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型打工——近期我对工作的故事和思考

17 评论 3671 浏览 69 收藏 35 分钟

为什么有的人在职场上工作了10年,能力和思想依旧停留在应届生的水平?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投资型打工。一道菜最大的问题不是怎么好吃,而是众口难调。说白了这顿饭给谁做,给谁吃,是在下锅前最讲究的环节。这篇文章,我们好好来看看。

先抛一块砖:为什么有的人做了一辈子的菜,味道还是那么难吃?

可能是信息匮乏,没接触到更好的烹调技巧。也可能是缺乏反馈,没有人在意或者无法评估结果的好坏。

这是一个复合型的问题,但无论从哪个方向解读,我们总能得出「重复并非进步」的道理。

那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职场上有的人工作了十年,能力和思想依旧停留在应届生的水平。

这种幼稚又低能的人一旦坐上了职场关键的位置,对其他人来说就一场灾难。

我并不想活成这种人。

今天我想通过我的故事,来聊聊我应对的办法和思路——投资型打工。

为了这碟醋,特意包了这顿饺子。

一道菜最大的问题不是怎么好吃,而是众口难调。

说白了这顿饭给谁做,给谁吃,是在下锅前最讲究的环节。

今天我们索性把打工的种种高度类比做烹饪,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我们是否“自愿”走进厨房制作这道菜,如果你不仅仅是为了吃饱,我相信这篇文章都应该不负你期望。

为什么要特意在开篇交代受众?因为今天我想聊的投资型打工门槛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投资心态。

什么是投资呢?把一系列资源(时间、精力、财产等)投入到某个活动中,期望在未来获得回报和增值,这个过程广义上称为投资。所以如果你具备并且愿意投入一部分的资源到打工身上,并且期望获得回报和增值,那这盘菜多少符合口味。

来吧,起锅,点火。

一、换家饭店

倒不是说投资型打工就得先改旗易帜,而是我的故事恰恰开始于一年前的跳槽:

一年前,我从 vivo 来到了蔚来手机团队。为什么离开上家?因为彼时彼刻团队的环境和所负责的业务有些变故,几乎不可能让我继续有尝试机会和背负风险的平台。

我喜欢把平时的工作看做是一种投资,因为我一旦选择在这里工作,被动的就会投入时间,而时间背后往往代表着独特的人生阶段,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我不得不把打工看成一场投资,走上这条路就意味长期且大笔的时间定投。

投资基本功就是评估风险和收益。

俺不鼓吹苦难,但我挺喜欢风险,信奉“风浪越大鱼越贵”。所以22 年的 8 月份我评估继续留在上家定投我的青春难有机会,团队在尽一切可能规避风险。

其实没花太大功夫,蔚来手机几乎成为当时(或者说整个 22 年)对我来说最有投资价值的一个工作机会。

当时的选择并没有多科学和严谨,甚至还有一些戏剧性(这个有机会再起篇幅分享)。

好在是现在一年后我回头过去看自己的第一次跳槽选择时,综合起全程的思考,能相对全面的总结出以下三点换工作的原因:

  1. 重新开局的机会。我并不喜欢“从零到一”这个词,正如前面所说同样的菜,从零到一这辈子都可能没进步,但重新开局可以给我重新选择的机会,「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是我信奉的人生信条,也是我致力于锻炼的底层能力。选择也是一种能力,是可以锻炼的。
  2. 选择有利的环境。如果你跟我一样是没有什么关系和背景的普通人,那么选择流动、选择市场、选择竞争,就是你我向上攀爬最好的机会。去那些讲能力、讲竞争的环境里,避开熬资历、讲关系的地方[1]。
  3. 一个优秀的企业能给我带来很多新思考。优秀的企业通常非常具有诱惑力。我坚信蔚来的品牌资产和企业文化将会极大的扩充我的思考方式。这家公司对设计、产品、社群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我希望亲自进去看,进去听,进去做。

