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产品经理的十年之路

5 评论 4123 浏览 10 收藏 17 分钟

10年,对每个职场上的人来说都是不短的经历。本文作者回顾了自己10年的工作经历,从工作的变迁到个人的成长,希望能帮到大家。

从2011年1月4日前往北京实习,到2024年7月4日在公司last day,整整13.5年身在职场。<

从最开始的意气风发满怀希望,到最后这半年极尽失望倍感煎熬,我想,是时候也有必要回顾一下过往,作为结束上班(提前退休)的一次总结。

01

在之前《北漂十年,感谢北京》这篇文章里,我有写到十年间自己的改变和成长,首先是感谢这个城市,其次我要感谢互联网。

如果不是在第一家公司入行,如今的我可能全然是另一番模样。那是一家规模不是很大的创业公司,每个人都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当公司里连续两个同事离开,而我所做的专题正好被领导认可并上线,也许那不经意的执着和付出恰巧被看到,成为了铺就后续的契机。

在那里将近5年的时间,也正是移动互联网兴盛之时,我们做了很多产品,从中也得到了很多锻炼。

在2016年中旬离开之时,我是全公司最后一个看工作的人,那时候由于资金问题难以为继,但很多人依旧觉得心在一起。

时隔多年之后我的产品书籍出版,寄给了当时的CEO一份,吃水不忘挖井人。在卡片中我这样写到:感谢您带领我们成长,然后各自奔赴远方。

02

离开第一家公司后,上班地点从国贸变成了上地,公司位置越发偏僻,但环境氛围大有改观。

去之前听曾经的同事说,那边环境挺好的,我还吃惊怎么会挺好的,明明四周很荒凉。同事说互联网的环境和氛围挺好的,去了之后确实如此。

虽然每个部门和子公司分工不同,但毕竟隶属于一个集团,方方面面更加规范,氛围也很友好,兄弟部门联合行动也是常有的事。

公司拥有独立的办公园区,一层楼甚至几层楼都是办公区域,一进门便是映入眼帘的集团logo,休闲区周围都是小会议室,很方便也很美观。

如果说在第一家公司是奠定了基础,那在第二家公司就是开拓了眼界。当时我们做的业务和股权相关,举办过路演活动,而公司也时常有一些专业人士前来讲座。

以前做产品仅限于自己的公司,自己的领域,在路演中看到一家家以公司为独立个体的组织介绍自身业务及商业模式,做产品的角度和视野瞬间扩大很多。

至今我还时常在朋友圈看到当时线下活动的一些参与人,多年过去,他们的公司和业务逐渐强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不是一句口号。

在一次集团年会中,董事长说:预见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创造未来。那个时候大家都坚信前途一片光明,互联网还有广阔的未来。

03

从第二家公司离开,我是恋恋不舍的,但那时候也已经感受到轻微的寒气。产业互联网的概念我最早就是在第二家公司听到的,董事长很有前瞻性。

当时的他坐拥三四家上市公司,开年会时讲了很宏远的战略,也许是因为布局太广后面力不从心,因此逐渐收缩。

同样是难以为继,和第一家大不相同的是,这里给了我们每个人充足的赔偿。那时候是2017年中旬,离开后我由于准备学业上的事而往返学校,直到元旦后才进入新公司。

第三家公司位于西直门标志性建筑内,之前总是从那边路过,看到三个类似蛋壳的建筑感觉很特别,面试的时候公司刚刚完成装修,一切都很新。

在那里不到两年的时间,应该是我加班最多的一份经历。当时的公司CEO从高盛出来,管理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很国际化,公司氛围也还可以。

那时的我独自负责一条产品线,也是那个阶段,我觉得自己从单纯的产品工作转变为负责人的角色。

印象最深的就是当时的产品规划和他汇报,他说你现在来见我,跟我出去见投资人是一样的。想一想为什么能让投资人投你,而我又为什么要给你资源来做这件事。

那时候真正经历了一次类似于创业的小尝试,从立项到组建团队、开展工作、结项乃至最后的商业盈利。回头看来,正是这些宝贵的经历锻炼成如今的我。

我在网上发布的第一篇文章《从产品经理到产品负责人,你缺的不仅是经验》就是以这些体验为原型的讲述,也正是因为那篇文章,和很多读者产生了连接。

那个阶段虽然很拼,压力很大,却也是收获和成长最大的时期。在那之后,我在网上不断输出,连接到更多读者,还因此获选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2019年度优秀作者。

