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和知识体系搭建–不同的见解和认识(上)

0 评论 327 浏览 1 收藏 45 分钟

找工作的时候,有自己的作品集能更好展现自己的能力,帮助自己提高求职成功的概率。本文作者详细分享了如何准备作品集的思路和过程,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作品集其实可以看作是一个“人”,惊艳、耐看的外表吸引其他人停留驻足,但光有外表也好像不太行,自身还需要有点文化内涵,毕竟“腹有诗书气自华”嘛,两者相加,等同于吕布马上无敌,典韦路上无敌,吕布骑着典韦,天下无敌。然后如下图所示,各方面全方位发展哈哈哈。

哈哈哈~

但有时候更像是一个流水线出来的工具,以往没有作品集这个概念,好像是近些年教培行业兴起,给人创造出来的用来作为一个衡量标准的东西,而这个东西需要有固定的部分内容组成。

就像是电子厂组装零件,这里需要这个内容,那里需要那个工具。

但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共识,没有这些作品,就像没有一个文凭,敲不开某一个大门,进不去门槛。终归到底,还是要一个“形象”去支撑“我们这个华而不实的符号人”,更像是作品才是“我”的本体,而我更像是个哲学上所说的客体。

做作品集其实和擦边没什么区别,把自己的作品尽量包装得妖艳惹火,封面就是妩媚外表,而里面的内容则是一层层衣服和装饰,里面的分析过程像是一个人本身的内涵和文化或是气质,整体的形式风格,犹如擦边女主播一样搔首弄姿,极力的表现自己,让各位面试官大爷选我,选我。

开个玩笑,话糙理不糙,但这也太糙了哈哈。

其实吧,只要符合主流大众的审美,符合市场的选择,就算你再没节目,再没才艺,扭几下腰肢也能吸引众多人来围观。这是其一。

其二呢,就是上文说的“腹有诗书”了,也就是对应作品集分析介绍的部分,再加上你本身是否能随心应手的对答如流,人和作品合一。

上面说了,作品集更像是我,但也可以反过来看,你的本身更像是一个“作品集”,那些表面的作品集和其他外在的表现只不过是一部分的体现。

所以啊,包装作品,不如包装自己多一点。也就是之前所说过的,要有理解能力、沟通能力、执行力和其他什么什么力之类的。作品虽然帮你说话了,但还不够,别人还得考验你的逻辑、沟通、思维等能力。

先不高谈阔论了,先办正事。

我尽可能的给出案例和通俗的表述,不然太正经和术语化,看得费劲。

作品集分为封面,封底,目录页和各类作品内容的展示页。

一、封面

先说封面,这个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封面不要那种千篇一律的作品集模板就行,比如3d胖手,3d桌面办公人物,还有一些手绘插画的人物等等。

你们应该有看过,别人分享自取的设计作品集模板,在抖音和小红书那这些资源博流量的一大堆,是吧?这种就免了,因为都用到视觉审美疲劳了,而且也是蛮久之前的模板了,面试官一看也就知道了,可能就给筛掉了。

那选择哪种呢?

这个得看你的作品集想做成什么样的风格,但尽量别把作品集做成一个“花哨的作品”,而是尽可能的让对方看到作品的细节和排布,这个也蛮重要的。否则,在一堆花花绿绿的设计排版中,别人都不知道看哪,眼花缭乱,不知道是看作品还是看你的作品集本身。

我个人的其一观点是,随便选一张你喜欢的图片,拍摄的,或是自己制作的图,就像我之前那个作品封面,管它这么多,我就一张图放上去,编排一下就完事了,谁看你设计感不设计感的。也可能会看,可也许在较为同质化的现在,变一下方式,可能更好的为你带来机会。当然,仅是一种观点,不代表所有。

如果要做那种较为费心思的设计封面,除非你想要进入那种创意类的设计公司,这就需要花心思考虑了,需要考虑到你喜欢的公司的那些作品风格,调性,以及对方在做的方向、业务等,还要知道对方的理念,和价值观等知识。