这三个点会在后面的故事中逐步论述和升华,值得一提的是这几个原因和诉求并没有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全部得以实现。

不确定性让我们相信概率,尊重概率,投资中没有“早知道”的后悔药,就像职场中没有完全符合自己要求的环境。

允许一切情况的发生是风险规划中非常重要的心态。

接下来发生的很多事都在我的意料和规划之外:

比如不同的人对业务理解不一样。我的“重新开局”是想换一种思考方式做不一样的东西,上下游理解的“重新开局”是把同样的事再来一遍就好。

比如方案在内部推行受到了巨大的阻力,质疑都可以当饭吃了,更夸张的是要面对很多诋毁、强压,甚至利用方案来做职场斗争工具,没事就 diao 我的方案,批评已经成了一种政治正确。

我希望自己专注在我的目标里,坚持不懈的致力于为每一件事都创造利于我的条件和可能性。我始终坚信要先把这个看做是一份工作,从工作的角度先满足我的基本要求,咱再往公司战略和价值观上去寻找契合点(马斯洛需求模型嘛,金字塔哪有从顶部开始建的,但凡张嘴就忽略基础需求直接聊金字塔尖的都是耍流氓)。

有次参加一个价值培训,题目问你觉得我们的昨天今天明天在哪里,其实就是讲你觉得工作的意义是什么,我答这首先对我一份工作,我工作的意义在于自我提升和养家糊口。结果就 HR 马上拿过话筒“有些人不想好好干就走,不要影响其他同事”。

