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你看了888篇干货,一样不666?

10 评论 6422 浏览 63 收藏 12 分钟
🔗 产品经理在不同的职业阶段,需要侧重不同的方面,从基础技能、业务深度、专业领域到战略规划和管理能力。

明明看了很多干货,但水平却一直如前,其实背后的原因在于你只是执行了学习的动作,却并未展开真正的学习。

我不为任何公司说话,也没有什么身份好维持的。下面的内容,很白味,但肯定实诚。

首先,我想给你一个常见问题,考考你怎样思考“现象”:

我们大多数人做出些成就,往往是在三四十岁。为什么我们的成就会出现这么晚?

好好烧脑一下。

也许会有人这样回答:

  • 回答一:因为人太年轻没有足够的从业经验。
  • 回答二:人太年轻见识不够。
  • 回答三:人太年轻没有什么足够的社会资源。
  • 回答四:人太年轻没有可观的知识储备。
  • 回答五:上面四种回答的综合。

如果你烧脑完了,得出的是上面这些简单结果,那你可能真需要看999篇干货,才能6666了。

我从来不相信家里堆满书的人,都有真知灼见。就像在内容付费时代,掉的人真不少。

之所以会“看了888篇干货,一样不66666?”本质原因在于:你根本没有认真学习,你只是有学习的动作!核心是举一反三。这是思维问题,是病,得治。它表现在下面3个方面:

一、思考深度不够

1.爱轻描淡写地总结

当你遇到一个因果关系复杂的事情,总想弄明白它,但是自己的知识存量又不足,于是就简单总结,来抚慰自己躁动不舒服的心。忘了“总结”的初衷,是为了第二次更好的学习、工作。

比如,前段时间“丧茶”这个IP很火,为什么很火?

因为喜茶火,“丧茶”也蹭到了热点+微博上大肆调侃“我要在喜茶对面开一家丧茶店XXX”+网易和饿了么联手推出。所以他火。

而你看这个似完全正确的总结,又有什么意义呢?“那是别人家的”。或许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在小额成本下,做出这样的社会化营销项目,能创造多少用户流量?作为旁观者,这才是我们的考虑点。

2.专注力特别低

原始的基因,导致我们习惯做现在看来简单的事情;而后天锻炼出来的能力,却十分违背人性。

最原始的基因,简单说就是不用思考的动物性基因,比如上面说的“爱轻描淡写地总结”(几乎不费力气,就抚慰了自己的心),比如在内容平台上学习各类课程(只动了几下手指,花了钱购买课程,好像就拥有了它)。

其实这里面很多衍生技能,根本不用花费特定时间,我们的财富和成就感,几乎是来自同一方面,可能是你的团队,可能是你的特长。

而当你做好这两者之一的时候,会发现,那些什么沟通技巧,作文培训,起床打卡,拖延症摆脱训练,完全不需要,它们仅作为“专注力”的馈赠品

你见过哪个学霸(专注读书考试)会有拖延症?写作低分?需要靠打卡才能早起?

“专注力”是后天锻炼的一项极度重要的能力,绝对只有我们智慧人类才有。比如有些人会说狼、海豚、鸳鸯等等也有专注力,他们一生只专注一个配偶,但实际上,当伴侣遇害走了,另一半会很快上新的,人则不一定。

“专注力”这个定义,有个重要的要求是反人性。因此,它可以用来判断“真追求”与“伪追求”(指事业上的追求)。

毕竟好多人拿着低级专注(指原始基因致使的简单行为)当努力的方向,还骗自己日子过得很充实。

如,我要专注美食,做一个美食家,然后花费大量时间在逛美食街上,品尝各色美食,花很多钱买昂贵食材。理由:我要成一个美食家,就必须要花大量的时间尝试菜肴,还要舍得对食材花钱。

但重点是,专注美食算是“专注力”体现,可你并没有在美食产出本身的配方、烹饪实践上花精力和金钱,而附着了太重的享乐成分

“专注力”,只和用心洞察有关,和金钱基本无关,甚至“专注力”随着社会开放程度提高,越来越超过“经验力量”、“资源力量”。特别是在青年文学艺术方面。你看郭敬明、莫言、韩寒、路遥谁年轻的时候参加过写作班。

经验力量:“我很有经验,我知道市场喜欢什么样的产品。”

专注力:“好呀,我就慢慢地开发产品,你在做A产品,我同样做A产品,可我做出的产品总比你家的性能好,体验爽。”

资源力量:“我在这个行业做了几十年,各种用户群体,各历史风口,了如指掌,你小年轻,还要挑战我?”

专注力:“叔叔,我们不战斗,我们小团队就做点青年垂直内容产品,做点cosplay。”

看到这里,你对文首的问题,有没有新思考?

