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人的跳槽启示录

13 评论 5524 浏览 32 收藏 25 分钟

人在职场,跳槽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动作。可能很多人跳槽就是跳槽,没有总结和反思。这篇文章,作者给我们分享了他自己的跳槽经历,以及在其中收获的5个启示,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我来字节已经半年了,上周也顺利通过了试用期考核。

回想去年10月份开始字节HR跟我接触,中间多轮面试沟通,到今年3月份我下定决心接下offer从OPPO离开。期间我对于跳槽,更大层面上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也有过很多纠结与思考。

我是16年参加工作的,期间换过3份工作。恰好工作过的几家公司,类型涵盖了外企和内资公司、国企与民企、实体硬件产品与互联网。希望我仅有的几次跳槽经历和经验教训,能对读者朋友们有所启发。

一、我的几次跳槽经历

要钱还是要热爱?

我的第一次工作抉择,其实并不是跳槽。那是16年5月份前后,当时我已经校招签了中航国际旗下的飞亚达集团,毕业论文预答辩也顺利通过,就提前去深圳实习了。

有一天我接到导师的电话,告诉我有个师兄在广东省国资委旗下的一家基金公司任投资总监,想招一个助理,让导师帮忙推荐学生。师兄给导师承诺工作第一年底薪20万,加上年终奖应该30万保底。导师第一时间想到了我,想推荐我过去。还给我透露了那位师兄的年薪,让我跟着师兄好好干,以后肯定不会差。

听到导师推荐的这个工作机会,我非常的开心,但是当时我不知怎么鬼使神差的,让导师给我一周时间考虑一下。

接下来的几天,我脑袋里面一直在纠结要不要接受这个机会。于是,每天下班回到住处,我就出门跑步。我想跑步的时候头脑比较清晰,应该可以帮我想清楚这个问题。

但连续跑了好几天,我还是能没拿定主意。到了周末一天下午,我又出门去跑步。跑着跑着,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

导师提供的机会,工资是自己找的两三倍,又是师兄亲自带,怎么看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我为什么还要纠结呢?

我一下子恍然大悟,之所以纠结,其实就是这个选项并不吸引我。

我去导师推荐的那家基金公司官网,看到金色的网页上写着他们管理着多少亿的资金,每年收益多少… 总之,我感觉他们官网上都在谈钱的事情,但好像和我没有什么关系,并不能打动我。

而我本科学的市场营销,研究生又继续攻读消费者行为方向。校招找工作之所以选择飞亚达,也是因为他们是我看到的唯一一家有招用户研究员,明确要求心理学、市场营销方向研究生的。

我不想自己7年所学,到头来因为收入原因而转行去做金融。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便给导师回了个电话,谢绝了导师和师兄的好意,我不去了。

选择安逸还是追求成长?

就这样2016年7月,我正式加入飞亚达开启了我的职场之旅。

飞亚达是国内第一家钟表上市公司,90年代初和万科差不多时间上市,是那个年代的明星企业,新闻联播前的一句“飞亚达为您报时”当年更是家喻户晓。

入职培训、第一次见到价值上百万的名表、第一次出差做项目… 一切对我而言,都是新鲜的。我也很幸运,部门负责人恰巧是我们学院同系毕业的一个师姐,对我特别照顾。

但是过了半年左右,我就有了要离开的想法。

一方面是钟表行业属于时尚产业/奢侈品行业,市场基本被欧洲的一些品牌集团所垄断,大家所熟知的劳力士、欧米茄等都只能算钟表品牌金字塔上腰部到肩部的品牌。更别说国产品牌,则被按在了金字塔的底部,市场十分有限。

另一方面,飞亚达的工作对我而言有点太安逸了。同事之间都很和气,往往我做完一个项目汇报,大家鼓鼓掌就结束了。也不用加班,到点下班就可以走(很多时候其实是在等下班)。

我想自己才刚参加工作,不能这样闲下去。当时想着要让自己变得更专业,就萌生了跳槽到乙方的想法。

于是17年春节过后,我便开始给尼尔森、益普索(它们类似会计行业的四大)等外资市场研究咨询公司发邮件,给他们讲我为什么想去他们公司,我的背景如何符合他们要求等等。

很快,我便收到了他们的面试通知。沟通了几轮后,尼尔森和益普索都给了我offer。但尼尔森让我去广州,而益普索刚好要在深圳新开一个办公室,于是我就选择加入了益普索。

现在回想也真是庆幸当年没有去尼尔森。这家曾经全球最大的市场研究公司,近年来多次被拆分、被收购,在中国已经江河日下了,而益普索反而成了国内的老大。让人唏嘘不已。

是人还是机器?