你看,这个世界坏人很多,他们急于用塔尖的美好和崇高去让我们暂时忽略当下的基础情况和基本需求。

作为一个投资者,任何情况下都要清晰的知道:考虑这份工作能否在长期内提供足够的回报,包括但不限于金融回报(如工资、奖金)、职业成长、技能提升和个人满足感。

路要一步一步走,步子迈的太大,咔,容易扯着蛋。

高度专注在自己的目标和逻辑里,永远将矛盾和风险看做可以利用的机会。

是我认为投资型打工的优秀心态。

二、百分之三

LV 的设计总监,著名设计师 Virgil Abloh 有这样一个 3% 的理念:只要改变一个设计的 3%,就足以创造出新的东西。

他想表达的原意是设计师需要极度克制,强调在经典设计上进行创新;而我盯上了他的那 3%。

讲道理在这种高度同质化的时代,好的想法同时出现在成千上万个脑子里,但很少有人能坚定下去,并做出来。

落地是相当需要能力的,毕竟想法留在脑里不用推敲细节,不做出来就不用付出成本和承担风险。

在Virgil Abloh的指导下我逐渐想清楚:应用商店对于我就是整个蔚来之旅的3%,而我的任务就是找到应用商店的3%,这题就能解。

蔚来手机有一个决策/使命/理念:零广告的纯净系统。但说实话,这个世界上几乎找不到一个零广告商业化的应用商店。

这下有意思了,没竞品可参考了。

你看风险和机会真的总是同时到来,这种事我真的等好久了。

忍不住举个例子,这就像给你开一家咖啡厅或开一家书店,又不逼迫你马上变现。

简单说这个条件给了想象力发挥的空间。

我们都听说过:当你凝视深渊,深渊也会凝视你。这就像做饭是为了吃饱,但冲着吃饱而做饭就做不出好饭,你会减少不必要的配菜或者工序,反正做成猪食也能吃。

打工是为了挣钱,但冲着挣钱去打工就会越打越穷;你会忽略长期目标和个人感受,你会为了赶紧下班,赶紧结束,忽略劳动力剥削的环境,无法掌握生产资料

钱就是个时间深渊,我们看不到究竟需要多少时间才能置换并满足它们,与深渊相互凝视久了,会被它吞噬,得到的只有绝望[2]。

商店的使命的确是商业化,但蔚来手机的开局目标不是商业化。

感谢一千万遍蔚来给的这个机会,以及佩服这个决策背后的功力。

业务特性上给了机会,高层规划上给了空间,这事才真的让我看到有那种可以无悔来一趟的希望(说到底还是可能性)。

我在蔚来一共负责电话、短信、日历、应用商店、账号、文件管理六个模块。

扪心自问,我一视同仁都尝试过在现在的结构上进行创新,找到那 3%。但事与愿违,要么是业务太基础,承担不起重构创新的风险,要么是业务方太保守,不愿意做没用的事情。

没错,在有些人看来什么乱七八糟的 3%,都是扯淡。

他们会说你这也没改变多少东西啊,颠覆了吗,从底层改变了吗,有什么意义吗?跟着竞品不就完了吗,你卷你 M 呢?

人生真理:真的别跟二极管较劲。

但是,还好有这个但是,真的有一个业务走出来了,就是我的心头至宝,我的掌上明珠:应用商店。

现在我来说说怎么利用这个机会的(今天主要聊广义的工作思路,业务方案上我尽量简化,但又不能直接道理怼脸,光有饺子没有醋不行):

我琢磨着商店商店,不提「商」的话,只做一个「店」,该怎么做好。一个不为了赚钱的书店应该开成啥样,一个不着急变现的咖啡厅应该是什么布置。

这里省去小几千字的推理和思考,直接摆结论:

商品陈列和顾客工作动线,就是我该去改变的那3%。

方案已经呼之欲出了,但是一定一定要在这个阶段忍住,还漏了最重要的一环。

三、入乡随俗

如果不用蔚来的立场和思路来思考,那么来这家公司就完全没有意义。

我坚持认为多元化的思考方式是享受这个世界的秘诀。

承认矛盾所在并享受矛盾,就只会有合理化的担忧而不会有对错的纠结。

好比不同的公司一定会有不同的思考,有自己的决策逻辑。

这些观点可能是矛盾的,有可能一个想法在vivo就被极力反对,在蔚来就会得到很大欢迎,无关对错,真的就是选择不一样,企业自己的方式会把自己选择的路合理化。

之前我在vivo待了三年多之后,我特别熟悉什么事是 vivo 会做的,什么事在 vivo 是肯定推不动的,这太经典了。

前面说到「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华米OV都很努力,但他们因为选择不同,都活出了自己的方式,也正在走向不同的结局。

说个更有意思的,蔚来手机团队都是很多手机厂员工出来组成,我借此机会认识了大量不同企业的员工,我会发现那些在一个企业待很久的老员工,某种程度上都活成了企业的一个小分身,他们做事思考的方式和企业一模一样,这种钢印藏在每一个对话、决策、会议、输出文档里,并且安静又鲜明的体现在他们的生活上。

必须特别强调,我只意图用以上文字表达企业对一个人思考方式的影响力,并无意图去评判这些现象的好坏。小孩子才看好坏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得失。

所以,我当然希望在蔚来的时候去用他的方式思考。这可以让我实践、测试一套新思路是否可行,会带来什么结果。

这就是我的答案:

这浓缩了一切我对蔚来理解的所有:天际线、纯粹、人性化、有温度、精致感,Version、Action…..应用墙的呈现和交互方式是改变陈列+实践蔚来天际线设计的体现,将搜索前所未有的高度放在页面的中央,是优化用户操作路径的思考结果。

为什么要用且只用图标来展示应用?因为在我看来应用的图标是一个开发者对一款软件应用最初始且最本质的思考:越小的空间表达难度越大,摆脱文字的干扰后纯图像又不限制人们理解的思路;而且对图标的修正和思考会伴随着整个软件的终生。

我想营造一个更中立、平等的展示体系:当我们剥离名字、评分、下载量等等干扰因素,只把应用的图标放在首页时,才真正像你走进便利店,每一个商品都在相同的空间里,展示着它们倾尽心血的思考。我希望进到商店的第一秒,应用墙能传达一种模糊、中立的情绪,这就够了;剩下的所有事情,都交给搜索框。

