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碎片化的社交网络下,我们该怎么办?

0 评论 7946 浏览 2 收藏 20 分钟

 

导读:碎片信息影响到了我们的价值观取向。碎片信息这种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缺乏上下文的信息,再加上偏激的、带有情绪的解读,往往会引导信息接收人走向误区。那么我们将如何从中提炼价值?

被碎片化的时间

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信息的“碎片化”问题日趋严重,导致我们思维碎片化,生活碎片化,工作碎片化… … 整个社会都碎片化,人们生活在一个“离散”的环境中,我们把任何信息都当作“新闻”消费了,其中不乏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但被这些碎片信息淹没了。

从以前的“刷”微博,到现在的“刷”微信朋友圈,每天获得了大量的信息,有社会新闻、心灵鸡汤、养生保健… …看似获得了比以前更多的信息,但回想起来,并没有记下多少,甚至一些信息都不知道其真伪,无非是增加了一些“谈资”而已。即使获得了一些有用的信息,但都是一些碎片信息,形不成真正的价值。到头来还是在问自己“时间都去哪儿了”?

时间被“碎片化”了。就像一本书被撕成了碎片,每个碎片上都有情节,但是这些情节很难串成一个完整、顺畅的故事。

碎片化带来的影响

这种碎片化问题严重地影响到了我们的习惯,特别是阅读习惯。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 (Herbert A. Simon) 就对现代人的注意力匮乏症做出了最好的诊断:信息消耗的是接收者的注意力。

一方面当下社会人们的“诱惑”太多,注意力不够专注,导致了互联网为了迎合社会的需求,创造出了这样的互联网应用;另一方面互联网应用倡导的方向,刺激产生了大量的碎片信息,影响到了我们的注意力,影响到我们的专注习惯。

现实社会和互联网平台的倡导相互影响,彼此循环刺激,人们看似忙忙碌碌,但很多人却十分茫然,不知道忙了些什么。开始是我们利用碎片时间,将手机应用作为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好奇心、探索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新鲜离奇的信息总会刺激着人的大脑神经,让人们兴奋不已,手机应用就像吸烟上瘾一样渗透到了我们的整个时间,彻底把时间碎片化了,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工作和学习。

很明显我们开始在利用移动互联网应用获取更多的信息,但是逐渐我们被互联网应用控制了。当然我们这个社会总会存在着一类无所事事的人群,需要这种碎片化的生活方式来打发和消磨时间,不用考虑信息的真实性,也不用考虑信息的价值性,只是看看而已。但是大多数人来讲,还是不想碌碌无为而一生的,还是想专注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样人活着才有意义。

这些碎片信息影响到了我们的价值观取向。碎片信息这种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缺乏上下文的信息,再加上偏激的、带有情绪的解读,往往会引导信息接收人走向误区。

我们处在一个快速发展和改革的时代,我们的思维和观念也处在一个快速变化时期,社会价值观不断地受到现实社会的不断冲击,很多人的价值观本来就出现了紊乱,然而这种碎片的、情绪化的、负面的信息在社交应用中更容易传播,影响面更大。本来就是个例现象,结果被互联网一经渲染,并且解读出很多版本,让人感觉变成了一种社会普遍现象。就老人摔倒是否应该去搀扶,出现了几例老人反咬的事件,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本来是一种正常的、基本的价值取向,但经过互联网这样宣传后,搞得很多人不敢再去搀扶老人了,这种现象毕竟是个例,不是一种普遍现象,但这种信息的泛滥和传播,势必会形成一种负面的阴影。

粉丝文化

任何一个新事物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都是迎合了社会的需求,但是很多用户是盲目的,平台倡导的文化会引导用户使用习惯、使用目的、使用方法。当下的互联网社交平台的文化倡导的是一种休闲(闲聊)、娱乐和粉丝文化。一个平台,就像一个社会、社区,文化倡导会影响整个平台用户的行为、言论和思维,并且这种文化深入影响到了我们现实生活中。

微博的大 V 就是明显的一种粉丝文化导向,也是微博的迅速壮大的成因,微博平台利用了这个时代人们想成名的迫切心理,希望自己成为意见领袖,求粉丝成大 V。美其名曰为“自媒体”,但普通的用户并没有成为“自媒体”的素质和资源,原创信息越来越少,大量地转发信息,也没有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甚至很多人都没看清楚是什么内容就转发了。信息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增大,但是信息质量急剧下降。新浪本身就是一个媒体平台,有着天然的优势,但这种优势没有成为微博平台的榜样,而是让一些大 V 们左右了整个平台的走向。商业总是对这个社会的变化最为敏感,这种粉丝文化立刻被商业利用,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商业广告平台,新浪并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特别是与阿里巴巴合作以后,让微博平台商业气息更浓。