最好的方法是去临摹他们的作品,根据他们输出的案例,做分析,看流程是如何的,最后的呈现是怎么样的。

我不能百分百的帮助到你,分析归分析,用到了现实中,也可能出现偏差。

有时候这也看心理投射的,你在挑选的时候,别人也在挑选你,如果遇到一个有眼光的物色到你,他可能不会看你整体风格排布如何,他会看你的作品,分析你的潜在能力和长远视角看待你的发展。

这种可能就是伯乐了,他知道你有这个能力做这些东西,尽管外在的表现会有一些瑕疵,也会选择去培养一下你。

当然,这也难说啊,现在的企业很少有培养新人的了,都想要直招有经验的,但是想要有经验的又给不起这个钱,这时候就想到了便宜好用的大学生牛马人了,还可以pua,也可以给你灌输一些以为是对他好的观念,实则是在利用你的善良和缺乏社会经验的无知去达成自己的目的。

说回伯乐,人是一直在路上的,伯乐知道你需要成长,恰好他也需要培养一个能手。

但这仅仅是一方面哈,因为这很难遇到,我举例是因为我遇到过,但我辜负了对方。

毕竟混得好的谁会出来创业,谁想要转行呢?这也算是一层原因吧,也包括身体出了点问题。但本质上是各方面的原因加起来才敢勇于选择后者的。

这种伯乐还是蛮少的,不能寄希望于运气,作品集还是要好好的包装一下的,先拿到面试机会,先去浸淫职场些许年,去爱,去生活,去受伤,然后,然后成为自己。

后来我转到运营,间接的也成为了帮助公司筛选牛马的人,虽然我本身就是个马喽。身不由己呀,在帮助面试官一起面试的时候,还是尽可能的给出一些建议和打一下掩护,多给一点新人机会,因为我也是过来人,深知他们并不是真的不行,只要作品真的是他做的,那么他就有这方面的能力,后面只不过需要熟悉当下环境所要做的事务即可。

然后呢,封面还有很多种形式的,你可以去找一些设计参考,最好是现在市场流行的,按照对方的设计风格和形式,来设计你的封面,但最好是你自己喜欢的一个风格,因为有概率遇到类似的公司,对你以后的发展也是不错的。

在站酷找也可以,多看看现在首页的作品,可能有些是练习作品,可这也映射了当下市场的选择,或是站酷本身的选择,也算是目前适合市场的设计形式风格了。

什么是符合市场的,大概率是站酷首推的,其他设计网首推的,还有那几个主流平台的设计也是。

封面可以标新立异,也可以“同流合污”,封面尽可能的差异化也挺好,里面的作品则要市场化、商业化一点。

为什么?

先证明你有这方面的能力,因为招你是去服务商业客户的,不是搞艺术的,搞艺术的前提也是对方允许的情况下,或是自嗨的情况下,但大概率是很少有设计公司能按照自己的设计方式一直走下去的,因为也要接业务吃饭,偶尔接到那种神仙甲方,偷着乐了。

对了,也别只看首推的,看一些二火或者一火的,甚至不带火苗的作品,了解一些不同人,不同市场的选择,这也很重要,算是思维发散了。

当然,封面你也可以炫技,最好是按照主kv的形式来,因为这可以拿封面里面的设计元素去延展后面的设计排布,比如目录,封底,过渡页,还有展示页面,都可以拿这些元素去进行装饰,让整个作品集呈现一个调性或是整体。

这也算是变相的展示你的全局性设计观念吧。大家应该都有看过品牌案例,整体的调性是要靠里面的元素烘托的,比如颜色,装饰,字体,版式等,长图展示下来,看着是很舒适的,因为没有脱离这些元素,也没有很大的跳脱性画面。