3.猎奇心理太强

直接原因,就是专注力不够。间接原因,神经大条。

这好像也是大多数人的问题,不然怎么那么多互联网课程的slogan:

“轻松学英语30天,走遍美国!”

“7天教你写出一篇爆文”

“他用一年做了3000万用户”

我们不否认他不可能,但是那是别人。更多可能是,30天前他就已经雅思6.5了;7天前他就有50万公号关注用户;他在一年期就已经有大企业背景,大媒体背景。

很相信少数派,爱模仿少数派,却忽略了少数派成功的背景。

结果直接导致思想层次混乱,把小概率事件当成常规事件,忽略客观概率,混淆先后顺序、上下层次。

就像这两年,很大部分人相信直播很赚钱。如果是女生,长得漂亮会说话,至少也会小红一把吧!网上不是那么多网红么。

猎奇心理导致的信息获取偏见驱使下,你总能看到一批一批的普通人成网红,再到月入过万,年入千万的信息。而事实真相,你却不重视。我国有超过350万名主播,月收入在100元以下的占72%。

还有一种内容学习姿势,很轻松,也是很多人提倡的“娱乐学习”。但是用这样的方式学习,同样的时间,学得越轻松,根本知识上收获越少, 自我该变力度越小。

二、用别人的经验,直接做自己的事

邯郸学步就是这样来的。

这两年很火的共享单车,简直是刷街的节奏,几个月前曾有读者私信我,大致内容是关于共享单车的思考。说老实话,这个idea 在十年前就有。那时没启动,一是因为国民经济还不行;二点是智能机的普及和网络通信基础还不够扎实。

时至今日,有实力的人发现了这个机会。总的来说,共享单车这个项目没有任何技术壁垒,对高级人才也不依赖。对于他们的营销方式,我们没有必要去研究,它是一个资本密集的企业。

除了现在火爆的ofo和摩拜单车,剩下的什么一步单车、骑呗单车、熊猫单车、闪电单车等等,在未来几年不是死就是改行,请相信马太效应。

这倒不是因为“它们来晚了”、“它们的运营模式太陈旧”、“它们的名字一听就失败”···

重点是,在这样一个资本资源密集的环境下,你会做用户体验,会做产品都没用。OfO创始人的爸爸是中铁集团总公司总经理;摩拜创始人年初受邀总理座谈会(实力可见一斑),CEO是原Uber上海总经理。

所以,共享单车的运营经验全给你,也无卵用。

三、爱yy

别人搞事了,好像那是自己。

看到别人搞事情了,难道自己在同样的时机,同样的场景下,用同样的方法不能搞事情?

假如,我昨天在A山下面散步,突然看见山上掉了一块金砖下来,我正好接住了,于是我发财了。

第二天你偶然得知这个消息,假如事件还会重复发生。你提前在山下去准备好姿势,是不是你也该发财了呢?

遗憾的是,你不知道一个问题,我是一名国际大力士,山上掉下来的金砖有80斤,你确定你不被砸残?

另外“爱yy”也是导致人们嗜好名人传记、抱大腿的根本因素。

之所以会“看了888篇干货,一样不66666?”本质原因在于:你根本没有认真学习,你只是有学习的动作!这是思维问题,是病,得治。

 

作者:小磊,微信公号:非主流朱(feizhuliupig )

本文由 @小磊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摄图网,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厚积薄发

    来自四川 回复
  2. 哈哈哈哈哈/

    回复
  3. 大家共勉!

    回复
  4. 知识如同海洋,在没有进去前,永远不知道它的深邃和广博,学习的越多,越发觉得自己的渺小。

    来自江苏 回复
  5. 学习了

    来自广东 回复
  6. 学好习

    来自广东 回复
  7. 20年老球迷,还是不会踢球

    回复
  8. 最近因为没什么产出,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来自广东 回复
  9. 是啊,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能为己用的越来越浅

    来自广东 回复
  10. 醍醐灌顶

    来自北京 回复
专题
17406人已学习13篇文章
出于文本易读性方面的考虑许多app都做了深色模式,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深色模式的设计指南。
专题
13096人已学习13篇文章
产品设计与用户的体验感息息相关,但是很多时候产品经理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会忽略掉可能影响到用户体验感的一些因素,比如一些异常状态的出现会让用户产品卸载的想法。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产品异常场景设计指南。
专题
53587人已学习14篇文章
标题党,又爱又恨。但是如果你是运营,连标题都起不好,那就呵呵哒了。
专题
43116人已学习17篇文章
谈到互联网产品,我们不得不谈的就是它的盈利方式,这也是产品人经常会被问到的问题。
专题
12146人已学习12篇文章
电商平台,是兼具媒体和消费场景两大属性的平台,因此衍生出了多种营销模式。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电商如何做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