作为娱乐的工具

微信作为一个即时通信工具,通信工具就是用来作为信息沟通的平台,但是用户在说正事时,仍然还是会用电话或者短信,虽然腾讯一再强调微信的信息确保可以送达,作为微信用户的我也未曾遇到信息丢失的情况,也可能是我用的不多,即使说有丢失信息的情况发生,也不会有太高的比例,更何况短信也有一定的丢失率,但为什么不“信任”微信呢?其主要的一个原因微信平台上倡导的就是一种闲聊和娱乐文化。微信的朋友圈是一个让用户十分棘手的功能,就像在文章《为什么我们喜欢在社交网络中裸露?》中所阐述的,用户不能控制信息传播的范围,用户有安全感和信息价值贬值的担忧,只会分享一些休闲、娱乐类的信息。

闲聊、娱乐和粉丝为导向的互联网文化势必会导致碎片信息的泛滥,闲聊信息本来就是一种碎片信息,娱乐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愉悦、轻松,碎片信息更会让人轻松,粉丝文化相对于“自媒体”功能而言,这是一种商业利益驱使下的功能,但是作为一个“媒体”传播节点,也必须具有媒体的基本素质要求,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作为节点的。碎片化信息的确让人们感到轻松,不用思考,只是看到这么一条信息而已;碎片化信息由于其形成成本很低,更易具有传播性。同时碎片信息让我们更加混乱,让我们更加无法判断其真伪,更难判断信息的价值。

迎接碎片化时代

无论我们是否已准备好迎接信息碎片化时代,这已经成为一个发展大趋势,也是现阶段我们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互联网在这个时代产生,新鲜事物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也是一个相互接纳、相互改造的过程,新鲜事物影响到人的思维或者行为,同时人的思维和行为也会对新鲜事物的发展方向产生影响。总是会伴随着很多问题,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适应时代需求的内容,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深刻认知,是在不断参与的过程中才有的,总会从感性的冲动回归到理性的现实。在这个碎片信息充斥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信息聚合、管理工具,来帮助我们组织信息、管理信息,帮助我们将碎片信息聚合成为有上下文关联、全面的、系统的信息,让我们更接近事情的“真相”,对我们关注的事情能够专注,深入了解和记录我们关心的事情。

在《社交网络中的信息分享和过滤》中阐述了社交应用的两个主要功能:一方面是认识更多的人;另一方面就是维系当前的熟人关系。社交应用是一个属于用户的个人应用,社交的主体应该是用户,也就“我”才是社交应用的中心。一方面在社交网络中充分展示自我,让关心“我”的人更加了解自己;另一方面能够获得用户关心的人的动态,以及用户参与的“事情”的信息。

我们可能是某个明星的粉丝,但这些明星的动态也只能作为一个“谈资”而已,把这个名人的动态当作一件“事情”,在周围的同兴趣的熟人分享一下,明星不会和我们产生真正的社交关系。社交应用为了能够充分展示自我,维系各种各样的关系,就会产生出工作、生活、思想等等多方面的信息,更容易形成碎片信息,但这种碎片性并不仅仅是谈资这种简单浅层次的需求,更希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能够在社交网络中传播和沉淀,需要一种模式进行碎片信息的管理。

有些碎片的信息在不同人眼中会有不同的价值,当把一些相关的碎片信息聚合在一起时,也会变得很有价值。技术整合是一种碎片信息聚合的方法,信息技术推进了信息的碎片化,将再由技术推进信息的整合。更强的信息整合技术是未来我们需要的。而我们本身需要做的,则是适应信息碎片化时代,从碎片信息中系统地获取我们想要的知识,而不是被太多碎片转移注意力。但是技术整合总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更多的信息整合还是要依赖用户信息素养。

社交应用的根本

分享是社交应用的根本,没有分享就不可能有社交,但是过度的、无原则的分享势必会造成信息泛滥,信息碎片充斥着我们的社交应用。有些碎片信息我们是无法避免的,社交应用离不开闲聊,闲聊是一种最常用的沟通方式,闲聊产生的碎片信息是无法避免的,但这种信息一般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应用中逐渐消失,不会沉淀在我们的社交应用中,在这里我们只是讨论那些可能会沉淀在我们社交应用中的信息,例如微信的“朋友圈”中的信息,微秘的“事情”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才能体现出社交应用的信息价值。