(我写的文章其实并没有这样做,太统一会因为习惯性的影响,从而一览而过。但作品集不同,还是尽可能的走一个风格。)

哈哈~调皮

其他形式我就不举例子了,总之你可以搜集一下设计有哪些形式风格,比如简约风,小红书贴纸风,复古现代风,新丑风,还有什么弥散风,中式风或是简约图形,个性图形风,甚至抽风都可以。

你尽可能的先做,瞎做也行,去找小红书上面的参考,你有基础的设计功底,其实有些是可以借鉴的,说抄比较难听,毕竟设计师的东西怎么能说是抄呢,嘿嘿。总之,这边拿一点,那边拿一点,拼接总会吧,实在是违背不了内心,那就选一种来贯彻到底。

插一嘴,孤独的人总是害怕迈出第一步,精神洁癖的人总是放不下被桎梏的心。

按照“天下文章一大抄”的例子来说,不是叫你原原本本的抄袭下来,而是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文章的作者多多少少会被前人的思想影响,就连鲁迅的《狂人日记》也是借鉴的俄国作家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对没错,名字是一样的,就连很多词句也是相似的。

这能叫抄吗?

不能,借鉴了构思,因为他所描绘的社会背景,他所控诉的对象完全不一样。但是在构思上,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和设计是差不多的,其实真要说抄袭,那现在的人玩的都是以前人玩剩下的,到现在还没有多少新的设计出现,甚至说没有。还是在用以前的设计进行一些拼凑更改,然后又变成了新的所谓的设计了。

我说这么多这些,不关乎道德,也不是什么好人和坏人的话题,而是一个事实。

而很多新人设计师,很害怕借鉴,因为他内在被规训的三观,认为这是一种抄袭,过不去心理那道坎。但其实真不是,就像上面所说的,这是一个人该有的经历。

有点追求的人是能够从不断的模仿中找到自己内心的所想的,而就算没什么追求的人,仍然在模仿拼凑拼贴的人,他不是坏人,虽然也不是什么好人,他的理想也只是被生活压断了,他也需要生存。先活着比什么都强,先有物质基础才有经济的上层建筑,是吧。

说这么多没用,你看我怎么操作的吧,先选择多种参考,也就是搜集情绪版。

然后从中看看有没有灵感,发散一下思维,能不能举一反三,借鉴这种构思去做另一种封面。我拿这个版式,去套到另外一种设计形式上,用这个元素变换一下拿到这边来用,其实也是可以的,只不过你需要统一好风格,看着更整体一点。什么情绪版,不过是抄的一种方式,你看多了作品,你会从每个作品上看到熟悉的影子,就那么回事,但要看你能不能做出来,也是另外一回事了。

太抽象了哈哈,知道是回事儿就好~

可能这需要所谓的审美支撑,比如这些参考图,该怎么提取元素,应用到其他不同的风格上呢?

分析一下颜色,字体,看看是否有颜色对冲,邻近色或是互补色,字体表现力是怎样的?

然后看看版式构成,这个文字组是这样的,整体是这样的,那么借鉴这一个思路,去换成另一种设计风格,比如他是简约风的,你可以用这些元素套用到贴纸风、波普风、中国风、日系风等

除了这些,其实蛮多设计是只换了底图、手绘、插画等元素,但是整体框架、文字组等元素是没换的,懂我意思吧哈哈。如果有图的加入,那么需要考虑颜色是否匹配图片的风格,字体也是一样,这是个小细节,颜色和图和字体,如果气质相似,看起来会很舒服。

拆解元素

好啦,废话讲多了,封面就到这吧。为什么说了这么多封面的,其实也参杂了其他的东西进去,抽象概括的话,其实就一句话,

“要学会观察市场走向并且有自己的设计想法,放下心结,从模仿中找到自己要走的方向,就这样。”

