经历背书,优势不再了。

除了招聘门槛的抬高,对职业经理人的综合能力要求也在提高。

以下是我基于过去十来年的职业经历,总结的三条职业经理人核心生存法则。

职场经理人生存法则第一条:你离你的领导有多近,你就离升职加薪有多近。

记得我在前公司刚入职不久,部门的总经理给新进公司的新人做领导力课程培训,上课前会特意观察谁坐前排,在他看来,坐前排的更大概率有领导潜力。

为什么?

主动坐前排的,知道主动靠近领导,靠近权力的中心,更容易获得关注和各种机会,获得授权(权力);而坐后排的、躲着领导的,自己就把自己从权力中心摘了出去,自己就放弃了获得关注和授权的机会,你还指望他有领导力?

毕竟领导力换一种说辞就是权力的游戏。

回想我上大学那会儿,每次上课坐前排的那些个学生确实普遍成绩比较好,是学分绩TOP10的那种,除了上课学习认真外,不排除有印象分加成。

我自己喜欢的几门课的老师,平时下课交流的也会多一些,问问题什么的,到期末考试无一例外都是满学分,倒真不是我学得有多好。

而其中大学四年级有一门选修课,我因为对这门课老师教授的内容实在没什么兴趣,上课期间一直坐在最后排,跟老师也没有任何交流,结果最后期末考试,任课老师把我误认为另外一个经常旷课的学生,直接让我挂了科,就这样这门选修课成为我整个大学唯一挂掉的科目,被钉在了耻辱柱上。

非常长一段时间内,我是坚定的“务实派”,也就是相信只要踏踏实实把工作做好,工作做出成绩,自然而然就能升职加薪。

然而现实是,我需要非常努力乃至“内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而且整个职业生涯升职加薪非常慢。

靠近领导,并不是就要去搞阿谀谄媚、溜须拍马屁那一套,在我的职业生涯里,也很少见到这种人。

靠近领导,包含物理和心理两个层面。

物理层面的靠近,指的是多和领导沟通、互动,而不是平时没事躲着领导;更重要的是心理层面的靠近,即发自内心的认可领导、欣赏领导、忠于领导。

物理层面的靠近领导其实不难,难在心理层面的靠近。

如果无法做到心理层面的靠近,就很难在职场有所作为。

道理很简单,对于一个你非常认可、非常欣赏、非喜爱的领导,平时工作中你大概率会很愿意主动、频繁地沟通和互动,会把领导服务得很好,领导也能感受到你的喜爱和用心,会更容易给你信任、资源,给你发育的机会。

毕竟有谁能拒绝一个喜欢自己的人呢?

相反,对于一个你不认可、内心有抵触、心有嫌隙的领导,即使你平时“表演”得再好,服务领导的细节中也会漏出尾巴,你和领导的关系大概率止步于工作关系,互相之间客客气气、相待如宾、若即若离,等到分蛋糕的时候,领导怎么会优先想到你呢?

而要想做到心理层面的靠近,最好还是在一开始就选择对的领导,“臭味相投”的领导。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大多数人你看一眼甚至不用交谈就会有喜恶偏好,偏好就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不同人有程度上的区别。

所以,在入职一家新公司时面试是很重要的环节,不仅是领导在面试你,也是你在筛选领导,如果内心里你觉得这个领导与你气场不合,风格不搭,赶紧换下一个吧。

职场经理人生存法则第二条:一个人的职场天花板不取决于他的长板,而取决于他的短板。

现代公司为了选拔优秀人才,搞出来一套能力评估体系,这套能力评估体系从本质上说无一例外都是复合测评。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从不同层面的人员中收集评价信息,从多个能力维度对被评价者进行能力评估,这间接影响升职加薪。

为什么说是间接,因为你的领导的话语权才是直接影响因素(所以为什么我把其列为生存法则第一条)。

下面是一套比较典型的市场&用户研究人员能力评估模型。

经济不景气的2023年,我为何主动离开职场

这里面不仅要求你有专业能力,还得软实力过硬。

如果把职场当作一个升级打怪的游戏,在最开始你还没出新手村的时候,对你的要求是只需要好好积累专业知识、磨练专业技能,练好基本功就可以了;等你出了新手村来到经理级别,就要求你同时具备过硬的软技能了,比如沟通、项目管理、团队协作等;等你再往上升级来到管理层或者专家级别,那就要求你得具有带团队的能力、人才培养的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影响力等。