不同的关系有不同的价值认可。在《社交网络中的信息分享和过滤》中阐述了关系是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的渠道,也是信息过滤的条件,我们在社交应用中会加入各种关系的人,有亲人关系、工作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等等,这些关系决定了看待信息价值的态度。父母的生活和身体状况,也就是作为子女才会关注,身边的子女把父母的生活动态分享给身在异乡的兄弟姐妹是有价值的,可以了解父母的生活状况,但对其他关系的人就无价值可言。孩子的动态信息,也就是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关注,在这个忙碌的社会时代,一起陪伴孩子的时间并不多,孩子身边的人可以用手机记录孩子可爱的瞬间,分享给其他关心孩子的亲人。这些都是一些生活琐碎的碎片信息,在其他人眼里可能是无关紧要的信息,但我们的亲人,特别是远在他乡的亲人,真心需要这些信息,并且希望能够形成连续的信息。情侣之间的分享的很多信息只有两个人之间才会需要,并不是仅仅因为隐私的需求,这些信息见证着情侣之间的爱情史。

不同的参与程度有着不同的价值认可。参与其中的“事情”,才会知道“事情”发生的背景和场景,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价值。朋友或者家人一起去旅行,大家都会拿着手机拍照,最后发现自己手机中拍摄的照片没有自己,大家可以创建一件“事情”,将照片当作“花絮”分享在“事情”中,这样大家就不用再交换照片了,同时在大家可以共同完成这次旅行的完整“游记”。

整个游记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对于参与旅游的人来讲,会认为是一个有价值的信息;对于很想参加这次旅游但又没有能够参与的人来讲,也会关心整个旅游行程的信息;但对于其他人来讲,看最开始的几张照片还有点新鲜感,随着信息量不断增加,很多人就开始厌倦了。我们开发一个项目组成一个团队,可能有项目管理软件处理工作任务和进度,但在整个项目过程不仅仅是任务分配和进度,一些与项目有关的创意、灵感和想法,遇到难题的沮丧情景,攻关一个难题后的喜悦情景,在一起加班熬夜的经历,没有参与其中的人是无法体会其中的快乐与悲惨,也不懂得这些信息的意义,只有一起参与、一起经历的团队成员才会懂得其中的价值,公司其他部门的人可能也会有所感受,其他人无法体会。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认可。在闲聊的过程中,社交应用大都采用这种双方价值认可的机制,一般来讲有人发起一个话题,如果没人互动,就不会再有下文了,这是比较符合现实场景的一种机制。但微信的朋友圈就不一样了,微信的朋友圈仅仅考虑了信息发布方,只要发布方认为有价值就可以分享,没有考虑信息接收方的价值认可,接收方无法选择,你看与不看“它”都会出现在你的朋友圈里,关键问题是永久保存在朋友圈里,形成了大量的碎片信息。微秘的事情,采用了双方确认的机制,信息发布方可以发布给任何一个熟人,但接收方必须同意参与后,才能够接收到事情后续的信息—-事情“花絮”,保证了事情中总是自己愿意参与的事情,也只会接收到自己参与事情的花絮。信息的分享和接收双方都应该有选择权,才会让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沉淀在自己的应用中。

如何提升社交应用的信息价值?

提升社交应用的信息价值,关键是提升个人的信息素养,而这种个人素养的提升离不开社交平台的引导。当下社交应用倡导的粉丝文化,其实就是一种商业文化,虽然不能批评这种文化,但是不应该让这种文化成为社交平台的主流文化。在社交应用中,产生碎片信息是无法避免的,并且碎片信息并不代表没有价值,我们生活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我们必须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如何处理好这些碎片信息才是关键。

首先要有机制能够保证用户可以过滤碎片信息,例如可以将碎片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这是一个很好的过滤机制。其次要有机制能够保证用户的选择权,可以让用户将认为有价值的信息长期保留,即使在闲聊过程中产生的有价值的信息也可以保存;最后要有分类、归纳和聚合的机制,让用户可以让用户将“点”状的碎片信息串成“线”状或者“面”状的信息,将同一件“事情”的信息可以聚合在一起,将同一类信息归纳在一起。

社交应用内的分享过程,就是一个记事过程。作为分享人来讲,认为信息有价值才会分享给自己的熟人圈,也同时记录在自己的社交应用中,也就是说社交应用内的分享功能,其实就是一个“社交化记事”功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