二、封底

封底就不用说了吧,和从封面中拿一些元素去设计封底,统一风格就行。

注意的一点是可以在封底再次加上你的联系方式,进一次的巩固对方的思想,也方便对方找你的时候不再去翻找资料,这是一个小心思,在心理学上叫做“心理暗示和重复”。当然,封面也可以加一下联系方式之类的,多重暗示明示。

先把封面封底做出来,整体的作品集调性和风格就有了。

接着就拿里面的元素去延伸或是直接装饰上去就行了,后面的设计编排,该截图作品的就截图放上去编排,该考虑信息传达的就先传达信息,后面才是设计编排。

做这玩意可别倒果为因了,本来作品集就是一些图的合集(除非你做成视频啥的),废了几个月才弄好一个作品集,真没必要。做这东西的本质就是展示你的作品,其实弄的稍微漂亮点,到实际面试上,基本是靠你说的,

因为作品可以造假,但思维不会。

三、目录页

其实这里我还想加个介绍页的,但没必要了,也没人看,而且在简历上面也有了。作品集很少会看这么多字的,基本是看作品,或是一些分析的思路,不用画蛇添足了。

目录页呢,也尽可能的和封面的元素风格一样,我之前在其他文章里讲到,一个设计呢是可以拆分出来不同元素的。例如拿下图举例,

里面会有字体,颜色,版式,设计形式,整体调性,图片,图形手绘等,有些还加入了logo。其实拆分出来元素,把一个版式选定,或是把一个颜色选定,再从这个元素延伸出去,逐渐的加入后面需要的元素,构成一个设计,这也是后面要讲的设计体系搭建。

他是用了封面上的风格进行延伸,看着比较整体,感官是舒适很多。目录页没什么可以说的,延用整体的风格即可。

我看这个设计的整体,还是有些被限制了,如果他延用版面上面那个钢管,作为一个延伸,类似马里奥里面的管道,作为指引,引导出下一个内容,然后再用他做成的标签作为标题,挂在上面,刚好引导出现在讲述的某某设计,我主观的会觉得更有感觉。类似下图。

穿插一下元素

四、内容展示页

然后是其他作品内容展示页了。

我本想拿个整体作品集的案例来说明讲解的,但是这样做的话,大家就会陷入这个作品集本身的第一印象里。

好比如有人手把手的教我打王者,怎么操作,怎么抓人,怎么看细节,怎么衔接技能合适,怎么玩这个角色比较好?思路一直是别人的,一直延用对方的经验,渐渐的,思考会丧失,我会变成他的形状,很难走出这个形状,很难构建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武功秘籍”。

所以,你可以大量的参考别的作品集怎么做,汲取不同的设计观,然后试着把它们糅合在一起,创造出自己喜欢的风格的作品集。

而我只能给出一些观点,这样既不会影响到你要做的内容,也可以帮到你理解该怎么形成整体性。

这样吧,光说也没用,我给出一个顺序,第一先做封面、封底、目录页,先从这里找到一个风格;接着是第三页,作为过渡引出下一个要编排的内容,比如(一)品牌设计,然后,第四页是图文结合的分析流程;第五页是展示核心的图;第六页是展示一些物料样机;第七页再结合图文展示这个品牌里面的某些重要的部分内容;一个品牌设计大纲,展示个5、6页就行了的,也可以多几页没关系。你觉得ok了就行,不要太多,也不要一两页太少。

其实,我也不算是按页数来做的,你看示例图,是从一个长图来编排的,就像公众号那种长图,做到一个内容点,我就编排放几个重要的作品图上去,然后就到下个项目的展示,再进行一下过渡。更通俗点来说就是一个目录页上面有一个标题,点进去标题后会有几个副标题。

