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用研人故事:离开一线大厂,成为了互联网精英们的分水岭
不少人觉得一线城市和互联网大厂虽然薪资高,工作压力大,总有人想尝试逃离。但真要自己做决定的时候,总有各种理由说服自己。本文作者采访的三位大厂用研人的故事,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用户研究、市场调研、管理咨询,曾几何时,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理想职位;TOP高校硕士毕业后,先是在乙方市场调研大厂(nielsen、益普索等)出道,潜心苦练几年,获得了对品牌、产品、用户以及数据分析、理论建模等方面的知识之后;
在2018年左右,趁着互联网的东风,涌进互联网大厂,成为各个互联网大厂的用户研究负责人。
这是最先获得红利受益者的真实写照,也是目前很多阿里/美团/京东等大厂用研领导们的真实工作过往。
但是进入了2021年之后,随着疫情的爆发和经济的持续萎靡,一线互联网大厂对于用户研究、市场调研岗位的需求越来越少。
而且这些大厂,也缩减了对市场调研、用户研究方面的预算。直接导致了乙方,包括益普索或者尼尔森,以及包括国内的零点等,他们对于市场调研人员的需求量急剧下滑。
与此相应的是,很多一线城市大厂的用户研究、市场调研的精英们纷纷开始回流,比较典型的是北京用户研究、市场调研人员的回流。
一线大厂用户研究的回流,呈现了两种趋势,第一个我称之为叫“北漂南下”,也就是很多北京的用户研究,尤其是互联网大厂的精英,他们开始下南方,比如去到上海、成都。或者说是到苏州,甚至远的话,直接就到了深圳和广州。
这是因为在经济更发达的南方,用户研究和市场调研受到的影响并没有像北方那么大。此外,一线大厂经过专业训练的用户研究人员,在南方还是比较受欢迎的。
Ps:专业是指在用户研究、市场调研行业工作时间在六年及以上,具有甲乙方复合经验的用户研究从业者,
第二个呢,就是回流到家乡新一线、二线城市。比如很多北京用户研究的精英们,他们可能回流到了当地的省会城市,回流到了西安,回流到了郑州,回流到了济南;或者说是回流到了一些新一线、二线城市,像宁波、青岛、杭州或者南京这些城市。
今天,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些回流到新一线、二线城市,互联网大厂用户研究精英们,他们在当地的际遇如何?
分享的初心是想告诉大家,不要被在一线城市,所谓互联网大厂的光环所迷幻,回归到新一线、二线后,才是真正对每一个大厂用户研究精英的分水岭。
在这里,如果你真的有能力的话,依然可以独当一面,在当地贯彻最新用户研究、市场发展理念,一样可以如鱼得水;但是如果说你缺乏某一个方面系统性的闭环知识,可能你的发展,就不是那么乐观。
每个分享的案例均是由真实人物的事件采访而来,为了避免对当事人的影响,所有人物的称呼均由A、B、C来表示。
01 心有不甘的大厂用研新星A
A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会在2021年,以一种别样的方式离开北京。在离开北京之前,A在北京用户研究和市场调研行业,经过了8年专业而系统的训练和学习。
A最初是在全球最大的市场调研公司-尼尔森做了4年的全球用户研究、市场洞察工作。随后,A加入了国内本土最大的一家调研公司,直接做了研究经理,在半年之内就获得了六百万的合同额以及200万的回款,这直接让A为部门贡献了整个年度业绩的50%。
随后,A转身去了互联网行业,然后在互联网行业内一路跌跌撞撞做到了团油用户研究负责人的职位。
彼时的团油已经是整个互联网能源赛道的number one,互联网能源赛道是一个万亿的市场,而且在2019年左右,团油的融资的速度可以说是飞速,曾经创下过一年融资接近20个亿的规模。