益普索,是我真正职业化开始的地方。

公司的在线学习平台,有市场研究/用户研究各个领域的培训课程;公司网盘,有全球各个团队做的各类项目的资料文档;深圳办公室每周五中午也举行午餐会,邀请同事分享近期的研究项目。

我就像一块海绵一样,沉浸其中,汲取养分成长。我现在的很多工作习惯、工具等都是在益普索学到的。

因为深圳办公室是新成立的,我们早期十几个小伙伴都差不多大,氛围特别好。我也在益普索认识了不少入行十几二十年,仍然对这个行业充满热忱的前辈。

在益普索我能接触到不同行业的客户,做不同的项目,到不同的城市出差,汇报之后得到客户和领导的认可。一切似乎都很完美。

转折发生在18年下半年,我在益普索工作一年半左右的时候。

那段时间,我非常强烈的感受到了我与工作之间的隔离感。

一直以来,我都相信工作是有“良质”的。我希望交付给别人的东西,对方也能感受到我的用心。但是,我们团队的考核是看全年接单的金额。这就意味着,我需要在这个项目还没结束的时候,就要考虑接下一个项目。这导致我往往最后在写报告的时候,心里想的是怎么快点把报告交出去,而不是思考怎么把报告写的更好。

我的心思并不在我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上,这让我很难有心流的状态。

此外,我也感受到了工作对人的异化。因为我们不用打卡上班,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工作。工作和生活彻底失去了边界。

在马来西亚旅游的时候,清早朋友们还在睡觉,我起来工作;十一假期在云南旅游的时候,从大理回昆明的车上我在工作…

甚至有时候,加班到晚上8点左右离开办公室,看到办公室里其他小伙伴都还没走,我还会有一种负罪感。可明明7点下班才是正常的呀!

最后,最重要的是我察觉到了自己身体的异常。有段时间一个同事离职,她的项目临时交接给我。那是壳牌的一个项目,我需要赶在国外客户过圣诞节之前交付报告。可留给我的时间非常有限,项目前期的执行过程我也完全没有参与。那半个多月,我每天早上6点多就起床去公司,干到晚上七八点,脑袋实在转不动了就打车回家。躺在床上眯一会到10点左右再起床,然后继续工作到凌晨一两点。

夜深人静的时候,房间里只听得到我敲键盘的声音和自己的心跳声。我真的都担心自己会猝死。

不能再这样干下去了。

说来也巧,有一天和办公室一位同事聊天,她说她师兄在OPPO上班,他们部门在招人,问我想不想去试试。于是我把我简历给了同事,之后和她师兄,还有招我的主管沟通都非常投缘,就这样我在18年底加入了OPPO。

寻求安稳还是拥抱变化?

在OPPO的四年多时间,是我职业生涯的成长积累期。

在进入OPPO之后,尽管我所在的部门几经调整,但我所负责的领域一直没有变化。这得以让我在一个领域深耕,真正入了门道。而且,由于我所负责的体验研究/体验管理涉及到公司的各个业务领域,也让我有机会与公司非常多的业务部门打交道,更全面的认识公司运作。

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下,我在OPPO的发展也相对顺利。在20年OPPO战略中心消费者洞察部成立的第一年,我拿到了最高绩效A;21年被OPPO传习院评选为年度十佳讲师;在OPPO提到NPS这个项目很多人也会想起我…

OPPO推崇本分文化,讲究长期主义。公司里有很多和公司一路前行5年、10年、20年的同事,我也非常认同公司的文化,没曾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离开公司。去年正好我年满30岁,从一个小镇青年,到在深圳买房、买车、结婚,我向世俗标准交出了一份还算不错的答卷。

然而,去年全球经济下行,手机行业出货量持续下跌。公司也开始勒紧裤腰带,采取各种措施降本增效。

最直接的就是几轮优化冗余人员,虽然我知道并不会优化到我的头上,但我也开始思考要不要换一个赛道。

再者,我负责的领域做了四年多了,我自己也感到有些疲乏了。和我配合的部长、主管、同事,彼此之间都已经非常熟络。我的产出交付早一个星期或者晚一个星期,质量好一点或者差一点,大家都不会对我有什么意见。我也考虑过要不要换方向尝试新的领域,但受限于我们部门内分工非常明确,短期内不太可能去接手其他同事负责的事情。

我想要寻求变化,打破这种局面。我不想等到我35岁的时候,在公司靠我的资历和人脉活着。

就在我动了念头之际,外部也有一些机会找了过来。

最开始是去年7月份,蔚来汽车的一个研发VP找到我,他之前在OPPO工作过,记得我做过的一些事情,想要邀请我过去。后来10月份,蔚来的手机业务有朋友推荐我过去他们团队,我跟他们团队负责人原美图总裁尹水军也长谈过一次。