然后呢,是海报设计,也可以是字体设计,还可以是logo设计,然后也可以是运营页设计,banner,长图都可以。然后按照这种形式去编排,每个大纲展示几页即可。

做作品集其实蛮快的,确定好风格,嘎嘎一顿做,几天就完事了。可能有的人是完美主义,一个作品集非要磨到一两个月才做出来,一个作品一定要重新做,然后再放上去排版。

这个完美主义的思路如果是做着玩没事,但你要找工作,就别费那么老大劲了,作品集就是一张图,里面的内容也是一张张图组成的,即使你截图放上去编排也没什么问题。

不用导出图片,直接截图,简单直接。还有一点,如果本身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的,作品要突出长板的技能,比如品牌做的好,花多一点心思在里面;如果海报很nice,那就多突出核心点;如果思维不错,尽量多穿插图文结合,突出思维能力。

一件事先做到60分才能尽可能的完善到100分的话,我想说的是,先去执行,想都是问题,做了才能有可能一步步完善到接近完美主义。

这和我之前做媒体没什么区别,我自认为懂得很多知识理论,心理学,经济学,沟通和营销学等等,还有什么情绪营销,拆解爆款,人性分析,生活熟悉感导向,或是所谓的获得感,参与感,社交感等等之类的概念,我都知道。

可用到一件事情上,一个专业上,其实需要的知识一开始并没有这么多,而是一点点积累的。

因为你咀嚼别人的知识,仅仅是别人总结出来的,而不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大概率没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是吧,知道归知道,和做到有天大的区别。

实际上,精心制作的视频,分享的各种干货知识,压根就没有流量。

本质上是别人都花钱推广,你毛都没有,凭什么给你推?你做的再好,也有比你更好的,他们则获得自然流量多一点。

我去看了很多视频学习,做了许多测试,也了解了很多博主分享和分析的做法,道理一堆,理论一堆,实际上他们是站在他们成功的角度来分析指导的,换到现在,他们来做,可能还不一定能做起来呢。

这里面有运气的成分,也有不断测试的努力,也有理论上的加持,总结就是两个词,坚持。

坚持的去测试,先用一个方向去测试十天八天的,不行再换另一个赛道,然后再不行,就花点钱再重复步骤测试,看是内容不行还是没花钱推流。对,真要做到能变现的ip,就得不断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毛教员的理论一直没过时,指导于实践,也能借鉴其理论。

如果挖的“洞”不够深,就找不到某些意义上的同类,

先坚持吧,坚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最宝贵的能力。也许选择大于努力坚持,可选择之后也是需要坚持的,哪有博主一开始就走红的呢,太少了,都是经过跌宕起伏的曲折历程才能有今天。

企业是这样,品牌也是这样,都是先做好之后,再去立品牌人设,较为稳妥。

有些是先做一套品牌,花费大量的金钱,但产品和服务,以及其他的没做好,光有一套品牌视觉而已,就算是全案给你做了,有策略支撑,但本质的东西都没有,怎么推广出去呢?即使推出去了,反馈很差,那也没了。

赚钱的人是因为周围的人和他绑定在一起,是对他认知的总和。

而企业、品牌也是需要绑定周围的人,需要他们的认可,自然会帮你去传播,而你再花费上些推广费,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即可。和钱是一个道理的,如果没人认可“钱”是有价值的,大家都没有这个共识,那么钱就是一张纸而已。

道理是这个道理,光说不练我也是假把式,还是等我有一定媒体成绩之后再来吹拉弹唱吧,以上也仅是观点,不是什么真理,也不是流程。

不谈这么多大道理了,大多数人是不需要别人建议的,只要吸收你认为对的观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就行,人是需要吸收和重组别人的东西来壮大自己的。

其实说再多,没到那个时候,没有那个经历也是体会不到当时所说的。

脑子记住的就是你现在所想要的,记不住的就是注定要流失的。

我要能穿越回到以前和自己对话,我指定恨不得扇自己一巴掌,但这巴掌到现在才打到我的脸上。

五、题外话

好了,作品集就到这了,说点题外话吧。

如果你找不到工作,如果你是设计产品互联网相关的,请务必把你的作品集里边70%的部分结合ai去说。

之前的项目经验、个人经验,甚至是以前的技能沉淀,30%就够了。你需要大量的在自己作品集里边融入你是怎么应用ai的。这里边不仅包含aigc,sd,mj这些,比如还可以是抖音的ai,用来作图,用来做一个表格,记录,总结,复盘,或是做计划什么的。