说实话在整个商店的框架里,搜索框才是那碟醋,其他都是饺子。

把搜索框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才是一个交互设计师,一个产品经理对用户最最基本的尊重。

高端的道理往往只需要采用最简单的表达方式。

高端的设计往往也只需要改变最少的东西。

不过话说回来,这其实不是大家想不到,是只有蔚来能这么干,因为纯净零广告的前提下这才是唯一最优解。

你看,不管是天际线的应用墙还是搜索框,这一整套东西最终出来不只是体现着蔚来的思路,也只有蔚来能做得到(至少当下是这样)。

教员说过很多时候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高下慢慢就见分晓了,真正的护城河都是思维方式。

方案都是肤浅的,简单的,重点在于能在谁的手里面合理化。

总结一下:上方的应用墙代表着Version,使命是探索应用表达的新方式和新情绪;下方的搜索框代表着Action,使命是立即行动满足需求,对效率的本质尊重。

顺带一提,商店的背景图还可以更换,我们精选了蔚来车主社区的几百张高质量图片,用物理世界的天际线去映射数字世界的天际线,反过来数字世界的天际线又能辅助物理世界的天际线更好表达。

社区属性的加入,补上蔚来特色的最后一剂良药。

投资型打工的第一要义:始终以第三方的视角来对待这一份工作,把所有事都视为锻炼和实验的机会。别像一些职场笨蛋,到了新的公司还固执的坚守上家的方式方法,他们会迫不及待的搬出之前的方案和思路填进新的空白里,甚至企图用上家成功的经验来为自己背书,这些人只盯着“完成”没想过“进步”,进步是要承担风险和面对未知的,职场待越久的人越不容易承认自己的知识盲区,这很可悲。

为什么那么多人准求稳定?

本质上是追求确定感,因为确定感带来确定性,也就带来安全感,而不确定性带来焦虑,所以很多人宁可选择不那么好的确定性,也不愿意选择有无限可能的不确定性。

他们把当前的工作看作考试,一次性机会,考完就丢课本。

我们把当前的打工看做模拟卷,测试新公式和写作方法,错题越多越好。

什么时候对于我们才是真正的考试,反正永远不是打工的时候。

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从上一家离职的时候,我切身体会过工具落后带来的影响。

我亲眼见识过落后的工作工具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带来巨大的沟通成本,并且我积极向上反馈过,并不好使。

所以我痛定思痛,当时我告诉自己,我的下家一定要在使用最先进的工具。

工具不仅仅带来效率的提升,背后对于整套工作方式的思考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当进入蔚来后接触 Figma 加飞书的组合时,我有了“被动收入”的第一桶金。

这是对工作思路的全新体验和思考。

你在使用这些优秀工具的时候,你会不停的被背后这群人的理解所震撼。

两个工具的背后就是这个时代对协同办公最好的思考。而各自因为所在行业的不一样又影响了表现形式的差异。

你会看到飞书对工作交流的极致把握。你会看到 Figma 对设计和开发沟通所做的不懈努力。

有这么一段时间,我对上班最大的期待就是倒腾这两个工具,去尝试压榨出每一个功能背后的能力和思考。

那种你懂的越多,你看到的就越多,这种感觉我是第一次在 Figma 中体会到的。

再啰嗦一遍:好的工具体现着好的方式,背后是一整套好的理念。所以怎么在工作中植入这些工具的使用机会,是投资型打工的又一个要义。

上面说的 Figma 、飞书算是被动型收入,这是环境自带的。感谢蔚来的老板在开始就选择了一片肥沃的土壤。

我自己争取投资到的有两个东西:

Origami(一款动画制作工具),Midjourney(一款 AI 绘图工具)

Origami 算是一款种草好久的工具了,前司工作时看到有大神再用,门槛确实高,天花板也高,带来的收益也高,我一致认为一个交互设计师能用懂Origami,就算摸到了软件的交互的天花板。

