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协作的秘诀:从“善变”到“人见人爱”!!

Nana
0 评论 2460 浏览 11 收藏 12 分钟
🔗 产品经理的职业发展路径主要有四个方向:专业线、管理线、项目线和自主创业。管理线是指转向管理岗位,带一个团队..

在职场中,跨部门协作常常因为部门间的流程差异和沟通成本而变得低效。然而,真正的高效协作往往需要打破固有规则,主动为他人创造价值。本文通过一个真实案例,展示了产品负责人小蓝如何通过“善变”的决策,将复杂的业务逻辑封装成统一接口,简化对接流程,从而提升协作效率并赢得团队的赞誉。

在跨部门协作中,我们常常陷入这样的困境:每个部门都固守自己的流程和规则,导致对接过程繁琐低效。

但最近一次跨部门对接中,产品负责人小蓝的一个”善变”决定,却让整个对接过程收获了五星好评。

这个转变背后,折射出一个深刻的职场真理:真正的高效协作,不在于固守规则,而在于主动打破边界。

一起看看小蓝如何从“善变”到“人见人爱”的吧~

一、案例背景

1. 对症下药:产品整体解决方案

1)需求场景问题:

因内部下单/外部下单的部分下单端口未接入审批流,客户在月底对账时,出现不明订单费用。

2)产品策略:

对于所有内部人员、外部用户下单的环节,增加订单审批流,审批通过的订单费用才纳入账单。

3)业务目标:

确保月底对账订单款项明确无误,提升对账效率,避免客诉。

2. 相关方介绍

1)产品负责人:小蓝,负责订单审批

2)协作方:小蓝的上游

  • 小张,负责内部人员下单A模块,已接入审批流;
  • 小明,负责内部人员下单B模块,未接入审批流;
  • 小亮,负责内部人员下单C模块,未接入审批流;
  • 小王,负责外部用户下单D模块,已接入审批流程;
  • 小李,负责外部用户下单E模块,未接入审批流;

3. 技术解决方案

1)内部下单人员:在【订单需审核?】校验环节,需判断4个条件(a+b+c+d);

2)外部用户下单:在【订单需审核?】校验环节,需判断3个条件(b+c+d);

3)要校验【订单需审核?】,涉及条件判断,需调用现成的接口

  • 条件a:需调用内部系统模块的接口1,已有无需开发
  • 条件b:需调用内部系统模块的接口2,已有无需开发
  • 条件c:需调用内部系统模块的接口3,已有无需开发
  • 条件d:需调用外部系统模块(小蓝)的接口,需改造新开发

二、技术方案对接

1. 首次对齐技术方案

各内/外部下单端接入方,找小蓝确认审批流,讨论如何对接。

因已有1个内部和1个外部下单接入了审批流,小蓝依照已有的接入流程,熟练地向各产品同学介绍业务流程,告知大家需要依据内/外部下单,分别做3~4个条件判断,每个判断都需要调用不同的接口,告知接口的提供方是谁。

小蓝提供条件c的接口定义的入参、出参后,其中1个接入方小亮提问:“我们只需要调用这1个接口就可以了吧?”

小蓝复述对接的流程:“不是的,需校验3~4个条件判断,涉及3~4个接口的调用。”

小亮回复:“好吧,我一直以为是只需要调用1个接口,就可以了。按现在的方式,那就是要我们后端自己封装一个接口,再给到我们前端对接。”

结束沟通后,小蓝再三琢磨和小亮的对话,陷入了沉思:

小蓝脑海里回想起小明、小亮多次约会沟通对接流程和技术实现方案。其中的沟通成本和对接成本太高了。

同一件事,需要讲解多次,让接入方熟悉流程,特别是需要很熟悉多个校验逻辑,才能确保对接顺畅。

小蓝受到小亮的启发,产生3个疑惑点:

  1. 这个封装接口的动作,是不是可以由我这边统一处理好,再提供给内/外部下单端呢?
  2. 这样是不是省掉了多方各自开发的工作量,以及降低对接时各方对业务理解的成本?
  3. 这样可以提升跨部门协作对接的顺畅度?

小蓝和开发同学进行一番讨论,确认统一由本模块提供封装好的接口是可行的。

才过了一个周末,小蓝就“善变”了!!