蔚来的两个团队最后都把我的薪资流水要了过去,推进到谈薪环节。但去年下半年受疫情影响,整个经济环境很差,蔚来招聘的HC和薪酬都压缩的很厉害。汽车团队一直发不出offer,而手机团队只能提供平薪offer。考虑到蔚来手机业务并不是他们的主业,只是一个战略防御性质的业务。和我在OPPO做的事情并不会有太多的不同,就没有继续往下推进。

同时,10月份的时候,字节的PICO团队通过猎头联系上了我。期间我和我的+1、+2分别单独聊过2次,然后三个人一起又聊过1次,在12月底又请我去北京,我们三个人一起聊了一个下午。最后,在春节前HR口头给我发了offer。

春节过后,回到公司上班,我便跟身边几位关系亲近的同事讲了我可能要离职。得知我要走之后,我们部门长和先前有过合作的几个部门负责人,都劝我不要走,甚至邀请我转岗到他们部门。

但考虑到留在原部门,短期我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状态并不会有实质的改变;如果转岗去其他部门,我自己的专业路径基本就断掉了,只能公司哪里有需要、有机会我就去哪里。我的职业生涯也就跟OPPO深度捆绑了。

而且如果现在不走,再过几年,恐怕我也不会再有走出去的勇气了。

回到PICO这边,当时最大的顾虑就是XR这个赛道能否发展起来。国外Meta已经在这个行业烧了大几百亿美元,也没有太大的起色。国内在年初也传出字节PICO团队裁员、腾讯XR团队裁撤的消息。

但考虑到XR这个赛道其实还是在硬件科技领域,即使做不成,我也还是可以在这个大赛道里再谋出路。

而且在PICO这样一个创业团队里,一方面,我负责的业务更广了,可以拓宽我的专业领域;另一方面,我能参与产品规划、开发、上市的全流程,更贴近产品,这是我之前在OPPO所缺乏的。

就这样我在今年2月份正式提了离职,并在3月份加入了字节PICO团队。

以上便是我过去7年所经历的职业选择,感谢你能看到这里。

二、我的启示

这些年,我在职场也见过了很多人来来往往,最后总结几点我个人对于跳槽的感悟,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启示1:势比人大

我们都身处时代的洪流之中,个人在时代面前是非常渺小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外企是香饽饽;到了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城镇化快速推进,房地产迎来了黄金年代;2010年之后,智能手机行业以及相伴而生的互联网行业,又造就了多少的财富神话…

“选择大于努力”、“顺势而为”这些话某种程度上都是正确的。

如果说行业是面,企业则是线,个人是点。择业/跳槽,一定要先看行业的趋势。

一方面,从物质的角度来说,大势之上的行业更容易有超额回报。比如,我在飞亚达的时候,看每年公司的财报收入不到50亿,董事长和几位副总的年薪才一百多万(当然也跟它是国企有关);但在OPPO这样一个2000亿+体量的公司,很多基层的主管都可以达到这个收入水平。做董事长管理上千人的公司,和做主管带一个十几人的团队,哪个挑战大,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大势之上的行业里资源、人才也会更密集,个人的成长也会更快。比如在OPPO就有不少从苹果、三星等全球知名厂商跳槽过来的专家,也经常有机会跟Google、高通等厂商交流合作。而我所在的用研这个领域,业内叫得上号的研究供应商、技术供应商,我基本都跟他们打过交道;在字节亦如此。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让大家都去追逐风口热门行业,因为风口往往也就意味着竞争会更加激烈。

总之,要意识到,不要49年加入国军。

启示2:不要为了钱而跳槽

很多人会觉得我工作不就是为了钱吗?不为钱跳槽那还为什么跳槽?

我很庆幸在刚参加工作不久,在益普索的时候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当时我从飞亚达跳槽到益普索的时候,也是按标准的涨薪30%谈的工资,益普索也给了这个涨幅。刚开始我每个月到手比之前多了两三千块,还蛮开心。可很快我发现多的这两三千块钱,对我的经济状态和生活质量并不会有什么本质的影响。

相反,由于益普索工作强度很大,为了能让自己稍微过的舒服一点,我在公司附近租了一间房,每个月4000块房租。每天上班累到不行,就打车回家。由于公司就在深圳市中心的核心地段,每天三餐花销也不少。