整个过程,但凡你在哪个环节有能力短板,就会卡在那里很久甚至再无法前进一步,就是这么残酷。

观察我的历任职业经理人领导,那都是妥妥的多边形战士,专业能力、软技能乃至个人形象那都算得上是人中翘楚,千锤百炼,破绽全无。

职场经理人生存法则第三条:只有心智成熟的成年人才能摘取最后的胜利果实

职场本质上是人和社会关系的集合,是一个讲究利益的地方,而一个心智不成熟的人是不容易看到利益的争夺的,更看不见利益背后的人性,他的眼里多半只有自己,只有简单的把事儿做好,不小心把同事得罪了都不知道。

受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的影响,我其实是一个心智非常晚熟的人,30岁以后才逐渐对自我、对整个社会规则的运转有了清晰的认知。

好多年前,我在公司干过一件傻事。

有一次做一个研究项目,涉及到跨部门数据的调取和整合,为了这个数据调取&整合我前前后后沟通了很多轮都无果,最后一气之下邮件抄送了各事业部的老大。

这事儿很快惊动了公司高层,直属领导都不敢相信我会做出这种事情,怎么会这么幼稚,大公司的数据壁垒一直存在,并不是一天就形成的,背后有非常复杂的原因。

好在念在我是为了一心推动工作,这事儿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最近有点迷《三国演义》,让我着迷的不是里面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不是乱世之下的群星闪耀,而是权谋与人性。

一代旷世名将关羽,蜀汉刘备之下的二号人物,为何最后落得个败走麦城被“插标卖首之徒,土鸡瓦狗之辈”斩杀,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关羽率军猛攻樊城时被孙权偷了老家,镇守后方、负责粮草的傅士仁、南糜芳直接开城门投敌叛变了。

关羽做梦都没想到他俩会叛变,要知道这俩可是跟随刘备多年的老部下,属于创业班子了,麋芳更是与刘备有姻亲关系,是刘备的小舅子。

为何他俩叛变,《三国志·关羽传》有记载,是因为关羽一向轻视傅士仁和糜芳,北伐襄樊时两人又未能及时供应军资,关羽说回来要治两人的罪,最终逼反。

“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於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

关羽最终为自己的孤傲、为不懂人性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总结下,职业经理人的进入门槛越来越高,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外,还非常考验社交(包括向上、平级和向下)、人情世故的处理能力,我一个INFP型人格,习惯了专注做研究的人自觉无法赢得游戏,所以不如趁早离开。

毕竟,如果在游戏规则里无法取胜,要么掀翻桌子要么离开牌桌,掀翻桌子做不到,所以我只有离开。

四、职业经理人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自古以来,建功立业的功臣名将就貌似难逃“狡兔死,走狗烹”的诅咒。

韩信为刘邦建立不世之功,成就强盛的大汉王朝,但最终因功高震主落得一个命丧未央宫的结局。

三国时期,曹操阵营里,众多谋士中,荀彧绝对算得上是一等一的首席谋士吧?29岁投奔曹操,为曹操镇守后方、出谋划策、招揽名士、分析利弊、指点迷津,立下汉马功劳,被曹操称为“此吾之子房也”。然而晚年被曹操调离权力中心,抑郁而亡(又有说曹操空盒探病,荀彧服毒自杀)。

清朝,年羹尧帮助雍正夺取皇权,平定叛乱,治理天下,最终却被狱中赐死。

太阳底下无新事物,到了当代,这种例子也并不少见。

从2021年开始,BAT的一轮裁员潮里,很多十几年、二十几年的高层都被“一锅端”了。

然后我们看到前阿里P8出来直播卖课了,看到500强的市场总监骑着电瓶车送外卖了,看到上海某外企高管出来开网约车了。

所以,自古至今,历史告诉我们考依附于某个利益集团/公司/平台从而来获取生存资源的道路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一旦利益集团/公司/平台产生经营危机,首先想到的就是自保,是断臂求生,哪还顾得上职业经理人呢?毕竟职业经理人本身就是一种流动的公共资源,随时可以替换。

有关这一点,最早我在2021年公司的那次裁员就亲身经历了。

所以现在为什么都说宇宙的尽头是编制,为什么考公考研被称为“上岸”,就是因为大家都知道,职场不养闲人不养老人,与其“老无所依”,不如端着铁饭碗为人民服务。

最近两三年,我也是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同事辞掉高薪工作去考公考研,又或者离开一线回到老家另谋出路,总之职场不能善终似乎开始成为共识。

我能预想到,如果我继续苟一苟,职业生涯到40多岁,最后多半也会失业吧,那个时候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是极其脆弱的。与其这样,我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早日离开温水煮青蛙的环境,趁着还年轻尽早去对抗风险,去探寻出自己的新出路,一条不依附于任何利益集团/公司/平台的出路,获得属于自己的确定性的人生。

