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0年,关于产品设计、职业发展和能力提升的经验
在职场上,我们都希望能得到前辈的指点,避免自己少走弯路。这篇文章,就来自以为10余年职场达人的分享,关于产品设计、职业发展和提升的经验,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一、产品设计篇
在创业公司一晃已经14个月了。期间和前同事之间有一些工作内外的交流,也看到他们在不同的职业阶段,面临着产品设计、个人成长、组织融入,团队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困扰。
我想当初正是和他们互动和成长的过程,自己也输出和沉淀了很多经验和方法。因此在这里想把自己过去关于产品设计的一些感触或方法分享给正在有类似困扰的产品经理们。关于能力提升和职业选择的部分放在后面几期。
1. 形成你的产品观
在工作差不多7,8年的时候开始有机会参与外部的沟通,某次在一个场合被问到你的产品观是什么,若有所思了一番。
过去的工作经验从最开始以任务为中心,设定一个个里程碑,达成一个个目标,到后来开始以目标和业务为中心,拆解战略目标,分析用户问题,和一群人一起实现目标。
这个过程中忙于并行的项目,却很少会沉下来思考自己的产品观。
人的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而产品观也是类似的,核心在于 你认为什么样的产品是好的产品。
那次的问题回答的并不是很理想,下来之后自己重新回顾了自己在过去诸多项目中的选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在一些细节上偏执的追求。最后在读书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内心认同并愿意不断朝着这个目标迭代的答案:
我的产品观是KISS原则,keep it simple,stupid。保持简单。来自麦当劳创始人雷·克洛克,原文指的是在麦当劳在美国高速扩张的时候,为了保证服务水平高效保质且一致,在后台流程的设计上遵循着这个KISS原则,少走一步,少想一步,这让麦当劳的服务能够稳定的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带来了麦当劳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找到了确定的答案之后,在那之后的很多选择和产品设计,甚至是汇报分享的内容里,都会在这个原则下尽可能的精益求精,比如:
- 内容第一,不要太多的格式和动画。
- 让用户第一时间找到他想要的答案
- 复杂的规则一定不是最优解
2. 用户体验是设计出来的
用户体验是线上产品和线下体验相结合的产物,不能因为你负责线上产品的迭代而忽略了线下操作的感受,比如专车司机的服务,两轮产司机的寻车过程等等。在设计体验的过程中必须要把线下场景和线上体验结合起来,从用户产生需求-寻找需求-满足需求的路径出发,包括用户的全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用户满意度等于用户感受减去用户预期。对一个特别理性的人来说,用户满意度是一个难以把握的事情,往往被转化为转化率,留存率,复购率,投诉率等客观指标来跟踪迭代。但目标本身的显性化,也把这些指标背后的用户场景隐藏了起来。在过去做两轮产体验相关的产品设计时,当一些关键指标提高了1-2个pp,逐步逼近100%时,我也在时刻提醒自己和团队,仍然有Xpp的体验是极其糟糕的,这背后意味着每一天有上万人因为我们的产品有了糟糕的体验,也许这是他们人生中极其重要的一天,又或是他们今天遇到了很多不如意的时刻。所以,在满足于指标的达成之外,对待用户体验的态度要保持严肃和冷静,设计体验要考虑功能性、易用性以及你的产品带给他们的情绪价值。借助峰终定律,给你的用户留下印象。
用户体验不止是C端设计/消费市场的产品设计必须关注的,在做平台产品,或者B端产品时,体验依然是产品经理必需的追求之一。交付大而全的功能不是目的,让合适的功能出现在合适的场景,解决各类用户的问题,降低信息不对称和信任的问题,提供稳定、确定、可预期的服务。
3. 做恰到好处的产品设计
在一些场景下,产品需要出具完整的系统设计和功能架构来表示自己的产品能力强大。
这些场景往往都具备一个特点:甲乙双方处于高度的信息不对称。即在没有明确甲方真实目标或者需求的情况下,乙方提供尽可能多的功能来保证成交的可能性。这种场景在跨公司的合作之间尤其常见,在大型企业内部,跨部门的沟通往往也具有类似的问题。如何解决呢?理解甲方的需要不止是停留于表面陈述的需求,我要什么功能。
更进一步,要询问我有哪些场景遇到了什么问题,所以想用这些功能。如果沟通深入的话,更应该询问的是,他当前正为什么事情而苦恼,为什么会在场景遇到问题寻求我们的帮助。就像那个流传许久的故事一样,用户说我需要一个锤子,实际是因为需要墙上有个洞挂他的画,而墙上需要有幅画,是因为他想给今天来家拜访的朋友一个不错的第一印象等等。
挖掘用户背后的需求是做恰到好处的产品设计的第一步。
那第二步呢?