但工具下载了很久,自暴自弃式学习了一段时间,无疾而终。

很多人应该有同感:当你遇到一个很想学习的东西,但每次开始的时候,对着一些干巴巴的案例去实践,这种非实战的学习总是特别容易放弃的。

这款工具我前后尝试了七八次,一次未成,均有理由:门槛太高啦,时间不允许啦等等。

来到新公司以后,我一直在留心可以实战学习这款软件的机会。

后来终于给我蹲到了。

还是应用墙。

有一次我打算让应用墙支持拖拽,但文字和流程图表示的方案实在呆板和繁琐,我希望有动画能直接演示。天赐良机动画同事刚好没这个时间帮我输出需求,而我又真的特别想做。

我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上手自己做!就用 Origami!

但那个时候,我对这个软件的了解仅限于安装打开关闭。于是我第七次熟练的下载这个软件,第八次熟练的安装,第九次打开熟悉的教程,终于在漫长的不断的改动和钻研中第一次掌握了这个工具。

那种拼了命要做出一个东西来,并且你知道这不是演戏和训练,这是真的可以运用的作品时,学习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一整段时间我吃饭在想、走路在想、回家还抽空找视频解决疑难杂症,解决一个问题就有一个正反馈,这种正向循环掩盖了新手挫败和烦躁,推着我向更好的方向走。

不是我不会其他动画制作软件,而是那些软件我已经得心应手,用它们又一次从零到一就好似同样的厨具再做一道不同的菜。更何况我打心里知道什么工具更好,但是时间和成本的问题,我之前不得不一遍又一遍的用老工具来解决新问题。现在碰上这么个好机会,恰好老工具对解决新问题要花上不少时间(没有额外的难度,就是机械性时间的拉长而已),这不天大的投资机会就来了。

所以果断抓住这种机会。

另外一次,几乎是相同的剧本,不同的主角:Midjourney。

AI爆炸的时代,不说自己懂点AI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关注时事。

很多东西不亲自用,很多环境不亲自看,永远吃别人嚼碎的东西,是完全不会懂的。

和之前憧憬先进的工具一样,我同样憧憬一些有趣的技能,画画就是那个我从大一喊到毕业几年都没学习的技能。

AI绘画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路径。

我自己倒腾过几个AI绘画软件,因为缺少明确的目的和系统的输出计划,加之昂贵的费用,一度劝退。所以我我就在观察和等待有没有一个机会能让这个技能植入到我的工作里,我需要在工作中光明正大的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在应用商店需要运营专题,专题需要配图时,我又一次在这个绝好的投资机会面前用上了自己的本金。

首先我明确和老板提前预告过,蔚来的要求很高,品味很难把握,招一个高职级的设计划不来,内部又没专职的插画师,节省预算招外包又打不到要求。

其次我自己疯狂调研哪一家的AI绘画可以合规,可以商用,不涉及信息跨境,公司网络也能正常用。并且在合适的时机自己先付钱体验试用。

相对比较顺利地,我在第一个内部使用版本里悄然的上了所有用AI配图的专题,获得肯定之后正式汇报并报备合规流程,正式跑通AI绘画的这条投资。并且相当顺利的拿到了Midjourney一年高级会员的报销,一年四千多的会费比上招一个设计所花的成本,这波双方都开心,互利共赢。

就这样为自己揽到一个开开心心工作的机会,血赚。

最近上线运营的一些图片,还在继续钻研和进步

俺其实想说,技能和工具的学习永远不是终点或者目标,就像高考的文言文现在想起也就只能背出个阿巴阿巴阿巴,学会了总会有忘记的一天。

工具背后对整一件事情的思考才是终点,说实话飞书真的颠覆了我对协同工作的理解,咱不聊些大而深的,我最喜欢飞书的一个功能其实是表情小气泡,甚至可以将企业文化定制成表情,回复在任何一条记录下边,这简直把人类在线沟通情绪理解的淋漓尽致,完美的在不回又尴尬回了又只有一个表情包很突兀的当代交流矛盾中,找到了最优雅的出口。