最后发现每个月到头来,根本没什么结余。我也就破罐子破摔,权当为爱发电了。

但正是这种心态,能让我沉下心来把注意力放在工作本身上,我也在益普索学到了很多东西,让我后面变得值钱。

所以,我不建议大家为了钱而跳槽。

尤其是在职业生涯的早期,由于工资基数不高,哪怕100%的涨幅恐怕也很难改变我们贫穷的本质。

看清这个残酷的现实,就不要再为哪个offer钱更多而纠结了,去选择并投资长期更有价值的事情吧。

启示3:跳槽解决不了你个人的问题

这一点也是很多初入职场的同学会走入的一个误区。

特别是现在流行00后整顿职场,一言不合就要炒掉老板。

但根据归因理论,如果一个人短期内频繁跳槽,自身肯定是有问题的。

要么是没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要么是在能力上或者其他方面有所欠缺,导致不能胜任工作。

跳槽最多能换个环境,但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个人问题并不会随之消失。

不要为了逃避问题而跳槽。

启示4:建立个人影响力,珍惜个人声誉

我从第二份工作之后,就再没有通过求职网站去投简历找工作了。

跳槽去OPPO的时候,当时益普索深圳办公室有将近二十人,那位同事选择推荐我而不是别人。我想一定是我身上有什么地方,让她觉得我值得被推荐。

去年蔚来的那个研发VP找到我的时候,我猜他一定是在某个场合记住了我,而且还觉得我不错。不然不会托人要到我的联系方式。

因为企业招人的成本其实很高,招到一个不合适的人,代价太大了,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经济成本。

所以很多时候,一些高阶岗位,大家都愿意相信身边的熟人推荐。

如何能让自己有更多的机会呢?在公司和业内,建立个人影响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随之而来,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爱惜个人声誉。

因为每个行业做到最后,圈子都太小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去年我就遇到过一个反面案例。

我们去年招了一个用研,恰巧他在上家公司的老板是我前同事,我们对他的过往表现其实非常清楚。

而他入职之后,正如我前同事所反馈的非常自负和书生气,自诩博士毕业于QS前100的大学,认为学术界的经典教科书和论文不如他自己的研究,而业界企业里的人又不如他专业。很快不到两三个月,他就因融入不了团队而离职。

更巧的是,他后面再出去找工作的时候,我印象中最少有2家公司的朋友来问我对他的评价。

就这样,他把自己的路给走窄了。

启示5:老东家,不是老冤家

最后,如果你决定要跳槽离开了,请一定要好聚好散,优雅离场。

我见过一些人在离职之后,就把前同事都拉黑删除的,似乎这样就能抹去自己曾经在那里工作过的事实。

我也见到过不少人,提起老东家就吐槽的,似乎这样就能把问题都归结于老东家,自己一点问题都没有。

在我看来,这么做其实完全没有必要。

因为否定过去,实际上就是在否定你自己。没有过往的那些经历,也不会有现在的你。

尽管我从飞亚达、益普索和OPPO离开了,我还是很感恩所经历的一切。在飞亚达,有国家级的工业设计中心和一群优秀的设计师,我的审美情趣在那里得到了提升;在益普索,正如他们logo上那个小孩所代表的好奇心/求知欲,也启发我对生活和工作始终保持热情;在OPPO,所倡导的本分文化和长期主义,更是让我受益终身。

末了,我想说跳槽并不是职业发展的唯一选择。到现在我也不确定我这些年的跳槽选择,是否正确。

但人生没有如果,正是过往的每一次选择,定义和决定了我是谁,我不后悔。

作者:Marvin 黎明,公众号:Growthmindset

本文由 @Marvin 黎明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思路是一方面,但是更欣赏作者的心态,工作中遇到的人那么多,以吐槽的心态回忆,其实对方不见得可以感知到,伤害的反倒是自己,感恩苛刻的人磨练自己,和蔼的人引导自己,回忆起来就觉得都是幸福的。希望大家一样可以生活从容,工作同样从容而宽和。(生气折寿生气折寿生气折寿!)

    来自北京 回复
  2. 对纠结中的人儿,深受感触,希望大大后续能多分享些职场篇、心态篇,感谢。

    来自浙江 回复
    1. 谢谢鼓励。我之前也写过几篇工作感悟《聊聊狗屁工作》,《如何跳出内卷》等,在我个人公众号上,可以多交流

      来自中国 回复
  3. 对于初入职场的小白很有用
    先选赛道再选职位

    来自北京 回复
    1. 多探索,多交流

      来自中国 回复
  4. 好厉害!!感谢分享

    来自上海 回复
    1. 谢谢关注

      来自中国 回复
  5. 谢谢分享

    来自浙江 回复
    1. 谢谢关注

      来自中国 回复
  6. 厉害👍🏻

    来自中国 回复
    1. 也是瞎折腾,谢谢关注🤝

      来自广东 回复
  7. 很真实的叙述方式,认真看完也关注公众号啦

    来自浙江 回复
    1. 谢谢关注,多交流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