当时的A雄心勃勃,心里想着以团作为起点、作为跳板,然后在团油拼搏几年,随后进行跳槽,进入新兴资本投资的下一个能源公司。比如说是像阿里或者腾讯他们投资的新兴互联网能源公司,同时薪资可能就会有一个跃迁,像很多互联网大厂用研们跳槽一样,薪资升幅增个百分之三十、四十,然后再下一跳的话,可能会做到了更高的位置,总监、高级总监或者VP。A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争取年薪达到七位数。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随着他的职位和收入越来越高的同时,他的身体也在一点一点透支,终于在2021年的时候,由于身体不舒服。A在结束了又一个不眠工作之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然后去医院检查,发现自己身体已经不太能适应高强度的互联网工作。
随后A不得不在休养了三个月之后,黯然离开了北京,这个让他在最有机会接近年薪7位数的时候,不得不离开了北京,回到了家乡省会。
在家乡省会,A发现,原来之前他接触的那些系统而又比较缜密的市场调研或者用户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很难在省会城市得以进行有效的落地。
因为省会城市毕竟是以制造业和新兴的互联网企业为主,这些互联网企业们要么处于当地的政府保护,要么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他们对于量增速的渴望远远大于对质的要求,因此一些用户研究或者市场调研的岗位比较少。
同时,乙方公司主要是一些传统的市场调研公司,更偏重基本的执行环节,不需要研究能力。或者说即使有一些研究公司,也是一些比较小的当地研究公司,他们开出的薪水远远不能满足A的需求。
A在经历了最初的旅游、放肆享受生活之后,工作第一站,想的是去互联网公司,毕竟之前都是在互联网公司嘛,想着说可以去找一个比较好的公司,然后稍微薪资降一点。
但是让A没有想到的是,刚开始接触的几家互联网公司,也不能算互联网公司吧,就是省会中的一些带有互联网性质的公司,可以称之为电商公司。然而这种公司给到的薪水比较低,远远超出了A的心理预期,甚至可能就是北京的百分之五十、六十这样。
在看机会的同时,A也看了乙方公司,就是市场调研行业中的一些职位。但没有想到更是,让他直接跌破了下线。其中有一个招研究总监的公司,A去聊了,聊了半天双方发现很契合,最后一聊薪资,答应只给到12K。
开出的这个薪资直接让A破防了,为什么?因为可能很多小伙伴儿不知道,在二线城市,很多公司,包括所谓的互联网公司,他们交五险一金的时候都是按照基数最低。
而且双休都是特别的福利,大部分都是大小周,或者直接就是单休。什么叫大小周呢?大周就是一周工作六天,小周就是一周工作五天。
后来呢,A索性就放开了,他把每一次面试当做了教育本地老板、公司们的一个历练场所。
后续A在面试每一个用户研究、市场调研岗位的时候,都摆出很激进的姿态。比如他会教育当地的互联网公司们,说真正的用户研究是做什么的。
从用户研究的本质,包括它的名称、原理、起源,一直讲到用户研究涵盖范围,包括用户,市场、品牌、产品、渠道等,其中还有什么什么样的一些模型、比如像用户需求挖掘模型,5W1H模型,还有包括品牌诊断模型啊、品牌形象、品牌培育等,还有产品研究中的包装测试、价格测试、可用性测试等等。
但是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置之于死地而后生。
在思考清楚,想着教育当地的市场,然后重新回到一线的时候,没想到有一个公司的老板被A折服了。他们看到了A与众不同的一面。
其实后续A复盘的时候,告诉我说,当时也算是一个巧合,因为面他进的这个公司也是一个互联网电商公司,刚好这个公司已经进行了D轮融资,在上市IPO的阶段。所以他们公司既有钱,也有相应的预算,他们背后的投资方都是来自一线资本甚至国家队,他们眼光会更为长远和开阔。他们当时给的薪资的还可以,整体来讲,相当于A在北京薪资的八折。
事实证明,A进去之后确实也给该公司带来了一些全新的理念和相应的市场增长。
A运用他所学到的用户研究和市场调研知识,包含在乙方公司Nielsen中学到的品牌诊断、渠道营销研究等,在公司积极内推广用户体验文化,实施NPS机制。,确实给公司发现了一些新的产品赛道.
