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机会选择模型|我的 Offer 选择逻辑

4 评论 6890 浏览 34 收藏 11 分钟

对待选择,无所谓正确、错误与否,重要的是敢于做出选择,并愿意承担选择带来的结果。

对待面试我一直秉承两个基本原则

  • 尊重时间:面试是一个消耗精力、时间的过程,而时间付出的最好回报就是收获;
  • 价值导向:沟通交流的收获远胜于OFFER的价值,OFFER不是重点而是起点;

当然,并不是想和大家讨论面试的话题,不妨将节奏向前推向收到入职邀请 OFFER 的阶段。

刚才说到我对待面试的两个基本原则,特别强调了过程的重要性,而事实上大家更加关心最终是否回收到心仪公司的OFFER。如此想来,肯定是无可厚非的,乘了那么久的车、花了那么长时间,不只是只为与面试官见上一面,芸芸众生,我们又算老几?

相继收到面试公司的OFFFER,显然内心是有些小激动,至少说通过一两个小时的交流,彼此取得了一些共同的价值认同感。过往的时间付出得到了价值回报,这是对时间的尊重。当然,最终未能或者不愿接受一份OFFER也是对过去的最好尊重。相信大家都有一样的感受:选择?

一个问题:选择哪一个OFFER?

很遗憾的是,刚毕业那会没有多个OFFER选择的机会,随着带我入行的前辈直接进了一家创业公司,因此遇到了很多同事、朋友,也结下了不少缘分。没有太早的经历选择,但“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这不还是没能躲过。

记得不少长辈都和我说过:人,一辈子都是断舍离!每时每刻,我们都在与身边的一切告别,因为你无法预测什么时候是你/身边人的最后一刻,因此每分每秒都是值得被珍惜、被记住的。选择意味着拒绝,坦白讲我不喜欢这种感觉,尤其是面对略显感性的生活,更是下不去口。这种[拒绝]要远比别人拒绝我而显得让人焦灼,更不同于工作中的那种坚持与用于说[不]。正是由于下面这几点更是加剧了内心的纠结与不舍:

要点一、收到OFFER意味着对方对你的认可和尊重,一份认同让人感激;

要点二、面试交谈面试官的真诚沟通互动,满满的诚意,一份相识让人感动;

这件事情令我那几天内心甚是纠结不安,现在先来难免觉得有些好笑。期间不免焦躁不安,坐立不安,究竟如何选择呢?选择的过程也经历了一些波澜,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场景依据:

  • 遵循内心的想法,随着自己的感受,略显感性;
  • 听从TA人的意见,参考朋友的意见,毫无主观;
  • 敢于面对事实,调动资源、详细分析,理性决策;

一个决定无非诞生于以上三种场景——自己、TA人、事实,剩下的就交给运气。很显然,作为一名产品经历,绝不可能完全交给内心那个作祟的小家伙,肯定是要进行一些多维度的分析比较。下面我就尽可能还原“选择”的过程:

一、内心想法

我是一个特别喜欢思考的人,即使一件事情一眼就可以看到底,有时候也会固执地寻求客观地事实去佐证。至少说,除了声音大以外,表达想法、面对事实能够以客观事实说服TA人后者说给自己一个交代,而不是仅凭那一腔热忱说事。

二、角色定位

面试过程中,问了我一个问题:产品经理最重要的能力?思考,我没有一丝的迟钝,甚至可以说脱口而出,因为很早以前我就已经想明白这问题,至少说这是我认为的最好回答。

那么,对于一个产品经理选择一家公司最关心的核心要素:

  • 公司层:行业、规模、融资、成立时间、成长性;
  • 团队层:人员规模、组织架构;
  • 产品层:产品阶段、用户规模、成长空间;

至于各维度的权重比例,都是个人依据实际情况决定的,并没有完全一致的标准和参考,因而没有必要纠结于不同人之间的得分多少和权重比例。

三、决策维度

产品经理除了关注自己将要负责/接触的产品之外,还要对自身、产品、公司所处的环境有一个综合的考量,所以除了产品、公司层面的核心要素外,其他因素也值得纳入:

  • 薪资层:工资水平、常规福利、试用期、五险一金;
  • 个人层:实现机会、未来影响、工作经历、生活影响;

物质基础是生存根本,产品经理也要活着,试问谁不想获得比较的待遇呢?关注当下,看到未来,除了在意眼前的利益,更要思考除此之外对个人周边的影响,这也是非常值得考量的要素。

记得《旧唐书·元行冲传》提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己积极主动去收集调研资料,佐证自己的判断,这一点再怎么详细也不为过;而产品经理的另一个重要能力便是借力用力,通过过滤/筛选外部信息获得更加深入的了解。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人总是可以知道自己知道的一切!

  • 员工层:员工评价(在职/离职)、网络评价(第三方、招聘/面试评价);
  • 客观层:加班(互联网人都很关心)、距离、人际/视野;
  • 心理层:主观意向、风险系数;

借助外部信息打开视野,而不是固步自封,守着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不放。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加班],这几乎已经成为整个互联网行业的潜规则,其实对我我们年轻人来说,这一点几乎是可以忽略的。虽然我们不能仅凭主观的情感判断事情的好坏与否,但这些主观的感受也是要适当释放的,以免坏了自己的情绪,未来后悔的可能。

上述八个层面可以搭建成一个简单的多维“工作机会选择模型”,帮助我们做决策,选择那个更加接近内心与事实的结果。正是借助上述的模型,再次将自己内心的纠结释怀了,我想为难自己,更不想无缘无故地踏上一段未知的时光旅程。

四、选择模型

不妨尝试将上述提到的八个维度作为基本的决策指标,搭建工作机会“决策模型”,辅助选择作为决策的依据。数据建模三要点

要点一、想明白——为什么要数据建模分析;

要点二、搞清楚——建立数据分析维度指标;

要点三、去解决——参考分析结论决策问题;

关于“工作机会选择模型”有几个要点需要特别说明:

  • 二级参考标准,只能是0或1分;
  • 一级参考标准,赋予权重比例;
  • 一级权重比例和等于100%;
  • 决策系数等于各个[一级权重]得分乘以对应[权重比例]之和;
  • 决策系数越大越好,正相关系数;

说明:以上数据并不完全真实,请大家不要太纠结与数据的正确与否!

到目前为止,陈述了这么多并不能说明我的选择就是完全正确,但至少表明我的选择是经过一番思量/挣扎之后的结果。或许正是由于这种思考模式已经深入骨髓,我无法那样眼睁睁地欺骗自己,欺骗岁月,欺骗未来

很幸运的是经过前辈的点拨,我GET了两个显得比较看着比较实际的关键要点

要点一、是否对下一份工作有帮助?

要点二、是否从事行业做深的产品?

不应过分夸大一次选择的重要性,人一辈子由无数个选择组成,只愿每一次的选择都无愧于心。记得我曾经说过:对待选择,无所谓正确、错误与否,重要的是敢于做出选择,并愿意承担选择带来的结果。这就是你的最好选择!剩下的就交给运气,又何必想太多呢?

我不想辜负未来的美好时光!

#专栏作家#

王伟,微信号:Daviiwong,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简书-互联网产品小王。专注工具和内容型产品,关注互联网金融和财经领域。从事互联网征信产品设计,喜欢看书、乐于思考。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刚好有用

    回复
    1. 很高兴能帮助到你!

      回复
  2. 多谢,最近刚好在换公司。

    来自浙江 回复
    1. 很高兴对你有用!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