我说一个通俗的,现在全世界所有公司的老板都知道,ai是未来,ai在很大程度会去取代人类。

但是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口饭该怎么吃。

所以你表现的只要从容一些,只要让别人感受到,诶,你在生活中用ai用的很多,而且装出来他对你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他对你的工作有很多的提效,就能吸引很多人对你的链接的欲望,链接的需求。它就更倾向于装出来就行。

我平时都会用到什么什么工具,四大模型ai工具,干什么的时候用什么,稿定模型,canvas,收集模型库,使用他们帮助我改变了什么。然后包括我现在还更常用的什么十款ai新品,他对我的工作帮助使得我有很多绩效。

其实根本没有。工作中根本不用这个。你还是用老三样,但没关系,hr会觉得这不是我一直在找的ai人才吗?hr也不懂,先招过来再说吧。

反正他知道ai肯定是未来,工具也是未来,但更核心的是这个人是否懂得使用,认知思维跟不跟得上,懂不懂人性,市场趋势如何,产品优劣势等。

这是心理学里面的“前景理论”,招一个人过来的成本小于老板的心理预期,老板觉得是稳赚的,既能用传统的设计,也能有一个懂ai的人来缓解焦虑。好比如你买一个物件,但是现在没什么用放到一旁,懒得退换货,心理想想,“反正以后也能用的到”,会有这样的一种心态。

作品里面可以包装自己使用的工具,ai,带来的效果,对这些的洞察,表明你会的东西,有独到的眼光,比如稿定,canvas,等等,用这些帮到你什么,帮助团队完善了什么,提高效率还是构建新的工作流程?

未来的“大众设计”是趋向于简单化的,这是市场的选择。现在就连运营也要会“美工”了,而他们就是用这些简易的东西,做到传递信息就行了。要想深入设计领域,那不得不提升其他方面的能力了,拿以前设计群友的话来说就是,

“一头牛居然除了犁地,还要会写文,做视频,策划,甚至销售,离大谱了。”

有一群人好就业的底层逻辑是,他们的作品集整个结构叫做“我在工作中用到了哪些未来会发展的趋势的工具”。

比如我用ai搜索,这个搜索怎么帮我工作提效了,帮我总结大纲,帮我列出表格了。

再比如我在工作中,用哪个工具去做用户调研,竞品分析(飞瓜数据,新榜,以及Claude模型等),这个东西又比别人来提效多少?那我在工作中怎么用ai去修图,怎么用ai去融合产品图,这样的对我有什么帮助,对我提升了多少?

我怎么用ai去进行了一些问题的查找,和原来整个系统的复盘,他又对我工作提效了多少。

这些东西都是可以编的。

但即使是编的,都没什么太大关系,因为你要知道,绝大多数现在的还在增长的部门,他们的面试官的任务要求,是给公司融入更多的ai能力。

找工作其实不一定只看设计的招聘信息,也可以去看看hr职位的招聘信息,帮助公司找到什么样的人等。

他们在市场上找的就是这样的人,你只要能说的过去,咱俩一拍即合,我也知道你是编的,但是大家一拍即合,咱能满足我对领导交差这件事,你也大概看起来确实也懂一些ai,如果恰巧你也在各媒体上发布一些模型和教程,我就更好交差了。

然后,咱可以看看小红书,抖音,网易音乐的那些设计,以及腾讯发布的一些关于设计的和ai 的文章,这些是市场选择,也是引领市场的。

当然,也有那种很艺术的,但不是最佳的选择,因为你可能不足以在这群优秀的设计师群体中脱颖而出,入选很创意类型的设计公司。要么是广美出身,要么是什么什么美术出身,这像是一个圈子,一个人吸引同类,而这个公司老板也只要同类。