五、职业经理人内卷严重,生存环境在变差,得不偿失

当下的职场非常内卷,这已经无需多言。

很多职场人的工作状态就是:每天工作到九十点下班,项目忙起来,周末加班那也是家常便饭。

我们都对此习以为常,好像从未有人质疑为此我们失去了什么。

我们正在失去赖以谋生的价值。

随着存量精细化运营时代的来临,专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每个职场人都面临“螺丝钉”化的困局。

上班的时候,在一个狭窄的领域、每天重复做同样的事情。久而久之,就会被更年轻的人、被竞争对手所超越,你以为你很有价值,其实只是公司提供了一个保护壳,你的价值早已流失了。

所以现在流行一个说法:不要错把平台当本事,离开平台,你或许啥也不是。

我们正在失去健康、家庭。

工作的十来年,因为长期的加班熬夜、久坐以及巨大的精神压力,导致身体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即使我一直有坚持运动健身,但仍避免不了诸如胆固醇、尿酸偏高,脂肪肝等问题,期间也一度四级脱发,身材发胖走形。

我的那些已婚已育前领导们,尤其是女性,为了工作兢兢业业,长期的加班熬夜那也是不在话下,我真的很难想象他们是怎么兼顾工作和家庭的。

我们在失去快乐,以及对这个世界美好的感知。

现在你很难从都市职场人身上看到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很难看到松弛感,你能看到的大多数是焦虑、麻木、死气沉沉,这一点在工作很多年的职场人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

生活中的很多人和事已经不大能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和情绪了,下了班的他们只想睡觉、躺着刷手机,出门逛个街都是无精打采、哈欠连天。

今年4月我辞职以后,去了川西旅行。在旅行过程中,我看见了巍峨的雪山,看见了蓝色的湖泊,看见了瑰丽的白塔,却唯独被一副春耕的画面所触动。

那一刻我想起了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把这个画面发到朋友圈,结果引来大量的朋友点赞、评论:

这样的生活好棒啊!

我好想喂马放羊

……

你看,大家都一样,我们所追求的幸福生活是很简单的,但我们一直在背离幸福的道路上狂飙突进。

就为了那看起来还不错的收入,这一切,真的就值得吗?

我认为得不偿失,所以我选择坚定的离开。

写在最后

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分享自己在35岁到来之际离开职场的原因,其中的观点表达仅代表个人想法。

职场对于个人能力的提升、生存资源的积累等是有非常大帮助的,基于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我也不建议轻易就辞职,我离开职场是特定时代背景、特定时间窗口下的个人决策。

专栏作家

刘佩龙,微信公众号:用研那些事儿,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0年+市场与用户研究经验,曾先后就职于Kantar,Nielsen等全球知名市场研究公司,目前就职于vivo互联网用研团队。致力于让更多人了解市场与用户研究。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永远不把希望放到别人身上

    来自广东 回复
  2. 老哥现在准备做哪个方向了?

    来自广东 回复
  3. 不错,同为技术,同样也裸辞离开职场了,期待后续的创业分享

    来自北京 回复
  4. 今天的小朋友有在努力假装成一个大人

    来自四川 回复
  5. 想知道笔者接下俩什么打算

    来自浙江 回复
  6. 工作能力可以的话还是能苟到四十多的,只不过那时被裁更悲惨,选择的会更少,几乎没有公司会招40+的人。所以在40或者35岁之前,我们要做两手准备,万一哪天被裁了,我还有什么技能能养活一家人,不是让你不忠诚于公司,我们也想干一辈子,但是现实不允许啊。打工就是为了生存,为了以后美好的生活,我们自己需要提前做些什么

    来自河南 回复
  7. 那该怎么办呢?

    来自山东 回复
  8. 下一篇分享一下新生活,创业方向,如何赚取可持续收入

    来自福建 回复
  9. 深以为然,工作十多年,在一家中厂猫着,还在探索未来其它可行的路~

    来自广东 回复
  10. 肺腑之言!内卷时代,靠山靠水不如靠自已

    来自广东 回复
  11. 老哥你写的真不错,感同身受,有好几处触痛到了我的小心脏,有想法、有魄力,我预言你接下来大概率是要创业的,调整下心态玩一玩,沉淀沉淀,或许你对未来想做什么会更加坚定。我相信你,文章有几处看透人性、看透风云,做大事的人是需要你这种有魄力的。

    来自北京 回复
  12. 所以呢?也不可能一直游荡下去啊,最后还是要考虑赚钱的事啊

    来自福建 回复
  13. 后续、去做了什么?

    来自陕西 回复
  14. 不知道对错

    来自中国 回复
  15. 越来越内卷的职场环境,确实打工性价比在降低。

    来自浙江 回复
  16. 离开职场前,在公司的规则下赚钱。离开职场后,在社会的规则下赚钱。

    来自福建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