给大家展示一下飞书的沟通能有多精髓(红框里的内容就当买一送一了):

有趣的灵魂独一无二

反正我挺享受于这种沟通方式

其次还有 Fgima,说实话之前用其他工具的时候真的把人逼的够呛,一个项目的 PPT 文件改一版发群里一版,最后十多个版本经常有同事看错,然后又得纠正,又得重新给一版。

飞书和 Figma 从来不会遇到这种问题,任何的输出件都是一个链接,任何会议都可以对着链接讲解,有问题随时指定评论,打标签。这才是这个时代该有的工作方式。

另外,不停的学习使用可以始终让自己保持初学者的心态,始终让自己面对新手阶段要面临的失败和随之而来的批评,克服这种新手恐慌能更好的流转在机会之间,随之逐步建立起强大的自信和成长型的心智。慢慢的我们会发现,我们不因为掌握某个技能或有某个经验而高傲,也不会因为不懂某个领域或知识而感到自卑,外在表现就是人自信的同时又谦虚,低调的同时又狂妄,这才是真正想象力爆发的基础。

这个时代我最喜欢的办公三兄弟

五、让子弹飞一会

有意思的是,故事的最后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成功结局。

如果我在文章的末尾写到经过这一系列经历,最终我拿了S绩效,产品被广大用户好评, 内部质疑声音消失,自己锻炼的技能和兴趣也慢慢有开花结果的成绩,不久之后凭借着这些种种,我或拿到了xx的offer,或升职加薪,甚至开始自己创业并运用这一切往着理想的方向走。

那整篇文章听起来就像是一个安排好的剧本,这种“等到”成功后再回来总结的思考一般太过于戏剧和不真实。

今天故事的结尾是这样:

我依然在一个不起眼的格子间思考并尝试践行着投资型打工的思路,过程很不顺利。

前面我提到:坚定一个自己的思路要付出很多——

  • 有人会诋毁你,因为你的独特天生就是攻击的靶子,乌合之众会要求你必须要和他们一样
  • 有人会利用你,尝试改变带来的风险会被用做职场斗争工具
  • 有人会孤立你,你的自信在他们看来太过刺眼,他们说要戒了你的狂就像擦掉了污垢

这些精彩事太多了有空我真的想写一期关于职场风流恶心事的,今天不适合聊,暂按下不表。

总之呢,现在应用商店依然是一个不被关注的模块。

发布会上没有一个字提到,官网的页面没有一张商店的图,任何宣传从没提过一句话。

你看底层面对的聚光灯操控权永远在他人手上,能不能照到我们,有时候和结果、成绩、事实一点关系都没有。

经历过这些以后我会明白,站到聚光灯下面一定不要急着高兴,身处黑暗里也不要着急悲伤。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是英雄?

《让子弹飞》中鸿门宴的桥段我很喜欢:

张麻子知道怎么和黄四郎做斗争吗?他不知道,但他清楚不能跟着黄四郎的节奏走。

可以沉默,可以迷茫,可以有损失,但是永远不能停止思考。

不同的是,电影里只有一个黄四郎,而现实整个世界都充满黄四郎。

在斗争中运动,在斗争中学习,是我们生而为人最大的资本。

“他跟你怎么聊,你就跟他怎么聊;他聊什么,你就聊什么”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工作,他认为的工作是通过分析、动手改变我们周围的环境。比如去做一道美味的菜肴,或者收拾整理装修自己的家。希望我们最终都能体面又愉悦的为自己工作,哪怕依然在为别人打工,也可以投资愉悦自己(这好像并不冲突),终有一天,聚光灯在我们自己心里,不再需要其他任何人的肯定或评价。

闲暇时,我会因为突然闪现某个过往的片段而感到意味深长,甚至涌起一丝丝表达欲。

忙碌时,我会因为感叹曾经在某个地方,认识过某个人,练就了某个技能而感到踏实。

《明朝那些事》看遍历代王朝更替,兴盛繁华,腐朽衰败,最终作者总结一句“成功只有一种——按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