正因此,让出版社的编辑老师发现了我,联系询问是否有意愿出一本书,于是有了后面的合作以及我的书籍问世。当然,这些都发生在我离开那里之后。

那期间最大的感受就是一边走在悬崖上,一边眺望远方。而回首过往,因缘际会就像珠子一般连成了线,有磨炼也有成长。

那时候晚上几乎经常加班,最晚的一次凌晨3点回家。那个阶段恰逢滴滴网约车不断被爆出事。

有一次下班之后大概十点多,上了车司机就开玩笑说“还敢坐滴滴呢,不害怕吗”,其实当时内心是很害怕的,心扑通扑通跳。但只能硬着头皮说“北京没事儿”。

司机听了之后也附和说“不管哪个地方出事儿,北京都不会的,放心吧”,然后我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来,但也直到下车才彻底心安。

04

从第三家公司离开是2018年8月,那个时候市场已大不如前,相较于辉煌鼎沸之时,冷静了很多。经历了这么多创业公司的不安稳,内心迫切渴望稳定。

当时还处于打拼积累阶段,所以选择工作更多的还是希望能够稳定长久一些。当来到中关村软件园看到一家家有自己办公楼的企业,犹如世外桃源般远离喧嚣。

凡事都有两面性,从互联网进入传统行业,虽然都是产品工作,但内容和方式有很大差别。稳定有时候也代表顽固甚至退化,风气氛围和别处全然不同。

在这家公司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感觉这个行业很接地气,聚焦的领域也更加务实和具体,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等等都是触手可及的课题。

前面说过,正是由于之前的辛勤耕耘,于是有了出版社老师的联系和书籍出版。这应该是在那期间唯一可以欣慰的事情,当然写书也是一个历练的过程。

从第四家离开来到最后的第五家,是在2021年7月。还记得提出离职的时候,直属领导问我有什么条件,都可以提。

我摇头说不是因为这些,其实就我自己来说,离开一个地方从不是因为薪资,或者说不会以此来作为谈判条件。

不是钱不重要,而是我始终觉得企业文化,人文环境,个人成长等等都是比每个月拿多少工资更重要的事。

当时毕业后从校签单位的国企毅然离开,就是不能接受那个环境中的不客观,也就是大家戏谑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我要感谢互联网,在之后的公司里全然没有那些官僚和陈腐,个人的努力会被看到,做出的成绩可以是证明,而不是不分黑白的内定和对规则的漠视。

如果说在第四家最大的收获,就是直属领导对我的评价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他不仅是我在职期间的领导,也是一位经历辉煌的前辈,更是我婚礼的证婚人。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05

其实在第四家单位的时候,我就有想过这会不会是最后一家就职公司,但毕竟迫于生存的压力,还不是能提前退休的时候,所以只能继续上班。

刚来到最后这家公司的第一年,感觉真的很满足,简单的人和事,同频的领导,和谐的氛围,友善的同事,没有那么多乱七八糟,千金难买这份清净。

但随着公司被某个头部企业控股之后,慢慢的一切都变了。虽然有了我一直期待的大厂逢年过节定制礼包,但整体氛围大不如前。

眼看着一个个并肩作战的同事被各种方式对待和离开,内心对公司的感情发生了很大很大的转变,甚至我自己都可以清晰的感知和回想起来。

2023年6月,坐在我对面的女生离开时,我还准备了一份小礼物和一张卡片,上面寄语:相处虽短,情谊绵长。

我们一起经历了疫情,每天下去做核酸,经历了一起变阳,又逐渐康复,经历防疫管控,严峻之时可以用同生共死来形容。

当我亲眼见证一个个曾经的同事和领导离开,最后就剩自己独身一人时,内心五味杂陈。时移世易,物是人非,一切都变了,再也回不来了。

不仅是我们部门,全公司都在发生动荡和变革,很多之前听闻甚至闻所未闻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渐渐地大家都没有了任何留恋。