2. 第二次技术方案沟通

最终技术方案:小蓝按内部下单、外部下单场景,各封装1个接口,接口包含需判断的多个条件,各下单端按场景选用接口接入即可;

1)接口1包含条件:a+b+c+d

2)接口2包含条件:b+c+d

小蓝将最终的技术方案结论同步给小明、小亮、小李后,得到了如下回应:

从大家的反馈可知小蓝做对了。谁不喜欢和省事、高效的协作方对接呢!!

三、从“善变”到“人见人爱”,小蓝做对了什么?

小蓝的”善变”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对协作痛点的深刻洞察。她发现,每个对接方都需要重复理解复杂的业务逻辑,调用多个接口,这种重复劳动不仅浪费时间,还容易出错。

于是,她主动打破部门边界,将复杂的校验逻辑封装成统一接口,为对接方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这种转变,本质上是一种服务意识的觉醒。

这种服务意识带来了显著的效率提升。对接方不再需要深入理解复杂的业务逻辑,只需调用一个接口就能获得【订单需审核?】的结果。这种简化不仅提高了对接效率,还降低了出错概率。

更重要的是,这种转变改变了协作的底层逻辑:从”各自为政”到”主动服务”,从”规则导向”到”结果导向”。

小蓝的做法启示我们:

在职场协作中,真正的专业不是固守规则,而是主动思考如何为他人创造价值。这种服务意识不仅能提升协作效率,更能赢得同事的信任和好评。

当我们放下部门边界,以服务者的姿态思考问题时,就能发现更多提升效率的机会,成为团队中”人见人爱”的协作伙伴。

四、如何打破跨部门协作边界,提升对接效率?

1. 洞察协作痛点

1)识别重复劳动:小蓝发现每个对接方都需要重复理解复杂的业务逻辑并调用多个接口,这种重复劳动不仅浪费时间,还容易出错。

2)分析低效原因:明确协作中的低效环节,如信息重复传递、多接口调用、复杂的业务逻辑等。

2. 打破部门边界

1)主动跨部门沟通:小蓝主动打破部门边界,将复杂的校验逻辑封装成统一接口,为对接方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2)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通过跨部门会议、联合项目组等方式,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3)共享资源与知识:建立共享文档、知识库等,方便不同部门获取所需信息,减少重复劳动。

3. 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1)封装复杂逻辑:将复杂的业务逻辑封装成统一接口,简化对接流程。

2)简化对接流程:对接方只需调用一个接口即可获得【订单需审核?】的结果,无需深入理解复杂的业务逻辑。

3)降低出错概率:通过封装和简化,减少因复杂流程导致的错误。

4. 转变协作逻辑

1)从“各自为政”到“主动服务”:改变协作模式,从被动等待需求到主动提供服务。

2)从“规则导向”到“结果导向”:关注最终结果而非单纯遵循规则,以结果为导向优化协作流程。

5. 培养服务意识

1)以服务者姿态思考:主动思考如何为他人创造价值,而非仅仅固守本部门的规则。

2)赢得信任与好评:通过服务意识提升协作效率,赢得同事的信任和好评。

3)发现更多效率提升机会:以服务者的姿态思考问题,能够发现更多优化协作的机会。

6. 持续优化协作流程

1)定期评估协作效率:通过定期回顾和评估,发现协作中的新问题并及时优化。

2)引入新技术与工具:利用自动化工具、数字化平台等提升协作效率。

3)建立反馈机制:建立反馈渠道,及时收集对接方的意见和建议,持续改进协作流程。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有效提升跨部门对接效率,打破部门边界,成为团队中“人见人爱”的协作伙伴。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Nana】,微信公众号:【娜是产品经理】,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
专题
12283人已学习12篇文章
瑞幸咖啡和茅台的这次联名合作,无疑让联名营销这类营销方式又掀起了热度。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联名营销指南。
专题
19314人已学习13篇文章
画像标签是由数据标签经过分析、加工处理,形成的更加抽象、易于理解的复合标签。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设计用户标签体系。
专题
15639人已学习12篇文章
运费是电商的基础功能模块之一,承担着商品运费计算的作用。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设计运费规则。
专题
13019人已学习13篇文章
产品设计与用户的体验感息息相关,但是很多时候产品经理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会忽略掉可能影响到用户体验感的一些因素,比如一些异常状态的出现会让用户产品卸载的想法。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产品异常场景设计指南。
专题
16136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支付风控系统的设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