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在运营成长上,我克服的3种思维障碍

0 评论 4613 浏览 20 收藏 10 分钟

运营工作中,你是否还在用户和业务之间徘徊?是否还纠结长期与短期?那就一起阅读文章,看看作者是如何解读的吧!

如果当年没有这些纠结,也许我就能成长得更快了!

之所以有这么个感慨,是因为我发现在成长路上,有这么几个思维曾把我困住了。是它们的存在,导致我在做运营时不断纠结与内耗,在决策时摇摆不定。

现在我已经过了这个阶段,所以想把它分享出来,希望能给你们避避坑。

它们对应三个问题:

  1. 运营到底是以用户为中心,还是以业务为中心?
  2. 选择短期主义还是长期主义,应该如何看待?
  3. 如何判断要不要坚持做一件事?

一、运营到底是以用户为中心,还是以业务为中心?

以业务为中心。

为什么是这个答案?因为你作为运营的身份、立场、利益皆是由业务赋予的。

有人说,难道不是因为找对了用户需求,才在此基础上建立业务的吗?

是,但公司是要盈利的,你得为业务的营收目标服务。

要实现营收目标,就要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并且用户愿意付费的服务。

这里的需求是有限度的,你不能因为用户给你正反馈,给你带来了成就感,就放弃了底线,不计成本的服务用户。最终的结果可能是你感动了自己,用户也被你感动,但公司不挣钱,于是裁员的刀就挥向了你。

另外,给你正反馈的用户,不见得能代表所有目标用户群体。

举个例子,在做社群运营的时候,我们会根据有表达意愿的用户来制定运营方式。

实际上这批人是少数人,更多的是沉默的大多数。在制定运营策略时,不仅要听有表达的用户,还要去挖掘沉默用户背后的需求。

否则按照比例来说,100人的群里,10人活跃,结果你的运营方式却是围绕这10人,等到10人里活跃的只有3人,那么你又变成了服务3人的运营方式。

这明显会让你脱离“真实”的用户需求。

目标用户应该是对你提供的服务有需求,并且有意愿有能力购买的人。

我们需要理解:以业务为中心商业视角、以用户为中心的用户视角,它们之间的关系。

复盘:在运营成长上,我克服的3种思维障碍

站在商业视角,就是一旦有利可图就要极尽收割(收入),站在用户视角,就是需求都要尽可能满足(成本)。

如果我们过度榨取用户,会导致用户流失;如果我们过度服务用户,会导致入不敷出。它们两者是彼此拉扯的关系,整个过程是有生命周期的。

要么以资源耗尽结束,要么以用户流失结束。

但你总体上要保证商业利益大于用户利益,否则就不可持续。

前阵子看到《老板不知道的我》中的一个片段,其中有个老板说道:公司给你加的薪水本质上是支付一个你不会走的价格。

对于用户来说,商业组织提供的也是一个用户不会走的价值,更多的还是利益最大化。话不好听,但仔细一想,确实有道理。

二、何看待短期主义与长期主义?

当我们说「长期主义」这个词,在很多人眼里是一种踏实上进的代表。

当我们说「短期主义」这个词,在很多人眼里就是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代名词。

1. 短期主义考验的是你抓住机会的能力

在我们身边,其实见到挺多投机者赚到钱的,这是因为很多机会转瞬即逝,不抓住就等于错过。

所有能以投机赚到的钱,背后都有一个前提,就是你有能力抓住。

在这里至少包含“识别机会的眼光”、“极其强悍的执行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基本上骗子都比你还努力,执行力更强。

2. 长期主义则是你有按照自己价值观做出选择的能力

一个有恒定价值观的人一定是值得深交和跟随的人,但有能力按照价值观做选择,是有极高的能力要求。

只是空谈长期主义,就像是你在一家公司时老板给你画上市的大饼一样,他们总叫你不要在意一时的工资要多努力。

但在短期内业绩没有太大提升的时候,他们转身就和你说拜拜,这个就是现实的情况。

一个100块钱都没赚到的人,告诉你跟着他学习就能具备年入百万的能力,这个我是不信的。

所以,我认为短期能力要练,长期才有能力按照价值观去做事。

比如,赚快钱这件事,机会来了就是要抓住。

因为你一次次抓住,你的商业嗅觉才会得到锻炼,你才有能力去选择长期主义。

否则,长期主义就会是赚不到钱的人用来麻痹自己的遮羞布。

想在一个领域内有所成就,就需要通过一些短期主义的机会锻炼能力积累资源,最终你才能按照自己价值观做出长期的选择。

三、如何判断要不要坚持一件事?

这里其实包含着2个点:

  1. 要不要做以及坚持不坚持?
  2. 关于要不要做一件事?

这里其实考虑的是必要性。也就是做这件事有没有好处,有没有风险。

对此我的看法是,我们在分析过后能看到这件事的长期价值,并且这个长期价值是你所需要的,那么咱就做它。

1. 关于坚持不坚持?

一般人会有2种心态:

(1)all in心态

我的看法是没有资本动不动就all in,这种类似赌博心态,容易满盘皆输。

(2)试一试心态

比如你就写个几篇文章,做几个视频,然后你就期望马上出爆款,这个概率真的太低了。

两种心态其实我都有过,而现在支撑我的是第三种,那就是「理性的平常心」

什么意思呢?在明确要做这件事之后,即便经历「黑洞期」,我也不惧,我仍然愿意持续去优化。

这里「黑洞期」我的理解是:

你总有一段付出所有努力都得不到任何反馈的时期,无论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这个时期不知道要持续多久。

在外人看来轻而易举能做到的事情对你来说光是动一点就竭尽全力了,然后时不时陷入自我怀疑。

2. 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办?

(1)去剖析你做这件事的起心动念

你做这件事最初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大富大贵,这个叫妄念。如果你是通过做某件事情找到一些认知和经验,并且学会赚钱,这个就是理性的结果。

(2)思考在这其中有哪些是有着极高确定性的价值

随着时间延长,无法掌握的部分会变少。开始一定是残破的、稚嫩的、甚至无法看的,但你能通过复盘,找到对应的改进方法。

做这件事的风险和收益,是不是没什么风险,但收益不明确。虽然收益不明确但确实存在着一个好的可能。

(3)耐下性子,不是坚持去做,而是变成持续做

一个事情如果需要靠下决心来坚持,那多半是让你痛苦的事情。变成日常是最高级的坚持,不过度关注目标,变成目标的奴隶。

(4)面对别人的评价或者建议

不管哪个更好,都要让位于能够让你优先产生行动的理由。相信你的第一直觉。

以上是今天的内容分享,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专栏作家

志忠,微信公众号:事现运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擅长私域流量体系搭建,运营策略制定。曾负责搭建并管理全国高校社群运营体系,拥有全国100+所高校官方授权社团,200+公益创业项目团队。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