比如说他结合了当时比较热的一些露营场景,进行新产品、新场景的开发,给公司带来了接近上千万营业额的增长。
我和A在访谈中,最直观的一点,也是最为感触最深的就是:A拥有整个全系统的,包括市场调研和用户研究的丰富理论和大量经验。
因为之前在尼尔森的时候,他是同时能带六个项目,这六个项目而且是属于不同类型,因此他有数量足够丰富的项目经验。所以他在乙方公司,独挡一面的时候,可以轻松胜任各种项目类型。
A给我说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他每次遇到老板提需求的时候,脑海里就会立刻浮现出来3个同类型的项目经历。
我说怎么会同时这么多,他说比如说老板告诉我说要做一个用户需求挖掘,
我就会想到我在尼尔森做到一个年轻群体用户需求挖掘;
又想到在尼尔森又做过一个对于新兴未来市场用户需求挖掘;
或者我之前在滴滴,做过的一些新品类市场进入的需求挖掘项目。
所以我可能会跟老板聊的更细,告诉老板说你这个需求,用户需求到底是想做什么、主打什么人群,做什么样市场,还是做什么样的产品。所以我们聊出来之后,老板会比较认可我的方法,认可我的理论。
从这一面就能看出,A是典型的既有很好的理论功底,而且又刚好碰到一个好的机会,因此在离开了一线城市北京后,依然可以独挡一面,搭建自己的团队,继续做自己热爱的用户研究工作。
02 黯然失色的“外企+大厂”用研人B
B是在我采访完A之后,A帮我介绍的一位他身边的同事和朋友。B和A的经历也是特别的像。先从外企调研TOP公司接受系统性的历练,B所在的外企调研公司也是和尼尔森差不多级别的公司。
但离开市场调研圈后,B当时的起点相对A来讲更好,因为B直接去了京东,要知道在2018、19年的时候,京东招人是比较严苛的。
B在去完京东之后,他的职场路线,从简历上来说,可以说是近乎完美。
京东之后是作业帮,而且都很每个时间都很稳定。在Nielsen干了六年。京东干了2、3年,在作业帮干了2、3年。从简历上来说,B几乎说是经得起任何的背调,抗打又抗造。
同样也是在2021年,在线教育遇到国家“双减”政策后,整个在线教育行业对于用户研究、市场调研的岗位急剧缩水。
岗位缩水并不是说你本身不优秀,而是由于整个市场的遇冷,减少了对该岗位的需求。
就会好比很多年前,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的无线电技术一样,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了对该类型技术人才需求的减少。
B在大环境预冷之下,也离开了北京。但和A不同的是,B去了新一线城市重庆。他认为就经济活力而言,重庆比他老家省会更为旺盛,而且距离他的家乡也比较近。
回到了重庆之后,由于B已经工作了很多年,过往在北京的薪水也是比较可观,因此回到当地,对薪资的预期也不低。
但正如大家所想的那样,你领的高薪水,那你负责的工作范围更广、垂直更深。
重庆当地公司要求B负责全部的用户研究和市场调研工作。也包括需要重新去给老板普及用户研究、市场调研的重要性,在公司内宣讲用户研究理念,同时搭建自己用户研究的团队。进而在公司内做一些持续性、创造性的用户价值输出。
但B有一个小小的缺陷,就是B之前的时候,由于侧重点不同,他对于用户研究分析的基本功不是太好,所以他在面对一些项目落地细节的时候,很难做到一个完整性的闭环。
什么叫基本功?一些在一线TOP市场调研公司,或者互联网大厂用户研究的同学肯定会知道。比如我们在做品牌诊断项目的时候,你可能知道品牌KPI,品牌形象,或者说是品牌资产指数。但是具体的品牌形象对应分析图怎么建模处理,品牌资产指数模型里面计算方法是什么。可能很多人,如果没有经过实操,或者自己对这方面没有很深兴趣的话,他是不太可能花时间去钻研;他只能说出来理论,具体在做的时候,得到的数据结果,可能会有点差距。
所以B在刚开始入职第一个公司之后,没有打开局面。
B后来和A电话聊天时说:他之前当惯了“螺丝钉”,这也是为什么,他缺乏系统性的思维,以及一些具体落地细节的原因。
在离开了第一家公司之后,B又去了后面一个公司,但还是不能很好的把整个用户研究、市场调研的理念和方法进行落地,因为他缺少系统性知识的闭环。
03 几经波折的阿里用研人C
在离开北京之前,C是整个互联网大厂用研圈的佼佼者,即BAT中的A,阿里出来的用户研究。
C说当时的整个互联网用研圈儿,阿里出来的用户研究人,几乎可以说是横着走。
换个说法,如果你有面试进阿里的能力,那你可以在整个互联网用研圈儿,面试收offer收到手软。而且,就算你从阿里出来之后,去别的大厂,别的公司也会高看你一眼,他们会自然而然的给你带上一个光环。
C离开北京,也是在2021年左右。
C离开的原因是:因为她的孩子要上学,由于没有北京户口,再加上多年的北漂,她也产生了疲倦。迫切希望有一个更好的生活质量,深思熟虑后,C回到了自己家乡的省会。
C回到自己家乡省会的第一站,面试进了京东-京喜,当时京喜的业务还没有萎缩,在全国一些省会城市还有保留。
离开阿里的时候,C的级别是P6+,马上就要晋升P7了。进入京喜,确实是个惊喜,因为京东-惊喜,给到她的年度薪资总包来看。和她之前在北京阿里时,年度总包差不多的。而且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就是他们全额缴纳五险一金。
所以当时刚拿到京东-京喜offer的C整个人意气风发,她一口气给自己买了好几身衣服,想着自己要重新换一个面貌,重新去享受生活,然后去享受一个比较精致的生活。因为在她的家乡省会城市,消费相对来说比较低,但是她收入,又几乎和北京持平。所以整个当时的生活,对于C来说,全都是一片光明。
但让C没有想到的是,她去了第一天就吐槽。
C告诉我说,你能想象的到,我第一天进入整个我们这个组,发现20多个人的整个大团队(用户研究,加上数据分析的团队,还有一些运营组的同学)里面只有三个女生,我就是那第三个女生。
我说这是为什么呀?