当你“胸有成竹”的确认用户需求之后,就会面临各方的挑战了,大体就是时间、成本这些考验了。但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产品经理们,不要将研发的成本或者时间当成最大的成本,要看你做这件事代表了商业组织的哪个目标,这件事做与不做的机会成本有多少。产品设计从来不求复杂完整,求简单易懂,求精准匹配需求,用组织成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最低的方式验证你的方案。
如果正向很困难,那不妨在你完成了方案之后再重新问自己一遍,还能不能少一点功能,让用户更简单一点。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迭代自己的方案~
推荐搜索和阅读
- 《简约至上》《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
- 《行为设计学》1-4;《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腾讯产品法》
- 《消费者行为学》《经济学讲义》
- 《零售的哲学》
- 服务质量差距模型(5GAP):定位服务问题,系统解决服务问题
二、职业发展篇
1. 减少职业焦虑
职业焦虑是指职场人士由于不能达到目的或不能克服困难,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一般焦虑会产生压力,而正常工作的情况下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压力,适度的压力可以带来工作的动力和兴奋,过度的压力就有可能导致焦虑,甚至抑郁。那该如何调整自己,减少焦虑和压力呢?
我在准备这篇文章的内容时,恰好有一次夜跑成绩不错,回顾了下过程发现和职业发展有很多可以类比的地方:在熟悉的线路,周围干扰比较少时跑起来最轻松,因为知道明确的节点,只需要关注过程中自己的呼吸和速度即可,往往结果的成绩比较好。如果周围干扰比较多(行人或非机动车比较多时),就容易因为适应外部环境而分心,导致呼吸和步频的混乱,跑步的成绩也相对较差。如果在不熟悉的线路还需要时刻知道自己的位置,路线是否正确。在跑步时多一个分心的理由也就多一份“焦虑”。如果你能感受到这一点,其实也就理解了该如何控制职业焦虑:尽其所能消除外界的干扰,关注个人的发展和过程,就可以控制焦虑。
那具体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 定位自己的发展需要。努力和选择哪个更重要是很多职业选择上最常出现的问题,毕竟在错的方向上努力就是加速错误。可对与错本身又是谁定义的呢?是市场上的薪酬,还是你的团队管理者,还是你的家人呢?在我看来,了解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观,找到自己的偏好,把对与错的问题换成适合自己和不适合自己,为自己制定过程的里程碑,减少对外部反馈的依赖(比如薪酬)。
- 少对比结果多体验过程。跳出大部分人在过去教育经历里的竞争心态吧,尽可能不去和身边的人对比外部显性的成绩,比如在什么样的公司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什么职级拿多少薪酬,这些都是对你发展的干扰因素。他们的目标与你不同,快乐也不同,烦恼也不同。而你更应多关注的是在追赶自己里程碑的过程中自己的体验如何,分析自己的情绪背后自己的诉求,理解自己的需要,为自己取得的每一个小进步而开心。多看到每一件负向事情的另一面,或者给予自己正向的反馈或者认识自己的需要,让自己在下一“公里”更坚定什么是适合我的,找到内心的力量。
2. 在确定的事上用心努力,选择时拥抱更多可能性
在努力和选择上该怎么平衡自己的精力呢?我的经验是用心努力在确定的事情上,面对选择时拥抱更多可能性。
- 在确定的事上用心努力。职场上有很多非标的事情,也有很多琐碎的工作小事,比如邮件/IM聊天,比如文档,比如约会,会议纪要等等。不同的人之所以有不同的工作表现,在我看来就是在这些细节上的职业习惯差异带来的。好的习惯带来好的结果(不一定是业务的,也可能是leader的认可或者用户的夸赞),好的结果又会强化这部分习惯的训练,久而久之就变成每个人的职业经验。曾经在书上看到过这句话,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把复杂的事情结构化的拆成一个个简单的目标或者sop流程,把每一个sop都重复做,变成自己的肌肉记忆。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多想一步,能不能让你的受众更快得到TA想要的。工作里的小事如此,做产品设计亦然,做运营和服务亦然。