我热爱着这个世界,热爱着我选择的一切,同时也热爱着我的工作方式。

如果我选择继续在这里,我会继续利用资源投资,继续进步。

如果有一天工作配不上我的时候,我会选择离开。

这就是我的方式。

标注:

「1」推荐叶泊枫在知乎的回答《年轻人为什么要去大城市发展》,从社会分层和阶层流动的层面理清了为什么要奋斗和向上的基本方法,本质上也是再聊选择的能力,文章借“孔雀东南飞”的话题剖析了选择环境的重要和方法。值得一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3761774/answer/3276584113

「2」推荐汤质看本质的系列视频《消费主义狂潮下,少年怎样找到出口》。这是我偶然间遇到的宝藏 up,哥们聊的比较理论和学术,需要具有一定的经验或故事再来看会更用共鸣。https://space.bilibili.com/362588980

本文由 @妙娃皮卡龙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果然是那个在原子通知里说出:“很多时候做不出好的东西来,就是不敢去做取舍,用户是千奇百怪的,人们是大而全的,只盯着用户的需求看永远只会做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东西。”这句话的人。做梦都想跟你这样的领导啊😭

    来自湖南 回复
    1. 过奖了朋友哈哈,真的很谢谢你的鼓励!!!我虽然目前能把自己手上的东西搞好,但自己擅长工作和让别人擅长工作是两码事,对于做领导我还是很谨慎,也许我是一个好专家但真的不一定是好领导。总之还是很感激你的认可,🙏

      来自广东 回复
    2. 敢于尝试,允许创新,勇于承担在当前UX环境里是特别稀缺的,我们的方案总是被成本、技术、框架、竞品、风险等牢牢攥住,最后成了一个个还没设计就已经可以预见的平平无奇的结果。这是一些行业内的朋友以及我自己的感受,不过每次看到你的文章还是会让我燃起着作为一名设计师的热血,共勉。

      来自湖南 回复
    3. 共勉,朋友

      来自上海 回复
  2. 很赞的文章,很热血,读到最后甚至有些热泪盈眶。祝君坚持自己,继续热爱生活热爱工作!

    来自广东 回复
    1. 谢谢你的鼓励和肯定哈哈。很开心!

      来自上海 回复
    2. 半年过去了哥们,该写写新文章啦

      来自广东 回复
  3. 升职加薪、拿到offer,不代表能创业,根本就是两码事,就像你代码敲得好,不一定就能做产品经理或美工,根本就是两个工种。隔行如隔山的事。反而拿不到offer的人,才是创业的最佳人选,如我们熟悉的马总。

    来自广东 回复
    1. 相当认同了,能拿到 offer,能升职加薪也许只能证明在职场上生存能力强而已。我们刚刚经历过大裁员,不少优秀的同事都被裁了,一些混子白痴还混的很好

      来自上海 回复
  4. 手机发布了嘛,应用商店哪里下载我能试试吗

    来自浙江 回复
    1. 发布啦,目前暂时只能在蔚来手机上体验。具体途径的话可以到蔚来中心看看(不过有些蔚来中心没有配备手机)

      来自上海 回复
  5. 手机发不了嘛,应用商店哪里下载我能试试吗

    来自浙江 回复
    1. 目前公司的策略还不支持偷渡装包,目前只能在蔚来的手机上体验,emmm 你可以看看附近的蔚来中心有没有手机展位,有的话随时可以去体验的

      来自上海 回复
  6. 有幸读到你的内容,感谢你讲内心的声音和底层的思考逻辑分享出来,祝你成功啊

    来自天津 回复
    1. 感谢你的鼓励,互勉!

      来自上海 回复
  7. 对工作与生活的深度思考,带来自己的人生感悟,感谢作者这么好的文章

    来自广东 回复
    1. 感谢认可~

      来自上海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