如果说前些年还在为生存打拼,那如今在稍稍稳定之后确实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况且这几年经历这些无常之后,每个人的心态和观念都发生了改变。

回顾在最后这家公司的三年,只有第一年所做的事情最有成就感,当时还写过文章来总结《比从0到1更难的,是把起家打天下的产品重构一次

之后在并不繁忙的工作之余,对市场上的同类产品仔细研究,写过一篇颇有深度的分析文章《公路运输市场的百家争鸣》,入选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首页的焦点位。

本以为那只是个开始,后面会有更大的锻炼和长进,奈何后面经历的都是大厂带来的不良风气。

曾经一直觉得可以独善其身,后来看到一句话,人是环境的反应器。经历过之后才发现,确实如此。

当大家心思都不在做事而在各种其他的方面,你只想做好自己的事是难以达成的,在那个环境下,可能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浪费生命。

06

在离开的前半年,我就在一直思考,后面是继续上班还是换一种生活方式。从收入来说,上班就像是饮鸩止渴,虽然可以快速获得,但时间越长越被动。

在当前行情和环境下,每个公司可能都大同小异,不是有这样的事儿就有那样的事儿,而我一点也不想变成公司里那种无奈的中年人。

当上级问我是否还愿意续签,我说不想了。见过那么多无常之后,也许好聚好散才是最大的体面。

这并不是出于对当前环境的失望,更是对自己今后人生规划的长远考虑。很多事,迟早要面对;很多决定,迟早要横下心来。

不上班并不代表不工作,总要有那么一个时间节点去决断,早做打算早做准备早早开始,而不是一直蒙头前进突然间措手不及。

虽然大家都说35岁被淘汰,但我觉得每个人的价值不应该仅看职场。一生那么长,为何要遵循世俗的标准和定义来框住自己。

回顾过往,我感恩待过的每一家公司,也感谢遇见的所有人,经历的所有事。不论好坏都在促使我不断剖析,不断思考,从而不断探寻答案。

07

这几年我看了很多书,对人生的看法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来世间一趟不过是体验一场,不应该随波逐流,而应该有勇气做自己。

王小波曾说:我来这个世界,不是为了繁衍后代。而是来看花怎么开,水怎么流。太阳怎么升起,夕阳何时落下。

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生命是一场偶然,我在其中寻找因果。

离开职场,我深知又是一个新征程的开始。还不到35岁的年纪,还有相对充足的时间去探寻世界热爱生活。

在之前非常难熬的日子里,我曾在备忘录上写下一条条不上班之后可以做的事情,可以改变的生活方式,那是一种期盼,也是一种解药。

前段时间看到一句话:曾经心比天高,现在只想夜夜好眠。

我会继续保持规律的工作和学习,持续向前,持续成长,只是,再也不受限于职场。

前路漫漫亦灿灿,往事堪堪亦澜澜。

一起加油,共勉!

专栏作家

慕斯姑娘,微信号:musiguniang,公众号:产品那些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产品经理成长进阶指南》作者。从消费互联网入行,现在产业互联网领域从事产品工作,擅长产品规划和落地。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又准备下海了吗

    来自北京 回复
  2. 羡慕你待的公司都这么好,为啥我的职业经历就这么曲折呢、、、、不是公司倒闭了,就是拖欠公司,然后好不容易进个好公司,又赶上裁员

    来自湖北 回复
  3. 额,虽然你一定是个很有能力的产品经理,但这篇文章我只能说一点干货没有,仅是你抒发自己心情的一篇散文。我觉得似乎发这里不太合适,或者说跟我点进来的心里预期是相背离的。

    来自河南 回复
    1. 哈哈哈哈

      来自北京 回复
    2. 应该划到‘产品人生’一栏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