- 选择时拥抱更多可能性。在职业选择时有些人往往寻求确定性,具体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团队的老板是什么风格,对我个人时间的影响会是什么,考虑的越多,做出选择的难度越大。在我的经验里,越是确定的,标准的,越是简单的,可被替代的。越是有挑战的,越是有可能带来更多想象空间。所以在面对选择时,我建议从长计议,选择能给你长期职业生涯带来更多选择的行业/公司/工作内容。太长的时间不好得出结论,但两年是个不错的标尺。即我选择A公司和B公司两年后我能学到什么,能让我在2年后的职业生涯里多出哪些选择。这个问题可以每年都问自己一遍,在这里我还想学到什么,能让我在未来有更多选择。问题的答案少一些确定性的目标(比如薪酬、职级、管理宽幅),多一些可能性的目标(比如产品和运营的经验,比如团队管理的经验,比如竞争激烈的行业突围的经验,这些经验不是你做过什么,而是你学到了什么以后可以复用)。等你工作很多年后,当你回忆自己过去的这些目标时,你会记住的一定是和哪些人做了哪些事,经历了哪些艰难和成功的时刻,不会是那些确定性的目标。
于产品经理而言,最开始3-5年的职业生涯努力是你大部分精力投入的地方,少一些左顾右盼,多找身边的模版标准,利用好自己所有的私人时间去学习行业,学习产品经理技能相关的内容,在项目的得失中复盘经验教训。积累自己的方法、团队影响力后,为自己在5年后争取到足够多选择的机会,选择给自己更多可能性的那条路,持续在确定性的事上用心努力。
3. 产品经理的职业去向
互联网产品经理的职业生涯后期一般会有三条出路:成为专家;转型业务;团队管理。
- 专家方向。一般需要在某个领域有过多年的沉淀以及被市场认可/熟知的行业/领域产品。适合好奇心强,喜欢解决各种问题,喜欢挑战各种既定规则的人。如果你是这类人,那建议在职业生涯的5年后就应该选择聚焦某个领域,多向外涉猎这个领域在不同行业的解决方案和演进过程,找到通用解决方案以及行业不同阶段的最优解法,同时在当前公司所在行业里打造该领域的成功案例,成为这个行业的top解决方案,帮助公司在行业里建立壁垒。
- 转型业务。一般需要在某个行业有一定产品影响力,担任过运营相关岗位,在行业内公司有过成功增长经验背书的人。适合对业务数据敏感,期望在某个行业有所成就的人。如果你是这类人,那建议在产品生涯的5-7年后聚焦某个行业,如房地产、出行、内容等等,在行业内寻求平台机会尽早尝试运营工作(产品运营、策略运营、区域运营、资产运营、用户运营等),尽早有机会介入到财务预算的申请和使用,在产品设计阶段增加财务视角,积累经验。关注行业外部要素的变化,包括政策、技术、资本、劳动者的变化迁移对这个行业的影响,找到新的机会。
- 团队管理。一般需要在某个公司内有过带领大规模多角色的团队取得过优异成绩,帮助公司在行业成为细分市场领先者的经历。目前互联网公司内纯管理的岗位需求较少,一般需要具备一定的业务或专家属性,管理是附加能力,但是在实战中积累不同规模的团队管理经验(如目标管理、架构分工、组织文化、绩效管理等),有助于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机会
推荐搜索和阅读
- 职业习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 自我发展:《精进》《被讨厌的勇气》
- 团队管理:《组织能力杨三角》《领导梯队》《创新公司:皮克斯的启示》
- 博弈论相关书籍
三、能力提升篇
1. 产品经理的能力模型
在校招面试时经常会问到候选人对产品经理的能力模型的理解,以便看出候选人对产品经理的工作理解,以及自我能力认知的情况。要提升能力需要先对PM的能力模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在俞军俞老师的产品方法论里有提到PM的能力模型,在前司内部,18年俞老师也带着集团各个业务线核心产品针对这个命题做过一次共创,总结下来有四个点:
1)好奇心(产品心)
在职场中外化表现出来的是经验/经历和行业视野,或是对行业的发展有深度的理解,不止是what,更知道why,或是对不同行业的发展都有涉猎。
这些可能来自于自身项目,也可能来自于外部交流或者自主学习。
核心是洞察力,对一件事的本质有不同于大多数人的认知,对ta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判断,有论据。
2)同理心
在职场中外化表现出来的是项目统筹能力和影响力。
同理心不是情商,也不是沟通表达能力,而是在特定场景下对特定对象需求的理解和未来行动选择的准确判断。
核心是领导力,善于理解每个人的动机和选择偏好,因地制宜,发挥每个人的长处,让一群人协作做成一件事。
3)逻辑力
在职场中外化表现出来的是归纳、演绎、结构化思考和博弈。
核心是决策。在B端产品场景下往往会面对长链条多角色的利益判断,如何在这种场景下给出最优解是非常考验产品经理的 归纳(抽象角色和需求)、演绎(新产品对链条的影响)和博弈(不同策略下各方决策结果)能力,最终反映到产品能力和路径的决策结果上。
4)反思力
在职场中外化表现出来的是自省和批判。其核心就是突破自我,快速的迭代和成长。
于我个人经验而言,我会把自己类比成一部智能手机。好的手机从硬件、操作系统、APP三层来评价它的能力,至于个人而言:硬件就是你的身体健康以及内心的热情;操作系统就是产品思维,这里包括用户思维、迭代思维、终局思维、批判思维等等,可以通过项目训练。(在明年的公众号文章里也会和大家分享这些思维的应用和培养方法);APP就是各类行业和领域的知识。包括项目管理、沟通演讲、心理学、经济学、出行行业、增长、品牌、体验等等。可以通过后天项目或者外部输入习得。