我说是要教你做作品集,但实则说了一大堆废话连篇的观念。

对于作品集来说,没有标准答案。

很多说要教你做作品集的,其实是要你报班居多,要么就是卖你材料。而我,只能给出我的观点,仅供参考。

如果现在的我还在搞设计,我会去各媒体搜索浏览其他人发布出来的作品集,发布出来的作品案例,特别是那种落地的。我会先筛选一下市场所喜欢的作品,再去考虑自身想要从事,想要做的类型的设计,进而去筛选设计公司。

这一步还是比较重要的,

说更直白一点,就是你找那种商业落地的,特别是大众喜欢的较多的作品,太艺术的作品,可能只适合较为小众的人群。

恰好,蛮多设计公司并不如你所想象的那种能接到各种符合你内心设计的项目,而他们的客户更多的是现有的画面,可能并不如你所想的那种很设计感的,而是较为平淡传统的。而这些公司所做的画面,可能也只是为了满足客户现有的要求。

我觉得有人会说,这些设计公司哪里是什么设计公司呀,不过是一个皮包公司,恰好有这一群客户而已。也许是吧,其实也不能说那些老板是错的,也不能那么清高的说所有没有设计追求的设计公司都是错的,因为他们也要生存。

现在有蛮多人好像什么都看透了,我以前也是这样的傲慢自大,以为一句话就能总结别人所有的人生经验。媒体上也发布有许多关于“一分钟看透一件事”“十分钟读一本书”“一句话总结电影”等等之类的节奏。

我们吃了太多人反刍出来的东西,看透本身就是假象。

一本好书,一部好电影,一个好游戏,或者任何道理,都是需要很详细的描述,体验,才能够真正领会真意,你一句话是总结不了的。

但我这么描述,我本身也进入了这个被描述的领域中,我也是看似“看透了”其中的一员,好像凌驾于所有看我文章的人。

这本身就是悖论。

我也只能说我的内容是观点吧,仅供参考,发散思维。

还有一个观点是,谨慎思考和辨别那些大聪明鼓吹的就业难,环境差。其实不是的,相反,现在很好就业,等这机会过了就没了。

资历老一点的,他们现在可能就在那捆着。他们说要以前的经验,要项目经验。

但项目经验不是最重点的,以前那么多人都被裁员,现在这个市场上,那么多有大量项目经验的人,飞书裁了多少人,他们都有项目经验,就连我都有项目经验。

他们找不到工作,就喊就业难。尝试换个方向,把传统的设计作品替换成一部分的ai作品。

把ai的东西放进去,把工具的东西放进去,把你的理解放进去,ai占大部分,传统的可以少部分。

现在的找人逻辑根本就不是招一个到公司里能用的人,他们找人的需求点,不是一个能用的,因为市场上太多人才能用了,大厂裁的人都能用,他们现在想找人就是找一个能给公司缓解ai焦虑的人。

设计师的成本在于时间与各种学习的成本总和。

很多设计师都是用过去的经验或过去做过的案例不断的套招数,这无可厚非,时间短没办法,很多是因为国内的环境不允许或是客户的时间不允许你去弄到尽善尽美。

但也就是这样的原因,现在的机会可能更大。

就像父辈一代的人可能对现在的年轻人都有偏见,就像他们对爷爷辈的人存在偏见一样。现在的小孩早早用上了ai模型,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一开始就用上了这些先进技术,也比以往的人用得时间更长,而且大脑还没被后面的各种琐事污染,他们会有更大的创造力,也有很强的竞争力。

也许未来等他们出来工作,受到挤兑的就是我们了,而企业也换人,换成他们这种新兴劳动力,而那些排斥新技术的人,可能也成为时代下的飞灰了。

本文由 @王富贵儿本人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