C告诉我说,她当时只是感觉到了奇怪,但是没有发现有什么异样。后来她才发现,那是因为一般的女生在里面待不下去,真的实在是加班太太太多了,加班的强度丝毫不弱于她之前在北京,而且比她在北京加班的程度更是有过之而不及。
而且C告诉我说,你能想象的到我们开大会,屋里面那些男生在抽烟吗?为什么都是男生呀?因为男生扛得住,他们为什么抽烟呀,因为老加班儿,他们不抽烟就没有精神。
C说他离开京东-京喜的时候几乎是哭着走的。我说为什么呀?她说一是这个工资给的薪资待遇比较好,二是实在是累,把她累怕了,累哭了。
离开了京东之后的C重新再找当地的用户研究职位,但是C所在的省会互联网公司,确切说需要用户研究、市场调研的岗位比较稀缺。
可能当时也和疫情期间,本身岗位就少相关。C找了一圈后,发现用户研究的需求更少,几经周折后,C找了一个相对还可以的岗位,是在一家医疗美容行业里面做用户研究工作,当时给的薪资直接就是在京东-京喜的基础之上,进行了腰斩。
C告诉我说,她当初进这个医疗美容做用户研究的时候,心里想着说我下一个工作一定要找一个比较轻松点的,哪怕挣钱不多。
C说我没想到钱是挣的不多,但是,工作是真的一点不少。
因为在老板们的眼里边来看,不论你挣多少,你是挣5K、10K、15K,还是20K、30K、50K,对他们来讲,那你就应该把全部的时间,甚至是包括你一些加班时间,都必须奉献给公司,而且你的强度是一刻不能松懈的。
所以在这里给很多小伙伴儿分享一下,在找工作的时候,一定不要想着希望这个工作少赚点钱,就会比较轻松。现实不是那样的,任何一个老板,他们在招聘你进来这个公司的时候,他已经默认为你全部的时间、全部的精力都应该奉投入在这个岗位上。
同样的道理,如果说将来有一天你做了老板,开了公司进行创业之后,那你对员工肯定也是这样的,因为你会觉得我给你这个薪资完全是你同意的,那你同意了之后,你应该在岗位上投入100%的精力,甚至150%的精力,一刻都不能停,在工作忙的时候,你必须要加班,甚至要加班到比较晚。
由于新公司内有用户研究团队,且有一个leader,所以C是被作为一个小组长的角色招聘进去的。
原来的用户研究负责人是当地土生土长培育起来的,也就是跟着老板做了很多年,后来去负责了用户研究这一块儿。
用户研究的负责人时不时的还会对她PUA。所以C说,她经常会被他们的负责人叫过去,问她“这个问题你怎么做,你什么看法”;然后C说完之后。
负责人就会就说“啊,你这个看法存在123456等等,各种各样的错误”。
C说其实都不是错误,她就是故意这么说,就是为了彰显领导自己。
最后还不忘加一句,“嗯,从北京回来的,这不也不怎么样嘛,你还有很多东西需要继续去学习.”
平时这个用研负责人,还会号召他们学习北京权威用户研究公司的理论,C说就是当初在北京她看不上的一些二流的用户研究/市场调研公司。但是新的医疗美容公司却把这样的公司当做了一个比较高大上的企业,动辄就说:我们从北京请来的什么什么公司,C心里想说:之前,我在北京,那都是我看不上的,或者说是我不乐意去的公司。
由于在新公司过的不太愉快,不太高兴,而且工作强度也不低,所以C在干了一年之后还是决定放弃,重新开始找工作。
04 截至发文前夕
A去了新的公司,依然每天给老板灌输用户研究创造价值的理念,而且又组建了自己新的团队,信心满满。
B依然在埋头分析用户研究理论/方法的实操细节。
C到了新公司,坐上了实际的用研负责人职位,而且马上就要晋升了。
*本文讲述者信息有模糊
*应讲述者要求,ABC为化名
专栏作家
用户在左 体验在右,公众号:用户在左 体验在右,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管理学硕士,10年+市场洞察和体验管理经验,谙熟市场洞察和用户体验管理的结合。在品牌诊断与定位、产品设计开发、用户需求挖掘、体验管理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研究领域涉及金融、互联网、电子产品、快速消费品等多个行业。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