2. 成长是没有捷径的刻意练习
有些人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向身边的人询问有没有好的办法和经验可以分享。在我看来,多看多问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刻意练习,在实践中筛选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少一点功利心理,积跬步,至千里。接下来和大家分享下自己的一些方法。
1)好奇心
每年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刻意多看一些不是你当前所处行业的书,或者了解一个你不熟悉的行业,也可以是一个国家城市的演进。今年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要强迫看一些人文社科类的书,比如经典的小说、纪实文学、理想国系列、人物传记、许倬云老师的经典书籍都可能会让你对现有世界运行方式的理解有新的角度。
2)同理心
先从沟通和项目管理做起。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如何理解不同部门的需要,让更多人在这个项目中获得成就感,获得好绩效。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建立沟通的闭环,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不断思考是否能让信息接受方少想一步,更快获得ta想要的内容。
3)逻辑力
先从小事的结构化拆解开始,可以用事前-事中-事后的思路把一件事拆解成一个个小的SOP,比如开一次会议,会前确认主题、参与人员,会议内容和议程的提前发布;事中会议时间,结论和讨论点的记录规整;事后的纪要和todo跟进。
用利益相关者模型拆解你负责的产品链条上的每一个直接和间接参与者,理解他们在链条上的定位和需求。在你的产品设计过程中,不断推演新功能对链条上各方利益的影响,锻炼自己的归纳演绎和博弈能力,做出你认为最优的决策(功能设计),通过项目实践获得反馈。
4)反思力
每个需求/项目都要做复盘,可大可小,做一个项目可以有三层复盘结果:第一层是把结果和目标做比对,把过程中的收获和经验做总结;第二层是结果好的话好在哪,为什么好,还有什么可以提升的,结果不好的话有哪些是外因,哪些是内因,哪些可以改变;第三层则是养成做事前假设的习惯,结果反映了哪些假设,哪些验证对了,哪些验证错了,为什么是错的,忽略了什么样的信息。
每周/月做一次自我复盘,可以给自己列一个问题清单,比如对业务的理解又有哪些新的发现,对用户群体/团队影响力做了什么,反馈如何,如何改善等等。
3. 正反馈,把练习变成习惯
刻意练习需要正反馈。这些正反馈能帮助我们克服练习过程中的枯燥和烦闷,对于变成习惯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如何验证呢,这里推荐四个方式:
- 更好的薪酬回报。这是最客观的判断方法,如果你已经坚持刻意练习很久,获得了不错的薪酬回报, 那一定要给自己一点短期奖励~不过不要把高薪等同于能力提升,市场供需是影响你薪酬更关键的因素。
- 来自用户的称赞。这是对我而言最见效的方法,作为产品经理,自己的产品对用户的生活/工作有了些许正面的影响想必是很多PM从事这个行业最初的愿望吧。如果你收到了他们的反馈和感谢,记住那个瞬间!
- 承担更复杂的项目。这是最高频和直接的方法。项目的复杂度不在于功能的复杂,而是涉及利益群体的多少,越多利益群体,越难平衡,做出让多方满意的决策越困难,需要多种方式组合。
- 来自你身边挚友的反馈。寻找一位这样的人,要确保这个人可以真诚的给你反馈,无论好与不好,把他当作一面镜子,完全的信任他,在他的问题引导下帮助你看清自己内心的需要,看到你的变化
推荐搜索和阅读
《俞军产品方法论》、稻盛和夫《干法》、《定位》、《力量从哪里来:面对每一个不敢》
四、写在最后
至此,和大家分享了自己过去10年关于产品设计、职业发展和能力提升的经验。
产品经理的工作本身也是自我认知的过程,再多的经验,也抵不过对自我探索的意义。最后和大家分享一段话,来自《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成功,是一件关乎内心的事。梳理自身,让你的世界变得更加清晰。当你的生活有了目标,当你知道你的优先事务时,你的人生就充满了意义,你就有可能拥有成功幸福的生活。成功始于你的内心。你需要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这样下一步就变得简单了。你就是多米诺骨牌阵里的第一张牌。”
改变世界的是你的行为而不是你的观点。
期待听到你的成长故事。
作者:Hej0330;公众号:何出此盐
本文由@Hej0330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